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長者子說

  長者子說

  宗舜法師

  長者子原本就是“長者之子”,亦即“長者的兒子”的意思,這是無可爭議的事實。就像《心經》中的舍利子,子就是兒子,即舍利的兒子,舍利是其母親的名字。唐·法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略疏》解釋說:

  初中言舍利子者,舉疑人也。舍利是鳥名,此翻爲鹙鹭鳥。以其人母聰悟迅疾,如彼鳥眼,因立其名。是彼之子,連母爲號,故曰鹙子。是則母因鳥名,子連母號。聰慧第一,標爲上首,故對之釋疑也。

  但是,自從夏蓮居在其所作《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會集本》中,將後漢譯本和吳譯本中的“阿阇世王太子”和“五百長者迦羅越子”會集成“阿阇王子”和“五百大長者”後,原本不是問題的“問題”也就隨之而生。在我們指出夏會本的種種錯誤,粉碎了夏會本的“無一義不在原譯之中,無一句溢出本經之外”、“有美皆備,無谛不收”(見梅光羲序)的謊言後,一些人試圖竭力從種種方面進行回護和辯解,以維護夏會本的“權威”和夏蓮居的尊嚴。對“長者子”的解說,成爲他們反擊的一項說辭。針對我們所指出的夏會本的錯誤,在海外弘揚夏會本最得力的那位法師,就帶著十分的不屑說:說長者子是長者的兒子,那是他們不懂!子,是古代的尊稱。長者子的“子”,就像老子、孔子的“子”一樣。

  那麼,事實真的是這樣的嗎?是不是佛經翻譯中,在“子”解釋作“兒子”的這一義項之外,還存在某個所謂“尊稱”的用法?弄清這個問題,不僅可以打破夏會本的疑團,也對正確理解經典有積極作用。

  一、《無量壽經》原譯本和夏會本的對比及解說

  《無量壽經》後漢譯本卷一涉及此問題的原文是這樣的:

  佛說無量清淨,爲菩薩求索,得是二十四願。時阿阇世王太子,與五百大長者迦羅越子,各持一金華蓋,前上佛已,悉卻坐一面聽經。阿阇世王太子及五百長者子,聞無量清淨佛二十四願,皆大歡喜踴躍。心中俱願言:令我等後作佛時,皆如無量清淨佛。佛則知之,告諸比丘僧:是阿阇世王太子及五百長者子,卻後無央數劫,皆當作佛,如無量清淨佛。佛言:是阿阇世王太子、五百長者子,作菩薩道已來,無央數劫,皆各供養四百億佛已,今複來供養我。是阿阇世王太子及五百人等,皆前世迦葉佛時,爲我作弟子,今皆複會是共相值也。則諸比丘僧,聞佛言皆心踴躍,莫不歡喜者。

  這段文字也見于吳譯本卷上:

  佛說阿彌陀佛爲菩薩,求索得是二十四願。時阿阇世王太子,與五百長者迦羅越子,各持一金華蓋,俱到佛所,前爲作禮佛,以頭面著佛足,皆持金華蓋,前上佛已,悉卻坐一面聽經。阿阇世王太子及五百長者子,聞阿彌陀佛二十四願,皆大歡喜踴躍。心中俱願言:令我等後作佛時,皆如阿彌陀佛。佛即知之,告諸比丘僧:是阿阇世王太子及五百長者子,卻後無數劫,皆當作佛,如阿彌陀佛。佛言:是阿阇世王太子及五百長者子,住菩薩道已來,無央數劫,皆各供養四百億佛已,今複來供養我。阿阇世王太子,及五百長者子,皆前世迦葉佛時,爲我作弟子,今皆複會是共相值也。則諸比丘僧,聞佛言皆踴躍,莫不代之歡喜者。

  從兩譯的文字內容來看,基本沒有差別。不過後漢譯本將阿彌陀佛翻譯作“無量清淨佛”。夏會本根據後漢譯本和吳譯本,會集成如下文字:

  佛說阿彌陀佛爲菩薩求得是願時,阿阇王子,與五百大長者,聞之皆大歡喜,各持一金華蓋,俱到佛前作禮。以華蓋上佛已,卻坐一面聽經,心中願言:令我等作佛時,皆如阿彌陀佛。佛即知之,告諸比丘:是王子等,後當作佛。彼于前世住菩薩道,無數劫來,供養四百億佛。迦葉佛時,彼等爲我弟子,今供養我,複相值也。時諸比丘聞佛言者,莫不代之歡喜。

  夏會本此段文字,有兩個重大疏漏。一是將阿阇世王太子錯誤地簡省作“阿阇王子”、將“五百長者迦羅越子”錯誤地簡省成“大長者”。二是將佛之授記作了刪節。因阿阇世王太子發願,希望將來成佛時,大願功德與阿彌陀佛完全相同。所以在後漢譯本中,佛說:“是阿阇世王太子及五百長者子,卻後無央數劫,皆當作佛,如無量清淨佛。”吳譯本也說:“是阿阇世王太子及五百長者子,卻後無數劫,皆當作佛,如阿彌陀佛。”這裏強調的都是他們將來成佛時,與阿彌陀佛在各個方面都完全一樣(如阿彌陀佛)。但是,夏會本僅僅只有八個字:“是王子等,後當作佛。”而把“如阿彌陀佛”的內容刪去,致使佛之授記內容不全,而阿阇世王太子等的心願(如阿彌陀佛)完全落空。如果“後當作佛”可以等同“皆當作佛,如阿彌陀佛”的話,何以佛陀要不厭其煩地加上“如無量清淨佛”或者“如阿彌陀佛”?難道佛陀真的老了?

