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唐叁藏”說▪P3

  ..續本文上一頁裟,巡衆唱言:支那法師論勝,十八日來無敢問者,並宜知之。於時僧衆大悅,曰:佛法重興,乃令邊人權智若此。”(69)

  從上面的論述可以看出,這篇“大唐叁藏贊”(“唐叁藏”)所贊的對象確是玄奘。說“大唐叁藏”是玄奘的特稱,是有文獻依據的。作爲對這一論點的支持,另有幾個資料值得一提。

  第一,抄錄“(大)唐叁藏贊”的叁個卷子前面,都抄錄了“(大唐)義淨叁藏贊”。在抄錄“唐叁藏贊”的Sv。6631號卷子前面,題名“義淨叁藏贊”,P。4597號同此卷。P。2608號則題爲“大唐義淨叁藏贊”。今據Sv。6631號卷子錄文於下:

  《義淨叁藏贊》  釋門副教授□□(70)

  卓哉大士,道迹隨機。應物懷念,濟世含悲。飛錫西邁,白馬東歸。語窮五印(71),行盡四維。譯經九部,定教叁時。皇上同輩(72),群下承規。該通內外,郁爲國師。

  可見,在玄奘和義淨並舉之時,對玄奘的稱呼是“大唐叁藏”或“唐叁藏”,而對義淨則加其名諱,以示區別。

  第二,B。8348號卷子《西方阿彌陀佛禮文》後,抄錄了一篇《叁藏法師禮文》。(73)這篇“禮文”,記載的是某月某日向某方禮拜若幹,可以除滅若幹劫罪。限於篇幅,略錄如下: 

  正月一日向東方禮四拜除罪一百劫 二月九日醜時向東方禮四拜除罪一百劫

  叁月十日亥時向西方禮四拜除罪一百劫 四月八日子時向北方禮四拜除罪四百劫

  五月六日戌時向南方禮四拜除罪五百劫 六月叁日午時向東方禮九拜除罪一百劫

  ……

  在此文後,抄有“十齋日”的內容,是說每日都有一個相應的天神下降人間,若能持齋,可以避免墮某種地獄:

  一日童子下 若能此日持齋不墮劍拊地獄

  八日太子下 若能此日持齋不墮梨舌地獄

  十四日伺命下 若能此日持齋不墮镬湯地獄

  十五日五道將軍下 若能此日持齋不墮鋸解地獄

  ……

  從“禮文”的內容看,並不是正統的佛教信仰,當然是托名“叁藏法師”的僞作。值得注意的是這個被大家默認而不需要標名的“叁藏法師”指的是誰?與B。8348號所抄內容大體相似的P。3809號卷子,起首抄錄的是“玄奘法師禮佛十齋日” (74):

  玄奘法師禮拜逐月有十齋日十 一日善惡童子下界念定光佛 八日齋太子下界念藥師琉璃光佛 十四日司命下界念賢劫千佛 十五日齋五道將軍念阿彌陀佛……

  後面的內容也與“叁藏法師禮文”相似:

  西京龍興寺玄奘法師於西國來大唐國來,有十二月禮佛日,每月只在一日。 正月一日平明時向東方禮佛四拜除罪二百叁十劫 二月八日雞明(75)平時向東(76)方禮佛四拜除罪一百二十(77) 叁月七日向西方禮佛四拜除罪一百四十劫 四月八日(78)向北方禮佛四拜除罪一百二十劫 五月五日黃昏時向東方禮佛四拜除罪一千八百劫 六月六日黃昏時向東方禮佛四拜除罪一千八百劫……

