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4日慈诚罗珠堪布北京传法第二节课 (空性修法上)
课前让我们为度化无量众生而发起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本苦,也就是基本的苦,有生老病死种种,我们以为这些痛苦从外界而来,其实不然。外界的一切只是助缘,造成痛苦真正的起源在里面,我们对物质、权力和对自己的执著是制造痛苦的主要因素。人们往往以为有钱就幸福了,可当基本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一些人还发了财以后,我们仍然跟以前一样不幸福,一样痛苦。甚至还多了很多过去从未有过的压力和烦恼。在我们短暂的人生中,何时能得到真正的幸福、自由?何时能够过上真正开心的生活?答案是一定要靠修行,没有修行,就没有办法得到真正的幸福和快乐。修行的方法很多种,能够直接解决痛苦的有三种,主要是针对三种不同的执著心:
1、对物质的欲望超标带来很多痛苦,需要用出离心来解决;
2、现实生活中很多的痛苦来自于自私心超标,过分的自私不仅让我们得不到幸福,反而制造很多压力,这需要用菩提心来解决;
3、出离心和菩提心只是暂时缓解痛苦、减轻压力,真正能够解决根本问题的只有证悟空性。证悟空性能够消除现实生活中所有的压力和痛苦。当然佛教徒并不仅仅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才去学佛,而是为了解决所有众生的痛苦才发誓成佛的。但证悟空性确实有这个作用!就消除痛苦的效果来讲,证悟空性是最好的。所以不仅成佛离不开证悟空性,现实生活中也需要证悟空性的智慧。我们面临家庭、感情和工作带来的诸多烦恼和痛苦,它们日日夜夜折磨着我们,即使用金钱和药物也无法摆脱和缓解。唯一的方法只有修行。
所有痛苦幸福实际上只是内心的一种活动感受,全世界有160多位专家都在讲什么是幸福,说来说去不外是稳定的收入、家庭和睦、美食旅游等等,但从佛教的角度来讲这些并不是幸福。通过这些方法我们有可能会得到短暂的幸福感和安全感,但这些并不是幸福。旅游会使我们幸福吗?有些人回答是,但有些人会说不是。稳定的收入和家庭和睦呢?答案也是因人而异、不尽相同的。更确切地说,幸福是内在的精神感受活动,所谓的幸福,所有人和动物一生孜孜不倦追求的幸福只是心灵的感受而已。这种所谓的幸福可能来自于金钱、和睦的家庭、利益众生、慈悲心和禅定时的放松,但它的本体只是内心活动的感受而已。同理,痛苦也是如此!一个人,可能先是我的好友,后来跟我反目成了仇人。就是这个人,在我认定他是我的朋友时,如果他死了我会非常痛苦。但在我认定他是我的仇人时,他死了我会很高兴。外在的物质本体相同的一个人死了,但我的内心感受却截然相反。那么谁来判断这个人到底是亲人还是仇人?答案是我们内在的第六意识。所有幸福、痛苦、压力只是我们自己内心的感受而已。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可能给我们带来烦恼的感受,就必须从源头上解决,源头就是执著。
同样一个人,因为不同的心态,感受完全不一样。但高兴和不高兴这两个不同的感受却只有一个共同的来源——执著。同样一个人,如果我没把他当成真实的存在,只是当成在梦境里遇到的虚幻的人,就不会在乎是亲人还是仇人,也不会因此而高兴或痛苦,所以执著导致了这一切的发生。情人分手往往要经历极度的痛苦折磨和伤心欲绝,甚至精神濒临崩溃。但如果能够做到不执著,分手以后索性把他(她)当成陌生人了,分开就分开,无所谓,就不会有痛苦。但如果分手以后,还执著他(她)是我的亲人,那就只能去感受痛苦了。所以,如果我们想不痛苦的话,只能不执著。如果我们想要自由幸福的生活,也只能不执著。如果放不下这个执著,那也只能去接受痛苦了!只要有执著的物质和人、就一定存在不能被满足的要求,也就一定会产生痛苦,这是我们内心的一种自然规律。
放弃执著对不修行的人很难,但对有修行窍诀的人来讲并不难。修空性是对治执著的最好方法。我们不仅为了获得解脱而修空性,同样可以为了对治现实生活中的痛苦而修空性。没有证悟空性,痛苦一辈子都会不断折磨我们,而一旦开始修空性,就离断除痛苦之日不远了。生老病死是人生的根本痛苦,其他的痛苦并不那么根本,但源头都一样。我们用空性的不执著断除源头的执著,源头断了,后面的极端行为和痛苦自然也就消失了。
现代人面临的绝大多数痛苦,不是物质上的痛苦,而是精神上的痛苦。不能对金钱过于迷信,认为经济发达以后一切问题都解决了。金钱当然能解决一些问题,但金钱不是万能的,金钱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用修行来解决。
很多人在闻思“五部大论”,这非常好!但学的东西一定要付诸实践,学了很多东西,一个也不落实到生活当中,不去修行,意义也不大。所以闻思的同时一定要修行!
