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不二法門品 第四講 下▪P2

  ..續本文上一頁腳踏實地就去做了,這樣的話就非常實在的佛法。佛法是有生命力的,重要的問題是我們要用行動加以證明,否則我們今天再不聞佛法再不去行動,那我們的信仰可能會喪失,當然你會著急,著急有什麼用,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才有希望。宗教也是要競爭的,沒有辦法,誰回避的得了,競爭要正當的競爭,我要把我的信仰理直氣壯告訴諸位,讓大家理直氣壯的去受益去信仰,大家才會有信心才會有快樂,不然的話非常痛苦,那咱們學他幹什麼呢,也沒有意義了。

  下面經文“深慧菩薩曰:是空、是無相、是無作爲二,空即無相,無相即無作,若空無相無作,即無心意識,于一解脫門,即是叁解脫門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經文意思是第二十一位菩薩站起來發言,談自己對不二法門的感悟。這樣的一位菩薩他得到了感受到了甚深叁昧,什麼叫叁昧,等持,就像我剛才的理事不能廢,在事相上去感悟理,在理上要面對事,所以叫叁昧,等持,看到有就看到空,看到空就看到有,所以叫叁昧、等持。所以就自在,如如不動,心態非常好,永遠都這樣。那麼發甚深智慧,因爲他能等持,他就有智慧,爲什麼能等持,因爲他知道有是不可得的,空也是不可得的,所以他能等持,所以稱爲深慧菩薩。有甚深智慧的菩薩,不是一個說在空中行在有中,沒有行動的菩薩,那大概是假菩薩。

  他站起來說,叁解脫門中的空、無相、無作。一般的寺院裏有山門,也叫叁門,中間的代表空,左邊的代表無相,右邊的代表無作,表法的。就像昨天有人跟我說,師父呀,孔雀不像呀,表法的,像不像無所謂,重要的問題大家能感覺到孔雀胃特別好,他能消化,所以他吃毒草他能吃毒蟲,他能面對貪嗔癡,你敢嗎?你不能呀,你消化不了呀,吃完了之後就扒那動不了了,他能茁壯成長。所以這個法會對我們來說是一次洗禮,是一次鍛煉,是一次因緣機遇,你要珍惜,你要去感悟點什麼,你不能看熱鬧,如果你看熱鬧,當然最初的人沒有熱鬧他不來,甚深的東西需要靠感悟的,只要你感悟那麼一點點,經常去感悟,我跟你說你一定是甚深的智慧,也就跟這位深慧菩薩是相應的。

  所以叁解脫門中的空、無相、無作,一般人以爲是二,叁解脫門空、無相、無作,這不是二,是叁了,二以上的都代表二,他們之間有差別。實際而言,空即是無相,無相即是無作,空就沒有實在相,沒有實在相,說你的造作也是緣起,緣起也是沒有自性的,所以空即是無相,無相即是無作,所以你要去透視他的本質,不要停留在表相上,盡管你要通過這個表相完成這個內容,但是你也不要執著表相,但是你還不要放棄表相,通過表相完成內在的無相。如果在空、無相、無作的叁解脫門中,不再執著于心意識,你不用分別心,心意識是分別。我們今天看到什麼東西,先分別一下,那是什麼顔色的,那個人是男的女的,是年輕的年老的,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那個佛像到底是什麼菩薩什麼佛,我們都是帶著心意識來分別的。有人說了,法師我們不用心意識那也不行。你沒有心意識你就沒有修行的下手處,你要通過心意識來完成這個佛像是這樣的,但是分別的一個結果是一個緣起的過程,如果你再執著這個過程那就是錯誤的,你面對著,你知道是這樣的,你知道這個結果是緣起的結果,你執著他嗎,不執著他,你要善加利用他來改變對自己對結果的執著,你既不能夠否定他也不能執著他,通過過程完成對執著的改變,所以說非常微妙。

  如是,即于一解脫門即是叁解脫門。所以你不再執著你的分別心,不再相信你的分別心,分別心是一個緣起,是一個過程,當下是沒有自性的,于是你看到了感悟到了無相,感悟到無相你就感悟到無作,所以就自己了,這就是證入不二法門。不二法門容易嗎,容易。不二法門難嗎,太難。重要的問題你要不著相,不著相還要面對相,你沒有這個心意識你怎麼能走進空無相,不做叁解脫門呢。如果你就說空無相無作就是叁解脫門,錯,若能轉物即同如來。所以善于轉化心意識的分別你才有希望。如果你不善于轉化,那你就人性,光有人性不行的,沒有人性不能學佛,所以大家要珍惜人生。那個佛是一個單立人旁邊是個弗,你是人你能信佛,你能走進佛門中來,你是人你才有機遇有因緣,但是你不能成佛,成佛是你不是人的思維觀念你才能成佛,不是人的思維觀念那就是不二法門,你要突破這種人性的分別,心意識的執著,我覺得這是下手處,是人即如來,突破人性就真正的證悟,這個是要引起我們思考的。

  下面的經文是“寂根菩薩曰:佛法衆爲二,佛即是法,法即是衆,是叁寶皆無爲相,與虛空等,一切法亦爾,能隨此行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經文意思是第二十二位菩薩站起來發言,談自己對于不二法門的感悟。這位菩薩六根清淨,所以稱寂根菩薩。不執著六根,善于運用六根,不執著還要不放棄,放下了並沒有放棄六根,叫隨緣,隨緣不變才清淨,不變隨緣才有下手處,所以叫寂根菩薩。