  通過比較可以看出,兩個卷子具體內容雖然有一定出入,但結構和說法大致相同。這是因爲文中所述,原本就是民間編造的,在流傳的過程中自然會被不斷地修改,所以並沒有一個固定的版本。尤其是P。3809號卷子中“西京龍興寺玄奘法師”一句,更能證明“十齋日”等的僞托。從現存史料來看,玄奘從沒有在某個“龍興寺”生活過的記載。而且,龍興寺的創建,是在唐中宗複國之後。神龍元年(705),唐中宗即位,稱天下中興,乃敕令於諸州置大唐中興寺、觀。圖史及製诰均加“中興”字樣。後因右補阙張景源上疏,請改“中興”爲“龍興”,唐中宗從之,遂於景龍元年(707)將“大唐中興寺”改爲“龍興寺”。(79)開元二十六年(738),唐玄宗複敕於諸郡設開元、龍興二寺。國祭大典時,即於龍興寺舉行宗教儀式。所以唐中宗爲義淨作的《大唐中興叁藏聖教序》也稱《大唐龍興叁藏聖教序》。(80)但是,盡管這兩個卷子的內容是僞托的,從上面的兩個卷子仍可以看出,以“叁藏法師”代指玄奘是當時的習慣用法。

  五、從唐人著作看“大唐叁藏”

  從唐代文獻來看,這種用“大唐叁藏”或者“唐叁藏”代指玄奘的例子(僅稱“大唐叁藏”而不加“玄奘”二字名諱者)實在不少。不僅有玄奘門下的弟子,也有與玄奘同時代的大德,還有晚於玄奘的後輩,我們從以下二個方面類舉比較有代表性的例子加以說明:

  (一)“大唐叁藏”

  1、窺基《阿彌陀經通贊疏序》:

  此經前後有其四譯:一秦弘始四年二月八日羅什譯,名《小無量壽經》;二宋元嘉年中求那跋陀羅譯,四紙;叁永徽元年(今案:原作“六”,據《大正藏》校注改)大唐叁藏於慈恩寺譯,名《稱贊淨土佛攝受經》,十紙;四後秦又譯出《阿彌陀經偈頌》一紙而失譯主。今此所解者,即是秦羅什法師所譯。(81)

  今案:智昇《開元釋教錄》卷第八:“《稱贊淨土佛攝受經》一卷見《內典錄》第叁出,與羅什《阿彌陀經》等同本。永徽元年正月一日於大慈恩寺翻經院譯,沙門大乘光筆受。”(82)

  2、圓測《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贊》:

  今大唐叁藏曰:阿之言無,耨多羅名上,叁名正,藐名等,叁又言正,菩提雲覺。無法可過,故言無上;理事遍知,故雲正等;離妄照真,複雲正覺。即是無上正等正覺。(83)

  今案:圓測和窺基都是玄奘弟子,故其文中稱““今”大唐叁藏”。圓測696年即已去世,而義淨證聖元年(695)方歸洛陽,久視元年(700)以後,他才組織譯場,自主譯事。所以圓測所謂“今大唐叁藏”絕對不是指義淨。窺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幽贊》卷下:“阿雲無,耨多羅雲上,叁雲正,藐雲等,叁又雲正,菩提雲覺,末伽名道,此不名也。無法可過,故名無上;理事遍知,故名正等;離妄照真,複雲正覺。即是無上正等正覺。”(84)

  3、澄觀《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卷五:

  引世親《攝論》者。然《攝大乘論》,本論即無著菩薩所造,釋有多家,此方有二本,即世親、無性二菩薩也。大唐叁藏俱譯二本,各有十卷。梁朝真谛譯世親《釋論》,有十五卷,今稱梁《攝論》。是釋義大同小異,疏家隨便引之。恐濫叁本故,各以異名揀之。然依古德多引梁論,若今自取多引無性、世親。(85)

  今案:智昇《開元釋教錄》卷八:“《攝大乘論世親釋》十卷見《內典錄》,第叁出,與陳真谛、隋笈多出者同本。貞觀二十二年十二月八日,於北阙弘法院譯,至二十叁年六月十七日慈恩寺畢。大乘巍等筆受。

