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大師被議爲幽溪大師無盡燈系之傳人乃在生西之後。
10、今人對于會集佛經、刪改祖著之事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時間一長,文獻若再湮沒不傳,真實面目必然不存。而且不論多麼高明的會集與刪改,都必然會摻雜進去個人的私見,影響到後人對原典的理解。夏蓮居居士所會集的《阿彌陀經》、《無量壽經》就是一個極好的標本。筆者已撰對夏會本進行系列研究論文多篇,專門討論夏會本存在的字句錯訛,文義不周等問題。
11、《靈峰宗論》卷十收“山居六十二偈”,而大師在“複陳旻昭”信中言有“山居八百偈”可見今日所存者,不到十分之一,實在令人痛惜!
附錄:《集成》本與金陵本文字對勘錄
舜案:爲了方便對照研究,我們將《集成》本文字列于上欄,金陵本文字列于下欄,並分別用黑體與宋體加以區別。《集成》本沒有,爲成時法師所增加的字句,用“[ ]”加以標明。改動的文字因排在原文下,一覽即知,故不標明。 複陳旻昭
法門之衰,如大廈將傾,非一木所支。故數年以來,惟恃道友爲命脈。而衆生習氣,
大廈 非一木所支, 年 來 惟 道友爲命。 而衆生習氣,
各有偏重,亦複不能如水乳合,興言及此,惟有血淚橫流而已。名利兩關,從來羁絆,我
各有偏重, 不能如水乳合,興言及此, 血淚橫流而已。(舜案:以下被刪)
不得非。適今也,乃極相知人,猶然以名利見疑,所以誓朽此骨于深山,不甘受千古誣謗
耳。居常謂壞法門者,皆由于撐法門人。如齊桓晉文,尊周適所以壞周。方痛懲之不暇,
居常謂壞法門者,皆 撐法門人。 齊桓晉文,尊周適所以壞周。方痛懲之不暇
奚忍蹈其覆轍!獨有出家一點初志,急欲克獲聖果,而悠悠十五六年,竟成虛度,慚天愧地,
奚忍蹈其覆轍![嗟呼],出家初志,急 克 聖果, 十五六年,竟成虛度,慚天愧地,
夫複何言!即此十五六年行腳,打破面皮,放舍身命,僅開得名字即佛位中一只清淨肉眼,
夫複何言!即此十五六年行腳,打破面皮,放舍身命,僅
于佛菩提,了了得知:歸家道路,明如指掌。而形枯氣索,前進爲難,意欲傳得一人,勿
于佛菩提, 了 知 歸家道路, 而形枯氣索,前進爲難, 欲傳得一人,勿
令最後佛種從我而斷,亦竟未遇其人,嗚呼痛心,又惟有夢寐永泣而已!
令最後佛種從我而斷,亦竟未遇其人,嗚呼痛心, 夢寐永泣而已!(舜案:以下被刪)
慧公來,伏讀手教,兼承厚施,愧不能消。然訊知居士近況,所覆頗艱而道念益固,深
[公] 所處頗艱, 道念益固,深
以爲慰。或我佛遺法,將來不至永墜,尚有否極泰來之機,其終藉手于居士乎?!每觀種種
以爲慰。(舜案:以下被刪) 每觀種種
邪外之流,其智甚短,其說甚陋,猶足以簧鼓天下。後世有述者,大抵別有一段徹底精神
邪外, 其智 短,其說 陋,猶 簧鼓天下。後世有述者,大底別有一段徹底精神
以持之耳,況將徹底精神持此至妙至深正法,豈反不能弘于天下、垂于千古?倘不能弘、
持之耳,況將[此]持正法[乎]?(舜案:以下被刪)
不能垂,只是我輩精神未曾徹底,但當自反自勵,不必他求也。船子身葬水中,而夾山乃
但 自反自勵,不必他求也。船子身葬水中,而夾山乃
大弘其道。荊溪以居士身參學多載,後方出家,一世不登法座,而其書乃傳之萬世,不可
大弘其道。荊溪以居士身參學多載,後方出家,一世不登法座, 書 傳 萬世,不可
磨滅。宣聖之木铎、孟轲之好辨,皆此類也。此意願居士共之,雖未獲一第,亦奚足憂。
磨滅。宣聖 木铎、孟轲 好辨,皆此類也。此意願居士共之,雖未獲一第, 奚足憂。
當勤心道業,誓續佛祖慧命爲急務耳。
當勤心道業,誓續佛祖慧命爲急務耳。(舜案:以下被刪)
