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大师被议为幽溪大师无尽灯系之传人乃在生西之后。
10、今人对于会集佛经、删改祖著之事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时间一长,文献若再湮没不传,真实面目必然不存。而且不论多么高明的会集与删改,都必然会掺杂进去个人的私见,影响到后人对原典的理解。夏莲居居士所会集的《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就是一个极好的标本。笔者已撰对夏会本进行系列研究论文多篇,专门讨论夏会本存在的字句错讹,文义不周等问题。
11、《灵峰宗论》卷十收“山居六十二偈”,而大师在“复陈旻昭”信中言有“山居八百偈”可见今日所存者,不到十分之一,实在令人痛惜!
附录:《集成》本与金陵本文字对勘录
舜案:为了方便对照研究,我们将《集成》本文字列于上栏,金陵本文字列于下栏,并分别用黑体与宋体加以区别。《集成》本没有,为成时法师所增加的字句,用“[ ]”加以标明。改动的文字因排在原文下,一览即知,故不标明。 复陈旻昭
法门之衰,如大厦将倾,非一木所支。故数年以来,惟恃道友为命脉。而众生习气,
大厦 非一木所支, 年 来 惟 道友为命。 而众生习气,
各有偏重,亦复不能如水乳合,兴言及此,惟有血泪横流而已。名利两关,从来羁绊,我
各有偏重, 不能如水乳合,兴言及此, 血泪横流而已。(舜案:以下被删)
不得非。适今也,乃极相知人,犹然以名利见疑,所以誓朽此骨于深山,不甘受千古诬谤
耳。居常谓坏法门者,皆由于撑法门人。如齐桓晋文,尊周适所以坏周。方痛惩之不暇,
居常谓坏法门者,皆 撑法门人。 齐桓晋文,尊周适所以坏周。方痛惩之不暇
奚忍蹈其覆辙!独有出家一点初志,急欲克获圣果,而悠悠十五六年,竟成虚度,惭天愧地,
奚忍蹈其覆辙![嗟呼],出家初志,急 克 圣果, 十五六年,竟成虚度,惭天愧地,
夫复何言!即此十五六年行脚,打破面皮,放舍身命,仅开得名字即佛位中一只清净肉眼,
夫复何言!即此十五六年行脚,打破面皮,放舍身命,仅
于佛菩提,了了得知:归家道路,明如指掌。而形枯气索,前进为难,意欲传得一人,勿
于佛菩提, 了 知 归家道路, 而形枯气索,前进为难, 欲传得一人,勿
令最后佛种从我而断,亦竟未遇其人,呜呼痛心,又惟有梦寐永泣而已!
令最后佛种从我而断,亦竟未遇其人,呜呼痛心, 梦寐永泣而已!(舜案:以下被删)
慧公来,伏读手教,兼承厚施,愧不能消。然讯知居士近况,所覆颇艰而道念益固,深
[公] 所处颇艰, 道念益固,深
以为慰。或我佛遗法,将来不至永坠,尚有否极泰来之机,其终藉手于居士乎?!每观种种
以为慰。(舜案:以下被删) 每观种种
邪外之流,其智甚短,其说甚陋,犹足以簧鼓天下。后世有述者,大抵别有一段彻底精神
邪外, 其智 短,其说 陋,犹 簧鼓天下。后世有述者,大底别有一段彻底精神
以持之耳,况将彻底精神持此至妙至深正法,岂反不能弘于天下、垂于千古?倘不能弘、
持之耳,况将[此]持正法[乎]?(舜案:以下被删)
不能垂,只是我辈精神未曾彻底,但当自反自励,不必他求也。船子身葬水中,而夹山乃
但 自反自励,不必他求也。船子身葬水中,而夹山乃
大弘其道。荆溪以居士身参学多载,后方出家,一世不登法座,而其书乃传之万世,不可
大弘其道。荆溪以居士身参学多载,后方出家,一世不登法座, 书 传 万世,不可
磨灭。宣圣之木铎、孟轲之好辨,皆此类也。此意愿居士共之,虽未获一第,亦奚足忧。
磨灭。宣圣 木铎、孟轲 好辨,皆此类也。此意愿居士共之,虽未获一第, 奚足忧。
当勤心道业,誓续佛祖慧命为急务耳。
当勤心道业,誓续佛祖慧命为急务耳。(舜案:以下被删)
如是师带病远来,期共作山中朽骨,不意寺内三丧相继,未免内顾之忧,勉强劝其一归,了世间幻局。赖有此人,差慰鄙怀。但身亦多病,竟未知谁死谁手也。山居八百偈,附呈清览。又附《戒消灾经略释》一卷,知居士必能得意于语言文字之外。其馀著述,未能一一持上,统俟后缘。贱恙仗庇仅痊,但久病之馀,非复向日精力,一息尚存,惟以著述念佛为务,俟金莲现前,便长揖西驰矣。 复项居士
回音蔼然,深悉道况,兼承厚施,为谢。但细读扇头和偈,未免落在口头三昧,大似
和偈 落在口头三昧,大似
初生牛犊不畏虎。居士向本正信笃实,今何忽弄此虚头耶?岂不见古人错下一语,五百世
初生牛犊不畏虎。居士 本正信笃实, [亦] 弄此虚头邪? 古人错下一语,堕五百
堕野狐身,奈何妄谈般若,作拔舌犁耕种子!万祈戒之,勿视作等闲也。
世野狐身,奈何妄谈般若,作拔舌犁耕种子!万祈戒之,勿视作等闲。(舜案:以下被删)
山僧一行一止,各有因缘,漫以赵州相拟,殊为未确。夫帝乡可游也,皈戒之心不可忘
夫诗偈可作也,儱侗套语不可袭
也;诗偈可作也,儱侗套语不可袭也。红尘堆里学山居,风尘何能染人,只恐人自染风
也;帝乡可游也,皈戒之心不可忘也。红尘堆里学山居,风尘何能染人, 人 染风
尘耳!后会未期,聊进药石,以酬一日之知。馀非所计,临楮神驰。
尘耳!(舜案:以下被删)
(舜案:以上二篇《集成》本录自《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神异典》第二百卷“居士部艺文一”第五0六册之三三叶;金陵本见《灵峰宗论》卷五之一“书一”第十八页、第二十页)
