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不二法門品 第一講 上▪P2

  ..續本文上一頁求。當然我在此重申一下,佛法所說的放下,不是放棄,是要面對,在面對在承當的過程之中,放下我們對他的執著,因爲執著而帶來的煩惱和痛苦,我們要承擔這種責任和義務,在這種承擔的過程之中要曆煉自己,如果沒有這樣過程,那你是沒有希望的。有句話“大隱隱在鬧市,小隱隱在深山”,在鬧市裏面你會得到很好的鍛煉,隱在深山裏面說明你還沒有辦法消化現實對你的誘惑,所以說現實對我們來講是種激勵,雖然他也是一種挑戰。人類活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執著,我們貪心。中國有位魯迅先生寫了一篇文章,文章的題目叫“立論”,說有一家生了一個孩子,大家都去表示慶賀。那時候人類都迷信,自己家裏有一個孩子總要取一個最好的名字,總要去占蔔他將來的命運如何。誰都會這樣,可憐天下父母心,都是這樣的因緣。大家來慶賀的時候,一個人站起來就說這個孩子將來是要升官的,大家舉杯慶賀。第二個人站起來說這個孩子將來是要發財的,大家也舉杯慶賀。第叁個人站起來說這個孩子將來是要死的,第叁個人遭到了家人的痛打。但是我們想想看,前兩個人說的是假話,不確知。即使你可能會升官,你可能也會發財。但事實上,你的升官和發財只是一個過程,即使你升官了,等到六十歲的時候或者七十歲的時候,你還會退休的,將來會要離開這個世界的。最終的結果是什麼,是死亡,是你這一期生命的死亡。而這個死亡不是結束了,只是另一個新生命的開始。所以物理學上有個物質不滅定律,他告訴我們這個生命不是結束了,只是變換另一種存在的形式和狀態,不再是這樣是另一樣,因爲我有了重新的一個因緣。那麼能量守衡定律,也不是說減少,還是原來那樣。所以我們想想看,只有第叁個人說的話是真的,就是“這個孩子將來是要死的”。當然這個死也不要把當他是一種局限。認爲死亡是斷滅,什麼都沒有,這是錯誤的。因爲我們所說的死亡是這一期生命的死亡,因爲佛教講叁世因果,是一個過程的一個結束,所以是逗號不是句號。我們要對自己的生命對自己的行爲負責任,于是我們就要冷靜的要面對現實。

  我記得小的時候曾經看過一個童話故事“皇帝的新裝”,大家也都知道,皇帝被人欺騙了,給他做最漂亮的衣服,別人也看不到,但是皇帝礙于情面,如果看不到就說明他很笨,沒有福報。于是他只好硬著頭皮說看到了。所有的人就是這樣互相欺騙的。只有一個小孩子說國王沒有穿衣服。可見我們人類都在自我欺騙,怎麼從自我欺騙走出來,完成的生命的徹底改變,這就是修行。這個修行雖然很難,但是它對我們來講卻是希望,是光明。

