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見成公案,還見麽?便打。
大凡參禅問道,明究自己,切忌揀擇言句。何故?不見趙州舉道:至道無難,唯嫌揀擇。又不見雲門道:如今禅和子,叁個五個聚頭口喃喃地,便道:這個是上才語句,那個是就身處打出語。不知古人方便門中,爲初機後學,未明心地,未見本性,不得已而立個方便語句。如祖師西來,單傳心印,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那裏如此葛藤。須是斬斷語言,格外見谛,透脫得去。可謂如龍得水,似虎靠山(89)。
故此件可擬題爲:佛果圜悟禅師碧岩錄卷一殘片。
叁、ИнвNO。1366b 佛經科文
今案:原件爲佛經之科判殘頁,概述其主要內容如下:
修行信心分:能治所治契當門。信心品類分剖門。
其中,能治所治契當門分爲“能治”和“所治”兩種。能治是指“故說修行信心分”,所治是指“是中依未入正定聚衆生”。
其中,信心品類分剖門又分爲叁門,即:一、直問信心品類門;二、直問修行品類門;叁者略答顯示信心門。等等。
這是爲《釋摩诃衍論》卷八開頭部分作的科判。《釋摩诃衍論》說:
已說解釋分,次說修行信心分。
就此分中則有七門。雲何爲七?一者能治所治契當門。二者信心品類分剖門。叁者修行方便善巧門。四者廣釋魔事對治門。五者贊歎叁昧功德門。六者兩輪具阙益損門。七者勸劣向勝不退門。是名爲七。能治所治契當門者,其相雲何?
本曰:是中依未入正定聚衆生故,說修行信心分。
論曰:言是中依未入正定聚衆生者,即是所治,所謂所化之境界故。故說修行信心分者,即是能治,所謂能化之教法故。所化境界,其量雲何?謂攝二聚之衆生故。雲何爲二?一者邪定聚,二者不定聚,是名爲二。所以者何?此二衆生,皆悉未入正定聚故。言契當者,其相雲何?謂二衆生中各契教說故。契相雲何?謂欲邪定聚衆生,故說信心門。欲彼不定聚衆生,故說修行門。所以者何?進入次第,其法爾故。謂未信人先起信故,其已信人直修行故。複次,通利益故。
已說能治所治契當門,次說信心品類分剖門。
本曰:何等信心?雲何修行?略說信心有四種。雲何爲四?一者信根本,所謂樂念真如法故。二者信佛有無量功德,常念親近供養恭敬,發起善根,願求一切智故。叁者信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諸波羅蜜故。四者信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常樂親近諸菩薩衆,求學如實行故。
論曰:就此文中則有叁門。雲何爲叁?一者直問信心品類門,二者直問修行品類門,叁者略答顯示信心門,是名爲叁。言直問信心品類門者,所謂總問信心量故,如本何等信心故。言直問修行品類門者,所謂總問修行量故,如本雲何修行故。就第叁門中即有叁門。雲何爲叁?一者總答門,二者總問門,叁者廣答門(90)。
故此件可擬題爲:釋摩诃衍論卷八科文。
四、ИнвNO。1366c 佛經論釋
今案:此件爲一殘片,存四行。可辨識的文字有:
見答曰諸佛如來法身
平等遍一切處無有作意
故說自然但依衆生心
現衆生心者猶如鏡於鏡
這裏抄寫的是《釋摩诃衍論》卷七開頭部分的內容:
問曰:若諸佛有自然業,能現一切處,利益衆生者。一切衆生若見其身,若睹神變,若聞其說,無不得利。雲何世間多不能見?答曰:諸佛如來法身平等,遍一切處,無有作意,故說自然。但依衆生心現,衆生心者猶如于鏡,鏡若有垢,色像不現。如是衆生心若有垢,法身不現故(91)。
故此件可擬題爲:釋摩诃衍論卷七殘片。
五、俄Ф335 佛經供養偈(92)
今案:此件爲一刻本殘頁,存下半段,共十一行。可辨識的文字有:
□□□□□□□合掌一心唱隨喜
□□□□□□□ 身心大喜皆充遍
□□□□□□□ 爲欲供養此經故
□□□□□□寶 發願鹹爲諸衆生
□□□□□部洲 普雨七寶璎珞具
□□□□□□者 皆得隨心受安樂
□□□□□□寶 悉皆充足四洲中
□□□□□□須衣服飲食皆無乏
□□□□□□王見此四洲雨珍寶
□□□□□□□所有遺教苾蒭僧
□□□□□□□即我釋迦牟尼是(93)
此爲唐/義淨譯《金光明最勝王經》卷九“善生王品第二十一”中的內容:
爾時寶積大法師即升高座加趺坐
念彼十方諸刹土百千萬億大慈尊
遍及一切苦衆生皆起平等慈悲念
爲彼請主善生故演說微妙金光明
王既得聞如是法合掌一心唱隨喜
聞法希有淚交流身心大喜皆充遍
于時國主善生王爲欲供養此經故
手持如意末尼寶發願鹹爲諸衆生
今可于斯贍部洲普雨七寶璎珞具
所有匮乏資財者皆得隨心受安樂
即便遍雨于七寶悉皆充足四洲中
璎珞嚴身隨所須衣服飲食皆無乏
爾時國主善生王見此四洲雨珍寶
鹹持供養寶髻佛所有遺教苾刍僧
