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2011年8月北京傳法 第叁課 空性修法 下▪P2

  ..續本文上一頁地成佛”,就是這個道理。有辦法不執著?用手去抓火試試,痛苦吧?不放棄,斷續抓,就永遠痛苦。放棄了,不去抓了就不會痛苦了。再也不要去執著了,不執著痛苦立即消失!不執著,容易嗎?不容易!但按佛陀的教育方法就沒那麼難。方法和原理清楚後,就去觀察,看是什麼東西抓住執著不放?是我的身體,眼耳鼻舌?不是!是意識!意識是什麼?

  下面用中觀的方法來分析意識:意識如果是現實生活中給我們帶來幸福痛苦的東西,一定是物質。佛陀說的物質和哲學上講的物質不一樣,哲學上講不是精神形態的才是物質。而佛教上講不管精神還是物體只要對其他東西産生影響的就是物質,否則就是非物質。既然對我有影響的一定是存在的東西,一定有因有果,沒有東西無因無緣存在。觀察我的意識是怎樣産生,有沒有生、住、滅,具備不具備物質的特性?像虛空從來沒有誕生、存在和毀滅,所以叫非物質。內心的意識是怎樣誕生的?這裏有許多種觀察方法,其中之一是:觀察怎樣産生?

  什麼叫産生?因果是因先存在,果後産生。通過因的力量産生了一個新的東西叫作果。因有這種能量,産生新的物質叫作果。

  我們進一步深入觀察:有種子的時候,沒有花。先有種子後有花,因果一定不能在同時出現,同時存在的東西,不會有因果關系。哪怕因和果有一刹那的時間同時存在,它們也絕不可能是因果關系了。果由因而産生,如果果與因同時存在,果已産生,那麼因就沒有意義了,也就不成其爲因果關系了,所以果與因不可能同時存在。(有人說父親和兒子不就同時存在嗎?其實這是混淆了因果概念,父親與兒子這兩個獨立的個體之間並不是因果的關系)

  我們再進一步觀察:爲什麼不能同時存在?因存在的目的就是産生果,因存在的價值就是讓果産生,如果不起這個作用就不是因。一粒種子如果不生苗,那它只是種子而不是因。如果果已産生,因沒有價值,也沒有必要了。因給果一個力量,讓它産生。是因的作用,從無到有地産生果。

  但我們知道,物質在1秒種的億萬分之一的短時間內不停生滅,因果不能同時存在,肯定一前一後,因前果後,也就是因存在時,果是根本不存在的東西,那麼因怎麼給果力量?給誰力量呢?又如何讓果生起呢?

  因果在宏觀世界沒有問題,但物質世界的真相在微觀世界。因存在時,世界上任何一個時空裏,果都不存在。果應該在因的周圍,不可能在很遠的地方,但不管是邏輯推理,還是在顯微鏡下面尋找都不可能找到這樣與因同時存在的果!也就是在因存在的時候,果根本不存在如虛空一般,因無法給另一個不存在的東西以力量。第二個瞬間,果産生了。但因已經在宇宙時空中不複存在了,也如虛空一般了。果是自己出來的,因沒有辦法對果起任何作用。衆所周知,同時存在的東西,才能互相起作用。因果像死人和活人一樣無法互動!

  那麼沒有因,也能産生果嗎?不種花也能産生花嗎?宏觀上有因就必然有果,這叫做緣起!在中觀裏叫做緣起因(緣起理由),這是所有理由中最有說服力的一個。回去以後認真思考一下這個問題,宏觀世界的現象並不說明任何問題!在宏觀世界裏,物質基本都是靜止的,這是幻覺,不是真實的東西,只是我們自己的感覺,樓房,土地都靜止不動,所以叫不動産(衆笑)。不動産其實一直在運動,在我們眼裏是靜止的,在微觀世界裏在調整運動。相對來說,微觀世界的現象比較接近物質的本體。靜止的東西從哪裏來?這只是我們的幻覺。

  宏觀世界裏的物質看似靜止,其實並不是靜止的。宏觀世界裏有因就必然有果,但在微觀世界裏因果並不存在。

  既然沒有任何東西産生,那麼意識如何産生?這叫做因緣。玩魔術時,魔術的因緣撤了,顯現就沒有了。變了一頭牛,沒來處,沒去處,因緣具足,突然産生牛的顯相,是假相,幻覺。

  回頭看念頭,有來處嗎?有去處嗎?有住處嗎?

