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只要大家愿意大家一定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一定能够改变自己生命的质量,只要我们愿意。
那么如《楞严经》告诉我们说“空生大觉中”,因为空所以我们就觉悟了。“如海一沤发”,大海一样,一个泡起来了,但这个泡就是大海,回归大海的,这是一种生命的现象,是缘起,那个泡马上就灭掉。下雨我们今天还看到了呢,那个泡一下起来一下灭掉,那就是生命,只不过你要把我们的生命拉长就是这样,我们生命缩短就是这样。所以说“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所以他是有漏的,因为他无常他就是有漏的。什么叫微尘国,无量的尘沙那样世界,像微尘那样的世界那样的国家都是无常的,只要我们感觉到的,只要我们看到的,都是无常的。所以这里面说“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因为都会回归空性,因为都会无常,无常会聚会散,皆因空所生。所以你想想看“已有生亦故,一切法得成”,龙树菩萨是这样说的,因为空所以会重新的缘聚,因为空重新的聚散,缘聚缘散,缘散缘聚,缘聚则生,缘散则灭,这是规律。你说我们今天吃补药我们长生不老,可是能吗?我们很少见过一百岁的人,可是一百岁的人又能做什么呢,你只能延缓衰老你不可能拒绝衰老。无论多有钱的人多有办法的人,也只能是延缓而已。说青春永驻,永远年轻,那是愿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美好的愿望,如果不是无常的这样一个规律,我也不会当和尚,我也跑掉了,就是因为无常,我心甘情愿在这里呆着,我去感悟生命的真相,所以说我自己能够得到那种快乐和自在,我知道我打破这种观念我不会再轮回。即使我轮回的时候我来是进一步来体悟生命的,就像观世音菩萨乘愿再来,因为他来了要考试的,要度众生的,度众生是要完成自己生命的升华的,是不一样的。
如此四大未起时,地、水、火、风,我们的生命还没有完成的时候,即前际空;比如说父亲、母亲、阿赖耶识没有凑在一起的时候,原来没有呀,四大分散的时候,父亲、母亲、阿赖耶识完成了,完成这个生命的现象,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的。完成之后呢一点点的衰老,结束了,结束之后就空呀,就是这样的。四大住时,也是空。父亲、母亲、阿赖耶识,缘聚把我们生出来了,生出来之后,我们一点点的爬,然后站着,然后走,然后一点点长大,一点点就像十二因缘所说的无明,因为你没有智慧,无明行你就照做,贪、嗔、痴,识就是阿赖耶识,去投生,无明行识。名色就是你去投胎的时候,那叫羯罗兰现象,你在投胎的时候父亲母亲在一起。你去投胎了,见到亮光,羯罗兰就像牛奶发醇酸奶那样一点点的,名色好像,还没有雏形,六根还没有分出来,六根一点点出现,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外形出来了,但是还在母亲的肚子里面。触就是生出来了,接触现实人生了。三岁之前没有什么感受,迷迷糊糊的活着,也没有什么分别。受就不一样了,一点点的五六岁呀,七八岁呀就有贪心了,有分别心了,你对他笑,他也对你笑,你对他不好,他也能感觉到。长到十几岁就开始分别了,有男女的这样的分别了,于是人生理成熟了,开始爱,爱就开始选择,选择完之后就开始有了阿赖耶识的种子,就是我们所说基因的痕迹,所以说自作自受。所以说好事没有白做,坏事也没有白做,好人好就他自己,坏人也坏他自己,没有白做。所以这个有,有阿赖耶识的这种种子,然后是生老死,再去投生,再老再死再去投生,然后再老再死再去投生,生命的轮回形成一种规律,你停不下来。你只有感悟到这种无常你才能愿意停下来,否则谁愿意控制自己,谁愿意说我忍了我让了,没有人的,知道无常所以我让了,我为自己的生命负责,所以我让了我忍了。这样的话你结缘了,这个社会就会和谐,否则这社会就混乱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非常紧张,生命的质量就非常复杂,非常痛苦。所以我们要对自己的生命去负责任,所以我们要去感悟前继、后继、中继,地、水、火、风所形成的我们生命的现实都是不实在的,没有主宰性的。所以没有主宰性不实在的,如果我们都能够这样通达四大种性的这种没有实在性,于是平等了,就不会执著地、水、火、风,就看到这种对立之间的统一,也就是事物内在的那种真实性,于是就是进入于不二法门,也就是一种证悟。