如是師帶病遠來,期共作山中朽骨,不意寺內叁喪相繼,未免內顧之憂,勉強勸其一歸,了世間幻局。賴有此人,差慰鄙懷。但身亦多病,竟未知誰死誰手也。山居八百偈,附呈清覽。又附《戒消災經略釋》一卷,知居士必能得意于語言文字之外。其馀著述,未能一一持上,統俟後緣。賤恙仗庇僅痊,但久病之馀,非複向日精力,一息尚存,惟以著述念佛爲務,俟金蓮現前,便長揖西馳矣。 複項居士
回音藹然,深悉道況,兼承厚施,爲謝。但細讀扇頭和偈,未免落在口頭叁昧,大似
和偈 落在口頭叁昧,大似
初生牛犢不畏虎。居士向本正信笃實,今何忽弄此虛頭耶?豈不見古人錯下一語,五百世
初生牛犢不畏虎。居士 本正信笃實, [亦] 弄此虛頭邪? 古人錯下一語,墮五百
墮野狐身,奈何妄談般若,作拔舌犁耕種子!萬祈戒之,勿視作等閑也。
世野狐身,奈何妄談般若,作拔舌犁耕種子!萬祈戒之,勿視作等閑。(舜案:以下被刪)
山僧一行一止,各有因緣,漫以趙州相擬,殊爲未確。夫帝鄉可遊也,皈戒之心不可忘
夫詩偈可作也,儱侗套語不可襲
也;詩偈可作也,儱侗套語不可襲也。紅塵堆裏學山居,風塵何能染人,只恐人自染風
也;帝鄉可遊也,皈戒之心不可忘也。紅塵堆裏學山居,風塵何能染人, 人 染風
塵耳!後會未期,聊進藥石,以酬一日之知。馀非所計,臨楮神馳。
塵耳!(舜案:以下被刪)
(舜案:以上二篇《集成》本錄自《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神異典》第二百卷“居士部藝文一”第五0六冊之叁叁葉;金陵本見《靈峰宗論》卷五之一“書一”第十八頁、第二十頁)
示迦提關主
《法華》一乘妙音,惟令一切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然佛之知見非他,即諸法實相《法華》妙旨,惟令 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佛知見(舜案:以下被刪)是也。諸法實相非他,即現前一念心性是也。現前介爾一念,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現前一念心[之實]性是也。現前介爾一念,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生。未生無潛處,欲生無來處,正生無住處,生已無去處。心無心相,則其性無生。不無因生。未生無潛處,欲生無來處,正生無住處,生已無去處。心無心相,其性無生。 無生故無住,無異無滅,無生住異滅,即真法性,橫遍豎窮,不可思議。若于此無相妙心,無生故無住,無異無滅,無生住異滅,即真法性,橫遍豎窮,不可思議。若于此無相妙心,妄謂有心相可得,則佛知見便成衆生知見。若即此妄相幻心,達其本非有相,則衆生知見妄謂有心相可得,則佛知見便成衆生知見。若即 妄相幻心,達其本非有相,則衆生知見便成佛之知見。而此一念心性,既舉體全空,亦複即假即中,以叁谛宛然,故叁觀亦自法便成佛之知見。 心性既舉體全空,亦複即假即中,以叁谛宛然,故叁觀法爾。以法爾之叁觀,照宛然之叁谛,能所不二,境智互融,于此妙法,能生信解,名爲隨爾。以法爾之叁觀,照宛然之叁谛,能所不二,境智互融,于此 信解,名爲隨喜;解義觀文,名爲讀誦;轉示他人,名爲講說;曆事煉心,名爲兼修、正修。五品功深,喜;解義觀文,名 讀誦;轉示他人,名 講說;曆事煉心,名 兼修、正修。(舜案:以六根斯淨,似成真發,究竟可期。有相無相二安樂行一串穿卻,只貴笃信力行,別無奇巧(下被刪)有相無相二安樂行一串穿卻,只貴笃信力行,別無奇巧方便。至于十妙五玄、四悉叁法,皆是一心圓具,說之則名相紛然,照之則海印炳現,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當非筆舌所能罄矣。
(舜案:金陵本作“示迦提”。又,集成本“十妙五玄”之“玄”原作“元”,乃避康熙玄烨之名諱而改,今複其舊。)
示慈昱
佛法大海,信爲能入,智爲能度。信如堅舟,智如舵師。其馀五度及萬行,則皆舟中器.