  夏蓮居之所以將“五百長者迦羅越子”錯誤地會集成“五百大長者”,原因即在沒有弄懂“迦羅越”的意思,所以大筆一揮,將“迦羅越子”刪去。宋·法雲《翻譯名義集》二解釋“迦羅越”說:

  《大品經》中居士是也。《楞嚴》雲:愛談名言,清淨自居。《普門疏》:以多積財貨,居業豐盈,謂之居士。鄭康成雲:道藝處士。

  《佛光大詞典》解釋“居士”時也說:

  音譯迦羅越、伽羅越。意譯長者、家主、家長。指印度四姓中吠舍種之富豪,或在家有道之士。經、律典籍中,常稱吠舍種之富豪爲居士,如《中阿含》卷一《水喻經》、《長阿含》卷二十二《世本緣品》、《大品般若經》卷一、《放光般若經》卷一等所載。而《大智度論》卷九十八等,則稱居家有道之士爲居士。

  佛教中之居士常與古來所稱之長者混同,如慧遠之《維摩義記》卷一末(大叁八·四四一中):“居士有二,一廣積資産,居財之士名爲居士;二在家修道,居家道士名爲居士。”後者即爲佛教中之居士。如印度之維摩、賢護等常修佛道之在家菩薩,及我國梁代傅大士、北魏劉謙之、唐代李通玄等能通佛道之在家者。今則泛指在家修道之男子爲居士,亦有稱女在家修道之女子爲居士者。

  所以,佛經中的“迦羅越”,即是我們常說的居士。經典之中,提及“迦羅越子”的地方,非常明顯就是“迦羅越之子”。如西晉·支法度譯《佛說逝童子經》中說:

  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祗耆阇崛山中,平旦從諸比丘,被袈裟持應器入城分衛。佛行向富迦羅越門,富迦羅越有子,年十六,名曰逝,時在第叁門內,遙見佛來,(後略)佛說是決已,迦羅越子逝、天帝釋,及諸比丘,聞經歡喜,皆前爲佛作禮而去。

  此經中明確說富迦羅越有一個兒子,年僅十六,叫“逝”。經之最後,稱“逝”爲“迦羅越子”,可見“逝”就是迦羅越(居士)的兒子。所以,《無量壽經》後漢譯本和吳譯本的“長者迦羅越子”,就是長者、居士子,即長者和居士的兒子。因居士也有長者之意,故有時候僅稱長者子。

  子,據《漢語大字典》解說,依據《說文解字》分析,本義即爲幼兒。《漢語大字典》“子”字條下,共列舉37個義項,而第一條就是:“古代指兒、女;現在專指兒子。”可見,子釋作“兒”,乃最常見的用法。老子、孔子等的子,乃是古代對男子的通稱。《玉篇·子部》:“子,男子之通稱也。”古人用子的時候,有尊敬的意思,如《谷梁傳·宣公十年》:“其曰“子”,尊之也。”此義項《漢語大字典》列爲第11條。表面看來,將長者子理解成對長者的尊稱,舉孔子等例證之,頗爲合理。不過,長者原本就是尊稱,《漢語大詞典》列舉長者有5義:1。年紀大或輩分高的人。2。指顯貴的人。3。指德高望重的人。4。指豪俠。5。舊時對男子的尊稱。《佛光大詞典》則稱:“長者,爲家主、居士之意。一般則通稱富豪或年高德劭者爲長者,如《雜阿含經》卷五所載,那拘羅長者已一二○歲,年耆而根熟。”可見,無論中、印,長者都是指耆年有德之人。但是,既然長者已是尊稱,再加個表示尊敬的“子”,就如頭上安頭,顯得不倫不類,似乎古代譯經的大德,不至于如此弱智。

  其實,譏諷別人不學,起碼自己也該下點查證的功夫。當然,如果自己覺得自己已經是“無學”了,則可以例外。要解決夏會本的這個疑點,其實不難。唯一的辦法,就是查考佛經中有沒有將“子”用作“尊稱”的例子。

  二、長者、長者子並舉之例證

  經過研究,我們發現,除了單獨用長者或者長者子之外,佛經中比較常見的例子,就是將長者與長者子並舉。如後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的《長阿含經》卷第十一“善生經”中說:

  善生,若長者、長者子解知四結行,不于四處而爲惡行,複知六損財業,是爲,善生,于四處得離,供養六方。今善後善,今世根基,後世根基。于現法中,智者所譽。獲世一果,身壞命終,生天、善處。善生,當知飲酒有六失:一者失財。二者生病。叁者鬥诤。四者惡名流布。五者恚怒暴生。六者智慧日損。善生,若彼長者、長者子飲酒不已,其家産業日日損減。善生,博戲有六失。雲何爲六:一者財産日耗。二者雖勝生怨。叁者智者所責。四者人不敬信。五者爲人疏外。六者生盜竊心。善生,是爲博戲六失。若長者、長者子博戲不已,其家産業日日損減。放蕩有六失:一者不自護身。二者不護財貨。叁者不護子孫。四者常自驚懼。五者諸苦惡法常自纏身。六者喜生虛妄。是爲放蕩六失。若長者、長者子放蕩不已,其家財産日日損減。

  在佛經中,有時也作“長者或長者子”。如梁·僧伽婆羅譯《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說:

  迦葉,譬如長者或長者子,已失一大寶珠,價直億萬兩金,大生憂惱。今更還得,生大歡喜,憂惱悉滅。如是迦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于未來世聞此最深般若波羅蜜經,與般若相應,聞已生喜,心得安樂,無複憂惱,亦複如是。

  有時候還作“長者及長者子”。如西晉·竺法護譯《佛說阿惟越致遮經》卷下“歎法師…

《長者子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