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译主”才能称为“三藏”,这是我国不同於印度、西域的地方。唐代被称为“三藏”的法师绝大部分都是这种情况,唯一的例外是唐洛阳罔极寺的慧日,他没有作译主,而是被皇帝敕封为“三藏”。慧日受具足戒后,因仰慕玄奘、义净的西行求法事业,也用了三年时间从海上到达印度,学习十三年后归国,“计行七十馀国,总一十八年,开元七年方达长安。进帝佛真容梵夹等,开悟帝心,赐号曰慈愍三藏。”(36)中国僧人能懂梵文(或者西域文字)的虽然不少,但能作译主的实在不多,结果当然是“且多非唐人”了。
其次,“大唐”确实既是一个时间概念也是一个地域、国属概念。但就算从地域、国属概念来看,也不能这么机械地认定“大唐三藏”只能指是“大唐(中国)的三藏法师”。或者把“大唐三藏”理解成“在大唐(中国)的三藏法师”,更能符合当时的本意。与“时人不可能用“大唐三藏”这个国属观念极强的概念来称呼他们”的推定相反,唐代文献告诉我们,除玄奘、义净、慈愍等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外,外国来唐的法师,同样也被称为“大唐三藏某某”,例如菩提流志(37)、宝思惟(38)、实叉难陀(39)、那提(40)、地婆诃罗(41)、输波迦罗(42)、金刚智(43)、般刺蜜帝(44)、不空(45)等等。
正因为有“大唐三藏”这一荣衔的法师在唐代并非只有玄奘、义净数人,故而要证明“大唐三藏”特称玄奘,还要进行更充分地论证。
四、从敦煌文献看“大唐三藏”
在敦煌遗书中,我们注意到P。2680号(46)(题为“大唐三藏赞”)、P。4597号(47)和Sv。6631号(48)(题为“唐三藏赞”)三个卷子,正好可以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依据。Sv。6631号卷子抄写工整,而且字迹清晰,故据此卷录文於下:
《唐(49)三藏赞》 释利济(50)
嵩山秀气,河水英灵。捷(51)特瑰传(52),脱履(53)尘荣(54)。乡园东望,竺国西倾。心存宝偈,志切金经。戒贤忍死,邪贼逃形。弥勒期契(55),观音(56)愿成。辩论无当(57),慈悲有情。一生激节,万代流名。(58)
从这篇署名“利济”所作的赞的内容来看,“大唐三藏”或者“唐三藏”指的就是玄奘。为说明情况,我们对这篇赞中的关键内容略作笺释:
“嵩山秀气,河水英灵。”
今案:玄奘的籍贯,据史料记载为“洛州缑氏”。唐/冥详《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法师讳袆,字玄奘。俗姓陈,汉太(今案:原作大,据其校注改)丘长仲弓之后。本居颖川,后徙河南,子孙因之为缑氏人焉。”(59)
又,唐/道宣《续高僧传》卷第四:“释玄奘,本名袆,姓陈氏,汉太丘仲弓后也。子孙徙於河南,故又为洛州缑氏人焉。”(60)
唐/慧立、彦悰著《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一:“法师讳玄奘,俗姓陈,陈留人也,汉太丘长仲弓之后。曾祖钦,后魏上党太守。祖康,以学优仕齐,任国子博士,食邑周南。子孙因家,又为缑氏人也……亲广平宋氏随洛州长史钦之女。”(61)
“汉太丘长仲弓”,指的是东汉时的陈寔。陈寔字仲弓,东汉颖川许人。曾入太学受业,后除太丘长,于任中“修德清静,百姓以安”,故称“太丘长仲弓”。曾遭党锢之祸,党禁解后,“时三公每缺,议者归之,累见征命,遂不起,闭门悬车,栖迟养老。”(62)及死,海内有三万馀人赴吊。颖川之许后属陈留,即今许昌东。所以《传》中称玄奘为陈留人,这是依祖籍而言。玄奘近祖后迁居“洛州缑氏”,即洛州缑氏县,今属河南偃师。故赞中以最能代表中原的“嵩山”和“(黄)河”代指地处中原的河南。
“戒贤忍死”
今案:戒贤是当时印度那难陀寺最著名的论师,玄奘到印度见到他时,已经一百六十岁。三年前,戒贤因病,有不欲住世之念,梦见文殊菩萨,为他说得病因缘,令他忏悔。告诉他三年后有中国僧人来向他学习经论,并会弘扬光大,让他留命以待,故称“忍死”。唐/冥详《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
“众相见讫,差二十人有德行者,将法师参“正法藏”,即戒贤法师也。其人博闻强识,佛法及外道经书,一切通达。又最耆宿,时年一百六十岁。众所共尊,不敢片其名,故号为“正法藏”。法师随入谒,方牵师资,务尽其敬。顶礼赞叹讫,正法藏命法师及诸僧坐,问:“从何处来?”报:“从支那国来,欲於师处,学《瑜伽》等经论。”闻已啼泣,唤弟子觉贤,令说三年已前病恼因缘。觉贤曰:和上去今三年已前有患,四支拘急,如火烧刀判之病。意厌此身,欲不食取尽。於夜中,梦天人黄金色,谓和上曰:“汝勿厌此身。身是法器,修习难得。汝过去会作国王,多恼众生,故招此苦。当自悔责,礼诵行道,广通正法,业累可除。直欲不食舍之,终不得了。死已受身,还得受苦。犹如井轮,回转无息。复三年馀,有支那国僧,欲来於此,学诸经论,已发在路,汝可待之,为演说付授。彼人得已,当转流通,以功德汝罪自灭。我是曼殊室利,怜愍汝故来相告,当依我语。今日已后,所患亦当渐除。”语已而灭。从尔来,和上渐则安隐。正法藏又问:“汝在路经今几时?”报曰:“过三年向欲四年。”既与昔梦状同,深相慰喻。法师亲承斯记,悲喜不能自胜,更起礼谢。”(63)