   那麼我們因爲沈迷而不能自拔,我們著相,著相是非常危險的。甚至自尋煩惱,修行的過程當中也難免是這樣的一種情景。我記得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禅師做船之後到山上精行。精行的過程當中,他走來走去,突然間腳下踩了一個東西,軟軟的,踩了一個東西之後他就繼續往前走,但是有一個念頭就出現了,這是一個什麼東西呢,回到禅房裏一直在思考。我們也是,沒有任何意義該讓他過去的過去,不要挂礙某些東西或者過去的事。他在思考,他突然間覺得這是不是一只蛤蟆,如果是一個蛤蟆,那麻煩了,我殺生了。這個蛤蟆難道是一只單純的蛤蟆嗎,她肚子可能還有很多孩子,那我的罪過大了,他非常害怕,非常恐懼。于是他一宿也沒有睡覺,翻來覆去,痛苦極了。天剛亮的時候他就馬上沖出去,尋著他昨天走過經行的路找,找來找去,原來是一只茄子。而這只茄子給他的感覺卻是煩惱,卻是挂礙。其實不是那樣的,我們活在錯覺當中。這個故事給我們一個啓示,我們在爲沒有意義的事情而煩惱而挂礙,我們要從那裏面走出來,不要煩惱。也曾經有這樣一位法師,改變了別人對他的騷擾、打擾,一種障礙。過去有這樣的一位法師,他修了一座廟,而這座廟洽洽在一個道觀的旁邊。這個道觀的道士呢,當然我是在這樣的一個環境裏講,不能出去講。這個道士看到和尚在旁邊修廟,不斷的用各種各樣的神通來騷擾廟裏的出家人,很多年輕的出家人小和尚受不了這種騷擾,弄點各種各樣的故事,于是這些小和尚都害怕,趕緊跑掉了。但是這個老和尚一直無動于衷,儒儒不動,整整二十年,二十年的時間。老道最後沒有辦法,氣到最後只好把他的道觀扔了,自己走掉了。當這個道士走了之後,所有的佛教徒都向他慶祝向他討教,說那個老道很有神通很了不起的,你是用什麼辦法使他跑掉的。最後法師說他有有我就有無,他有有總有窮盡的時候,而我這個無是無窮無盡。我一點點都不在乎,一點點都不執著。在我的心裏並沒覺得有什麼了不起,于是命運就改變了。我覺得這也是很深刻的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同樣告訴我們,只要我們不在乎,其實命運就可以改變,只要你沈住氣,一切都會有轉機。就是因爲你沈不住氣,于是你挂礙痛苦,惡性循環,走不出來了。所以我們要去透視,原來過去已去,原來任何事物都沒有主宰性,沒有永恒性,我們明白這樣一個道理,我們的生命改變了,質量改變了。其實這就是修行。修行難嗎,難,難如上青天。修行容易嗎,非常容易,舉手投足之勞,一個觀念的改變就會促使你生命質量得以改變。那麼原因何在呢,就是告訴我們,中國有句成語叫得意忘形,是來自佛教的。得意就是他的本質我得到了,形就是外在,外在我忘掉了,我不再執著,通過外在我要感悟到內在。這才是修行,這種修行是非常重要的。過去在印度有這樣一個國家,國王、宰相、文武大臣。人們都說宰相是一個智者。作爲智者當然經常是沒有執著,沒有挂礙的,行爲上惡放蕩不羁的這樣的一個內容。于是他經常唱一首歌“所有的人都是瞎子,所有的人都是瞎子,包括國王。”爲什麼,因爲所有的人都著相,所有的人都停留在表相上。我們說盲人摸象,角度不一樣,摸到耳朵說芭蕉扇,摸到腿的說柱子,摸到尾巴說繩子,摸到身體說牆,摸到牙說是棍子。只是從個人的角度出發來認知這個事物,那當然是局限的和狹隘的。那麼宰相說所有的人都是瞎子包括國王,他給我們的感覺是深刻的,所以國王也知道他是一個智者。有一天宰相在王宮裏做一個遊戲,他用一塊布把自己的腿和屁股包上,包上後在王宮裏直來走去,走去走來,所有人都備加詫異,說宰相在做什麼呢,宰相的精神有問題嗎,宰相爲什麼這樣做呢,許久許久之後,有人喊宰相穿了一條裙子。我們知道,其實裙子很簡單,把自己的屁股和腿包上。當宰相聽到這樣一個結論的時候,他就把這塊布解下來,纏在自己的頭上,于是就有人喊說宰相戴了一項帽子。大家知道,印度人的帽子就是一塊布纏在頭上。當宰相聽到這樣一個結論的時候,他就把帽子解下來把它圍在脖子上,這個時候有人喊,宰相戴了一頂圍巾,圍巾也是一塊布。那麼讓我們共同來分析一下,整個的過程,有裙子有帽子有圍巾嗎,毫無疑問,我們說它有,但這種有僅僅是一個外在的有,僅僅是一個過程的有。不是永恒,如果永恒它就不可變,但是它變了。所以我們通過這種變化一定要認識到他的本質,這種本質就叫不二,如果你認識不到這種本質你就會執著裙子執著帽子執著圍巾。那麼如果你知道本質了,是什麼就是一塊布,這是本質,因爲外在是有,那塊布代表空,所以這個有就是空,這個空又離離不開這個有,手心離不開手背,手背離不開手心。所以我們的修行就是要面對有不執著,面對空而不頑空,不是斷滅。而這個空必須在有上去感受的,這樣的話叫中觀,也叫正觀,我不偏向有不偏向空,我任何也不執著。所以說“百花叢裏過,片葉不沾身。”有人說,法師很難,是呀修行當然不如吃餡餅容易,不如逛公園,不如打牌,不如看電視那樣自在,肯定是很艱難的。當然了,這個艱難是可以改變的,你不斷不斷的來訓練自己,總有一天你會沒有煩惱沒有挂礙,你是可以這樣做的,如果你不去這樣訓練自己,你怎麼解脫呀。六道輪回哪一道都會把你抓住,這是很深刻的。

