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攝頌釋 第四十二課▪P3

  ..續本文上一頁蜜多的大智者菩薩,如果已經具足空性正見,其他布施、持戒等波羅蜜多自然而然會具足;如果不具備空性正見,其他所有功德都沒辦法出生。或者說,有般若其他度自然而然會圓滿,沒有般若其他出世間的功德都不能具足。

  總而言之,我執必須以般若空性來斷除。《小品般若》中亦雲:“譬如人死,命根滅故,諸根皆滅;如是須菩提,菩薩學般若波羅蜜,皆攝諸波羅蜜。”《大品般若》(即《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裏也說:“須菩提,譬如人死,命根滅故余根悉隨滅;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時,諸波羅蜜悉隨從。”可見,在行持任何善法時以般若空性攝持非常重要。若能攝持,其他善根自然而然會具足。

  可能有人要問:到底般若空性是什麼樣呢?就像我剛才所講的一樣,如果說大,萬法都要證悟空性;如果說小,也要通達心性的本來光明,這就是所謂的般若。在通達般若時,也不一定你的身體、相貌、行爲全部變成另外一種,可能還跟普通人一模一樣,因爲佛法不離世間法。六祖也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唐代時,漢地有一位皎然禅師,也是很出名的詩僧。他有很多好詩,我很喜歡,因爲他不但在禅學方面很有成就,詩歌也非常優美。有人將他與蘇轼寫的部分詩對比後說:蘇東坡的詩很感慨,他的詩很優美,這是在家和出家的差別導致的。可能是這樣。拿唱歌來講,在家人和出家人唱歌的表情就不相同,比如李娜在家時唱《青藏高原》與出家後唱《阿彌陀佛聖號》的表情就完全不相同。在漢地曆史上,皎然禅師對茶文化或禅茶之學也有一定的貢獻。聽說陸羽著《茶經》也受過他的指點、教化、鼓勵,包括物質上的幫助,之後才寫出來這部書。

  有一次皎然禅師到城市裏面去,在看見來來往往的人流時,他觀自己心的真性,在這個時候就開悟了。他說:“吾道本無我,未曾嫌世人,如今到城市,彌覺此心真。”其意是說,我到城市裏時已經開悟,但我並不嫌棄世間人,因爲自己跟他們的行爲完全一樣,雖然如此,但我卻開悟了,即領悟了無我的境界。

  其實,不管我們以中觀理論或密宗和禅宗裏上師的竅訣來觀自心,都能明白所謂的我只不過是一種執著而已,也就是說“我”根本不存在。而所謂的無我跟空性並沒什麼差別,當然空性有人無我和法無我兩種,但這裏的無我是總的無我。如果總的無我已經通達,就不會有任何執著。那個時候,從空性方面講是遠離一切戲論,從光明方面講是明然或了然的狀態。

  拾得禅師在一首詩裏講到了現空無二的境界,他說:“無去無來本湛然,不居內外及中間;一顆水精絕瑕翳,光明透出滿人間(或“光明透滿出人天”)。”前面講無來無去、本來都是湛然的,這樣的境界相當于大圓滿覺性直指一樣;不住在外面和裏面,也不住在中間,這相當于中觀的見解。那這是什麼樣呢?就像一顆清淨的水晶一樣,絕對沒有任何瑕翳,也就是說沒有任何垢染,而且它的光明透出布滿整個世間。爲什麼在大圓滿句義灌頂時,上師會拿水晶讓大家看,其實就是爲了通過水晶的比喻讓大家認識心的本性。

  永嘉大師的《證道歌》中也說:“摩尼珠,人不識,如來藏裏親收得。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顆圓光色非色。”其意是說:我們心的本體就像摩尼珠一樣,很多人都不認識,但它卻收藏在如來藏裏。雖具六識的妙用,但空也不是、不空也不是;而且這一顆圓光,也不是色、也不是非色。但有些具有分別念的人會覺得:色與非色、空與不空、現與不現自相矛盾,根本不成立。因爲在分別念中,要麼是現、要麼是空,要麼是色、要麼是非色,除此之外就接受不了。但在通達現空無二境界的聖者眼裏或境界中,這不但不矛盾,還極其合理。

