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2011年8月北京傳法 第二課 空性修法 上

  2011年8月24日慈誠羅珠堪布北京傳法第二節課 (空性修法上)

  課前讓我們爲度化無量衆生而發起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本苦,也就是基本的苦,有生老病死種種,我們以爲這些痛苦從外界而來,其實不然。外界的一切只是助緣,造成痛苦真正的起源在裏面,我們對物質、權力和對自己的執著是製造痛苦的主要因素。人們往往以爲有錢就幸福了,可當基本的溫飽問題得到解決,一些人還發了財以後,我們仍然跟以前一樣不幸福,一樣痛苦。甚至還多了很多過去從未有過的壓力和煩惱。在我們短暫的人生中,何時能得到真正的幸福、自由?何時能夠過上真正開心的生活?答案是一定要靠修行,沒有修行,就沒有辦法得到真正的幸福和快樂。修行的方法很多種,能夠直接解決痛苦的有叁種,主要是針對叁種不同的執著心:

  1、對物質的欲望超標帶來很多痛苦,需要用出離心來解決;

  2、現實生活中很多的痛苦來自于自私心超標,過分的自私不僅讓我們得不到幸福,反而製造很多壓力,這需要用菩提心來解決;

  3、出離心和菩提心只是暫時緩解痛苦、減輕壓力,真正能夠解決根本問題的只有證悟空性。證悟空性能夠消除現實生活中所有的壓力和痛苦。當然佛教徒並不僅僅爲了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才去學佛,而是爲了解決所有衆生的痛苦才發誓成佛的。但證悟空性確實有這個作用!就消除痛苦的效果來講,證悟空性是最好的。所以不僅成佛離不開證悟空性,現實生活中也需要證悟空性的智慧。我們面臨家庭、感情和工作帶來的諸多煩惱和痛苦,它們日日夜夜折磨著我們,即使用金錢和藥物也無法擺脫和緩解。唯一的方法只有修行。

  所有痛苦幸福實際上只是內心的一種活動感受,全世界有160多位專家都在講什麼是幸福,說來說去不外是穩定的收入、家庭和睦、美食旅遊等等,但從佛教的角度來講這些並不是幸福。通過這些方法我們有可能會得到短暫的幸福感和安全感,但這些並不是幸福。旅遊會使我們幸福嗎?有些人回答是,但有些人會說不是。穩定的收入和家庭和睦呢?答案也是因人而異、不盡相同的。更確切地說,幸福是內在的精神感受活動,所謂的幸福,所有人和動物一生孜孜不倦追求的幸福只是心靈的感受而已。這種所謂的幸福可能來自于金錢、和睦的家庭、利益衆生、慈悲心和禅定時的放松,但它的本體只是內心活動的感受而已。同理,痛苦也是如此!一個人,可能先是我的好友,後來跟我反目成了仇人。就是這個人,在我認定他是我的朋友時,如果他死了我會非常痛苦。但在我認定他是我的仇人時,他死了我會很高興。外在的物質本體相同的一個人死了,但我的內心感受卻截然相反。那麼誰來判斷這個人到底是親人還是仇人?答案是我們內在的第六意識。所有幸福、痛苦、壓力只是我們自己內心的感受而已。想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可能給我們帶來煩惱的感受,就必須從源頭上解決,源頭就是執著。

  同樣一個人,因爲不同的心態,感受完全不一樣。但高興和不高興這兩個不同的感受卻只有一個共同的來源——執著。同樣一個人,如果我沒把他當成真實的存在,只是當成在夢境裏遇到的虛幻的人,就不會在乎是親人還是仇人,也不會因此而高興或痛苦,所以執著導致了這一切的發生。情人分手往往要經曆極度的痛苦折磨和傷心欲絕,甚至精神瀕臨崩潰。但如果能夠做到不執著,分手以後索性把他(她)當成陌生人了,分開就分開,無所謂,就不會有痛苦。但如果分手以後,還執著他(她)是我的親人,那就只能去感受痛苦了。所以,如果我們想不痛苦的話,只能不執著。如果我們想要自由幸福的生活,也只能不執著。如果放不下這個執著,那也只能去接受痛苦了!只要有執著的物質和人、就一定存在不能被滿足的要求,也就一定會産生痛苦,這是我們內心的一種自然規律。

  放棄執著對不修行的人很難,但對有修行竅訣的人來講並不難。修空性是對治執著的最好方法。我們不僅爲了獲得解脫而修空性,同樣可以爲了對治現實生活中的痛苦而修空性。沒有證悟空性,痛苦一輩子都會不斷折磨我們,而一旦開始修空性,就離斷除痛苦之日不遠了。生老病死是人生的根本痛苦,其他的痛苦並不那麼根本,但源頭都一樣。我們用空性的不執著斷除源頭的執著,源頭斷了,後面的極端行爲和痛苦自然也就消失了。

  現代人面臨的絕大多數痛苦,不是物質上的痛苦,而是精神上的痛苦。不能對金錢過于迷信,認爲經濟發達以後一切問題都解決了。金錢當然能解決一些問題,但金錢不是萬能的,金錢解決不了的問題,我們用修行來解決。

  很多人在聞思“五部大論”,這非常好!但學的東西一定要付諸實踐,學了很多東西,一個也不落實到生活當中,不去修行,意義也不大。所以聞思的同時一定要修行!