   今天我們所探討的入不二法門,正是我們修行的下手處。因爲我們所面對的二,就是宇宙萬有存在的現相,五八花門的生活現實,色彩斑斓的存在現實,這個社會。我們眼花缭亂,是因爲什麼,是因爲我們不知道這個現相的本質是什麼,于是我們眼花缭亂,于是我們經不住這種誘惑,一旦你明白了這種現相的本質原來都是沒有主宰性,原來他的本質都是那塊布,那你還會執著裙子、帽子、圍巾嗎,你還會執著男相女相嗎,你還會執著你得到或者失去嗎,不會了。在這個過程之中你可能會反反複複,你可能會幻得幻失,很正常啊。但是慢慢的,你終會平靜下來。你知道你冷靜了,因爲包括你自己都是假嗎,任何事物不是假嗎?回想我們所讀誦的《心經》說“照見五蘊皆空”,這個肉體的我是精神與物質的組合,是一個緣起的相,而且一直在變化,它不是實在的,他如果是實在的,就不需要這種緣起來組合。而且他在動在變化,他就是假的。那麼,他是實在的嗎,不是。別人罵我了,我能消化。別人在考驗我,我能不能過這關,如果我過這關,那我就突破了,如果我跟他一樣瘋,我也罵他,那你們倆一樣半斤八兩,如果他罵你一句,你罵他兩句,那你生命的質量就墮落、下降。而且你會明白,我是假的,罵那個人本身也是假的,這句話本身也是不可得的,請問他瘋你也瘋嗎,你不瘋呀。你終于理性了,于是你就解脫了。你沒有上當你沒有受騙,你有抵抗力你有免疫力了。所以你有這種能力,就說明你就有了智慧。我記得別人告訴我,說在正慈法師前邊有人講《八大人覺經》有一句話叫“惟慧是業”,這個慧就是我們佛教徒需要擁有的,因爲有智慧你能醒來,因爲有智慧你能自在,因爲有智慧所以你會打破生命的局限。無論是美還是醜,無論是好還是壞,無論是高還是低都是一個相對的世界,他是局限的,他是狹隘的,所以走出來吧,但是走出來很難。首先是思想,不是讓你不面對,是你要面對,你要透視他的本質。我們知道,到醫院裏用X光機去透視,透視結果是什麼,在電視機面前我看到的是內在,沒有男女相。一個電子顯微鏡下我們發現的我們僅僅是分子的組合體,沒有男相,沒有女相,這就是本質。當你看到一個分子組合體,看到的是我們內髒的東西,請問他是男還是女,他沒有男也沒有女。我們打破了這種分別帶給我們的痛苦。所以我們自在了,我們解脫了。