下面讲一讲修行空性断除痛苦的方法。
首先讲所有痛苦的根本来源既不是万能的上帝,也不是无因无缘地偶然产生,而是由某一种特定的因缘而缘起,当所有的因缘具备时,结果自然就会形成。痛苦真正的因缘是执著,执著的根本就是执著自己,即我执。有了我执,就会过度贪欲物质,变得非常自私,我执是所有问题出现的关键所在。那么,有没有证据来证明“我”的存在呢?这就需要观察!
大圆满中的无我修法,是密宗的无我修法。而今天讲的是大众的,即使没有灌顶,所有人都可以去修的无我的修法。首先要看清“我”存不存在?“我”带来很多痛苦,那么这痛苦的源头究竟是真实的东西还是盲目的执著呢?怎样寻找呢?先要确定“我”是什么!我上班、我下班、我度假旅游、我高兴痛苦,从出生到现在,我们一直默认了“我”的存在,并不是我们真正发现了“我”,而是非常盲目的认为理所应当存在这个“我”。我们从来没有去怀疑到底存不存在一个“我”,但现在要去学会怀疑!怀疑是科学的态度,宗教没有怀疑,只教你去信仰就行了。科学家和哲学家让我们怀疑外在的东西存不存在,但从来没有让我们向内怀疑过“我”存不存在。笛卡儿提出“我思故我在”,从根本上讲是非常荒唐的。只有佛教让我们学会怀疑“我”存不存在?怀疑外在存不存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怀疑内在的“我”存不存在。痛苦不是因为世界观或者世间的文化水平高低所导致的,都是因为我执造成的。所以一定要怀疑“我”存不存在,此时我们还没有拿到“我”是否存在的证据,但是有了一个好的开始。从1、开始怀疑“我”是否存在,到2、观察“我”的存在,然后到3、思考“我”的存在,最后4、得出结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观察和思维方法。如果我们只有怀疑,没有结论,一辈子都在做研究也意义不大。当然一切还是从怀疑开始,但为什么要怀疑,有那么重要吗?当然重要!从解脱到现实生活中的一切都与这个问题有关!
世间人如果怀疑“我”存不存在,多半会被认为精神有问题。为何我们可以怀疑其他的东西存不存在,却不能怀疑“我”自己的存在呢?因为大家从没有考虑过痛苦和解脱的问题。
要找什么样的“我”?丢了东西要知道是什么样的东西才能去寻找。所以首先要搞清心目中的“我”是什么样子?哲学家和一些宗教都在说“我”,但没人知道“我”是什么?普通人心目中的“我”有三个特点:1、“我”是一个永恒的东西。如果承认前后世的话,会认为这个永恒的“我”不断轮回转世到今天。从不认为“我”只是一刹那,认为这个“我”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直到永远;2、独立的“我”。不认为有很多“我”,“我”只有一个,“我”是永恒而独立的;3、五蕴当中,“我”是一个统治者,我的身体和意识是被统治者。
那么我们去观察看看能不能找到这样一个“我”?如果真找到了,那说明“我”是存在的,关于“我”的这些描述也是正确的,那么由“我”而产生的所有这些痛苦也是无法避免的。但如果没有找到这样一个“我”,那说明关于“我”的这些臆断和描述都是错误和盲目的,假如我们知道这是所有痛苦的根源,为什么还要执著呢?
我们开始寻找,1、先从“我”是一个永恒存在的角度思维:我一定在身体或精神中,不可能在在山河大地中。我一定在身体的内外。人应该就是精神物质不同体系的东西的总合体。只有精神或只有物质都不是完整的人,只有这个精神和物质的总合体才构成完整的人。如果我是永恒的东西,我在身体或精神上是否存在?佛陀一转*轮讲的诸行无常:一切有为法(有因缘的现象)都是无常的,万事万物一刹那一刹那都在变化,一秒钟的亿万分之一都在不断变化。衣服从新穿到旧,不是衣服本质始终存在,只是由新变旧了,这是我们的错觉。因为我们的肉眼看不清微观上的变化,只知道新的衣服变成旧的衣服了,但这变化的过程我们是看不见的,我们还认为旧的衣服就是原来新的衣服变旧了,新的衣服就是未来旧的衣服。实际上,所有东西的寿命都只有一秒的亿万分之一这一刹那,在这之前的都已经过去了,永远都不存在了,爱因斯坦提出的物质在某种条件下可以回到过去的推断是不可能实现的。过去的东西已经消失,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都再也找不到了,不能认为河水流到水库里,原来的河水都存在于现在的水库里,这是错误的,原来的河水已经在这个世界上彻底消失了,再也找不到了。在这一刹那之后的东西还没有诞生,未来也并不存在。未来的东西在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和时空都找不到。唯一存在的是一秒的亿万分之一的当下,除此之外,这个世界没有任何的存在。我和众生的时间也都是在一秒的亿万分之一的当下存在。那么在一秒的亿万分之一里面有没有我们要找的“我”呢?也没有!我们认为“我”是永恒的,但一秒种的亿万分之一绝不可能是“我”,如果这是“我”的话,那么这一刹那之后的第二刹那时,是不是原来的“我”就消…
《2011年8月北京传法 第二课 空性修法 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