  《攝大乘論無性釋》十卷見《內典錄》,貞觀二十一年叁月一日於弘福寺翻經院譯,至二十叁年六月十七日於大慈恩寺翻經院譯畢。沙門大乘巍、大乘林等筆受。”(86)

  玄奘所譯世親《攝大乘論釋》十卷見《大正藏》31冊1597號。所譯無性《攝大乘論釋》十卷見《大正藏》31冊1598號。除此之外,唐代別無《攝大乘論釋》的翻譯。

  4、法崇《佛頂尊勝陀羅尼經教迹義記》卷下:

  大唐叁藏雲:多舉殑河谕者,有其五義。一者由砂多。二者由世人共爲福水,入中洗浴,滅罪生天。叁者雖經劫不壞,名字常在。四者佛常近其側,宣說妙法。五者衆人共委知。是故經中多引爲谕。(87)

  今案:法崇乃不空的弟子,在不空譯場中曾任要職(88)。其引“大唐叁藏”所說的“五義”,見玄奘《大唐西域記》卷四:“閻牟那河東行八百馀裏至殑伽河河源,廣叁四裏,東南流入海處廣十馀裏。水色滄浪,波流浩汗。靈怪雖多,不爲物害。其味甘美,細沙隨流。彼俗書記謂之福水,罪咎雖積,沐浴便除。輕命自沈,生天受福。死而投骸,不墮惡趣。揚波激流,亡魂獲濟。”(89)

  又,窺基《阿彌陀經通贊疏》卷下:“恒河數者,梵雲殑伽,訛略雲恒河……經中說河沙爲喻,無熱惱池出四大河,此河即一也。由具五義、一由沙多;二由世人共爲福水,入洗罪滅,投死生天;叁雖經劫壞,名字常在;四佛多近此,宣說妙法;五衆人共委,故多爲喻。”(90)

  5、圓晖《俱舍論頌疏論本》卷一:

  第四明翻譯不同者,此論翻譯,總有兩時。初即陳朝,後居唐代。陳朝叁藏真谛法師,有於嶺南,譯成二十二卷。大唐叁藏,永徽年中,於慈恩寺,譯成叁十卷。翻譯不同,非無所以。由前譯主未善方言,致使論文義在差舛。至如無爲是因果,前譯言非;現法無非得,昔翻雲有。大唐叁藏音善兩方,譯義無差,綴文不謬。由使懷疑之客,得白玉於青山;伫決之賓,獲玄珠於赤水。由是此論,譯有兩時。(91)

  今案:圓照《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十一:“《阿毗達磨俱舍論》叁十卷見《內典錄》,世親造。第二譯,與真谛出者同本。永徽二年五月十日,於大慈恩寺翻經院譯,至五年七月二十七日畢,沙門元瑜筆受”(92)

  6、智昇《開元釋教錄》卷八:

  沙門釋靖邁,簡州人也,以博學馳譽。大唐叁藏翻譯衆經,召充綴文大德。後大慈恩寺翻經堂中,壁畫古來傳譯缁素,靖邁於是緝維其事,撰成《圖紀》題之於壁。(93)

  又,智昇《續古今譯經圖紀》:

  譯經圖紀者,本起於大慈恩寺翻經院之堂也。此堂圖畫古今傳譯缁素,首自迦葉摩騰,終於大唐叁藏,邁公因撰題之於壁。(94)

  今案:靖邁《古今譯經圖紀》卷一即“沙門迦葉摩騰”,見《大正藏》55/2151/348中。卷四之最末即“沙門玄奘”,見《大正藏》55/2151/366下。

  (二)“唐叁藏”

  1、湛然《法華文句記》卷第一上:

  一《集異門足》,一萬八千偈,舍利弗造。二《法蘊足》,有六千偈,大目連造此二論唐叁藏譯。叁《施設足》,一萬八千偈,迦多演尼子造,唐叁藏將來未譯。此叁論佛在世造。(95)

  又,法寶《俱舍論疏》卷第一:

  言六足者,…

《“大唐叁藏”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