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裟,巡众唱言:支那法师论胜,十八日来无敢问者,并宜知之。於时僧众大悦,曰:佛法重兴,乃令边人权智若此。”(69)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这篇“大唐三藏赞”(“唐三藏”)所赞的对象确是玄奘。说“大唐三藏”是玄奘的特称,是有文献依据的。作为对这一论点的支持,另有几个资料值得一提。
第一,抄录“(大)唐三藏赞”的三个卷子前面,都抄录了“(大唐)义净三藏赞”。在抄录“唐三藏赞”的Sv。6631号卷子前面,题名“义净三藏赞”,P。4597号同此卷。P。2608号则题为“大唐义净三藏赞”。今据Sv。6631号卷子录文於下:
《义净三藏赞》 释门副教授□□(70)
卓哉大士,道迹随机。应物怀念,济世含悲。飞锡西迈,白马东归。语穷五印(71),行尽四维。译经九部,定教三时。皇上同辈(72),群下承规。该通内外,郁为国师。
可见,在玄奘和义净并举之时,对玄奘的称呼是“大唐三藏”或“唐三藏”,而对义净则加其名讳,以示区别。
第二,B。8348号卷子《西方阿弥陀佛礼文》后,抄录了一篇《三藏法师礼文》。(73)这篇“礼文”,记载的是某月某日向某方礼拜若干,可以除灭若干劫罪。限於篇幅,略录如下:
正月一日向东方礼四拜除罪一百劫 二月九日丑时向东方礼四拜除罪一百劫
三月十日亥时向西方礼四拜除罪一百劫 四月八日子时向北方礼四拜除罪四百劫
五月六日戌时向南方礼四拜除罪五百劫 六月三日午时向东方礼九拜除罪一百劫
……
在此文后,抄有“十斋日”的内容,是说每日都有一个相应的天神下降人间,若能持斋,可以避免堕某种地狱:
一日童子下 若能此日持斋不堕剑拊地狱
八日太子下 若能此日持斋不堕梨舌地狱
十四日伺命下 若能此日持斋不堕镬汤地狱
十五日五道将军下 若能此日持斋不堕锯解地狱
……
从“礼文”的内容看,并不是正统的佛教信仰,当然是托名“三藏法师”的伪作。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被大家默认而不需要标名的“三藏法师”指的是谁?与B。8348号所抄内容大体相似的P。3809号卷子,起首抄录的是“玄奘法师礼佛十斋日” (74):
玄奘法师礼拜逐月有十斋日十 一日善恶童子下界念定光佛 八日斋太子下界念药师琉璃光佛 十四日司命下界念贤劫千佛 十五日斋五道将军念阿弥陀佛……
后面的内容也与“三藏法师礼文”相似:
西京龙兴寺玄奘法师於西国来大唐国来,有十二月礼佛日,每月只在一日。 正月一日平明时向东方礼佛四拜除罪二百三十劫 二月八日鸡明(75)平时向东(76)方礼佛四拜除罪一百二十(77) 三月七日向西方礼佛四拜除罪一百四十劫 四月八日(78)向北方礼佛四拜除罪一百二十劫 五月五日黄昏时向东方礼佛四拜除罪一千八百劫 六月六日黄昏时向东方礼佛四拜除罪一千八百劫……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两个卷子具体内容虽然有一定出入,但结构和说法大致相同。这是因为文中所述,原本就是民间编造的,在流传的过程中自然会被不断地修改,所以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版本。尤其是P。3809号卷子中“西京龙兴寺玄奘法师”一句,更能证明“十斋日”等的伪托。从现存史料来看,玄奘从没有在某个“龙兴寺”生活过的记载。而且,龙兴寺的创建,是在唐中宗复国之后。神龙元年(705),唐中宗即位,称天下中兴,乃敕令於诸州置大唐中兴寺、观。图史及制诰均加“中兴”字样。后因右补阙张景源上疏,请改“中兴”为“龙兴”,唐中宗从之,遂於景龙元年(707)将“大唐中兴寺”改为“龙兴寺”。(79)开元二十六年(738),唐玄宗复敕於诸郡设开元、龙兴二寺。国祭大典时,即於龙兴寺举行宗教仪式。所以唐中宗为义净作的《大唐中兴三藏圣教序》也称《大唐龙兴三藏圣教序》。(80)但是,尽管这两个卷子的内容是伪托的,从上面的两个卷子仍可以看出,以“三藏法师”代指玄奘是当时的习惯用法。
五、从唐人著作看“大唐三藏”
从唐代文献来看,这种用“大唐三藏”或者“唐三藏”代指玄奘的例子(仅称“大唐三藏”而不加“玄奘”二字名讳者)实在不少。不仅有玄奘门下的弟子,也有与玄奘同时代的大德,还有晚於玄奘的后辈,我们从以下二个方面类举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加以说明:
(一)“大唐三藏”
1、窥基《阿弥陀经通赞疏序》:
此经前后有其四译:一秦弘始四年二月八日罗什译,名《小无量寿经》;二宋元嘉年中求那跋陀罗译,四纸;三永徽元年(今案:原作“六”,据《大正藏》校注改)大唐三藏於慈恩寺译,名《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十纸;四后秦又译出《阿弥陀经偈颂》一纸而失译主。今此所解者,即是秦罗什法师所译。(81)
