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唐叁藏”說▪P2

  ..續本文上一頁“譯主”才能稱爲“叁藏”,這是我國不同於印度、西域的地方。唐代被稱爲“叁藏”的法師絕大部分都是這種情況,唯一的例外是唐洛陽罔極寺的慧日,他沒有作譯主,而是被皇帝敕封爲“叁藏”。慧日受具足戒後,因仰慕玄奘、義淨的西行求法事業,也用了叁年時間從海上到達印度,學習十叁年後歸國,“計行七十馀國,總一十八年,開元七年方達長安。進帝佛真容梵夾等,開悟帝心,賜號曰慈愍叁藏。”(36)中國僧人能懂梵文(或者西域文字)的雖然不少,但能作譯主的實在不多,結果當然是“且多非唐人”了。

  其次,“大唐”確實既是一個時間概念也是一個地域、國屬概念。但就算從地域、國屬概念來看,也不能這麼機械地認定“大唐叁藏”只能指是“大唐(中國)的叁藏法師”。或者把“大唐叁藏”理解成“在大唐(中國)的叁藏法師”,更能符合當時的本意。與“時人不可能用“大唐叁藏”這個國屬觀念極強的概念來稱呼他們”的推定相反,唐代文獻告訴我們,除玄奘、義淨、慈愍等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外,外國來唐的法師,同樣也被稱爲“大唐叁藏某某”,例如菩提流志(37)、寶思惟(38)、實叉難陀(39)、那提(40)、地婆诃羅(41)、輸波迦羅(42)、金剛智(43)、般刺蜜帝(44)、不空(45)等等。

  正因爲有“大唐叁藏”這一榮銜的法師在唐代並非只有玄奘、義淨數人,故而要證明“大唐叁藏”特稱玄奘,還要進行更充分地論證。

  四、從敦煌文獻看“大唐叁藏”

  在敦煌遺書中,我們注意到P。2680號(46)(題爲“大唐叁藏贊”)、P。4597號(47)和Sv。6631號(48)(題爲“唐叁藏贊”)叁個卷子,正好可以爲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依據。Sv。6631號卷子抄寫工整,而且字迹清晰,故據此卷錄文於下:

  《唐(49)叁藏贊》  釋利濟(50)

  嵩山秀氣,河水英靈。捷(51)特瑰傳(52),脫履(53)塵榮(54)。鄉園東望,竺國西傾。心存寶偈,志切金經。戒賢忍死,邪賊逃形。彌勒期契(55),觀音(56)願成。辯論無當(57),慈悲有情。一生激節,萬代流名。(58)

  從這篇署名“利濟”所作的贊的內容來看,“大唐叁藏”或者“唐叁藏”指的就是玄奘。爲說明情況,我們對這篇贊中的關鍵內容略作箋釋:

  “嵩山秀氣,河水英靈。”

  今案:玄奘的籍貫,據史料記載爲“洛州缑氏”。唐/冥詳《大唐故叁藏玄奘法師行狀》:“法師諱袆,字玄奘。俗姓陳,漢太(今案:原作大,據其校注改)丘長仲弓之後。本居穎川,後徙河南,子孫因之爲缑氏人焉。”(59)

  又,唐/道宣《續高僧傳》卷第四:“釋玄奘,本名袆,姓陳氏,漢太丘仲弓後也。子孫徙於河南,故又爲洛州缑氏人焉。”(60)

  唐/慧立、彥悰著《大唐大慈恩寺叁藏法師傳》卷一:“法師諱玄奘,俗姓陳,陳留人也,漢太丘長仲弓之後。曾祖欽,後魏上黨太守。祖康,以學優仕齊,任國子博士,食邑周南。子孫因家,又爲缑氏人也……親廣平宋氏隨洛州長史欽之女。”(61)