  下面講一講修行空性斷除痛苦的方法。

  首先講所有痛苦的根本來源既不是萬能的上帝,也不是無因無緣地偶然産生,而是由某一種特定的因緣而緣起,當所有的因緣具備時,結果自然就會形成。痛苦真正的因緣是執著,執著的根本就是執著自己,即我執。有了我執,就會過度貪欲物質,變得非常自私,我執是所有問題出現的關鍵所在。那麼,有沒有證據來證明“我”的存在呢?這就需要觀察!

  大圓滿中的無我修法,是密宗的無我修法。而今天講的是大衆的,即使沒有灌頂,所有人都可以去修的無我的修法。首先要看清“我”存不存在?“我”帶來很多痛苦,那麼這痛苦的源頭究竟是真實的東西還是盲目的執著呢?怎樣尋找呢?先要確定“我”是什麼!我上班、我下班、我度假旅遊、我高興痛苦,從出生到現在,我們一直默認了“我”的存在,並不是我們真正發現了“我”,而是非常盲目的認爲理所應當存在這個“我”。我們從來沒有去懷疑到底存不存在一個“我”,但現在要去學會懷疑!懷疑是科學的態度,宗教沒有懷疑,只教你去信仰就行了。科學家和哲學家讓我們懷疑外在的東西存不存在,但從來沒有讓我們向內懷疑過“我”存不存在。笛卡兒提出“我思故我在”,從根本上講是非常荒唐的。只有佛教讓我們學會懷疑“我”存不存在?懷疑外在存不存在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懷疑內在的“我”存不存在。痛苦不是因爲世界觀或者世間的文化水平高低所導致的,都是因爲我執造成的。所以一定要懷疑“我”存不存在,此時我們還沒有拿到“我”是否存在的證據,但是有了一個好的開始。從1、開始懷疑“我”是否存在,到2、觀察“我”的存在,然後到3、思考“我”的存在,最後4、得出結論,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觀察和思維方法。如果我們只有懷疑,沒有結論,一輩子都在做研究也意義不大。當然一切還是從懷疑開始,但爲什麼要懷疑,有那麼重要嗎?當然重要!從解脫到現實生活中的一切都與這個問題有關!

  世間人如果懷疑“我”存不存在,多半會被認爲精神有問題。爲何我們可以懷疑其他的東西存不存在,卻不能懷疑“我”自己的存在呢?因爲大家從沒有考慮過痛苦和解脫的問題。

  要找什麼樣的“我”?丟了東西要知道是什麼樣的東西才能去尋找。所以首先要搞清心目中的“我”是什麼樣子?哲學家和一些宗教都在說“我”,但沒人知道“我”是什麼?普通人心目中的“我”有叁個特點:1、“我”是一個永恒的東西。如果承認前後世的話,會認爲這個永恒的“我”不斷輪回轉世到今天。從不認爲“我”只是一刹那,認爲這個“我”連接著過去、現在和未來,直到永遠;2、獨立的“我”。不認爲有很多“我”,“我”只有一個,“我”是永恒而獨立的;3、五蘊當中,“我”是一個統治者,我的身體和意識是被統治者。

  那麼我們去觀察看看能不能找到這樣一個“我”?如果真找到了,那說明“我”是存在的,關于“我”的這些描述也是正確的,那麼由“我”而産生的所有這些痛苦也是無法避免的。但如果沒有找到這樣一個“我”,那說明關于“我”的這些臆斷和描述都是錯誤和盲目的,假如我們知道這是所有痛苦的根源,爲什麼還要執著呢?

  我們開始尋找,1、先從“我”是一個永恒存在的角度思維:我一定在身體或精神中,不可能在在山河大地中。我一定在身體的內外。人應該就是精神物質不同體系的東西的總合體。只有精神或只有物質都不是完整的人,只有這個精神和物質的總合體才構成完整的人。如果我是永恒的東西,我在身體或精神上是否存在?佛陀一轉*輪講的諸行無常:一切有爲法(有因緣的現象)都是無常的,萬事萬物一刹那一刹那都在變化,一秒鍾的億萬分之一都在不斷變化。衣服從新穿到舊,不是衣服本質始終存在,只是由新變舊了,這是我們的錯覺。因爲我們的肉眼看不清微觀上的變化,只知道新的衣服變成舊的衣服了,但這變化的過程我們是看不見的,我們還認爲舊的衣服就是原來新的衣服變舊了,新的衣服就是未來舊的衣服。實際上,所有東西的壽命都只有一秒的億萬分之一這一刹那,在這之前的都已經過去了,永遠都不存在了,愛因斯坦提出的物質在某種條件下可以回到過去的推斷是不可能實現的。過去的東西已經消失,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都再也找不到了,不能認爲河水流到水庫裏,原來的河水都存在于現在的水庫裏,這是錯誤的,原來的河水已經在這個世界上徹底消失了,再也找不到了。在這一刹那之後的東西還沒有誕生,未來也並不存在。未來的東西在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和時空都找不到。唯一存在的是一秒的億萬分之一的當下,除此之外,這個世界沒有任何的存在。我和衆生的時間也都是在一秒的億萬分之一的當下存在。那麼在一秒的億萬分之一裏面有沒有我們要找的“我”呢?也沒有!我們認爲“我”是永恒的,但一秒種的億萬分之一絕不可能是“我”,如果這是“我”的話,那麼這一刹那之後的第二刹那時,是不是原來的“我”就消…

《2011年8月北京傳法 第二課 空性修法 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