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不二法門品 第一講 上

  入不二法門品

  靜波法師講于新加坡

  (第一講 上)

  本文根據錄音整理 未經校稿 錯漏之處敬請指正

  整理人慧雪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叁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意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

   承蒙慧雄大和尚的盛情邀請,來到新加坡毗盧寺跟大家交流、探討《維摩诘經》中的入不二法門品,應該說因緣非常殊勝。來到這樣一個美麗的國家,帶著一種美麗的心情,跟大家一起探討生命、事物的真實相狀,我覺得非常有意義。在這樣的一個有意義的時刻、因緣,同大家探討一種不可思議的佛法,希望我們都能夠因爲這樣的探討而增加我們的信心,提升我們在學佛這樣一條旅途中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資糧,願意這樣的資糧能夠使彼此受益。因爲佛法說在利他中完成自利,這就是佛法的內容。如果我們不利于衆生,我們無法改變我執,如果我們不利于衆生,我們自己是沒有辦法受益的。所以我願意跟大家一起來探討這入不二法門品,不可思議的一種境界。

   昨天,正慈大和尚講解《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我們注意到有這樣一個情形,藥師如來在因地的時候行菩薩道發十二大願,不是說藥師佛成佛了發十二大願,是因爲他在因地的時候發菩提心,這十二大願是效力于衆生的。就像我們曾經探討過的《佛說無量壽經》,因地的阿彌陀佛也叫法藏比丘,他在發願的時候就是因爲定自在王如來曾經給他展現了二百一十億諸佛刹土,對法藏比丘來講都不如意不滿意,于是乎他自己悲心切切,發願四十八願。將來我成佛的時候,我那個世界會是什麼樣的,相對于娑婆世界也就是極苦的一類衆生,極樂世界我有一個特殊因緣的接應。所以法藏比丘因爲這樣的發願,于是他五劫爲空性,生住意滅。也就是整個宇宙世界,生住意滅了五劫五次,他透視了事物的真相,也就是空性。

   我們今天很多人認識事物都是表相的,我們看到男的,我們執著這是男的;看到女的,我們執著這是女的;看到黃的,我們執著是黃顔色的;看到紅的,我們執著是紅顔色的。所以我們的意識停留在表相上,他對于我們的解脫來講是一種障礙。所以入不二法門品告訴我們,所有宇宙萬有的一切差別現象,他們的本質是平等的,我們必須要透視他的本質。外在的東西我們不再執著,否則我們沒有辦法不去執著,這是人性的弱點。當然這個下手處必須從相上走進去的,一旦你完成了對于相的透視,看到他的本質,我相信所有的人都會因爲看到本質而自在,所以我們發現兩邊的是佛像,那麼這個佛代表什麼,遍一切處,也就是毗如遮那佛。只有空性遍一切處只有法性遍一切處。那麼我們在歸皈的時候,我們說歸皈佛,歸皈法,歸皈僧,叁歸皈。那麼我們所歸皈的佛,其實是叁身佛中的法身佛,因爲有了這法身佛,所以我們的化身和報身才是因衆生之機而接引的,接引的目的是讓他透視到事物的真相。正如龍樹菩薩所說的“已有空亦故,一切法得成,若無有空亦者,一切法無成。”空對我們來講非常重要,但是我們切不可以誤解說這個空是對有而說的,不是。他要超越空和有一個相對,那麼這種相對就是二,超越就是不二,不是空也不是有,當然也不是好也不是壞。雖然我們要面對一個現象,但是我們不能去執著他。所以在《叁論玄義》裏面吉藏大師曾經有過這樣的說法,“佛心無所寄,汝心有所依”。就是佛沒有任何的執著,但是我們衆生卻有所依靠,有所依靠就是有所得,佛是無所得的,你是有所得的。那麼下面說,“不得見佛何由怪哉”,你之所以這樣,你說你見不到佛,有什麼奇怪的呢。所以我們今天面對這部經,就要對照自己,我們是怎樣做的,佛是什麼樣的境界。這部經裏你看到了入不二法門品叁十一位菩薩乃至文殊師利菩薩也就是妙吉祥菩薩,還有維摩居士他們不同的證悟境界,當然這個證悟的境界,都得到了佛的認可,所以他叫《佛說維摩诘經》。

   那麼我們回過頭來說,藥師如來因地的時候發十二大願,從而完成了自己的無上正等正覺。所以要不斷的利于衆生,不斷的利于衆生,改變我執,那麼這個改變我執的過程就是和衆生同體,當它同體的時候,當然相不是同體,同體才能大悲,無緣才能大慈。悲能拔苦,看到衆生痛苦的時候,幫他從痛苦的深淵裏走出來,“慈能與樂”給衆生以快樂以安慰以解脫以依靠,這是非常重要的。那麼這樣的一個過程就是改變我執與法執的過程,這個過程對于學佛人來講是必要的,是必須的。我們面對這樣的一個現相,男女、高低貴賤、美醜,色彩斑斓的宇宙萬有存在的現象,名和物之間只是一念,如果你迷你就執著,你就挂礙,禅師說:“他人行處我不行,他人住處我不住。”爲什麼,因爲已經不斷的在變化著,你沒有辦法和別人是一樣的因緣。萬物皆流,動沒有主宰性,沒有實在性,你能夠感悟到這一點你會走出你的觀念。如果你不能感悟這一點,你就停留在上面,所以你是輪回的,你的生命就是局限。你是頑固的,所以你必須要輪回。如果你面對這種因緣你不再執著,你看到他沒有主宰性,沒有實在性,那麼你走出來,你解脫,你自在,你會走出生死的局限。于是你會完成自己生命的徹底改變,于是你將會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當然這不容易,但是他對我們來講是充滿了希望,我必須要面對現實。正如龍樹菩薩在《中觀論》告訴我們說,“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義”。如果你不面對現實,你怎麼能夠知道現實的不實在性呢?你不面對煩惱你又怎麼能解決你的煩惱呢?你不面對生死,你怎麼能夠超越生死呢?雖然你的超越你的解脫是從世俗谛上完成的,那麼又說:“不依世俗谛,則不得捏槃。”這是你生命的徹底的改變,走出輪回的圈子,是需要過程來完成的,所以今天的探討就顯得非常重要。