“邪贼逃形”
今案:玄奘一路多次遭贼,但终於无恙,多有为其德行感化者。如唐/慧立、彦悰著《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二载:
“行数里,有五贼人拔刃而至。法师即去帽,现其法服。贼云:师欲何去?答:欲礼拜佛影。贼云:师不闻此有贼耶?答云:贼者,人也。今为礼佛,虽猛兽盈衢,奘犹不惧,况檀越之辈是人乎!贼遂发心,随往礼拜。”(64)
又,唐/道宣《续高僧传》卷四:
“又东南行二千馀里,经於四国。顺殑伽河侧,忽被秋贼须人祭天,同舟八十许人悉被执缚。唯选奘公,堪充天食。因结坛河上,置奘坛中。初便生飨,将加鼎镬。当斯时也,取救无缘。注想慈尊弥勒如来,及东夏住持三宝,私发誓曰:馀运未绝,会蒙放免,必其无遇命也如何。同舟一时悲啼号哭,忽恶风四起,贼船而覆没,飞沙折木,咸怀恐怖。诸人又告贼曰:此人可愍,不辞危难,专心为法,利益边陲。君若杀之,罪莫大也。宁杀我等,不得损他。众贼闻之,投刃礼愧,受戒悔失,放随所往。”(65)
“弥勒期契”
今案:这是说玄奘所发死后往生兜率内院、亲近弥勒菩萨的大愿最终得以实现。唐/冥详《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
“法师从少以来,常愿生弥勒佛所。及游西方,又闻无著菩萨兄弟,亦愿生睹史多天宫,奉事弥勒,并得如愿,俱有证验,益增克励。自至玉花,每因翻译,及礼忏之际,恒发愿上生睹史多天,见弥勒佛。除翻经时以外,若昼若夜,心心相续,无暂休废。”(66)
又,唐/道宣《续高僧传》卷四:
“对寺僧门人辞诀,并遗表讫,便默念弥勒,令傍人称曰:南谟弥勒如来应正等觉,愿与含识速奉慈颜。南谟弥勒如来所居内众,愿捨命已必生其中。至二月四日,左胁累足,右手支头,左手髀上,铿然不动。有问何相,报曰:勿问,妨吾正念。至五日中夜,弟子问曰:和上定生弥勒前不?答曰:决定得生!言已气绝。迄今两月,色貌如常。”(67)
“观音愿成”
今案:玄奘在印度曾向孤山的观自在菩萨像祈愿,一愿学成平安回国,二愿往生兜率内院,三愿菩萨证知自己是有佛性能修行成佛者。最终此三愿均得成就,故赞中说“观音愿成”。唐/慧立、彦悰著《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三:
“从此复往伊烂拏钵伐多国,在路至迦布德伽蓝。伽蓝南二三里有孤山,岩巘崇崒,灌木萧森。泉沼澄鲜,花卉芬馥。既为胜地,灵庙实繁。感变之奇,神异多种。最中精舍,有刻檀观自在菩萨像,威神特尊。常有数十人,或七日、二七日,绝粒断浆,请祈诸愿。心殷至者,即见菩萨具相庄严,威光朗曜,从檀像中出,慰喻其人,与其所愿。如是感见,数数有人,以故归者逾众。其供养人恐诸来者坌污尊仪,去像四面各七步许,竖木构栏。人来礼拜,皆於栏外,不得近像。所奉香花,亦并遥散。其得花住菩萨手及挂臂者,以为吉祥,以为得愿。法师欲往求请,乃买种种花,穿之为鬘,将到像所。至诚礼赞讫,向菩萨跪发三愿:一者於此学已,还归本国得平安无难者,愿花住尊手。二者所修福慧,愿生睹史多宫事慈氏菩萨。若如意者,愿花贯挂尊两臂。三者圣教称众生界中有一分无佛性者,玄奘今自疑不知有不。若有佛性,修行可成佛者,愿花贯挂尊颈项。语讫,以花遥散,咸得如言。既满所求,欢喜无量。其傍同礼及守精舍人,见已弹指呜足,言未曾有也。当来若成道者,愿忆今日因缘,先相度耳。”(68)
“辩论无当”
今案:“当”是“抵抗”的意思。《玉篇》“田部”:“当,敌也。”这里是说玄奘会通中观、瑜伽著《会宗论》及为破《破大乘论》著《制恶见论》,并於曲女城以二论标宗,征求答破,十八日中,无人能应答的事情。唐/道宣《续高僧传》卷四:
“(戒日王)乃延入行宫,陈诸供养。乃述《制恶见论》,顾谓门师曰:日光既出,荧烛夺明。师所宝者,他皆破讫,试救取看。小乘诸僧无敢言者。王曰:此论虽好,然未广闻。欲於曲女城大会,命五印度能言之士,对众显之,使邪从正,舍小就大,不亦可乎?是日发敕,普告天下,总集沙门、婆罗门,一切异道,会曲女城。自冬初溯流,腊月方到。尔时四方翕集,乃有万数。能论义者数千人,各擅雄辩,咸称克敌。先立行殿,各容千人,安像陈供,香花音乐,请奘升座,即标举论宗,命众征核。竟十八日,无敢问者。王大嗟赏,施银钱三万,金钱一万,上氎一百具。仍令大臣执奘袈…
《“大唐三藏”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