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不二法门品
静波法师讲于新加坡
(第一讲 上)
本文根据录音整理 未经校稿 错漏之处敬请指正
整理人慧雪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意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承蒙慧雄大和尚的盛情邀请,来到新加坡毗卢寺跟大家交流、探讨《维摩诘经》中的入不二法门品,应该说因缘非常殊胜。来到这样一个美丽的国家,带着一种美丽的心情,跟大家一起探讨生命、事物的真实相状,我觉得非常有意义。在这样的一个有意义的时刻、因缘,同大家探讨一种不可思议的佛法,希望我们都能够因为这样的探讨而增加我们的信心,提升我们在学佛这样一条旅途中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资粮,愿意这样的资粮能够使彼此受益。因为佛法说在利他中完成自利,这就是佛法的内容。如果我们不利于众生,我们无法改变我执,如果我们不利于众生,我们自己是没有办法受益的。所以我愿意跟大家一起来探讨这入不二法门品,不可思议的一种境界。
昨天,正慈大和尚讲解《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我们注意到有这样一个情形,药师如来在因地的时候行菩萨道发十二大愿,不是说药师佛成佛了发十二大愿,是因为他在因地的时候发菩提心,这十二大愿是效力于众生的。就像我们曾经探讨过的《佛说无量寿经》,因地的阿弥陀佛也叫法藏比丘,他在发愿的时候就是因为定自在王如来曾经给他展现了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对法藏比丘来讲都不如意不满意,于是乎他自己悲心切切,发愿四十八愿。将来我成佛的时候,我那个世界会是什么样的,相对于娑婆世界也就是极苦的一类众生,极乐世界我有一个特殊因缘的接应。所以法藏比丘因为这样的发愿,于是他五劫为空性,生住意灭。也就是整个宇宙世界,生住意灭了五劫五次,他透视了事物的真相,也就是空性。
我们今天很多人认识事物都是表相的,我们看到男的,我们执著这是男的;看到女的,我们执著这是女的;看到黄的,我们执著是黄颜色的;看到红的,我们执著是红颜色的。所以我们的意识停留在表相上,他对于我们的解脱来讲是一种障碍。所以入不二法门品告诉我们,所有宇宙万有的一切差别现象,他们的本质是平等的,我们必须要透视他的本质。外在的东西我们不再执著,否则我们没有办法不去执著,这是人性的弱点。当然这个下手处必须从相上走进去的,一旦你完成了对于相的透视,看到他的本质,我相信所有的人都会因为看到本质而自在,所以我们发现两边的是佛像,那么这个佛代表什么,遍一切处,也就是毗如遮那佛。只有空性遍一切处只有法性遍一切处。那么我们在归皈的时候,我们说归皈佛,归皈法,归皈僧,三归皈。那么我们所归皈的佛,其实是三身佛中的法身佛,因为有了这法身佛,所以我们的化身和报身才是因众生之机而接引的,接引的目的是让他透视到事物的真相。正如龙树菩萨所说的“已有空亦故,一切法得成,若无有空亦者,一切法无成。”空对我们来讲非常重要,但是我们切不可以误解说这个空是对有而说的,不是。他要超越空和有一个相对,那么这种相对就是二,超越就是不二,不是空也不是有,当然也不是好也不是坏。虽然我们要面对一个现象,但是我们不能去执著他。所以在《三论玄义》里面吉藏大师曾经有过这样的说法,“佛心无所寄,汝心有所依”。就是佛没有任何的执著,但是我们众生却有所依靠,有所依靠就是有所得,佛是无所得的,你是有所得的。那么下面说,“不得见佛何由怪哉”,你之所以这样,你说你见不到佛,有什么奇怪的呢。所以我们今天面对这部经,就要对照自己,我们是怎样做的,佛是什么样的境界。这部经里你看到了入不二法门品三十一位菩萨乃至文殊师利菩萨也就是妙吉祥菩萨,还有维摩居士他们不同的证悟境界,当然这个证悟的境界,都得到了佛的认可,所以他叫《佛说维摩诘经》。
那么我们回过头来说,药师如来因地的时候发十二大愿,从而完成了自己的无上正等正觉。所以要不断的利于众生,不断的利于众生,改变我执,那么这个改变我执的过程就是和众生同体,当它同体的时候,当然相不是同体,同体才能大悲,无缘才能大慈。悲能拔苦,看到众生痛苦的时候,帮他从痛苦的深渊里走出来,“慈能与乐”给众生以快乐以安慰以解脱以依靠,这是非常重要的。那么这样的一个过程就是改变我执与法执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于学佛人来讲是必要的,是必须的。我们面对这样的一个现相,男女、高低贵贱、美丑,色彩斑斓的宇宙万有存在的现象,名和物之间只是一念,如果你迷你就执著,你就挂碍,禅师说:“他人行处我不行,他人住处我不住。”为什么,因为已经不断的在变化着,你没有办法和别人是一样的因缘。万物皆流,动没有主宰性,没有实在性,你能够感悟到这一点你会走出你的观念。如果你不能感悟这一点,你就停留在上面,所以你是轮回的,你的生命就是局限。你是顽固的,所以你必须要轮回。