應知過去善生王即我釋迦牟尼是
爲于昔時舍大地及諸珍寶滿四洲
昔時寶積大法師爲彼善生說妙法
因彼開演經王故東方現成不動佛
以我曾聽此經王合掌一言稱隨喜
及施七寶諸功德獲此最勝金剛身
金光百福相莊嚴所有見者皆歡喜
一切有情無不愛俱胝天衆亦同然(94)
故此件可擬題爲:金光明最勝王經卷九殘頁。
六、俄 Дх02823 佛教名詞問答(95)
今案:被擬題爲“佛教名詞問答”的部分,共存22頁。但由于原件開本很小,故每頁所抄之字甚少,似爲方便隨身攜帶者。由于原文不多,現按原格式錄文如下:
問叁寶有/幾種答有/叁種二體/叁寶法身/體有妙覺/名爲佛寶/法身體有/妙軌名爲/法寶法身/體有離違/诤名爲僧/寶二別相/叁寶丈六/化身以爲/佛寶所說/言教以爲/法寶大乘/十信已下/少乘初果/已上以爲/僧寶叁住/持叁寶泥/龛塑像以/爲佛寶紙/(後阙一頁)/僧寶是名/叁種叁寶/又問四谛有/幾種有二/一者小乘/有作四谛生/死果爲苦/谛煩惱業/爲集谛寂/滅爲滅谛/戒定惠爲/道谛甚是/戒防非止惡/名爲戒甚/是定系心一/□名爲定/甚是惠了/別之義名/爲惠二大乘/無作四谛小/乘中不合假/釋 又問衆生/幾物成身/答九物成身/何名九物答/四大五蘊是/名九物 問/四大有幾種/答有二種一/者內二者外/何名外四大/答地水火風是/名外四大何名/內四大答內/有骨肉堅硬/以爲地大血/髓津潤以爲/水大遍體/溫暖以爲火/大出息入息/以爲風大 又問/何名空色二大(後殘)
此件所抄,是唐/李師政所撰的《法門名義集》中的內容,共有叁寶、四谛和四大叁項。由于《法門名義集》也僅有敦煌抄本傳世(96),故二者文字略有差異: 叁寶,佛寶、法寶、僧寶。叁寶有叁種:一者一體叁寶。法身體有妙覺,名爲佛寶。法身體有妙軌,名爲法寶。法身離違爭,名爲僧寶。二者別相叁寶。丈六化身,以爲佛寶。不說教法,以爲法寶。大乘十信已上,小乘初果已上,名爲僧寶。叁者住持叁寶。泥龛素像,以爲佛寶。紙素竹帛,以爲法寶。凡夫比丘,以爲僧寶(97)。
四谛,苦谛、集谛、滅谛、道谛,是爲四谛。四谛有二:一者小乘有作四谛,二者大乘無作四谛。生死果爲苦,煩惱爲集谛,寂滅聖是名滅聖谛,以無二法得道,是名道聖谛。大乘無作四谛,觀苦聖谛,知集無和合,是集聖谛。知滅無滅,是滅聖谛。以無二法得道,是名道聖谛(98)。
四大,地水火風是也,和合成身。地者,骨肉形體也。水者,血髓潤也。火者,溫暖也。風者,出入氣息也(99)。
故此件可擬題爲:法門名義集。
目前沒有辨識出的文獻全部在第四冊,共有四件:俄TK220 佛經論釋(100);俄TK272 佛書殘片(101);俄TK275V 佛經(102);俄TK283V 佛經等(103)。這四件有的過過於零碎,有的是藏外文獻,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俄藏黑水城文獻》中漢文佛教文獻部分的擬題,還存在一些小問題。比如,已經擬定的個別題目,子目還可以更爲細致。給題標准也要統一,避免同一類型的文獻,有的給了題,有的則不給的情況。擬題時,應當充分考慮能從題目上反映文獻的基本面貌,如對文獻的保存情況,可用“殘卷”、“殘頁”、“殘片”、“碎片”等描述性的語言進行說明,避免籠統,更好地爲研究者提供幫助。當然,這些問題不是在短期內就能夠完全解決的,需要有更多的研究者爲此發心。
黑水城漢文佛教文獻的研究,可以說尚爲空白。目前亟待開展的工作,一是撰寫《黑水城漢文佛教文獻敘錄》,全面反映黑水城漢文佛教文獻的概貌。通過比較詳細的介紹,使研究者能省便地了解黑水城漢文佛教文獻的基本情況。對已經入藏的文獻,要比勘異同;對沒有入藏的,要考鏡源流,從而使教界、學界充分認識黑水城文獻價值所在。二是編輯《黑水城藏外漢文佛教文獻彙編》,在《黑水城漢文佛教文獻敘錄》全面調查的基礎上,對藏外文獻進行鈎輯、校點,以彌補目前佛教藏外文獻研究的一個空白,爲中國佛教史、尤其是遼代和西夏佛教的研究,提供第一手資料。
2000年12月9日寫定於蘇州
西園戒幢佛學研究所無盡燈樓
(本文發表于《敦煌研究》2001年第一期)
1 據史金波等主編之《俄藏黑水城文獻》(漢文部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2月印行。下同。第一冊原書未能識別文獻僅一件,現已辨識並擬題。
2 見347下。
3 案:原文旁已加圈爲句讀,但斷句多誤。
4 見《大正藏》14/446/364下。
5 見《大正藏》14/452/418中。
6 第二冊原書未能識別文獻共二件…
《《俄藏黑水城文獻》之漢文佛教文獻擬題考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