  在無上密法中,通過上師的表示法或竅訣,能讓弟子直接了達心的本性。當然這也有一定的條件,比如先要修加行,還要得灌頂以及修積資糧等。在禅宗裏面,上師通過比喻和竅訣,也能讓弟子認識心的本性。以前我也講過,就像用顯宗的方式來開示大手印不需要灌頂一樣,在傳講禅宗時,也不用先灌頂。雖然從竅訣的深度上看,傳講禅學也需要灌頂,但並沒這樣要求。而修持禅宗,在因緣具足時,通過自己的行爲或上師的表示,馬上就能通達心的本來面目。

  一旦真正認識本心,不管別人認可也好、不認可也好,因爲自己已經超越輪回,從此之後再也不會感受惡趣或輪回的痛苦。在佛教曆史上,有些證悟者非常出名,對佛教很有貢獻,有些證悟者卻默默無聞。比如,在我們這樣的佛教團體中,開悟者或證悟者非常多。只不過以不同因緣,有些已被別人發現,很多人都特別崇拜他;有些雖然是開悟者,但他的學識和功德一直含而不露,長期都以隱士的方式生活著,其外在的形象也跟普通人沒有什麼差別。

  不管怎麼樣,在學習般若空性時,希望大家能將之與密宗或禅宗結合起來修持,並能經常祈禱上師叁寶,以讓自相續真正生起空性光明智慧。一旦生起這樣的智慧,學什麼法都很容易。若沒有這樣的境界或見解,天天都在實有執著支配下行持善法,即使已經行持了一段時間,也不一定能善始善終。因爲,在出現違緣、遇到障礙時,馬上就會退失信心。而通達空性法理的人卻不容易退失,遇到違緣也不容易摧毀自己的道心,所以大家一定要努力學習中觀和般若。

  我最近聽了很多《中觀根本慧論》的講考,感覺還很不錯。因爲大家不僅口頭上會說,心裏也對般若空性生起了真正的信心。雖然有些嘴巴特別會說,有些稍微差一些,但真正認識、明白、感受到般若空性的甚深意義,才是最重要的。前一段時間講考時我有點不滿意,感覺大家都沒有通達般若波羅蜜多的意義,因爲從理論上通達是很容易的事。最近很多道友講的時候比較不錯,希望大家能不斷練習,因爲遇到這樣的般若法門,擁有這麼殊勝的聞思機緣,對每一個人來講都很珍貴。

  如果在一條一米長的線上用不同顔色表示出整個人生的不同階段,可能大家都能清楚學習般若空性的機會非常難得。因爲,很多人的前半部分都在學習世間法,一直沒有機會聞思佛法;後半部分也會因老死等苦所逼,不一定有這個機會;最後只剩下中間短短的一兩寸是學習佛法的時間。所以在此時,大家都要抓住機遇。

  的確,每一個人都應好好想一想:自己是否從小都遇到般若空性,以後還有沒有把握再學習,現在自己是怎樣學習的?這樣就能明白自己的一生有多少年學習空性的機緣。有時我想:雖然自己業力深重,但在二十多年中,對般若法門多多少少還是聞思修行過,所以即使現在因各種機緣離開人間,自己也覺得很安慰。的確,在人的一生中,不斷聞思修行大乘佛法二十多年,還算是不錯,可以說是不幸中的萬幸。而在座的道友十年前在幹什麼?可能很多人一直處于實執的迷網當中。現在有了熏習大乘佛法——般若空性的殊勝機緣時,希望大家能像盲人抓住大象尾巴一樣,千萬不要放棄。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劄南潘協將 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 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願度有海諸有情

  


  [1] 《續指月錄》中也有此公案。

  

  [2] 辭衆偈雲:“人生有受非償,莫爲老病死慌。可笑無生法忍,將何業識消亡。一時雲淨常光發,佛祖聊安此道場。”

  

  

《般若攝頌釋 第四十二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