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藏黑水城文献》之汉文佛教文献拟题考辨
宗舜法师
內容提要:《俄藏黑水城文献》(汉文部分1-5册)收录了大量佛教文献,其中绝大部分已经得到辨认,并拟定了较为恰当的题目。但还有一些汉文佛教文献未能识别,仅标作“佛经”等。本文对其中绝大部分(个别文献残损过甚者除外)进行了辨识,拟定了题目。同时,还纠正了原书个别拟题不确的情况,为《俄藏黑水城文献》(汉文部分)2的编目和撰写《叙录》,提供了参考意见。
關鍵詞:浙藏敦煌文獻 佛教 文獻 敦煌 浙江
--------------------------------------------------------------------------------
黑水城文献自发现之日起,即为世人瞩目。但由於种种原因,能接触到的人很少。在研究敦煌遗书已成显学的今天,对黑水城文献的研究,就显得相当冷寂。究其原因,资料全面公布的时间较晚是一个重要因素。针对这一情况,上海古籍出版社以过人的眼光和胆识,於1996年开始出版《俄藏黑水城文献》,使学人耳目为之一新。可是,由於专业的限制,学界一般关注的是黑水城文献中的西夏文书和汉文古籍,对占有很大篇幅的汉文佛教文献则鲜有涉及。尽管如此,《俄藏黑水城文献》的编辑者,在俄国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将佛教文献逐一进行了识别,拟定了恰当的题目。这种开拓性工作的价值,在於为研究者提供了启开宝藏的钥匙!不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俄藏黑水城文献》之汉文佛教文献部分,还有深入研究的必要。现就已出版的5册《俄藏黑水城文献》中汉文佛教文献部分的拟题,略作考辨如下。
第一册(1)
俄TK17P1 佛经(2)
今案:原件为一残片,可辨识的文字共两行:
(上残)最初名拘。留孙最后楼至。有此娇(后残)
(上残)陈。迦叶大目揵连。舍利佛天。龙(3)(后残)
从内容看,此件并不是某部佛经的完整抄本,只是抄者的“杂写”,所写内容与三十五佛有关。据刘宋/畺良耶舍译《三劫三千佛缘起》载,贤劫千佛出世,最初佛名拘留孙,最后佛名楼至: 尔时,释迦牟尼佛告大众言:我曾往昔无数劫时,於妙光佛末法之中,出家学道。闻是五十三佛名,闻已合掌,心生欢喜。复教他人,令得闻持。他人闻已,展转相教,乃至三千人。此三千人,异口同音,称诸佛名,一心敬礼。如是敬礼诸佛因缘功德力故,即得超越无数亿劫生死之罪。初千人者,华光佛为首,下至毗舍浮佛,于庄严劫得成为佛,过去千佛是也。其中千人者,拘留孙佛为首,下至楼至佛,于贤劫中次第成佛。后千人者,日光佛为首,下至须弥相佛,于星宿劫中,当得成佛(4)。
此抄件所写内容,应该是刘宋/沮渠京声译《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中的开始部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于初夜分,举身放光,其光金色,绕祇陀园周遍七匝,照须达舍亦作金色。有金色光犹如段云,遍舍卫国,处处皆雨金色莲花。其光明中,有无量百千诸大化佛,皆唱是言:今於此中有千菩萨,最初成佛名拘留孙,最后成佛名曰楼至。说是语已,尊者阿若憍陈如即从禅起,与其眷属二百五十人俱。尊者摩诃迦叶,与其眷属二百五十人俱。尊者大目犍连,与其眷属二百五十人俱。尊者舍利弗,与其眷属二百五十人俱。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与其眷属千比丘尼俱。须达长者,与三千优婆塞俱。毗舍佉母,与二千优婆夷俱。复有菩萨摩诃萨,名跋陀婆罗,与其眷属十六菩萨俱。文殊师利法王子,与其眷属五百菩萨俱。天、龙、夜叉、乾闼婆等一切大众,睹佛光明,皆悉云集(5)。
故此件可拟题为: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杂写残片。
第二册(6)
一、俄TK41 1、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施印题记 2、偈语(7)
今案:原件为一残页,施印题记左边有署名“李善进”抄写的四句偈语:
诸法从本来 常自寂灭相
佛子行道已 来世得作佛 李善进
此四句偈语是后秦/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卷一“方便品第二”中的内容,原文作: 是故舍利弗,我为设方便,说诸尽苦道,示之以涅槃。我虽说涅槃,是亦非真灭。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佛子行道已,来世得作佛。我有方便力,开示三乘法,一切诸世尊,皆说一乘道。今此诸大众,皆应除疑惑,诸佛语无异,唯一无二乘(8)。
故此件可拟题为:2、法华经方便品第二偈语。