佛法大海,信爲能入,智爲能度。信如堅舟,智如舵師。馀五度萬行,皆舟中器具也。欲令信心增長,先須時時念生死苦,警悟無常,不得沈迷五欲,執著世情。以種種具也。須時時念生死苦,警悟無常,不得沈迷五欲,執著世情[知]世情,決定了我生死不得;種種五欲,決定牽人入放逸坑,墮惡道苦。今雖處在煩惱之地世情,定了我生死不得;五欲定牽入放逸坑,墮惡道苦。(舜案:以下被刪)
也,須隨緣稍自勉拔,豈可尋波逐浪,直至沃焦而忘返耶?既能于生死長夜中,發得一點[此]生死長夜中,真實信心,即宜急求智慧,以爲導師。求智之要,第一在親近明師良友,第二在讀誦方等真實信心,[發此心已,]急求智慧,以爲導師。第一親近明師良友,第二 讀誦方等大乘。非明師良友,決不能益我身心;非方等大乘,決無有出世正楷。若人有信心而無智大乘。非明良決不能益我身心;非大乘決無有出世正楷。人有信心而無智慧,則能增長煩惱;若人有智慧而無信心,則能增長邪見。故知船及舵師,相須度險,缺慧,則能增長煩惱;有智慧而無信心,則能增長邪見。故知船及舵師,相須度險,缺一尚自不可,況複俱乏,則茫茫苦海,安有出期!古人雲:一失人身,萬劫難返。此身不一不可,況俱乏[邪]?(舜案:以下被刪)
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莫謂火燒眉毛,且圖眼下。殊不知人間五十年,不過四天王一晝夜耳。倘不信後世苦樂,只如臥時,身本在床,夢中種種見聞不滅,豈可作斷滅見哉!高明之士,早自著眼可矣。
(舜案:以上二篇《集成》本錄自《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神異典》第七十二卷“釋教部藝文五”,第四九五冊之四О葉;金陵本見《靈峰宗論》卷二之一“法語一”,第十九頁B面、第二十頁)
山居偈
其叁
白雲卷還舒,清風拂還止。問我山中樂,從來只如此。懶向蒲團求,亦不鑽故紙。若作佛法商,千裏複萬裏。
其四
世法多崎岖,禁路還存賄。枉道或容身,直道每招罪。何如野衲閑,薇蕨堪充餒。風來翠竹鳴,雲去青山在。俯仰獨清甯,家風常不改。
警衆友
翹首菩提路,悠悠幾陌阡。應憐小證後,重憶大通前。月指謝緣影,鏡像明媸奸。自慚說法鳥,誡爾莫生天。
(舜按:以上蕅益大師詩偈叁首,金陵本未收。錄自《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神異典》第七十叁卷“釋教部藝文六·詩”第四九五冊之四四葉)
此文發表于《禅學研究》第四期
《蕅益大師《靈峰宗論》刪改問題初探》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