  大前提:凡是沒來處、去處、住處的東西都是幻覺。

  小前提:我的第六意識和念頭也沒來處、去處、住處。

  結論:所以都是幻覺!念頭在第六意識不存在,大前提就不存在。

  這就是自己能夠通過邏輯推理的方式進行判斷和下結論的思維方式。

  魔術比較容易理解,因爲它無來無去無住。

  回去觀察自己的念頭也是這樣,我們只看眼前,往外看,急功近利,除此外不去思考,因爲我們是沒有智慧的凡夫,所以一直以來都在輪回的苦海中流轉。現在回過頭來看,根本找不出來處、去處和住處。

  噶舉派的大手印修法裏,有個“動”、“靜”、“知”叁字修法:不強調邏輯推理,當你靜下來時,産生了一個念頭,不管好壞,此爲“動”。有時心裏沒有任何念頭,此爲“靜”。無論意識是動是靜,隨時都要知道,此爲“知”。叁字方法能夠使我們了解所有的開心和不開心原來都是自己的念頭,直接感悟體會,不是邏輯推理。

  我們今天講的是邏輯的方法。

  意識從哪裏誕生,很多念頭不斷冒出來,很多念頭又會立即消失。細微念頭不用打擊壓製,自己就會持續不下去,不發現它會持續一段時間,一發現立即就斷了。貪嗔癡欲望的力量比較強,不那麼容易消失。當這些意識消失了,要看它去哪兒了?就像賓館裏人來人往,有進房間的,有住下來的,有出去的一樣,意識有嗎?心從哪裏“進”、“住”、“出”呢?

  禅宗講“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當下心不可得”,這就是心的“本來面目”。

  意識如果有“來處”,來處應該是前一個念頭,但前一個念頭和後一個念頭從未見過,前一瞬間産生,後一瞬間還未出生,後一瞬間出生,前一瞬間已經徹底消失了。跟活人和死人一樣,從未見過,從未接觸過,而來處一定要和後面能夠接觸上,所以前一瞬間也就不可能是意識的來處。

  來處是心髒或大腦嗎?身體任何一個部位,如果是因果的關系的話,都是前後的,但同樣不會接觸到,不會接觸就沒有來處,沒有來處,就沒有去處,不是幻覺是什麼?

  這樣深深地體會到意識是不存在的一種幻覺。

  這時不觀察了,立即停下來,安住在這種覺受中,時間越久越好,30秒、1分鍾,或者兩分鍾。

  反複觀察體會,每一個體會都叫做初步證悟空性。一旦有這個證悟空性,我們輪回的因就受到了嚴重的破壞,以後就不會輪回太久了,很快就能夠成佛了。空性就像是核武器,對輪回的破壞嚴重,證悟空性把輪回的秩序打亂,這是人生最大的成就!哪怕只有一點兒體會,其他所有的世間成就與此也無法相比。但我們以往只重視金錢成就,所以會在輪回中流轉也不足爲奇了。

  追求解脫的人利益衆生,想成佛的人才是精華佛弟子。一定下決心達到這個境界,要有這個計劃:叁年一定修好菩提心,五年一定修出空性。否則,年複一年,沒有計劃,沒有決心,對佛法的信心就會減退。我們非常不了解意識的本質:遇到新東西非常興奮,慢慢就不感興趣了。學佛也如此,一開始興奮新鮮,信心很強烈。逐漸會退失,這種現象,我們必須要改變它,對金錢和世間的名利不需要刻意訓練,對佛法要不斷訓練,通過聞、思、修,法喜充滿,信心也會越來越足。

  心理學家不了解心的本質,他們解決心靈問題的辦法非常簡單可笑,比如感情出問題了,把執著于感情的人裝在箱子裏鎖起來;如果心裏難受了,就把難受和痛苦象征性地裝在口袋裏看也不看扔到樓下去或扔到垃圾箱裏等等。這些辦法對緩和暫時的痛苦可能有用,但我們的意識是非常野蠻頑固的,用這麼簡單的辦法是無法了解心的本質,並從根本上調伏意識和煩惱的。

  第六意識真的跟魔術師變出來的東西一樣,我們根本無從辨別不斷冒出來的念頭誰真誰假。我們的感官相信幻覺,眼睛看到是靜止的東西,但其實都是運動的東西,這說明我們的感官所感受到的東西都是幻覺、並不真實。眼睛這樣,耳朵也如此,聲音只有中間一部分頻率才能聽到,過大過小的聲音我們的耳朵都聽不到,我們耳朵也出了問題!一句話經由我們的耳朵聽起來是串聯的、連貫的,但實際上聲音由一刹那一刹那的音波組成,它們彼此之間沒有任何的關聯!

  我們遲鈍的感官,也使我們在虛幻的世界中得到一些虛幻的安全感。否則,感官如果將所有的東西都看到聽到了,其後果可想而知!那對我們來說就太殘忍了!

