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护国天王等 别显四王。别标三类者,以梵与释诸佛转*轮时皆为请主,护世持国,使灾害不生,故於总列之外,而更别明。
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护是持经者,常令安隐,心不退转(51)。”
残片三:可辨识的文字有(原文以夹注方式抄写):
王众(52)
尔时有大力鬼王名吉□(后残)
多住於林野管诸鬼众故号(53)
为王来至道场而为上首(54)
与十(后残)
或居岩穴其形可畏通变极
多不属人天住居鬼趣(55)
即从(后残)
此段文字,抄写的是唐/宗密所著《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卷下二的内容:
正明护持三鬼王众
尔时,有大力鬼王,名吉槃茶 亦云鸠槃茶。食人精血,其疾如风,变化稍多。住於林野,管诸鬼众,故号为王。来至道场,而为上首。
与十万鬼王 其数十万,一一若斯。依附深山,或居岩穴。其形可畏,通变极多。不属人天,住居鬼趣。
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而白佛言:我亦守护是持经人,朝夕侍卫,令不退屈 无障难故不退(56)。
3-2:此页共有二残片:
残片一:可辨识的文字有(原文以夹注方式抄写):
(上残)息灭(后残)
妄存真似扬声止(57)
□了知
境从心现元是自心若加(58)(后残)
量故经说非幻成幻论(59)(后残)
此段文字,抄写的是唐/宗密所著《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卷下一的内容:
於诸妄心亦不息灭 若求真捨妄,犹弃影劳形。若灭妄存真,似扬声止响。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 境从心现,元是自心。若加了知,即迷现量。故经说非幻成幻,论云心不见心。但不生情,自然如镜照物。且心体本自知觉,何必更加了知。知上起知,名为加矣(60)。
残片二:可辨识的文字六行,出处待考。
3-3:此页共有三残片:
残片一:二行,可辨识三字:“虽具。”字迹同前。
残片二:可辨识的文字有:
分别念数无不了知
譬(61)
涅槃云如人觉知有贼贼(62)
□能为二起功用(63)
渐次增(后残)
此段文字,抄写的是唐/宗密所著《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卷下二的内容:
如是周遍,四威仪中分别念数,无不了知。
初则宴坐照见,后则行住皆知。知即无患。譬如妖魅所欲著人,若知其名,自然消灭。涅槃云:如人觉知是贼,贼无能为。二起功用。
渐次增进,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犹如目睹所受用物 净身是圆觉自体,世界本在其中。观行成就,全合灵源。如雨滴数,固宜本分。非唯雨滴,万物皆然。举一例诸,且标雨滴。凡夫之类迷此真心,随念所知,故无其用。三诫邪证(64)。
残片三:可辨识的文字有:
(上残)□界(后残)
(上残)三种静(后残)
(上残)观诸(后残)
此段文字,抄写的是唐/宗密所著《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卷下二的内容:
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文义准前。二总结。
是名三观初首方便 前问云:三种净观以何为首?故具答已,结云:是名等也。即知前段三观诸轮虽具释相,趣入方便是此所明(65)。
残片四:可辨识的文字有:
净(66)
将前四行(后残)
门皆是诸(后残)
四中皆无观□(后残)
才悟一门之□(后残)
意但贪单省(后残)
即此四中并皆(后残)
本空习起还(后残)
然休时非休作(后残)
观者名□(后残)
此段文字,抄写的是唐/宗密所著《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卷下二中的内容:
离四病者则知清净 将前四行自验其心,随落一门则知是病,故言离者则知清净。然上四门皆是诸经观赞,况前三观具有斯文,今此以为病者,有其二意:一者,四中皆无观慧。二者,但以率心,偏住一行,不穷善友圆意,不究佛教圆文。才悟一门之义,便不能久事明师。才见一经妙文,便不能广穷圣意。但贪单省,执一为圆。是以经文总诃为病。若能四皆通达,不滞一门,即此四中,并皆入道。虽然作种种行,元来任运清闲。虽顿觉身心本空,习起还须息灭。又须常冥觉体,不得取四为心,则自然休时非休,作时非作,故《净名》云:但除其病,而不除法。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 即上所释病除法在,是正观也。虽不取四病,而慧解昭然,不得惧落四中,便不建志立节(67)。
残片五:可辨识的文字有:
(上残)□即静(后残)
(上残)问既□(后残)
(上残)源故(后残)
(上残)□行者忘(后残)
(上残)融齐融(后残)
(上残)文初□(后残)
(上残)普贤全□(后残)