示迦提关主
《法华》一乘妙音,惟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然佛之知见非他,即诸法实相《法华》妙旨,惟令 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知见(舜案:以下被删)是也。诸法实相非他,即现前一念心性是也。现前介尔一念,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现前一念心[之实]性是也。现前介尔一念,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未生无潜处,欲生无来处,正生无住处,生已无去处。心无心相,则其性无生。不无因生。未生无潜处,欲生无来处,正生无住处,生已无去处。心无心相,其性无生。 无生故无住,无异无灭,无生住异灭,即真法性,横遍竖穷,不可思议。若于此无相妙心,无生故无住,无异无灭,无生住异灭,即真法性,横遍竖穷,不可思议。若于此无相妙心,妄谓有心相可得,则佛知见便成众生知见。若即此妄相幻心,达其本非有相,则众生知见妄谓有心相可得,则佛知见便成众生知见。若即 妄相幻心,达其本非有相,则众生知见便成佛之知见。而此一念心性,既举体全空,亦复即假即中,以三谛宛然,故三观亦自法便成佛之知见。 心性既举体全空,亦复即假即中,以三谛宛然,故三观法尔。以法尔之三观,照宛然之三谛,能所不二,境智互融,于此妙法,能生信解,名为随尔。以法尔之三观,照宛然之三谛,能所不二,境智互融,于此 信解,名为随喜;解义观文,名为读诵;转示他人,名为讲说;历事炼心,名为兼修、正修。五品功深,喜;解义观文,名 读诵;转示他人,名 讲说;历事炼心,名 兼修、正修。(舜案:以六根斯净,似成真发,究竟可期。有相无相二安乐行一串穿却,只贵笃信力行,别无奇巧(下被删)有相无相二安乐行一串穿却,只贵笃信力行,别无奇巧方便。至于十妙五玄、四悉三法,皆是一心圆具,说之则名相纷然,照之则海印炳现,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当非笔舌所能罄矣。
(舜案:金陵本作“示迦提”。又,集成本“十妙五玄”之“玄”原作“元”,乃避康熙玄烨之名讳而改,今复其旧。)
示慈昱
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信如坚舟,智如舵师。其馀五度及万行,则皆舟中器.
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信如坚舟,智如舵师。馀五度万行,皆舟中器具也。欲令信心增长,先须时时念生死苦,警悟无常,不得沉迷五欲,执著世情。以种种具也。须时时念生死苦,警悟无常,不得沉迷五欲,执著世情[知]世情,决定了我生死不得;种种五欲,决定牵人入放逸坑,堕恶道苦。今虽处在烦恼之地世情,定了我生死不得;五欲定牵入放逸坑,堕恶道苦。(舜案:以下被删)
也,须随缘稍自勉拔,岂可寻波逐浪,直至沃焦而忘返耶?既能于生死长夜中,发得一点[此]生死长夜中,真实信心,即宜急求智慧,以为导师。求智之要,第一在亲近明师良友,第二在读诵方等真实信心,[发此心已,]急求智慧,以为导师。第一亲近明师良友,第二 读诵方等大乘。非明师良友,决不能益我身心;非方等大乘,决无有出世正楷。若人有信心而无智大乘。非明良决不能益我身心;非大乘决无有出世正楷。人有信心而无智慧,则能增长烦恼;若人有智慧而无信心,则能增长邪见。故知船及舵师,相须度险,缺慧,则能增长烦恼;有智慧而无信心,则能增长邪见。故知船及舵师,相须度险,缺一尚自不可,况复俱乏,则茫茫苦海,安有出期!古人云:一失人身,万劫难返。此身不一不可,况俱乏[邪]?(舜案:以下被删)
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莫谓火烧眉毛,且图眼下。殊不知人间五十年,不过四天王一昼夜耳。倘不信后世苦乐,只如卧时,身本在床,梦中种种见闻不灭,岂可作断灭见哉!高明之士,早自著眼可矣。
(舜案:以上二篇《集成》本录自《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神异典》第七十二卷“释教部艺文五”,第四九五册之四О叶;金陵本见《灵峰宗论》卷二之一“法语一”,第十九页B面、第二十页)
山居偈
其三
白云卷还舒,清风拂还止。问我山中乐,从来只如此。懒向蒲团求,亦不钻故纸。若作佛法商,千里复万里。
其四
世法多崎岖,禁路还存贿。枉道或容身,直道每招罪。何如野衲闲,薇蕨堪充馁。风来翠竹鸣,云去青山在。俯仰独清宁,家风常不改。
警众友
翘首菩提路,悠悠几陌阡。应怜小证后,重忆大通前。月指谢缘影,镜像明媸奸。自惭说法鸟,诫尔莫生天。
(舜按:以上蕅益大师诗偈三首,金陵本未收。录自《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神异典》第七十三卷“释教部艺文六·诗”第四九五册之四四叶)
此文发表于《禅学研究》第四期
《蕅益大师《灵峰宗论》删改问题初探》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