二、俄TK63B 佛经9
今案:原件为一残片,存上下两栏,各四行,为《金刚经》刻本残片。上栏即“离相寂灭分第十四”中的内容,参见本书31页上(19-8)。下栏即“如法受持分第十三”中的内容,参见本书30页下(19-7)。上栏被贴上西夏文残片,共十二字,可辨识者八字。从黑水城现存《金刚经》刻本来看,没有发现上下两栏的刻法。估计是由两张残片粘在一起,用作贴补破损的。
此件可拟题为:金刚经残片等。
三、俄TK79 2。龙论第一下半(10) 俄TK80 2。龙论第二上半(11)
今案:这两个原件为一残本,多达九十八页。《龙论》其实是“龙树所造论”的简称,考其中“论”部分的内容,所抄乃是题为龙树造的《释摩诃衍论》,可证。但整个抄本,内容却不单单有《释摩诃衍论》,更多的是对此论的解释。根据调查,题为《龙论》的抄本,其实是辽/法悟所著《释摩诃衍论赞玄疏》卷二中的内容,见《卍续藏经》72册:
俄TK79开始部分“论:离一切苦至总相之乐故(12)”,见865页下3行;
俄TK79结束部分“论:此中总言至及下临故”至“此即正符开总体文(13)”,见《卍续藏经》874页下6行。
俄TK80开始部分“论:颂曰至九论已说故(14)”,见《卍续藏经》884页上5行;
俄TK80结束部分“论:毕竟平等至满三德耳(15)”,见《卍续藏经》893页下10行。
辽代佛教最为盛行的学说是华严,其次是密教,再次为净土以及律学、唯识学、俱舍学等。由於受华严和密宗思想的影响,《释摩诃衍论》在辽代得到高度重视。据称,辽/道宗皇帝耶律洪基“备究於群经而尤精於此论(16)”,并命法悟等造疏作注,从而在辽代形成了《释摩诃衍论》传习的热潮:中京报恩传教寺法悟撰《释摩诃衍论赞玄疏》五卷,《科》三卷,《大科》一卷;燕京归义寺守臻撰《通赞疏》十卷,《科》三卷,《大科》一卷(已佚);医巫闾山志福撰《通玄钞》四卷(17),《科》三卷,《大科》一卷。法悟和志福都是以华严宗的观点来解释《释摩诃衍论》,华严与密教二宗大义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辽代治《释摩诃衍论》一大的特色(18)。这三种注疏最早见於高丽义天(19)所著《新编诸宗教藏总录(20)》卷第三“海东有本见行录下”:
《释摩诃衍论》
《通玄钞》四卷,《通玄科》三卷,《大科》一卷。已上志福述。
《通赞疏》十卷,《通赞科》三卷,《大科》一卷。已上守臻述。
《赞玄疏》五卷,《赞玄科》三卷,《大科》一卷。已上法悟述(21)。
但这些注疏一直没有编入汉文大藏经,宋代以后在中国全部失传。日本长治二年(1105)志福和法悟的两种注疏传入日本(22),《卍续藏经》才能据日本所藏之本编入,而《通赞疏》今则失传。在黑水城文献没有发现之前,《卍续藏经》所收一直是孤本。这次的发现,为《赞玄疏》提供了一个更可以反应原貌的抄本。
从比较来看,黑水城抄本和《卍续藏经》本有着明显差异,最主要表现在黑水城抄本内容更详细。现取一段,将两种《赞玄疏》对比如下。为使疏文所指更清晰,故将《释摩诃衍论》原文放在最前面:
《释摩诃衍论》卷一原文:
初说因缘分。问曰:有何因缘而造此论?答曰:是因缘有八种。云何为八?一者,因缘总相。所谓为令众生离一切苦,得究竟乐,非求世间名利恭敬故。二者,为欲解释如来根本之义,令诸众生正解不谬故。三者,为令善根成就众生,於摩诃衍法堪任不退信心故。四者,为令善根微少众生,修习信心故。五者,为示方便消恶业障,善护其心,远离痴慢,出邪网故。六者,为示修习止观,对治凡夫、二乘心过故。七者,为示专念方便,生於佛前,必定不退信心故。八者,为示利益,劝修行故。有如是等因缘,所以造论(23)。
《卍续藏经》本《赞玄疏》卷二:
离一切苦至总相之乐故
释曰:三、善巧门。普缘三聚,宣说两重,欲令无量之根,永离无常之苦,获二依果,证一心源故。
非求世间至初因缘
释曰:四、除诤门(24)。……
黑水城抄本《赞玄疏》:
论:离一切苦至总相之乐故。 普缘三聚,宣说两重,欲令无量之相,永离无常之苦,获二依果,证一心源故。又,分段粗苦,变易细苦,二俱迁灭。云无常苦,即由无常众苦通□,故论云,离一切苦。总相之乐,此非□乐,谓三十二总相法中,有菩提觉法乐、涅□(25)寂静乐,得已不失,云究竟乐。菩萨大悲,□(26)彼众生离苦得乐,所以造论。
论:非求世(27)
通过上面的比较可以看出,《卍续藏经》本仅有对“离一切苦”前半的解释,缺“又”以后的部分,同时还缺少对“总相之乐”一句的解释。不仅是这一段,后面的情况也是如此。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卍续藏经》所收,乃是一个不完整的本子。是《赞玄疏》本身就存在繁、简两个版本,还是传入日本后被人作了删节,因为没有其他资料,目前还不能作确切的结论。但是从现存的《卍续藏经》本结构十分完整的情况来看,被某个人“重治”过的可能性比较…
《《俄藏黑水城文献》之汉文佛教文献拟题考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