那么我们也应该去反醒一下,因为我们有条件呀,我们现在就有地、水、火、风,于是我们面对地、水、火、风这个因缘去感悟他的缘起的性空,所以我们不再著相了,生命在于质量。孔子说“朝闻其道,夕死可矣”早上闻到大道,晚上死了没有关系了。否则你活了一万年又有什么用呢,就像佛经说的“若人活百岁,不解生灭法,不如活一岁,而得解了之。”哪怕你活一岁,你有质量就好,因为你走出这个生命的局限,有生就有死有死就有生,这是一个圈,走出来很难,这是一种力量,没有智慧不能改变这种力量。
下面经文是“妙意菩萨曰:眼色为二,若知眼性于色,不贪不恚不痴,是名寂灭,如是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为二。若知意性于法,不贪不恚不痴,是名寂灭,安住其中,是为入不二法门。”
经文意思是说第十九位菩萨开始站起来探讨,讲我感悟不二法门的一种经历。这样的菩萨善于思维根尘,我们都有根尘,我们有眼耳鼻舌身意,有根,所以你都有因缘来感悟佛法,你有了。你面对外尘,色声香味触法,动不动心呀,在不在意呀,执不执著呀,痛不痛苦呀,贪不贪恋呀,扪心自问,那么他思维根尘净的妙性也就他的真实性,透过这种色声香味触法,透过眼耳鼻舌身意去感悟他的真实性,妙不可言。每个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所以称为妙意菩萨。
他站起来发言说,眼根与色尘,我们眼睛看到外色境,也就是现相的境,凡夫二乘以为是二法。我们的眼根看到外边,一个法师眼睛看到下面居士和法师,有男居士有女居士,有年老的有年纪轻的,这样的尘,所以凡夫二乘以为是二,所以根和外境是两个,认为是二,只有突破这种二,你的生命才会改变,如果眼根对色尘不贪,你的眼根对着外色尘你不贪取,当然你还识,识你分别。远的不用说,说年轻人谈恋爱,大家觉得非常正常,不可能有九十岁的人,牙也没了,走路晃晃的那样的去谈恋爱,这个不太现实。为什么呀,因为他已经经历过了,他也没有经验丰富做这样的事情,也不可能了。所以说年轻人的贪欲心非常重的,所以你的分别心决定着你要去贪著,你的眼根看到了,好,于是你的眼睛就盯住他,于是我心里面就留下痕迹,你再见到他一下子我认识他,往往都是这样。特别烦他,你也会记住他,就是他,让我烦,往往是这样。所以我们的眼根对待那种尘,色尘有分别,如果你有了分别之后,你是第一步的,第二步就开始贪开始烦别人,贪别人烦别人。我跟你好,佛教讲叫有缘,不好的没缘,但是缘也会散,你不要说有缘,只是让你惜缘,去珍惜他,但你也面对这个散,否则你只是面对聚不敢面对散,那你不是佛教徒。佛教徒要面对缘起去负责任,要面对聚散也要去告别再见,所以我们今天跑到莲池格寺说是那搞忏悔,什么叫忏悔,忏悔就是告别是再见,决不纠缠,而我们一直后悔一直后悔,我错了我错了,这不是忏悔,真正的忏悔是打破我执。
罪性本空由心照,心要灭时具已亡。就是你心里不执著不挂碍所以才没有了。心亡俱灭两罪空,你心里不执著不挂碍,那个罪也没自性。此则是明真忏悔,忏悔才完成了,不然的话总是我后悔呀我后悔,那个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所以说,眼根对色尘不贪、不嗔、不痴,不恨,不看不透,眼根对色尘朦胧,越想看越看不透,越看不透再执著,痴呀。人类轮回的根本就是痴,因为愚痴所以我们才轮回,所以我们要改变,要学佛。痴改变出来之后就是智者就是觉者,一旦醒来就不痴了,愚痴,所以要去改变他。则根境各住法位,各住法位什么意思呀,法位就是空性,根净当下就是空了,根是缘起性空,净是缘起性空。所以相契空性,当下就是缘起的,缘起的就是跟空性去相应。寂然不动,也就是你不能分别他是二。寂然不动,一直就是空,称之为寂灭,也就是你走出打破二的这种中间的局限,马上就通达。也就是不再有眼根和色境之间你不再是认为二,你不再看见张三,你会觉得张三影响了你,你会反醒你自己,是原来我自己有强烈的分别心,我自己的这种贪、嗔、痴。于是我要反醒自己,不要去琢磨外人。