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蜜多的大智者菩萨,如果已经具足空性正见,其他布施、持戒等波罗蜜多自然而然会具足;如果不具备空性正见,其他所有功德都没办法出生。或者说,有般若其他度自然而然会圆满,没有般若其他出世间的功德都不能具足。
总而言之,我执必须以般若空性来断除。《小品般若》中亦云:“譬如人死,命根灭故,诸根皆灭;如是须菩提,菩萨学般若波罗蜜,皆摄诸波罗蜜。”《大品般若》(即《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里也说:“须菩提,譬如人死,命根灭故余根悉随灭;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时,诸波罗蜜悉随从。”可见,在行持任何善法时以般若空性摄持非常重要。若能摄持,其他善根自然而然会具足。
可能有人要问:到底般若空性是什么样呢?就像我刚才所讲的一样,如果说大,万法都要证悟空性;如果说小,也要通达心性的本来光明,这就是所谓的般若。在通达般若时,也不一定你的身体、相貌、行为全部变成另外一种,可能还跟普通人一模一样,因为佛法不离世间法。六祖也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唐代时,汉地有一位皎然禅师,也是很出名的诗僧。他有很多好诗,我很喜欢,因为他不但在禅学方面很有成就,诗歌也非常优美。有人将他与苏轼写的部分诗对比后说:苏东坡的诗很感慨,他的诗很优美,这是在家和出家的差别导致的。可能是这样。拿唱歌来讲,在家人和出家人唱歌的表情就不相同,比如李娜在家时唱《青藏高原》与出家后唱《阿弥陀佛圣号》的表情就完全不相同。在汉地历史上,皎然禅师对茶文化或禅茶之学也有一定的贡献。听说陆羽著《茶经》也受过他的指点、教化、鼓励,包括物质上的帮助,之后才写出来这部书。
有一次皎然禅师到城市里面去,在看见来来往往的人流时,他观自己心的真性,在这个时候就开悟了。他说:“吾道本无我,未曾嫌世人,如今到城市,弥觉此心真。”其意是说,我到城市里时已经开悟,但我并不嫌弃世间人,因为自己跟他们的行为完全一样,虽然如此,但我却开悟了,即领悟了无我的境界。
其实,不管我们以中观理论或密宗和禅宗里上师的窍诀来观自心,都能明白所谓的我只不过是一种执著而已,也就是说“我”根本不存在。而所谓的无我跟空性并没什么差别,当然空性有人无我和法无我两种,但这里的无我是总的无我。如果总的无我已经通达,就不会有任何执著。那个时候,从空性方面讲是远离一切戏论,从光明方面讲是明然或了然的状态。
拾得禅师在一首诗里讲到了现空无二的境界,他说:“无去无来本湛然,不居内外及中间;一颗水精绝瑕翳,光明透出满人间(或“光明透满出人天”)。”前面讲无来无去、本来都是湛然的,这样的境界相当于大圆满觉性直指一样;不住在外面和里面,也不住在中间,这相当于中观的见解。那这是什么样呢?就像一颗清净的水晶一样,绝对没有任何瑕翳,也就是说没有任何垢染,而且它的光明透出布满整个世间。为什么在大圆满句义灌顶时,上师会拿水晶让大家看,其实就是为了通过水晶的比喻让大家认识心的本性。
永嘉大师的《证道歌》中也说:“摩尼珠,人不识,如来藏里亲收得。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颗圆光色非色。”其意是说:我们心的本体就像摩尼珠一样,很多人都不认识,但它却收藏在如来藏里。虽具六识的妙用,但空也不是、不空也不是;而且这一颗圆光,也不是色、也不是非色。但有些具有分别念的人会觉得:色与非色、空与不空、现与不现自相矛盾,根本不成立。因为在分别念中,要么是现、要么是空,要么是色、要么是非色,除此之外就接受不了。但在通达现空无二境界的圣者眼里或境界中,这不但不矛盾,还极其合理。
在无上密法中,通过上师的表示法或窍诀,能让弟子直接了达心的本性。当然这也有一定的条件,比如先要修加行,还要得灌顶以及修积资粮等。在禅宗里面,上师通过比喻和窍诀,也能让弟子认识心的本性。以前我也讲过,就像用显宗的方式来开示大手印不需要灌顶一样,在传讲禅宗时,也不用先灌顶。虽然从窍诀的深度上看,传讲禅学也需要灌顶,但并没这样要求。而修持禅宗,在因缘具足时,通过自己的行为或上师的表示,马上就能通达心的本来面目。
一旦真正认识本心,不管别人认可也好、不认可也好,因为自己已经超越轮回,从此之后再也不会感受恶趣或轮回的痛苦。在佛教历史上,有些证悟者非常出名,对佛教很有贡献,有些证悟者却默默无闻。比如,在我们这样的佛教团体中,开悟者或证悟者非常多。只不过以不同因缘,有些已被别人发现,很多人都特别崇拜他;有些虽然是开悟者,但他的学识和功德一直含而不露,长期都以隐士的方式生活着,其外在的形象也跟普通人没有什么差别。
不管怎么样,在学习般若空性时,希望大家能将之与密宗或禅宗结合起来修持,并能经常祈祷上师三宝,以让自相续真正生起空性光明智慧。一旦生起这样的智慧,学什么法都很容易。若没有这样的境界或见解,天天都在实有执著支配下行持善法,即使已经行持了一段时间,也不一定能善始善终。因为,在出现违缘、遇到障碍时,马上就会退失信心。而通达空性法理的人却不容易退失,遇到违缘也不容易摧毁自己的道心,所以大家一定要努力学习中观和般若。
我最近听了很多《中观根本慧论》的讲考,感觉还很不错。因为大家不仅口头上会说,心里也对般若空性生起了真正的信心。虽然有些嘴巴特别会说,有些稍微差一些,但真正认识、明白、感受到般若空性的甚深意义,才是最重要的。前一段时间讲考时我有点不满意,感觉大家都没有通达般若波罗蜜多的意义,因为从理论上通达是很容易的事。最近很多道友讲的时候比较不错,希望大家能不断练习,因为遇到这样的般若法门,拥有这么殊胜的闻思机缘,对每一个人来讲都很珍贵。
如果在一条一米长的线上用不同颜色表示出整个人生的不同阶段,可能大家都能清楚学习般若空性的机会非常难得。因为,很多人的前半部分都在学习世间法,一直没有机会闻思佛法;后半部分也会因老死等苦所逼,不一定有这个机会;最后只剩下中间短短的一两寸是学习佛法的时间。所以在此时,大家都要抓住机遇。
的确,每一个人都应好好想一想:自己是否从小都遇到般若空性,以后还有没有把握再学习,现在自己是怎样学习的?这样就能明白自己的一生有多少年学习空性的机缘。有时我想:虽然自己业力深重,但在二十多年中,对般若法门多多少少还是闻思修行过,所以即使现在因各种机缘离开人间,自己也觉得很安慰。的确,在人的一生中,不断闻思修行大乘佛法二十多年,还算是不错,可以说是不幸中的万幸。而在座的道友十年前在干什么?可能很多人一直处于实执的迷网当中。现在有了熏习大乘佛法——般若空性的殊胜机缘时,希望大家能像盲人抓住大象尾巴一样,千万不要放弃。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1] 《续指月录》中也有此公案。
[2] 辞众偈云:“人生有受非偿,莫为老病死慌。可笑无生法忍,将何业识消亡。一时云净常光发,佛祖聊安此道场。”
《般若摄颂释 第四十二课》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