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2011年8月北京傳法 第叁課 空性修法 下

  2011年8月慈誠羅珠堪布北京傳法第叁課筆記

  (本人根據聽課筆記整理,水平所限,肯定有不准確的地方。

  只能作爲道友學習視音頻課程的輔助之用!

  如有轉載,一定注明出處,謝謝!)

  8月25日 第叁課 空性的修法(下)慈誠羅珠堪布傳講

  先發菩提心。讓我們爲度化一切衆生而發誓成佛,爲了獲得佛的果位而聞思修行,成佛以後度化無量的衆生。

  無我空性的修法對所有學佛的人都非常重要。如果不能調伏自己的內心和意識,即使我們再如何行善,再如何用功,也只能爲自己及其他生命帶來短暫的幸福,只能解決暫時的問題,而無法解決根本的問題。

  人們爲了逃避自然災難和種種痛苦,會想很多辦法,做多種努力。但人有本苦,即生、老、病、死種種,即使你再想逃避它們,自古以來從沒有一個人逃脫得了。唯一的出路只有調伏自心!注意,並不是向外調整我們的生活、環境和自然,改變這些,只能解決暫時的問題,不能解決根本的問題!根本的解決辦法只能是調伏自心。

  1、對物質世界的貪欲心無限膨脹時,我們根本感受不了幸福。此世是上一世福報的結果,我們今生有機會做人,本來可以過得更有意義。但對物質的貪欲超標使我們不自在、不幸福、不開心,生命沒有任何價值,這些都是拜欲望所賜。欲望不但不讓我們獲得解脫,而且這一生也不讓我們過自由幸福的生活。而調伏欲望的方法就是:修四個外前行培養我們的出離心。

  2、比貪欲心更嚴重更難于調伏的是自私自利。自私超標會導致很多痛苦和不幸。而調伏它要通過菩提心的修法。

  3、最關鍵、最後要解決的是對外界、對自我,對所有東西的執著,這些執著都要被斷除。佛家裏說的“放下”兩個字描述了對貪欲、對自私自利的行爲和對所有執著的放下。對過度貪欲、過度自私、過度執著的放下可以讓我們過上甯靜而更有意義的生活,人生從此更有價值!

  修外加行和菩提心的方法我們講了很多,昨天我們講通過證悟空性的方法放下執著,今天接著講。有叁種方法可以讓我們證悟空性:

  1、顯宗的《金剛經》、《心經》等般若經典講空性理論,通過邏輯推理的方法確定一切萬法是空性。我們也可以通過“中觀”的學習,掌握空性,證悟空性,昨天課上講的也是中觀內容的一部分。

  2、密宗裏證悟空性有“氣脈明點”的修法,比如“時輪金剛”提供了全新完整的修法,這在顯宗裏從來沒有出現過。所以氣脈明點修好也能夠證悟空性。

  3、大圓滿的方法。禅宗的修法與大圓滿的修法比較接近,沒有更多的理論和推理,也沒有提供氣脈明點的修法,而是簡單直接的開悟。

  所以大圓滿的修法首先不需要更多理論,其次不強調氣脈明點,在顯宗裏固然沒有提過,一般密宗裏也沒有提過,是全新的特殊修法:在根基紮實成熟的基礎上,通過對大圓滿法和金剛上師的虔誠信心,直接證悟空性。

  所以空性的修法中,比較簡單的是中觀修法,比較複雜的是氣脈明點的修法,而最簡單直接的修法是大圓滿修法。但大圓滿修法有個前提條件:就是根基非常好的人才可能證悟。

  叁種修法的結果是一樣的。適合所有人的修法是中觀的修法,中觀的修法可以使人們達到何種境界呢?它可以推翻我們所有的成見和執著,無論是對物質的執著還是對自我的執著。中觀理論無法直接講空性、佛性、如來藏光明是什麼,佛叁轉*輪強調的名詞詞彙在中觀裏無法直接指出。但中觀可以推翻我們建立在盲目無知基礎上的所有執著,從邏輯上推翻了這些執著,然後我們打坐,去體會空性,再去證悟光明。也就是首先通過理論看到執著並推翻執著,然後體會到一切法都是虛幻,都是空的,否定了實有的存在,肯定了空性。

  第一步叫做單空。屬于半空性,還不是完整的空性,是空性的一部分。證悟了可以斷除我執和貪嗔癡。阿羅漢果位即證悟了單空!單空比較容易理解,什麼是對的?什麼是不對的?肯定和否定之間有界限,比較適合我們的思維方式。

  第二步,剛才把物質實有存在給否定了,肯定了空性。現在要把空性也否定掉!那麼要肯定什麼呢?什麼都不肯定!爲什麼?我們用意識在思維,那麼誰來判斷思維?第六意識!第六意識再好也是有漏思維,普通人的思維和分別念,就算再好也永遠無法達到佛陀的境界,無法進入真正的空性。第六意識本身是無明的顯像,本身就是分別念,遠沒有達到佛陀或者一地菩薩的境界,並不成熟。它的判斷結論也是暫時的,永遠無法接觸真正的空性,就像肉眼無法看到原子、分子所有這些微粒,也無法看到靜物背後的東西。我們的感官層次沒有那麼高,禅定中修出的神通在細微上可以看到顯微鏡下才能看到的分子間隙運動,在宏觀上可以像望遠鏡一樣看到肉眼看不到的遠處!感官可以拉升到這個層次,但在我們的感官升級之前再看也是白看!我們的意識再怎麼思維也永遠思維不出佛的境界,只能推翻自己的錯誤觀念。