就像你去念经,别人给你打电话,你说我烦你你影响我。记住,你应该有抵抗力,你应该去面对这样的境界,你应该去化解你自己的内心世界,你应该接受这种考试,然后你接过来你自己反醒你自己动没动心,你如果没有动心,那就缘起性空了吗。如果你动心了,那这个你是躲不掉的,你即使没有接,你也会有烦恼,他一直都会影响你很久,所以你要去改变他。那么至于眼的问题我们解决了,眼根对色境我们认为是二,现在我们发现眼根是由视觉神经还有这样的一个眼睛的外在,里面还有神经,否则你根本看不到。如果你没有注意,你在琢磨别的事,有个人过来跟你打招呼你没有看到他,别人会误解你,你怎么不理我呀,可是你根本没有注意他,你还在想你自己的事,可是你还得注意呀。眼根本身就是缘起性空的,没有主宰性的。同样外色境也是性空的,如果你要认识他,首先还要有一个适当的距离。我现在眼睛再好使,我看不到哈尔滨了,我看不到极乐寺了,我只能去想,眼睛再好使我看不到墙壁那边是什么,得有一个距离,这个距离比较合适,如果太远了不行。那好了有人说近一点,贴上,看不到了,所以由缘而完成的,这个缘是可变的,是动的,能有主宰性吗,没有呀。所以无论是眼根还是色境,都是可变的,可变的你怎么能相信他呢,你只能利用他,你不能够执著他,所以你才能够解脱。
所以至于耳、鼻、舌、身、意等根,他面对的是声、香、味、触、法。六根是什么,六贼呀,小偷呀,你不要去相信他,但是你还去驾驭他,利用他。因为这个贼会盗走你的法身慧命,因为你的贪你的执著你的挂碍,所以你迷失方向,所以你在这个圆圈里六道轮回里转来转去,转去转来。那么轮回而言呢,就是六道轮回头出头没,出来的时候是三善道,没的时候三恶道。所以说我们没有办法。可能你说我不贪名,但是你贪利呀。你不贪色呀,但是你贪睡呀,你贪的内容是不一样的。所以每个人的因缘也是不一样的,但是都是没有主宰性的,所以你要从你那种执著之中走出来,所以耳朵听的,鼻子感觉的,舌头感觉的,那种意识所感觉的,内容都是虚幻不实的,都是在变化的。你说我昨天吃了一顿好饭,可是你今天还有感觉吗,你一直回忆,回忆是可以的,没有当时的感觉了,因为已然过去了,散了。散了就是散了,你不要挂碍,挂碍就是你轮回,你在轮回,一直这样的种子会影响你,影响你去突破这种执著。所以你突破了你才会完成生命的改变,所以我们的耳鼻舌身意根,要对声香味触法,同样不要去贪著,不要去嗔恨,不要愚昧,不能通达。所以听到一种剌耳的声音,你会觉得特别痛苦,马上无明火就起来了,你要沉住气。你起来了只能伤害你自己,有人说那我就认了,那当然你要如果能认能忍固然是最好的。即使你有理,别人刺激你了,你也要通过这种正常的途径向他建议能不能停下来,如果他不能停下来,那我觉得你可以通过正常的途径,让别人能够理解你的途径,来完成这种改变。或者你躲开他,你什么都不要讲,可能比你去喊、比你去吵解决问题。因为人之所以称为人,他有人性,你越跟他喊,他可能越跟你钻牛角尖,你不跟他喊他可能会退步。所以人性只要没有失去我都是有希望的,当然太执著人性那也是挂碍,对于学佛是障碍。
那么如此安住微妙意中,微妙意就是妙意菩萨,即称为寂灭空性。所以什么都不执著了,还要面对还要不执著。如能这样安住在其中,这个感悟你心里了无牵挂,分工也明确,眼睛看到的东西,耳朵、鼻子、舌头、身体、意识对着色声香味触法,你还照样对面对去负责去承当,但是你要放下,不要执著。虽然放下,但是你并没有放弃这种考验、锻炼、成长的机会,所以佛教讲放下不等于放弃,所以没有这个不放弃的过程,你没有办法得到锻炼,你没有办法得到一种改变。所以你还得去面对他,面对你才有机会。如果能够安住这样的一种境界之中,就是证入于不二法门了。所以我们也要对照自己,我们曾经是怎么样的呢,现在又当如何呢。我们有因缘,我们也有眼耳鼻舌身意,我们也在不断的面对色声香味触法,我们是怎么处理的呢。有人说我做得不够好,那没关系,我们今天闻到佛法了我们就有办法。如果说在这之前我们不懂,那是可以理解的,那是因为没有缘。但是今天有缘了,就会锻炼自己。没有关系有人说我现在还不够好,当然了,你现在还是凡夫吗,慢慢的历练,历事练心,经过事和改变自己的心,锻炼自己的心,这是可以的,时间久了你一定会成熟,一定会从里面走出来,观念走出来,于是你也会证入不二法门,你也会像妙意菩萨一样的。
《入不二法门品 第四讲 上》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