   我曾經看到過文殊般若《文殊師利所問經》,文殊菩薩跟釋迦如來曾經有過這樣一段對話:釋迦尼佛問文殊菩薩說諸境界向何處求,文殊菩薩回答說向貪嗔癡中求,曾經讀到這一段的時候我産生過誤解,本身我們輪回就是因爲貪嗔癡,爲什麼還要向貪嗔癡中求。後來我明白了,因爲我們所有衆生輪回的根源就是貪嗔癡,我們無法回避。如果你沒有貪嗔癡了,那你是木頭,你不正常。向貪嗔癡中求,必須面對人性的弱點。可能我們不再貪財了,我們可能貪睡、貪吃,貪的內容是不一樣的,但我們都有貪的這樣的一個個性。所以說向貪嗔癡中求就是面對世俗谛,面對生活的現實。同時我們要解決貪嗔癡,你要面對他,你要解決他,貪嗔癡是什麼,最後我們發現貪嗔癡是沒有主宰性的,是沒有實在性的。一個人在饑餓的時候只有一種煩惱,就是我馬上要吃飽,我要填飽肚子。等他吃飽了之後,會有無數的煩惱。爲什麼,他不會僅僅的滿足于說我吃飽了,他就會想很多,他說我吃飽了我又想吃得更好。吃好了之後,他說我還要追求精神上的享受,甚至我還要求得到更多,這個是人性的弱點。如果我們不面對,是解決不了這個問題,所以說貪嗔癡是沒有主宰性的,貪嗔癡不是不可以改變的,只要你改變觀念,你感覺到貪嗔癡的本質,你就能夠從貪嗔癡中走出來。

   就像我們看到文殊師利菩薩手裏拿著如意的時候,這個時候他應該給我們這樣一個啓示,如意是回頭的,前面帶個鈎,這個鈎代表什麼意思,說你要回頭才吉祥,你要回頭才如意,你不要鑽牛角尖。當然,如意還像雲彩一樣,像靈芝一樣。告訴你因爲他像雲一樣,雲是動的,既然是動的,它是可以改變的,你是可以回頭的。既然像靈芝一樣,告訴我們你只要回頭,你也是靈丹炒藥,可以療治百病,貪嗔癡的病可以療治。如果貪嗔癡的病可以得到一種療治的話,我們的病會改變,會沒有,我們會活得很快樂很自在。所以說我們面對貪嗔癡,解決貪嗔癡,原來貪嗔癡是我們學佛的機遇,是我們學佛的下手處。如果我們沒有貪嗔癡,那我們學佛幹什麼。解決貪嗔癡的問題是要轉變觀念,改變觀念將改變我們的行爲,改變行爲最終將改變我們的命運。所以《維摩诘經》裏面再一次的告訴我們,淫怒癡性即佛性,淫也是貪,男女之愛,怒是嗔,也就是貪嗔癡的本性、本質,不是外在的,他就是佛性。佛性是什麼,是空性,但是我們執著有執著空,都是變成了有所得,所以我們不自在,我們的生命必然被束縛。如果我們走出這個局限那是不一樣了。中國有一句話叫“鳳凰涅槃,欲火重生”。他來源于佛教,據說鳳凰在臨死的時候叨了許多香木,放在那裏然後用火把他點燃,鳳凰飛進火裏面燃燒。通過否定這只老鳳凰,一只新的鳳凰從火裏面飛出來,所以要否定自我才有全新的自我出現。這個我是能超越于主宰、實在的,是對自己的一次徹底的革命,當然這不容易,但是學佛必須從這裏下手,才變成有說服力,否則沒有說服力,我們一直著相。《金剛經》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都不是真的,都不是主宰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如果你見到這個相不是一個實在的相,那麼你就見到什麼,見到如來了,你就解脫了。當然還是那麼那句話,不容易,的確不容易,所以我們需要努力,需要加油。

   人類面對的事實充滿各種各樣的誘惑,所以我們容易迷失方向。我們曾經不止一次的說:寺院裏的圍牆太矮了。其實並不是圍牆太矮了,是人的欲望太強烈了,寺院的圍牆很難擋住人類的欲望。所以接觸佛法探討的人都是有希望的,都是有善根的,否則請你來你都不會來。在這樣一個特殊因緣的情形之下,我們要珍惜這樣的因緣。面對這樣的誘惑,雖然我們也知道生命是一個過程,我們得到的會失去,但是我們卻因爲慣性、業力,什麼是業力,業是造作,造作的一種力量,這種力量添加濟就是貪嗔癡,它給了你這樣的添加劑,于是因爲慣性你就得往前沖,就得去追…

《入不二法門品 第一講 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