今案:智昇《开元释教录》卷第八:“《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一卷见《内典录》第三出,与罗什《阿弥陀经》等同本。永徽元年正月一日於大慈恩寺翻经院译,沙门大乘光笔受。”(82)
2、圆测《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赞》:
今大唐三藏曰:阿之言无,耨多罗名上,三名正,藐名等,三又言正,菩提云觉。无法可过,故言无上;理事遍知,故云正等;离妄照真,复云正觉。即是无上正等正觉。(83)
今案:圆测和窥基都是玄奘弟子,故其文中称““今”大唐三藏”。圆测696年即已去世,而义净证圣元年(695)方归洛阳,久视元年(700)以后,他才组织译场,自主译事。所以圆测所谓“今大唐三藏”绝对不是指义净。窥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幽赞》卷下:“阿云无,耨多罗云上,三云正,藐云等,三又云正,菩提云觉,末伽名道,此不名也。无法可过,故名无上;理事遍知,故名正等;离妄照真,复云正觉。即是无上正等正觉。”(84)
3、澄观《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卷五:
引世亲《摄论》者。然《摄大乘论》,本论即无著菩萨所造,释有多家,此方有二本,即世亲、无性二菩萨也。大唐三藏俱译二本,各有十卷。梁朝真谛译世亲《释论》,有十五卷,今称梁《摄论》。是释义大同小异,疏家随便引之。恐滥三本故,各以异名拣之。然依古德多引梁论,若今自取多引无性、世亲。(85)
今案:智昇《开元释教录》卷八:“《摄大乘论世亲释》十卷见《内典录》,第三出,与陈真谛、隋笈多出者同本。贞观二十二年十二月八日,於北阙弘法院译,至二十三年六月十七日慈恩寺毕。大乘巍等笔受。
《摄大乘论无性释》十卷见《内典录》,贞观二十一年三月一日於弘福寺翻经院译,至二十三年六月十七日於大慈恩寺翻经院译毕。沙门大乘巍、大乘林等笔受。”(86)
玄奘所译世亲《摄大乘论释》十卷见《大正藏》31册1597号。所译无性《摄大乘论释》十卷见《大正藏》31册1598号。除此之外,唐代别无《摄大乘论释》的翻译。
4、法崇《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教迹义记》卷下:
大唐三藏云:多举殑河谕者,有其五义。一者由砂多。二者由世人共为福水,入中洗浴,灭罪生天。三者虽经劫不坏,名字常在。四者佛常近其侧,宣说妙法。五者众人共委知。是故经中多引为谕。(87)
今案:法崇乃不空的弟子,在不空译场中曾任要职(88)。其引“大唐三藏”所说的“五义”,见玄奘《大唐西域记》卷四:“阎牟那河东行八百馀里至殑伽河河源,广三四里,东南流入海处广十馀里。水色沧浪,波流浩汗。灵怪虽多,不为物害。其味甘美,细沙随流。彼俗书记谓之福水,罪咎虽积,沐浴便除。轻命自沉,生天受福。死而投骸,不堕恶趣。扬波激流,亡魂获济。”(89)
又,窥基《阿弥陀经通赞疏》卷下:“恒河数者,梵云殑伽,讹略云恒河……经中说河沙为喻,无热恼池出四大河,此河即一也。由具五义、一由沙多;二由世人共为福水,入洗罪灭,投死生天;三虽经劫坏,名字常在;四佛多近此,宣说妙法;五众人共委,故多为喻。”(90)
5、圆晖《俱舍论颂疏论本》卷一:
第四明翻译不同者,此论翻译,总有两时。初即陈朝,后居唐代。陈朝三藏真谛法师,有於岭南,译成二十二卷。大唐三藏,永徽年中,於慈恩寺,译成三十卷。翻译不同,非无所以。由前译主未善方言,致使论文义在差舛。至如无为是因果,前译言非;现法无非得,昔翻云有。大唐三藏音善两方,译义无差,缀文不谬。由使怀疑之客,得白玉於青山;伫决之宾,获玄珠於赤水。由是此论,译有两时。(91)
今案:圆照《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一:“《阿毗达磨俱舍论》三十卷见《内典录》,世亲造。第二译,与真谛出者同本。永徽二年五月十日,於大慈恩寺翻经院译,至五年七月二十七日毕,沙门元瑜笔受”(92)
6、智昇《开元释教录》卷八:
沙门释靖迈,简州人也,以博学驰誉。大唐三藏翻译众经,召充缀文大德。后大慈恩寺翻经堂中,壁画古来传译缁素,靖迈於是缉维其事,撰成《图纪》题之於壁。(93)
又,智昇《续古今译经图纪》:
译经图纪者,本起於大慈恩寺翻经院之堂也。此堂图画古今传译缁素,首自迦叶摩腾,终於大唐三藏,迈公因撰题之於壁。(94)
今案:靖迈《古今译经图纪》卷一即“沙门迦叶摩腾”,见《大正藏》55/2151/348中。卷四之最末即“沙门玄奘”,见《大正藏》55/2151/366下。
(二)“唐三藏”
1、湛然《法华文句记》卷第一上:
一《集异门足》,一万八千偈,舍利弗造。二《法蕴足》,有六千偈,大目连造此二论唐三藏译。三《施设足》,一万八千偈,迦多演尼子造,唐三藏将来未译。此三论佛在世造。(95)
又,法宝《俱舍论疏》卷第一:
言六足者,…
《“大唐三藏”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