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不二法門品 第四講 上▪P2

  ..續本文上一頁。只要大家願意大家一定能改變自己的命運,一定能夠改變自己生命的質量,只要我們願意。

  那麼如《楞嚴經》告訴我們說“空生大覺中”,因爲空所以我們就覺悟了。“如海一漚發”,大海一樣,一個泡起來了,但這個泡就是大海,回歸大海的,這是一種生命的現象,是緣起,那個泡馬上就滅掉。下雨我們今天還看到了呢,那個泡一下起來一下滅掉,那就是生命,只不過你要把我們的生命拉長就是這樣,我們生命縮短就是這樣。所以說“如海一漚發,有漏微塵國”,所以他是有漏的,因爲他無常他就是有漏的。什麼叫微塵國,無量的塵沙那樣世界,像微塵那樣的世界那樣的國家都是無常的,只要我們感覺到的,只要我們看到的,都是無常的。所以這裏面說“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因爲都會回歸空性,因爲都會無常,無常會聚會散,皆因空所生。所以你想想看“已有生亦故,一切法得成”,龍樹菩薩是這樣說的,因爲空所以會重新的緣聚,因爲空重新的聚散,緣聚緣散,緣散緣聚,緣聚則生,緣散則滅,這是規律。你說我們今天吃補藥我們長生不老,可是能嗎?我們很少見過一百歲的人,可是一百歲的人又能做什麼呢,你只能延緩衰老你不可能拒絕衰老。無論多有錢的人多有辦法的人,也只能是延緩而已。說青春永駐,永遠年輕,那是願意,“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婵娟”,都是美好的願望,如果不是無常的這樣一個規律,我也不會當和尚,我也跑掉了,就是因爲無常,我心甘情願在這裏呆著,我去感悟生命的真相,所以說我自己能夠得到那種快樂和自在,我知道我打破這種觀念我不會再輪回。即使我輪回的時候我來是進一步來體悟生命的,就像觀世音菩薩乘願再來,因爲他來了要考試的,要度衆生的,度衆生是要完成自己生命的升華的,是不一樣的。

  如此四大未起時,地、水、火、風,我們的生命還沒有完成的時候,即前際空;比如說父親、母親、阿賴耶識沒有湊在一起的時候,原來沒有呀,四大分散的時候,父親、母親、阿賴耶識完成了,完成這個生命的現象,我們每個人都是這樣的。完成之後呢一點點的衰老,結束了,結束之後就空呀,就是這樣的。四大住時,也是空。父親、母親、阿賴耶識,緣聚把我們生出來了,生出來之後,我們一點點的爬,然後站著,然後走,然後一點點長大,一點點就像十二因緣所說的無明,因爲你沒有智慧,無明行你就照做,貪、嗔、癡,識就是阿賴耶識,去投生,無明行識。名色就是你去投胎的時候,那叫羯羅蘭現象,你在投胎的時候父親母親在一起。你去投胎了,見到亮光,羯羅蘭就像牛奶發醇酸奶那樣一點點的,名色好像,還沒有雛形,六根還沒有分出來,六根一點點出現,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外形出來了,但是還在母親的肚子裏面。觸就是生出來了,接觸現實人生了。叁歲之前沒有什麼感受,迷迷糊糊的活著,也沒有什麼分別。受就不一樣了,一點點的五六歲呀,七八歲呀就有貪心了,有分別心了,你對他笑,他也對你笑,你對他不好,他也能感覺到。長到十幾歲就開始分別了,有男女的這樣的分別了,于是人生理成熟了,開始愛,愛就開始選擇,選擇完之後就開始有了阿賴耶識的種子,就是我們所說基因的痕迹,所以說自作自受。所以說好事沒有白做,壞事也沒有白做,好人好就他自己,壞人也壞他自己,沒有白做。所以這個有,有阿賴耶識的這種種子,然後是生老死,再去投生,再老再死再去投生,然後再老再死再去投生,生命的輪回形成一種規律,你停不下來。你只有感悟到這種無常你才能願意停下來,否則誰願意控製自己,誰願意說我忍了我讓了,沒有人的,知道無常所以我讓了,我爲自己的生命負責,所以我讓了我忍了。這樣的話你結緣了,這個社會就會和諧,否則這社會就混亂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非常緊張,生命的質量就非常複雜,非常痛苦。所以我們要對自己的生命去負責任,所以我們要去感悟前繼、後繼、中繼,地、水、火、風所形成的我們生命的現實都是不實在的,沒有主宰性的。所以沒有主宰性不實在的,如果我們都能夠這樣通達四大種性的這種沒有實在性,于是平等了,就不會執著地、水、火、風,就看到這種對立之間的統一,也就是事物內在的那種真實性,于是就是進入于不二法門,也就是一種證悟。

  