(上残)早之解(68)(后残)
此段文字,抄写的是唐/宗密所著《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卷下一中的内容:
此方便者,名为禅那 此云静虑。即虑而静,故无散动,即当定义。即静而虑,故非无记,即当慧义。故四静虑,定慧平等。问:既是定慧平等,云何科云:绝待灵心?答:正由不滞此二,直造心源,故定慧等。释相文中,绝待之义甚明,固无疑矣。然释相中,指修行者妄情用心,故显。双非绝待,后但约义以结,故取双是齐融。齐融绝待,双是双非,皆是中道。故释相与结名,互显三观。文初皆标悟者,闻前经故,谓初静观,修文殊中解。次幻观,修普贤全、普眼前半之解。后灵心观修普眼后半、刚藏全章之解。对配前经,昭然可见(69)。
故此件可拟题为: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残片等。
二、俄TK304 佛经(70)
今案:原书拟题不确。此页共五行六十五字,为刻本残页。从内容来看,应属於佛经后附的“发愿文”,故文中有“所祈愿事,随意充足”等句。
故此件可拟题为:发愿文残页。
三、俄TK307 佛经(71)
今案:原件为一残片,存二行,可辨识的文字有:
(上残)花苏曼那花以供养佛随其种性得(后残)
(上残)菩提分法无量无数菩萨摩(后残)
此段文字,为唐/不空译《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下“奉持品第七”中的内容,原文作:
尔时一切天人大众、阿修罗等,散曼陀罗花、曼殊沙花、婆师迦花、苏曼那花,以供养佛。随其种性,得三脱门,生空、法空,菩提分法。无量无数菩萨摩诃萨,散拘勿头花、波头摩花而供养佛。无量三昧悉皆现前,得住顺忍、无生法忍(72)。
故此件可拟题为: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奉持品第七残片。
四、俄TK309 佛经(73)
今案:原件为一残片,存六行:
彼为必度岸 如鸟破纲出 得禅自在游
具乐常欢喜 汝魔必当知 我已相降伏
於是魔王复作是念世尊知我善逝
见我愁恼忧戚不能得住即於彼处
忽没不现佛说如是弥勒阿夷哆尊
者阿难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此段文字,为东晋/昙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卷第十三之六六经,“王相应品说本经第二(第二小土城诵)”中的内容:
尔时,世尊复说颂曰:
彼为必度岸,如鸟破网出。
得禅自在游,具乐常欢喜。
汝魔必当知,我已相降伏。
於是魔王复作是念:世尊知我,善逝见我。愁恼忧戚,不能得住。即於彼处,忽没不现。佛说如是,弥勒阿夷哆、尊者阿难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74)。
故此件可拟题为:中阿含经王相应品说本经第二残页。
五、俄TK310A 佛经(75)
今案:原件为一残片,可辨者十三行半:
□□□得物更多或得十倍或得八倍如是
恶贪善人则捨
又捨恶贪言恶贪者所谓法师说法取物得
如是物□三宝□(后残)
或□
非法中用□中□(后残)
世间法智者呵毁智者捨离
云何名为天中恶贪汝等天中如是大乐犹
故恶贪如是现见此金银山毗琉璃山青宝
之山大青宝山颇梨山中汝等一一游戏受
乐於一山中既受乐已复向馀山共诸天女
种种受乐天众围绕如是一切由贪故尔非
馀所作汝等天众爱共贪缚堕於恶道而不
而不生怖□□□(后残)
此段文字,为元魏/瞿昙般若流支译《正法念处经》卷第四十三“观天品之二十二(夜摩天之八)”中的内容:
如是恶贪,皆勿自作,莫令他作。如是恶贪,妨碍世间。集恶贪者,日日增长,如火得薪,如是如是,炽然增长。如是恶贪,得财物故,如是增长。共贪悭嫉,增长炽盛。是故诸有福德之人,应当捨离。汝等天众,当如是知。有治生人,贱买饮食,若於物等,若作斋会,布施沙门,若婆罗门,为令他知,谓是福人,真实可信。知人信已,然后自物,贵卖与他。此虽布施,非清净心。为令他信,治生求利。贱买贵卖,如是方便,以少物施,得物更多。或得十倍,或得八倍,如是恶贪,善人则捨。
又捨恶贪,言恶贪者,所谓法师,说法取物,得如是物,非三宝用。此是恶贪,则应捨离。又捨恶贪,言恶贪者,谓出家人,或白象牙所作佛像,或刺绣像,或氎等上画作佛像,或刻木像,或铜等像,卖如是像。彼是恶贪,既得物已,非法中用。人中则有如是恶贪,妨世间法、出世间法,智者呵毁,智者捨离。云何名为天中恶贪?汝等天中,如是大乐,犹故恶贪。如是现见此金银山、毗琉璃山、青宝之山、大青宝山、颇梨山中,汝等一一游戏受乐。於一山中既受乐已,复向馀山。共诸天女,种种受乐,天众围绕。如是一切,由贪故尔,非馀所作。汝等天众,爱共贪缚,堕於恶道,而不觉知。不生怖畏,不畏死苦,不畏所爱,眷属等离。不觉退时,种种衰苦。汝等天众,以贪心故,不畏不觉。汝等天众,如是贪心,无量无边。魔业贪心,不知厌足,不畏离别,不畏死苦。如是恶贪,妨世间道(76)。
故此件可拟题…
《《俄藏黑水城文献》之汉文佛教文献拟题考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