  “漢太丘長仲弓”,指的是東漢時的陳寔。陳寔字仲弓,東漢穎川許人。曾入太學受業,後除太丘長,于任中“修德清靜,百姓以安”,故稱“太丘長仲弓”。曾遭黨锢之禍,黨禁解後,“時叁公每缺,議者歸之,累見征命,遂不起,閉門懸車,棲遲養老。”(62)及死,海內有叁萬馀人赴吊。穎川之許後屬陳留,即今許昌東。所以《傳》中稱玄奘爲陳留人,這是依祖籍而言。玄奘近祖後遷居“洛州缑氏”,即洛州缑氏縣,今屬河南偃師。故贊中以最能代表中原的“嵩山”和“(黃)河”代指地處中原的河南。

  “戒賢忍死”

  今案:戒賢是當時印度那難陀寺最著名的論師,玄奘到印度見到他時,已經一百六十歲。叁年前,戒賢因病,有不欲住世之念,夢見文殊菩薩,爲他說得病因緣,令他忏悔。告訴他叁年後有中國僧人來向他學習經論,並會弘揚光大,讓他留命以待,故稱“忍死”。唐/冥詳《大唐故叁藏玄奘法師行狀》:

  “衆相見訖,差二十人有德行者,將法師參“正法藏”,即戒賢法師也。其人博聞強識,佛法及外道經書,一切通達。又最耆宿,時年一百六十歲。衆所共尊,不敢片其名,故號爲“正法藏”。法師隨入谒,方牽師資,務盡其敬。頂禮贊歎訖,正法藏命法師及諸僧坐,問:“從何處來?”報:“從支那國來,欲於師處,學《瑜伽》等經論。”聞已啼泣,喚弟子覺賢,令說叁年已前病惱因緣。覺賢曰:和上去今叁年已前有患,四支拘急,如火燒刀判之病。意厭此身,欲不食取盡。於夜中,夢天人黃金色,謂和上曰:“汝勿厭此身。身是法器,修習難得。汝過去會作國王,多惱衆生,故招此苦。當自悔責,禮誦行道,廣通正法,業累可除。直欲不食舍之,終不得了。死已受身,還得受苦。猶如井輪,回轉無息。複叁年馀,有支那國僧,欲來於此,學諸經論,已發在路,汝可待之,爲演說付授。彼人得已,當轉流通,以功德汝罪自滅。我是曼殊室利,憐愍汝故來相告,當依我語。今日已後,所患亦當漸除。”語已而滅。從爾來,和上漸則安隱。正法藏又問:“汝在路經今幾時?”報曰:“過叁年向欲四年。”既與昔夢狀同,深相慰喻。法師親承斯記,悲喜不能自勝,更起禮謝。”(63)

  “邪賊逃形”

  今案:玄奘一路多次遭賊,但終於無恙,多有爲其德行感化者。如唐/慧立、彥悰著《大唐大慈恩寺叁藏法師傳》卷二載:

  “行數裏,有五賊人拔刃而至。法師即去帽,現其法服。賊雲:師欲何去?答:欲禮拜佛影。賊雲:師不聞此有賊耶?答雲:賊者,人也。今爲禮佛,雖猛獸盈衢,奘猶不懼,況檀越之輩是人乎!賊遂發心,隨往禮拜。”(64)

  又,唐/道宣《續高僧傳》卷四:

  “又東南行二千馀裏,經於四國。順殑伽河側,忽被秋賊須人祭天,同舟八十許人悉被執縛。唯選奘公,堪充天食。因結壇河上,置奘壇中。初便生飨,將加鼎镬。當斯時也,取救無緣。注想慈尊彌勒如來,及東夏住持叁寶,私發誓曰:馀運未絕,會蒙放免,必其無遇命也如何。同舟一時悲啼號哭,忽惡風四起,賊船而覆沒,飛沙折木,鹹懷恐怖。諸人又告賊曰:此人可愍,不辭危難,專心爲法,利益邊陲。君若殺之,罪莫大也。甯殺我等,不得損他。衆賊聞之,投刃禮愧,受戒悔失,放隨所往。”(65)

  “彌勒期契”

  今案:這是說玄奘所發死後往生兜率內院、親近彌勒菩薩的大願最終得以實現。唐/冥詳《大唐故叁藏玄奘法師行狀》:

  “法師從少以來,常願生彌勒佛所。及遊西方,又聞無著菩薩兄弟,亦願生睹史多天宮,奉事彌勒,並得如願,俱有證驗,益增克勵。自至玉花,每因翻譯,及禮忏之際,恒發願上生睹史多天,見彌勒佛。除翻經時以外,若晝若夜,心心相續,無暫休廢。”(66)

  又,唐/道宣《續高僧傳》卷四:

  “對寺僧門人辭訣,並遺表訖,便默念彌勒,令傍人稱曰:南谟彌勒如來應正等覺,願與含識速奉慈顔。南谟彌勒如來所居內衆,願捨命已必生其中。至二月四日,左脅累足,右手支頭,左手髀上,铿然不動。有問何相,報曰:勿問,妨吾正念。至五日中夜,弟子問曰:和上定生彌勒前不?答曰:決定得生!言已氣絕。迄今兩月,色貌如常。”(67)

  “觀音願成”

  今案:玄奘在印度曾向孤山的觀自在菩薩像祈願,一願學成平安回國,二願往生兜率內院,叁願菩薩證知自己是有佛性能修行成佛者。最終此叁願均得成就,故贊中說“觀音願成”。唐/慧立、彥悰著《大唐大慈恩寺叁藏法師傳》卷叁:

  “從此複往伊爛拏缽伐多國,在路至迦布德伽藍。伽藍南二叁裏有孤山,岩巘崇崒,灌木蕭森。泉沼澄鮮,花卉芬馥。既爲勝地,靈廟實繁。感變之奇,神異多種。最中精舍,有刻檀觀自在菩薩像,威神特尊。常有數十人,或七日、二七日,絕粒斷漿,請祈諸願。心殷至者,即見菩薩具相莊嚴,威光朗曜,從檀像中出,慰喻其人,與其所願。如是感見,數數有人,以故歸者逾衆。其供養人恐諸來者坌汙尊儀,去像四面各七步許,豎木構欄。人來禮拜,皆於欄外,不得近像。所奉香花,亦並遙散。其得花住菩薩手及挂臂者,以爲吉祥,以爲得願。法師欲往求請,乃買種種花,穿之爲鬘,將到像所。至誠禮贊訖,向菩薩跪發叁願:一者於此學已,還歸本國得平安無難者,願花住尊手。二者所修福慧,願生睹史多宮事慈氏菩薩。若如意者,願花貫挂尊兩臂。叁者聖教稱衆生界中有一分無佛性者,玄奘今自疑不知有不。若有佛性,修行可成佛者,願花貫挂尊頸項。語訖,以花遙散,鹹得如言。既滿所求,歡喜無量。其傍同禮及守精舍人,見已彈指嗚足,言未曾有也。當來若成道者,願憶今日因緣,先相度耳。”(68)

  “辯論無當”

  今案:“當”是“抵抗”的意思。《玉篇》“田部”:“當,敵也。”這裏是說玄奘會通中觀、瑜伽著《會宗論》及爲破《破大乘論》著《製惡見論》,並於曲女城以二論標宗,征求答破,十八日中,無人能應答的事情。唐/道宣《續高僧傳》卷四:

  “(戒日王)乃延入行宮,陳諸供養。乃述《製惡見論》,顧謂門師曰:日光既出,熒燭奪明。師所寶者,他皆破訖,試救取看。小乘諸僧無敢言者。王曰:此論雖好,然未廣聞。欲於曲女城大會,命五印度能言之士,對衆顯之,使邪從正,舍小就大,不亦可乎?是日發敕,普告天下,總集沙門、婆羅門,一切異道,會曲女城。自冬初溯流,臘月方到。爾時四方翕集,乃有萬數。能論義者數千人,各擅雄辯,鹹稱克敵。先立行殿,各容千人,安像陳供,香花音樂,請奘升座,即標舉論宗,命衆征核。竟十八日,無敢問者。王大嗟賞,施銀錢叁萬,金錢一萬,上氎一百具。仍令大臣執奘袈…

《“大唐叁藏”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