  他站起來說,佛法僧叁寶,凡夫二乘以爲是二法,叁寶就是叁個寶,佛法不是法寶,法寶不是僧法,所以叫叁寶,所以是二,你說這不是叁嗎?二以上的都叫二,所以叫二法。雖相對確是互異,相對而生的,相對于佛要說法,法又僧來傳,由僧來證悟,那麼即是各不相同,即從別體叁寶而言,佛寶不是法寶,法寶不是僧寶。那麼佛是佛經,佛是佛像。法是佛經,僧代表出家人,別體叁寶。但如果從自性叁寶或者從理體叁寶去考量,佛性即是空性,佛性,覺性,覺悟空性爲十法界所依,十法界,已有空亦故,一法得成。因爲空因爲不確定,所以有佛、菩薩、生聞、緣覺,天、人、阿修羅、地獄、惡鬼、畜生,十法界各各不同,也就是法性,對有情衆生而言叫佛性,因爲有情衆生會迷會睡著,所以就把他喚醒,所以叫覺性,能醒來的叫覺性。事物呢,比如說這個東西,他迷嗎,他不迷,它是法性,對待有情衆生是佛性就是覺性,無情衆性叫法性,法性和佛性都是空性,法性也就是空性,也就是法性,也就是空性。法是從衆緣合和而生,也就是僧性。什麼叫僧,僧就是衆緣合和,僧衆僧衆,他本身也是不可得性。

  如是叁寶都是無爲相,都是一個不可得性,不可得相就是無爲相。有爲相你是分別,事實上他的本質是無爲相是空性。與虛空等,與虛空是等同的,即佛即法即僧,佛即是法,法即是僧。《六祖壇經》給我們最好的一個提醒,皈依叁寶即皈依覺、正、淨。覺就是醒來、覺悟,正是證法,叁法印,淨是清淨心,清淨無染沒有挂礙,叁者之間有區別嗎。沒有區別呀。同樣,僧即法即佛,叁寶不可分的,叁寶是一體的。如果有人今天說我皈依佛皈依法我不皈依僧,那是錯誤的,沒有這樣的。有這樣的人,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塔不皈依僧,奇怪呀,你生命的質量要通過皈依叁寶來改變的,如果你皈依塔是不可以的。所以說你要完成這叁寶是非常重要的,事相叁寶不能離開理體叁寶,理體叁寶不可以離開事相,哪怕那個出家人可能讓你失望了,但是你也必須要通過事相的叁寶來完成你理體叁寶的這種證明,否則是不可以的。當然叁寶自身,出家人也需要有尊嚴。出家人比丘翻譯成叫乞士,什麼叫乞士,就是討飯的人,但是記住這個討飯是有尊嚴的乞士,不是賴皮賴臉的,一定要活得有尊嚴,一定要讓人家感覺到你有尊嚴。你沒有了尊嚴那你就失去了寶的性質,這是非常重要的內容。如果不能夠面對這一點,那恐怕真和尚也是假和尚,假和尚也成了真和尚。所以說《佛遺教經》已經給了我們一個出家人佛陀最後的遺教,讓我們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我們很清楚。如果你願意你可以把《佛遺教經》打開來看,原來是這樣的,那樣的就錯了。一切法都是這樣的道理,如果我們能夠隨順此平等行,也就是佛法僧叁寶的本性、自性,他們是平等的,也就是證入了不二法門。

  下面經文“心無礙菩薩曰:身身滅爲二,身即是身滅,所以者何?見身實相者,則不起見身及見滅身,身與滅身,無二無分別,于其中不驚不懼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經文意思是經二十叁位菩薩站起來,談他自己感悟對不二法門的經曆。此菩薩通達二谛妙理,在有上通達空,也就是二谛融通叁昧印,二谛融通,空即是有,有即是空,等持。那麼心無挂礙,無所畏懼,學佛原來我們老著相,像我們很多人看風水,這個東西擺在這兒,擺在那,到底擺在哪呢。有人說這樣,有人說那樣,不固定的。你的心裏如果你不執著他,擺在那沒關系,如果你心裏覺得擺在這別扭換個地方,那你就好了,這叫環境心理學。我們不是否定說這個東西對人沒有影響,他可能有影響,他可能沒有影響,你抵抗力好的人不在乎他也不影響你,抵抗力弱的人他老看著別扭那他就受傷了,睡不著覺沒關系,換個地方,換個位置,那你就睡著了嘛。你在那死氣掰咧的挺著,你也痛苦,無常的,你可以改變一下,改變一下結果就不一樣了。此位菩薩通達二谛妙理,心無挂礙,無所畏懼,所以稱心無礙菩薩。心裏沒有任何挂礙,沒有恐懼,當然沒有挂礙了,好事也不歡喜,壞事也不傷心。我們是好壞都有牽挂,好就會得意忘形,不知道東南西北了,一旦壞了蒙頭轉相了,就恐懼,就挂礙,都是錯誤的。

  他站起來說,身和身滅,一般人以爲有二法,實際而言,身之當下即是身滅。就是我這個身體就是個障礙,所以老者說,吾有大患,爲吾有身,吾若無身,吾何所懼。那只是說明了表面的現象,事實上我們說心的當下刹那刹那在變化,現在不是剛才,剛才不是現在,當下即不是剛才了,剛才已經沒有了。爲什麼,因爲我們見到身的實相,因爲他變化了,所以他是假的,他要是真的你永遠年輕,他要是真的你永遠活著,可是不是這樣,所以你得變老,他是空相,是沒有主宰的。所以我們只有改變自己的心才能完成從這個輪回生死中走出來。因爲身雖有…

《入不二法門品 第四講 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