如果你面对这种因缘你不再执著,你看到他没有主宰性,没有实在性,那么你走出来,你解脱,你自在,你会走出生死的局限。于是你会完成自己生命的彻底改变,于是你将会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当然这不容易,但是他对我们来讲是充满了希望,我必须要面对现实。正如龙树菩萨在《中观论》告诉我们说,“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义”。如果你不面对现实,你怎么能够知道现实的不实在性呢?你不面对烦恼你又怎么能解决你的烦恼呢?你不面对生死,你怎么能够超越生死呢?虽然你的超越你的解脱是从世俗谛上完成的,那么又说:“不依世俗谛,则不得捏槃。”这是你生命的彻底的改变,走出轮回的圈子,是需要过程来完成的,所以今天的探讨就显得非常重要。
我曾经看到过文殊般若《文殊师利所问经》,文殊菩萨跟释迦如来曾经有过这样一段对话:释迦尼佛问文殊菩萨说诸境界向何处求,文殊菩萨回答说向贪嗔痴中求,曾经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产生过误解,本身我们轮回就是因为贪嗔痴,为什么还要向贪嗔痴中求。后来我明白了,因为我们所有众生轮回的根源就是贪嗔痴,我们无法回避。如果你没有贪嗔痴了,那你是木头,你不正常。向贪嗔痴中求,必须面对人性的弱点。可能我们不再贪财了,我们可能贪睡、贪吃,贪的内容是不一样的,但我们都有贪的这样的一个个性。所以说向贪嗔痴中求就是面对世俗谛,面对生活的现实。同时我们要解决贪嗔痴,你要面对他,你要解决他,贪嗔痴是什么,最后我们发现贪嗔痴是没有主宰性的,是没有实在性的。一个人在饥饿的时候只有一种烦恼,就是我马上要吃饱,我要填饱肚子。等他吃饱了之后,会有无数的烦恼。为什么,他不会仅仅的满足于说我吃饱了,他就会想很多,他说我吃饱了我又想吃得更好。吃好了之后,他说我还要追求精神上的享受,甚至我还要求得到更多,这个是人性的弱点。如果我们不面对,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所以说贪嗔痴是没有主宰性的,贪嗔痴不是不可以改变的,只要你改变观念,你感觉到贪嗔痴的本质,你就能够从贪嗔痴中走出来。
就像我们看到文殊师利菩萨手里拿着如意的时候,这个时候他应该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如意是回头的,前面带个钩,这个钩代表什么意思,说你要回头才吉祥,你要回头才如意,你不要钻牛角尖。当然,如意还像云彩一样,像灵芝一样。告诉你因为他像云一样,云是动的,既然是动的,它是可以改变的,你是可以回头的。既然像灵芝一样,告诉我们你只要回头,你也是灵丹炒药,可以疗治百病,贪嗔痴的病可以疗治。如果贪嗔痴的病可以得到一种疗治的话,我们的病会改变,会没有,我们会活得很快乐很自在。所以说我们面对贪嗔痴,解决贪嗔痴,原来贪嗔痴是我们学佛的机遇,是我们学佛的下手处。如果我们没有贪嗔痴,那我们学佛干什么。解决贪嗔痴的问题是要转变观念,改变观念将改变我们的行为,改变行为最终将改变我们的命运。所以《维摩诘经》里面再一次的告诉我们,淫怒痴性即佛性,淫也是贪,男女之爱,怒是嗔,也就是贪嗔痴的本性、本质,不是外在的,他就是佛性。佛性是什么,是空性,但是我们执著有执著空,都是变成了有所得,所以我们不自在,我们的生命必然被束缚。如果我们走出这个局限那是不一样了。中国有一句话叫“凤凰涅槃,欲火重生”。他来源于佛教,据说凤凰在临死的时候叨了许多香木,放在那里然后用火把他点燃,凤凰飞进火里面燃烧。通过否定这只老凤凰,一只新的凤凰从火里面飞出来,所以要否定自我才有全新的自我出现。这个我是能超越于主宰、实在的,是对自己的一次彻底的革命,当然这不容易,但是学佛必须从这里下手,才变成有说服力,否则没有说服力,我们一直著相。《金刚经》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都不是真的,都不是主宰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果你见到这个相不是一个实在的相,那么你就见到什么,见到如来了,你就解脱了。当然还是那么那句话,不容易,的确不容易,所以我们需要努力,需要加油。
人类面对的事实充满各种各样的诱惑,所以我们容易迷失方向。我们曾经不止一次的说:寺院里的围墙太矮了。其实并不是围墙太矮了,是人的欲望太强烈了,寺院的围墙很难挡住人类的欲望。所以接触佛法探讨的人都是有希望的,都是有善根的,否则请你来你都不会来。在这样一个特殊因缘的情形之下,我们要珍惜这样的因缘。面对这样的诱惑,虽然我们也知道生命是一个过程,我们得到的会失去,但是我们却因为惯性、业力,什么是业力,业是造作,造作的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添加济就是贪嗔痴,它给了你这样的添加剂,于是因为惯性你就得往前冲,就得去追…
《入不二法门品 第一讲 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