  什麼都不肯定,所有都是否定,把物質、空性等所有的東西都否定掉,那最後怎樣呢?《金剛經》、《六祖壇經》中說:不可思,不可言。不可思維,也無法用言語來表達!爲何不能思不能講?因爲它已經超過了思維和語言的範圍,思維範圍可以否定但不能肯定。我們通過五加行積資忏罪的力量,一步一步修上去,最後自己才能體會到不可思不可言的境界是怎樣的!這時才會有真實感受。這時,用空性斷除煩惱、欲望、我執的作用已經顯露出來。這叫做遠離一切戲論的大中觀,與一地菩薩根本慧定的境界比較相似。

  第叁步,第叁轉*輪佛陀講了佛性和如來藏光明。第叁轉*輪是顯宗與密宗的連接,既是密宗觀點也是顯宗觀點,既非密又非顯,半顯半密。釋尊觀察衆生根基後,逐漸引導將衆生引到密宗境界,但此時還沒公開宣講密法。在這裏,“心的本性”,“心的本來面目”,“大圓滿的自然本智”,“光明如來藏”,“佛性”都是一個意思,只是用不同的詞彙來表達而已。

  所以心的本性、意識的本質從無始以來都是光明的!只是因爲無明、愚昧的遮蔽,使我們無法發現心的本性。所有文明、文化都是往外發現,沒有往裏發現自心的本性,從沒涉及到這種教育。我們從出生到死亡根本沒有機會接觸到心的本懷,所以會不斷流轉于輪回苦海,累積大量業障,從沒有累積這方面的智慧,直到遇到佛法,佛告訴我們心的本性原來就是光明的!

  佛有法身、報身和化身叁身。化身是釋尊爲度化衆生而方便化現的方式,不是真正的佛。報身也不是佛的本體,而法身即自性身才是一味一體的,才是真的佛的本體。它不在外面而是自己心的本性。

  大乘密宗說:衆生即佛,煩惱即菩提。在這裏提出的是一種觀念,但沒有提出具體的修持方法,沒有提出普通人應該怎樣去修才能證得心性的本來光明?叁轉*輪也沒有講,《解勝義經》、《維摩诘經》、《入楞伽經》也沒有提供具體的修法。

  普通密宗提供了修法,從生起次第到圓滿次第的一系列修法。大圓滿直接講心的本性光明,直指人心。而普通密宗則沒有這麼直接。

  顯宗是間接的講心的本性。

  心的本性是佛的法身,從沒離開過我們,我們心的本性就是佛。但這個本性今天不起作用,光明被煩惱、執著完全遮蔽,根本看不見!心的本性有沒有光明,在不證悟的情況下都是一樣的。

  知道有好東西藏在自己的內心深處,就要盡快開發挖掘。佛陀提供了很多種方法:燒香、拜佛、念經都是次要的,這些對開發內心寶藏有點兒幫助但作用不大,最直接的還是打坐修行!從出離心、菩提心,再直接進入空性。我們沒有時間學習太多佛經,叁藏十二部浩如煙海,窮極一生也學不完。也沒有時間修太多的法,一定要吸取當中的精華,調伏內心,開發內在寶藏。不要往外去求佛,向外求佛是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低層次的境界!顯宗經典隨著高低層次不同,內容也完全不同:低層次顯宗經典中說,我們要經過叁大阿僧祗劫的修行,才能斷除煩惱,由衆生而轉化成佛。高層次的顯宗觀點是,不需要由衆生轉化成佛,衆生自身就是佛,只是沒有發現自己是佛,沒有去體會自己的本性。

  前行、五加行之後有很多選擇,永遠停留在加行階段很可惜,有機會修出離心和菩提心本就是很大的福報,但如果因爲加行不過關,而沒有機會修以後那麼好的法,實在太可惜了!如果加行基礎打好了,就可以修大圓滿、大手印、時輪金剛等等殊勝的法,法門不同但結果一樣。從現在開始我們要往內發展!往外發展導致無始以來不斷從成功走向失敗,循環往複,始終走不出輪回的怪圈。往內發展是佛陀的道路,象釋尊一樣,一次成功永遠不會再有失敗!

  先講推理的方法:

  1、痛苦、幸福等等一切都是意識在感受,意識感受到了,從此以後這世界就有了這一切。意識感受幸福、痛苦,世界就産生幸福痛苦。意識不去感受接觸,在我的世界就不存在這些東西。外界的東西是外緣,不是最主要的東西,最主要的是我們的精神意識。什麼叫痛苦的生活?內心強大而快樂,在監獄裏都幸福得趕也趕不走,那還有什麼地方是痛苦的?內心脆弱而悲觀,住在皇宮裏都痛不欲生,那還有幸福的地方嗎?幸福和痛苦就是第六意識活動的結果,那麼控製第六意識不就解決痛苦和幸福的問題了嗎!痛苦和幸福只是自己的感受,取決于自己的心態。總的來說,痛苦和幸福是意識的活動,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經常會感受到家庭和工作壓力導致的痛苦,在人生失落的時候,不要以爲生活中的痛苦是真實存在的!這時要往回找,我們不願面對的痛苦到底是怎樣産生的?源頭是什麼?這時我們會發現,痛苦不在外界而在意識裏!

  意識是什麼?痛苦不是外在的東西進入意識讓我們痛苦(就像病毒進入電腦一樣),是我自己內心的意識去抓住外面的東西不放,如能放棄,松手,痛苦立即解決!“放下屠刀,立…

《2011年8月北京傳法 第叁課 空性修法 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