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修指導二(衍空法師)▪P3

  ..續本文上一頁這個世界上,簡單的說有叁類人,有一種人在客觀的世界裏,能夠在困難之中去創造自己的空間和快樂。前天晚上,你們聽到了老和尚怎麼去向北京爭取舉辦生活禅夏令營的。當時的社會比較封閉,但在這個封閉和不靈活的環境裏,老和尚接不接受呢?他是接受的。但接受之下,他自己開創空間,成爲一個引導潮流的人。我們現在常常說的Iphnoe,不知道你們聽過沒有。爲什麼蘋果的Iphone可以成爲潮流呢?因爲它能夠開拓新的潮流,並非隨波逐流。老和尚能夠在一個當時比較困難的環境裏,接受這個這麼困難的環境,繼而在裏面開創自己的世界。有一些人,在困難的環境裏,他能夠生活,能夠生存,但不能夠創造自己的美麗世界,這就是普通的人,並不是一些可以開創、創造的人。還有第叁種人,他們的成長是很幸福的,你不要以爲在家中是獨女獨子很幸福,你家中所有的人也非常疼你們,你可能會以爲自己非常的幸福,這是非常危險的。因爲你的成長,也是在溫室裏面。當你來到社會,你的上司、同事,一定不是你的爸爸媽媽;你的教授,一定不是你的爺爺奶奶。你在這個環境裏,你能夠適應嗎?我說你危險啊!因爲你沒有在一個不如意的環境裏去創造生存的力量和經驗。你看看昨天晚上的小雪,你們還記得她的爸爸媽媽一個月掙多少錢嗎?他們倆加起來一個月才可以賺七十塊,這是一個非常窮的生活。小雪的成長,是絕對辛苦和艱難的,所以她培養了很多抗禦的能力,在再艱苦的環境中,她也可以堅持。如果你的父親母親也是非常幸福,你就沒有這個能力了,你會認爲世界上所有的人也是爲你而設計的,你自己就是世界的核心,其他人的存在也是爲你服務的。這是非常自大的,你一定會變得痛苦,因爲世界也是因緣和合,世界有自己運作的方式,社會也有它運作的方式,如果你不去配合,你就會被淘汰。第叁種人,因爲他沒有這種生存的能力,在一些他不習慣的環境,他就會變得很辛苦。

  所以我建議大家,有機會去經曆一些困難的環境,故意找一些困難的事情去做,在佛教裏面就是所謂的苦行,去鍛煉你們的心,在困難中我也能夠堅持。不單要訓練你身體的肌肉,還要訓練你心的堅持、堅韌的力量。怎樣才能培養這樣的力量呢?就是在困難中去堅持。當你能夠在困難中堅持,就能夠培養出堅持的肌肉。當一切事情都是順風順水的時候,你就是整個世界的寶貝,當你變成整個世界的寶貝的時候,你就不懂得怎樣去培養堅持的力量,所以你不要覺得幸福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你們有時候可以去訓練舉重,因爲舉重可以鍛煉堅持的肌肉,在刻苦中才能夠學會堅持,能夠堅持才能夠成功。小雪之所以能夠成功,你們反思一下她的母親說了多少句“不要放棄”。所以我們剛才說要培養統理心,了解和尊重個人的背景和不足,因爲背景的不同會出現不同的人。人之中有些人條件比較好,有的比較差,這個事情也要在自己的身上看到。

  慈悲,首先就要去接納。慈悲,你首先要學會慈悲自己。你要接受自己的優點,也要接受自己的不足。當你接受了自己的不足,你才可以把它們改正。當你看不到自己不好或者不足的地方,你就不懂得怎麼去改。當你知道自己的傲慢,你才會覺得,哦,原來我是這麼的傲慢。因爲一直以來你在成長中,你覺得自己是最重要的,所以這就會令你自己變得傲慢。這個傲慢是從因緣所生的。我知道我的傲慢,但也知道傲慢的不好,因此我要去改。所以當你可以了解和尊重個人的背景和不足,才能真正地關懷和接受對方。當有一個你很討厭的人,他可能是你的爸爸媽媽,你看到他們的經驗和成長,你觀想一下,如果你是在他們的成長環境裏,你會變成一個怎麼樣的人呢?這樣你才可以去接納你認爲討厭的人。其實社會裏面的壞人,害人的賊,很多時候也是因爲他們有成長的困難。我們並不是容許這些壞人在社會上肆無忌憚地作惡,但我們要諒解他們的困難。我們要懲罰他們的時候,內心可能會生起一份慈悲心。以上所說的,也是讓大家去培養修慈悲心的一些思考方法,這些都是“作意”和思考。