   《在大品般若經》裏邊,佛曾經有這樣的一段話“菩薩住二谛爲衆生說法”。菩薩是用二谛來教化衆生的,也就是真谛、俗谛,真谛是空,俗谛是有。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裏面有這樣的解釋,《大智度論》是解釋大品般若的,他說“爲執有者說空,爲執空者說有。“我們所有的衆生幾乎都犯一樣的毛病,執著有,于是你挂礙你煩惱,尤其對親人、對你自己的子女對家庭,沒有人不執著的,不執著你不正常,當然我們說的負責並不是一定要執著,你會快樂的去負責,也可以呀。那麼,爲執有者說空,告訴你你執著的有是什麼,是緣起相,暫時的擁有。一百年這後哪裏有你,哪裏有我,一百年前沒有你也沒有我,一百年後也沒有你也沒有我。當年稱霸歐洲的亞裏山大一代大帝率領百萬大軍,突然間一個念頭升起來,說當我想到百年之後這百萬大軍一個都不存在的時候,我心裏面無限的悲傷。想想看,萬物皆流,能把誰剩下來呢,誰也剩不下來。生命就是這樣沒有主宰,不是實在的,你不要上當也不要受騙,當然不要上當不要受騙,該負責你要去負責,因爲他是你的因緣。他對你來講,不僅你要負責,而且你要在這種因緣中在負責中得到訓練得到鍛煉,因爲這種訓練和鍛煉,你才會改變你原來的執著。不然你憑什麼要成佛呢,不就是因爲這個訓練鍛煉使你能夠不再執著嗎。爲執有者說空啊,你不要上當了,這個有是假的,這個因緣將來是要散的,而且正在散。如果五十年,現在過去二十年了,還有叁十年,一點點在散。將來有一天徹底散了,你不接受現實嗎,必須接受。同時爲執空者說有,有人執著空,說什麼也沒有了,踢你一腳,你會覺得爲什麼踢我,你不是執著空嗎,爲什麼說中觀是空有並觀呢,當你看到有的時候,你必須要看到空。這個時候你對有的執著就會改變,當你看到空的時候你必須要看到有,所以你才要負責你才要承擔。當你看到有的時候你不再執著那是一種解脫是一種自在,當你看到空而同時又看到有的時候,你要負責任。這就是緣起性空,性空緣起,緣起性空告訴你,你不要執著。性空緣起告訴你,你要承擔你要擔當。你上班要負責任,家庭要負責任,作爲一個國家的公民你要負責任。但是你在負責任過程當中你不要覺得是一種壓力,不要覺得是一種苦惱是一種挂礙。所以《心經》說“照見五蘊皆空”,下面是什麼,“度一切苦厄”,解決問題的,你不執著我了,哪有苦厄,沒有。下面是“諸法空相”,你還會執著我之外的那種事事物物嗎,也是無常的,沒有主宰性的。那你就會隨緣度日月了,你會覺得既然是遊戲那我守規矩,我恒順衆生。你說好的,對好,你說不好的,是不好。你戴個眼鏡,原來你自己戴個紅的,別人戴綠的,你學佛要換位思考,原來我跟他的不一樣。我理解他了,我讓他。這是第一個包容。第二個,當你把眼鏡摘下來的時候,你發現沒有紅的也沒有綠,什麼顔色都沒有,那個時候你醒來了,你終于醒來了。當你醒來的時候,就像一個幼兒園的孩子,夢裏面夢到大灰狼了,大灰狼咬我了,當父母告訴他,沒有大灰狼,你已經醒來了,沒有了。但是我們一直執著夢裏的情景,你認爲是真的那你上當了你受騙了。于是你要通過這樣一個故事,來改變自己對于所有過去發生的事情,再見、告別。因爲你知道過去已經過去了。一個禅師爲了教化世人,他背著一口鍋在前面走,走來走去,走去走來,突然間繩子斷了,這個鍋掉地上碎了。他依然往前走,有人喊你的鍋壞了,無動于衷,于是後面的人說,這是聾子。一位好心人沖上去搖著這個人的胳膊,大聲的跟他說,你的鍋壞了。他說,我知道,但我回頭的時候他會好嗎。這就是智慧,這就是解脫,這就是走進了不二法門。如果你能這樣那你也走進來了,你也同諸佛菩薩爲伍,你也會成爲一個智者。

   曾經沩仰宗,禅宗裏有這樣一個故事,沩仰宗也就是沩山靈佑和仰山慧寂師徒兩人成就一個宗派,沩山靈佑禅師曾經到百丈山去參百丈禅師。當他看到百丈的時候,他就向百丈請教,百丈說你去旁邊的有一個燒火用的竈堂,你看那裏面有火沒有,靈佑他看到火盆裏面的已經都是灰了。他已經有了一個觀念,這裏已經沒有火了,所以他過去以後用手拔那個灰,拔來拔去,沒有火,于是他向百丈禅師說,沒有火。

  

  

《入不二法門品 第一講 上》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