  那麼我們也應該去反醒一下,因爲我們有條件呀,我們現在就有地、水、火、風,于是我們面對地、水、火、風這個因緣去感悟他的緣起的性空,所以我們不再著相了,生命在于質量。孔子說“朝聞其道,夕死可矣”早上聞到大道,晚上死了沒有關系了。否則你活了一萬年又有什麼用呢,就像佛經說的“若人活百歲,不解生滅法,不如活一歲,而得解了之。”哪怕你活一歲,你有質量就好,因爲你走出這個生命的局限,有生就有死有死就有生,這是一個圈,走出來很難,這是一種力量,沒有智慧不能改變這種力量。

  下面經文是“妙意菩薩曰:眼色爲二,若知眼性于色,不貪不恚不癡,是名寂滅,如是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爲二。若知意性于法,不貪不恚不癡,是名寂滅,安住其中,是爲入不二法門。”

  經文意思是說第十九位菩薩開始站起來探討,講我感悟不二法門的一種經曆。這樣的菩薩善于思維根塵,我們都有根塵,我們有眼耳鼻舌身意,有根,所以你都有因緣來感悟佛法,你有了。你面對外塵,色聲香味觸法,動不動心呀,在不在意呀,執不執著呀,痛不痛苦呀,貪不貪戀呀,扪心自問,那麼他思維根塵淨的妙性也就他的真實性,透過這種色聲香味觸法,透過眼耳鼻舌身意去感悟他的真實性,妙不可言。每個人的感覺是不一樣的,所以稱爲妙意菩薩。

  他站起來發言說,眼根與色塵,我們眼睛看到外色境,也就是現相的境,凡夫二乘以爲是二法。我們的眼根看到外邊,一個法師眼睛看到下面居士和法師,有男居士有女居士,有年老的有年紀輕的,這樣的塵,所以凡夫二乘以爲是二,所以根和外境是兩個,認爲是二,只有突破這種二,你的生命才會改變,如果眼根對色塵不貪,你的眼根對著外色塵你不貪取,當然你還識,識你分別。遠的不用說,說年輕人談戀愛,大家覺得非常正常,不可能有九十歲的人,牙也沒了,走路晃晃的那樣的去談戀愛,這個不太現實。爲什麼呀,因爲他已經經曆過了,他也沒有經驗豐富做這樣的事情,也不可能了。所以說年輕人的貪欲心非常重的,所以你的分別心決定著你要去貪著,你的眼根看到了,好,于是你的眼睛就盯住他,于是我心裏面就留下痕迹,你再見到他一下子我認識他,往往都是這樣。特別煩他,你也會記住他,就是他,讓我煩,往往是這樣。所以我們的眼根對待那種塵,色塵有分別,如果你有了分別之後,你是第一步的,第二步就開始貪開始煩別人,貪別人煩別人。我跟你好,佛教講叫有緣,不好的沒緣,但是緣也會散,你不要說有緣,只是讓你惜緣,去珍惜他,但你也面對這個散,否則你只是面對聚不敢面對散,那你不是佛教徒。佛教徒要面對緣起去負責任,要面對聚散也要去告別再見,所以我們今天跑到蓮池格寺說是那搞忏悔,什麼叫忏悔,忏悔就是告別是再見,決不糾纏,而我們一直後悔一直後悔,我錯了我錯了,這不是忏悔,真正的忏悔是打破我執。

  罪性本空由心照,心要滅時具已亡。就是你心裏不執著不挂礙所以才沒有了。心亡俱滅兩罪空,你心裏不執著不挂礙,那個罪也沒自性。此則是明真忏悔,忏悔才完成了,不然的話總是我後悔呀我後悔,那個是解決不了根本問題的。所以說,眼根對色塵不貪、不嗔、不癡,不恨,不看不透,眼根對色塵朦胧,越想看越看不透,越看不透再執著,癡呀。人類輪回的根本就是癡,因爲愚癡所以我們才輪回,所以我們要改變,要學佛。癡改變出來之後就是智者就是覺者,一旦醒來就不癡了,愚癡,所以要去改變他。則根境各住法位,各住法位什麼意思呀,法位就是空性,根淨當下就是空了,根是緣起性空,淨是緣起性空。所以相契空性,當下就是緣起的,緣起的就是跟空性去相應。寂然不動,也就是你不能分別他是二。寂然不動,一直就是空,稱之爲寂滅,也就是你走出打破二的這種中間的局限,馬上就通達。也就是不再有眼根和色境之間你不再是認爲二,你不再看見張叁,你會覺得張叁影響了你,你會反醒你自己,是原來我自己有強烈的分別心,我自己的這種貪、嗔、癡。于是我要反醒自己,不要去琢磨外人。就像你去念經,別人給你打電話,你說我煩你你影響我。記住,你應該有抵抗力,你應該去面對這樣的境界,你應該去化解你自己的內心世界,你應該接受這種考試,然後你接過來你自己反醒你自己動沒動心,你如果沒有動心,那就緣起性空了嗎。如果你動心了,那這個你是躲不掉的,你即使沒有接,你也會有煩惱,他一直都會影響你很久,所以你要去改變他。那麼至于眼的問題我們解決了,眼根對色境我們認爲是二,現在我們發現眼根是由視覺神經還有這樣的一個眼睛的外在,裏面還有神經,否則你根本看不到。如果你沒有注意,你在琢磨別的事,有個人過來跟你打招呼你沒有看到他,別人會誤解你,你怎麼不理我呀,可是你根本沒有注意他,你還在想你自己的事,可是你還得注意呀。眼根本身就是緣起性空的,沒有主宰性的。同樣外色境也是性空的,如果你要認識他,首先還要有一個適當的距離。我現在眼睛再好使,我看不到哈爾濱了,我看不到極樂寺了,我只能去想,眼睛再好使我看不到牆壁那邊是什麼,得有一個距離,這個距離比較合適,如果太遠了不行。那好了有人說近一點,貼上,看不到了,所以由緣而完成的,這個緣是可變的,是動的,能有主宰性嗎,沒有呀。所以無論是眼根還是色境,都是可變的,可變的你怎麼能相信他呢,你只能利用他,你不能夠執著他,所以你才能夠解脫。