  信基督的人也會有這種想法:是上帝故意給我們創造這樣的器官,讓我們能夠過得更幸福些。它讓我們的眼睛看到靜止的東西,看不到真實的東西,否則我們穿衣服遮蔽身體又有什麼用呢?是上帝讓我們感官遲鈍,如果我們的眼睛能夠看到所有的東西,天知道會發生什麼情況呢?

  佛教並不認爲是上帝創造了這一切,佛陀說是欲望創造了這一切。

  達爾文的進化論認爲外在環境條件改變了物種的特點,他認爲長頸鹿之所以脖子長是因爲樹葉長在高處,只有長脖子才夠得著。那請問:爲何只有它的脖子長,別的動物脖子不長呢?難道別的動物不用吃樹葉嗎?

  用佛教的觀點可以這樣解釋這個現象:因爲有些衆生喜歡脖子長,就像有的非洲部落的女人一樣,以脖子長爲美。這種習氣在阿賴耶識上串習,來世投生時脖子就有可能長。非洲的長頸人投生時就有可能成爲長頸鹿(衆笑)。

  在現實世界生活離不開我們遲鈍的感官,但一定不能太依賴太相信它,無始以來我們無條件地相信它,結果我們成了受害者,變得越來越遲鈍,就是因爲沒有學會懷疑自己的感官。

  這樣思維,深深體會:原來我的每一個念頭都沒有來處,住處和去處。從空中産生,安住時也是空性的,消失就在空中消失。我的痛苦不是外面東西進入意識而是意識去抓住外面的東西。抓東西的主體、被抓的東西以及抓的本身都是幻覺。

  理論上的證悟也叫證悟,但體會的證悟與理論的證悟力量不同。

  我們要盡量追求體會的證悟。

  有時我們靜下來,不需要邏輯推理,只觀察每一個念頭怎樣産生,怎樣存在,又是怎樣消失。這是噶舉派的修法竅訣。

  開心不開心,幸福不幸福來自于內心,與外界無關。爲何讓幻覺把自己搞得這樣糟糕?如果這一切都是真實的也就罷了,明明不真實爲何也要去接受呢?

  有的弟子問要不要修加行?那就看我們有沒有標准出離心?有沒有標准的菩提心?如果沒有,就一定要修!誰都沒有資格開許你不修出離心和菩提心,除非你自己不想解脫!

  五加行修完,可以修禅定和昨天及今天的課程。不打坐時,貪嗔癡幻覺依然存在,當我們集中注意力時就跟過去的東西不一樣了,這時會意識到眼耳鼻舌身意都是虛幻的,立即會有深刻的體會。接著再去修大圓滿,就沒道理不開悟了。

  也不能太著急,人生無常,要下功夫,但不能跳過環節,要紮實前進,證悟才會有很大把握。即使不能即生成佛或證得一地果位,但也一定會造就我們人生的最大的成就。

  大圓滿內容簡單,有的一兩句話,從凡夫的角度看起來是非常模糊的東西。但對有訓練的修行人來看,雖然一個字,但內容無窮!所以,如果你的基礎沒打好,聽了也沒用,而且會失望的!

  下面再介紹一個更簡單的修法:

  身體作毗盧七法,靜下來觀想:

  先觀察身體:把我自己的右眼取下來放在一邊,左眼取下來放在一邊。身體上所有的皮膚、肌肉、骨骼各放一堆。血液內髒也各放一堆……

  原來認爲這些是“我”,現在看看到底誰是“我”?皮膚是“我”?骨骼是“我”?肌肉是“我”?哪個是“我”?從出生以來到現在,“我”在哪兒?

  再看精神:貪嗔癡的念頭是“我”嗎?無明愚昧是“我”嗎?哪個是“我”?

  最後發現沒有“我”,找不到“我”!從肉體到精神都找不到“我”。

  我們在盲目的沒經觀察的情況下默認有一個“我”存在,按照佛陀的教法觀察以後,發現並沒有這樣一個“我”,“我”並不存在。所謂的“我”,只是“我執”所假立的,都是虛幻的空性。

  這樣深深體會後,立即在覺受中停留下來。待雜念上來後,立即剔除雜念,再繼續觀察。

  意識到“我”並不存在,也不要害怕,不要逃避現實。無常是客觀的,無我就是無我,要學會理解和接受。

  這就是麥彭仁波切關于空性的修法教言。

  

  課後問題:

  什麼叫緣起性空?

  宏觀世界裏有山河大地萬事萬物包括花與種子,都是因果不虛,真實存在,這叫緣起。但從微觀上看,經過深層次思維以後,發現一切皆爲虛幻,無因無果,一切皆爲空性,花與種子也沒有因果關系,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幻覺,這就叫性空。

  

  

《2011年8月北京傳法 第叁課 空性修法 下》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