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俄藏黑水城文獻》之漢文佛教文獻擬題考辨

  《俄藏黑水城文獻》之漢文佛教文獻擬題考辨

  宗舜法師 

  內容提要:《俄藏黑水城文獻》(漢文部分1-5冊)收錄了大量佛教文獻,其中絕大部分已經得到辨認,並擬定了較爲恰當的題目。但還有一些漢文佛教文獻未能識別,僅標作“佛經”等。本文對其中絕大部分(個別文獻殘損過甚者除外)進行了辨識,擬定了題目。同時,還糾正了原書個別擬題不確的情況,爲《俄藏黑水城文獻》(漢文部分)2的編目和撰寫《敘錄》,提供了參考意見。

  關鍵詞:浙藏敦煌文獻 佛教 文獻 敦煌 浙江

  --------------------------------------------------------------------------------

  黑水城文獻自發現之日起,即爲世人矚目。但由於種種原因,能接觸到的人很少。在研究敦煌遺書已成顯學的今天,對黑水城文獻的研究,就顯得相當冷寂。究其原因,資料全面公布的時間較晚是一個重要因素。針對這一情況,上海古籍出版社以過人的眼光和膽識,於1996年開始出版《俄藏黑水城文獻》,使學人耳目爲之一新。可是,由於專業的限製,學界一般關注的是黑水城文獻中的西夏文書和漢文古籍,對占有很大篇幅的漢文佛教文獻則鮮有涉及。盡管如此,《俄藏黑水城文獻》的編輯者,在俄國學者研究的基礎上,將佛教文獻逐一進行了識別,擬定了恰當的題目。這種開拓性工作的價值,在於爲研究者提供了啓開寶藏的鑰匙!不過,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俄藏黑水城文獻》之漢文佛教文獻部分,還有深入研究的必要。現就已出版的5冊《俄藏黑水城文獻》中漢文佛教文獻部分的擬題,略作考辨如下。

  第一冊(1)

  俄TK17P1 佛經(2) 

  今案:原件爲一殘片,可辨識的文字共兩行:

  (上殘)最初名拘。留孫最後樓至。有此嬌(後殘)

  (上殘)陳。迦葉大目揵連。舍利佛天。龍(3)(後殘)

  從內容看,此件並不是某部佛經的完整抄本,只是抄者的“雜寫”,所寫內容與叁十五佛有關。據劉宋/畺良耶舍譯《叁劫叁千佛緣起》載,賢劫千佛出世,最初佛名拘留孫,最後佛名樓至: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大衆言:我曾往昔無數劫時,於妙光佛末法之中,出家學道。聞是五十叁佛名,聞已合掌,心生歡喜。複教他人,令得聞持。他人聞已,展轉相教,乃至叁千人。此叁千人,異口同音,稱諸佛名,一心敬禮。如是敬禮諸佛因緣功德力故,即得超越無數億劫生死之罪。初千人者,華光佛爲首,下至毗舍浮佛,于莊嚴劫得成爲佛,過去千佛是也。其中千人者,拘留孫佛爲首,下至樓至佛,于賢劫中次第成佛。後千人者,日光佛爲首,下至須彌相佛,于星宿劫中,當得成佛(4)。

  此抄件所寫內容,應該是劉宋/沮渠京聲譯《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中的開始部分: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于初夜分,舉身放光,其光金色,繞祇陀園周遍七匝,照須達舍亦作金色。有金色光猶如段雲,遍舍衛國,處處皆雨金色蓮花。其光明中,有無量百千諸大化佛,皆唱是言:今於此中有千菩薩,最初成佛名拘留孫,最後成佛名曰樓至。說是語已,尊者阿若憍陳如即從禅起,與其眷屬二百五十人俱。尊者摩诃迦葉,與其眷屬二百五十人俱。尊者大目犍連,與其眷屬二百五十人俱。尊者舍利弗,與其眷屬二百五十人俱。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與其眷屬千比丘尼俱。須達長者,與叁千優婆塞俱。毗舍佉母,與二千優婆夷俱。複有菩薩摩诃薩,名跋陀婆羅,與其眷屬十六菩薩俱。文殊師利法王子,與其眷屬五百菩薩俱。天、龍、夜叉、乾闼婆等一切大衆,睹佛光明,皆悉雲集(5)。

  故此件可擬題爲: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雜寫殘片。

  第二冊(6)

  一、俄TK41 1、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施印題記 2、偈語(7)

  今案:原件爲一殘頁,施印題記左邊有署名“李善進”抄寫的四句偈語:

  諸法從本來 常自寂滅相

  佛子行道已 來世得作佛 李善進

  此四句偈語是後秦/鸠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卷一“方便品第二”中的內容,原文作:   是故舍利弗,我爲設方便,說諸盡苦道,示之以涅槃。我雖說涅槃,是亦非真滅。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佛子行道已,來世得作佛。我有方便力,開示叁乘法,一切諸世尊,皆說一乘道。今此諸大衆,皆應除疑惑,諸佛語無異,唯一無二乘(8)。

  故此件可擬題爲:2、法華經方便品第二偈語。

  二、俄TK63B 佛經9

  今案:原件爲一殘片,存上下兩欄,各四行,爲《金剛經》刻本殘片。上欄即“離相寂滅分第十四”中的內容,參見本書31頁上(19-8)。下欄即“如法受持分第十叁”中的內容,參見本書30頁下(19-7)。上欄被貼上西夏文殘片,共十二字,可辨識者八字。從黑水城現存《金剛經》刻本來看,沒有發現上下兩欄的刻法。估計是由兩張殘片粘在一起,用作貼補破損的。