  所以至于耳、鼻、舌、身、意等根,他面對的是聲、香、味、觸、法。六根是什麼,六賊呀,小偷呀,你不要去相信他,但是你還去駕馭他,利用他。因爲這個賊會盜走你的法身慧命,因爲你的貪你的執著你的挂礙,所以你迷失方向,所以你在這個圓圈裏六道輪回裏轉來轉去,轉去轉來。那麼輪回而言呢,就是六道輪回頭出頭沒,出來的時候是叁善道,沒的時候叁惡道。所以說我們沒有辦法。可能你說我不貪名,但是你貪利呀。你不貪色呀,但是你貪睡呀,你貪的內容是不一樣的。所以每個人的因緣也是不一樣的,但是都是沒有主宰性的,所以你要從你那種執著之中走出來,所以耳朵聽的,鼻子感覺的,舌頭感覺的,那種意識所感覺的,內容都是虛幻不實的,都是在變化的。你說我昨天吃了一頓好飯,可是你今天還有感覺嗎,你一直回憶,回憶是可以的,沒有當時的感覺了,因爲已然過去了,散了。散了就是散了,你不要挂礙,挂礙就是你輪回,你在輪回,一直這樣的種子會影響你,影響你去突破這種執著。所以你突破了你才會完成生命的改變,所以我們的耳鼻舌身意根,要對聲香味觸法,同樣不要去貪著,不要去嗔恨,不要愚昧,不能通達。所以聽到一種剌耳的聲音,你會覺得特別痛苦,馬上無明火就起來了,你要沈住氣。你起來了只能傷害你自己,有人說那我就認了,那當然你要如果能認能忍固然是最好的。即使你有理,別人刺激你了,你也要通過這種正常的途徑向他建議能不能停下來,如果他不能停下來,那我覺得你可以通過正常的途徑,讓別人能夠理解你的途徑,來完成這種改變。或者你躲開他,你什麼都不要講,可能比你去喊、比你去吵解決問題。因爲人之所以稱爲人,他有人性,你越跟他喊,他可能越跟你鑽牛角尖,你不跟他喊他可能會退步。所以人性只要沒有失去我都是有希望的,當然太執著人性那也是挂礙,對于學佛是障礙。

  那麼如此安住微妙意中,微妙意就是妙意菩薩,即稱爲寂滅空性。所以什麼都不執著了,還要面對還要不執著。如能這樣安住在其中,這個感悟你心裏了無牽挂,分工也明確,眼睛看到的東西,耳朵、鼻子、舌頭、身體、意識對著色聲香味觸法,你還照樣對面對去負責去承當,但是你要放下,不要執著。雖然放下,但是你並沒有放棄這種考驗、鍛煉、成長的機會,所以佛教講放下不等于放棄,所以沒有這個不放棄的過程,你沒有辦法得到鍛煉,你沒有辦法得到一種改變。所以你還得去面對他,面對你才有機會。如果能夠安住這樣的一種境界之中,就是證入于不二法門了。所以我們也要對照自己,我們曾經是怎麼樣的呢,現在又當如何呢。我們有因緣,我們也有眼耳鼻舌身意,我們也在不斷的面對色聲香味觸法,我們是怎麼處理的呢。有人說我做得不夠好,那沒關系,我們今天聞到佛法了我們就有辦法。如果說在這之前我們不懂,那是可以理解的,那是因爲沒有緣。但是今天有緣了,就會鍛煉自己。沒有關系有人說我現在還不夠好,當然了,你現在還是凡夫嗎,慢慢的曆練,曆事練心,經過事和改變自己的心,鍛煉自己的心,這是可以的,時間久了你一定會成熟,一定會從裏面走出來,觀念走出來,于是你也會證入不二法門,你也會像妙意菩薩一樣的。

  

  

  

《入不二法門品 第四講 上》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