  此件可擬題爲:金剛經殘片等。

  叁、俄TK79 2。龍論第一下半(10)  俄TK80 2。龍論第二上半(11)

  今案:這兩個原件爲一殘本,多達九十八頁。《龍論》其實是“龍樹所造論”的簡稱,考其中“論”部分的內容,所抄乃是題爲龍樹造的《釋摩诃衍論》,可證。但整個抄本,內容卻不單單有《釋摩诃衍論》,更多的是對此論的解釋。根據調查,題爲《龍論》的抄本,其實是遼/法悟所著《釋摩诃衍論贊玄疏》卷二中的內容,見《卍續藏經》72冊:

  俄TK79開始部分“論:離一切苦至總相之樂故(12)”,見865頁下3行;

  俄TK79結束部分“論:此中總言至及下臨故”至“此即正符開總體文(13)”,見《卍續藏經》874頁下6行。

  俄TK80開始部分“論:頌曰至九論已說故(14)”,見《卍續藏經》884頁上5行;

  俄TK80結束部分“論:畢竟平等至滿叁德耳(15)”,見《卍續藏經》893頁下10行。

  遼代佛教最爲盛行的學說是華嚴,其次是密教,再次爲淨土以及律學、唯識學、俱舍學等。由於受華嚴和密宗思想的影響,《釋摩诃衍論》在遼代得到高度重視。據稱,遼/道宗皇帝耶律洪基“備究於群經而尤精於此論(16)”,並命法悟等造疏作注,從而在遼代形成了《釋摩诃衍論》傳習的熱潮:中京報恩傳教寺法悟撰《釋摩诃衍論贊玄疏》五卷,《科》叁卷,《大科》一卷;燕京歸義寺守臻撰《通贊疏》十卷,《科》叁卷,《大科》一卷(已佚);醫巫闾山志福撰《通玄鈔》四卷(17),《科》叁卷,《大科》一卷。法悟和志福都是以華嚴宗的觀點來解釋《釋摩诃衍論》,華嚴與密教二宗大義融合在一起,形成了遼代治《釋摩诃衍論》一大的特色(18)。這叁種注疏最早見於高麗義天(19)所著《新編諸宗教藏總錄(20)》卷第叁“海東有本見行錄下”:

  《釋摩诃衍論》

  《通玄鈔》四卷,《通玄科》叁卷,《大科》一卷。已上志福述。

  《通贊疏》十卷,《通贊科》叁卷,《大科》一卷。已上守臻述。

  《贊玄疏》五卷,《贊玄科》叁卷,《大科》一卷。已上法悟述(21)。

  但這些注疏一直沒有編入漢文大藏經,宋代以後在中國全部失傳。日本長治二年(1105)志福和法悟的兩種注疏傳入日本(22),《卍續藏經》才能據日本所藏之本編入,而《通贊疏》今則失傳。在黑水城文獻沒有發現之前,《卍續藏經》所收一直是孤本。這次的發現,爲《贊玄疏》提供了一個更可以反應原貌的抄本。

  從比較來看,黑水城抄本和《卍續藏經》本有著明顯差異,最主要表現在黑水城抄本內容更詳細。現取一段,將兩種《贊玄疏》對比如下。爲使疏文所指更清晰,故將《釋摩诃衍論》原文放在最前面:

  《釋摩诃衍論》卷一原文:

  初說因緣分。問曰:有何因緣而造此論?答曰:是因緣有八種。雲何爲八?一者,因緣總相。所謂爲令衆生離一切苦,得究竟樂,非求世間名利恭敬故。二者,爲欲解釋如來根本之義,令諸衆生正解不謬故。叁者,爲令善根成就衆生,於摩诃衍法堪任不退信心故。四者,爲令善根微少衆生,修習信心故。五者,爲示方便消惡業障,善護其心,遠離癡慢,出邪網故。六者,爲示修習止觀,對治凡夫、二乘心過故。七者,爲示專念方便,生於佛前,必定不退信心故。八者,爲示利益,勸修行故。有如是等因緣,所以造論(23)。

  《卍續藏經》本《贊玄疏》卷二:

  離一切苦至總相之樂故 

  釋曰:叁、善巧門。普緣叁聚,宣說兩重,欲令無量之根,永離無常之苦,獲二依果,證一心源故。

  非求世間至初因緣

  釋曰:四、除诤門(24)。……

  黑水城抄本《贊玄疏》:

  論:離一切苦至總相之樂故。 普緣叁聚,宣說兩重,欲令無量之相,永離無常之苦,獲二依果,證一心源故。又,分段粗苦,變易細苦,二俱遷滅。雲無常苦,即由無常衆苦通□,故論雲,離一切苦。總相之樂,此非□樂,謂叁十二總相法中,有菩提覺法樂、涅□(25)寂靜樂,得已不失,雲究竟樂。菩薩大悲,□(26)彼衆生離苦得樂,所以造論。

  論:非求世(27)

  通過上面的比較可以看出,《卍續藏經》本僅有對“離一切苦”前半的解釋,缺“又”以後的部分,同時還缺少對“總相之樂”一句的解釋。不僅是這一段,後面的情況也是如此。由此,我們可以推斷,《卍續藏經》所收,乃是一個不完整的本子。是《贊玄疏》本身就存在繁、簡兩個版本,還是傳入日本後被人作了刪節,因爲沒有其他資料,目前還不能作確切的結論。但是從現存的《卍續藏經》本結構十分完整的情況來看,被某個人“重治”過的可能性比較…

《《俄藏黑水城文獻》之漢文佛教文獻擬題考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