  我剛才大概用了叁十分鍾說了這些東西。當你修慈悲觀的時候,你可以仿效我剛才這樣的“作意”和思考,然後坐好,最好像我們剛才禅修一樣。你們要去觀想一下,看看我講稿上觀想的文字:“生命是有困難和痛苦的,亦有幸福和安樂。”這是一句真實的語言。你可以想一想小雪的困難,也可以想一想自己的痛苦,而確定生命真的是有困難和痛苦的。當然生命也是有幸福和安樂的,你們看到小雪現在的成功,或是看到你們進入大學的好處,或者爸爸媽媽對你們的寵愛,或是能夠學習到佛法,這些也是幸福和安樂的。生命是有困難和痛苦,也有幸福和安樂,這是客觀的事實,你們可以去反思一下,接著你就說:“願我有智慧和慈悲心去面對和處理好它們。”困難痛苦、幸福快樂其實也是世界上的因緣條件,也是我們的機會。小雪的機會來自她之前父母的放棄,不要她了,她有了這個嚴重的困難和痛苦。可是因爲她現在的母親,她用智慧、慈悲和忍耐去面對這件事情,善巧的處理,所以現在小雪就成功了。剛才我也說了,如果你是幸福的,沒有智慧和慈悲,你可能會因此而墮落。結論就是:不管你是困難或是痛苦,幸福或是安樂,最重要的是你有沒有智慧和慈悲。你有智慧和慈悲,就可以在困難和痛苦中,創造未來的幸福。如果你沒有智慧和慈悲,你就會在幸福和安樂之中創造痛苦。所以重點就在于智慧和慈悲。如果你要生起慈悲心,關鍵的字就是你的願,你的希望,你希望自己有智慧和慈悲心,面對生命的快樂和痛苦。這個願望,希望自己有智慧和慈悲的願望,就是大悲心,就是希望你們自己有智慧和慈悲。爲什麼呢?爲自己和他人帶來幸福和快樂。

  在禅修裏,你首先通過“作意”和思維,造就後來你修“尋”和“伺”的機會的背景。當你創造了這個背景之後,接下來你就要練習我剛才說的叁句話,你定下來後要記住這叁句話:“生命是有困難和痛苦,亦有幸福和安樂,我願自己,我希望自己,有智慧和慈悲,去好好地處理上面所說的快樂和痛苦。沒有智慧和慈悲我就會很慘了,我真的希望我有,爲自己和他人帶來幸福和安樂。”

  你再看看“慈悲心”的定義,慈悲心的定義就是覺察到自己和其他人的痛苦。那我剛剛和大家講痛苦,然後你又看到這個痛苦和機會,繼而你有一個願望,一個希望,去撫平這些困難,希望你自己幸福。你再看之前所說的“尋”和“伺”。“作意”、“思”,跟著是“尋”。“尋”就是去找,去找什麼呢?就是尋找你要專注的目標。現在你要專注的目標,就是你的慈悲心。你要把你的心完全投入到你的慈悲心裏,令你的心什麼事情都沒有,只有遺留下一念的慈悲,那這個時候你就進入了慈悲的叁昧。那你怎麼樣讓你的心完全投入到慈悲呢?通過作意,去建造這個背景,有了這個背景之後,你就可以思維。好像一個鼓手那樣,把你的專注力,慢慢地去集中到你要集中的地方。比如修慈悲觀,就是要專注于這個慈悲心,令你的心什麼都沒有,只遺留下一念慈悲。你看看後面的“尋”和“伺”。“尋”就是令心忽遽,令你的心忽然間覺察到,令你通過這個意言境,什麼是“意言境”呢?就是由你剛才思維創造出來的那份慈悲心,慈悲心同你思維小雪的經驗是不同的,是在幫你思維小雪的經驗的時候你的心生起的慈悲。那慈悲心的生起是通過思維小雪的經曆,那在這個階段你是還有思維的,這就是所謂的急迫的探究,重點在“思”,是有審思的,有決定的,有發動的。譬如剛才我們說生命是有困難和痛苦的,也同樣有幸福和安樂。我一定要有智慧和慈悲啊,沒有的話我就會很慘啊。這個就是決定了,接著你就去發動,發動就是你很誠意的去願自己,願我有智慧和慈悲。這個也是“尋”。“尋”就是同作意、思維和背景,你現在的心對你所要專注的目標,那一份慈悲的心,慈悲的感覺,你要開始去保護它,令它存在不散,令它繼續在你的心裏面留連不散,你的心要常常有這份慈悲的心念,並不是說老想著小雪和生命的痛苦,而是你的心要有一份慈悲的心念。簡單地舉例,你去愛一個人,你就要想他真的很帥啊,這個女孩真的很美啊,她對我笑哦,她送我禮物哦,她打電話給我哦,她說我靓哦,哎呀我真的愛她哦。這個愛的感覺,是一個感覺,這個愛的感覺是由其他種種客觀的事物和思維而得到的一份心念。這份心念,當你想了一段時間的時候,你只會坐在那裏傻傻地微笑,感覺到幸福,那份就是愛的感覺。這份愛的叁昧,就是經過一個背景,一個“作意”。啊!他是多麼的帥,多麼的美麗,他對我很好。你反複地思維,專注于他的笑容,或者你手牽手的那份暖的感覺,那你就能夠保任、保持那份愛的感覺,這份愛的感覺,就是愛的叁昧。但愛的叁昧對于我們修行來說是沒什麼用的,因爲它容易産生貪欲和自私心,這個大家應該很容易明白的。那我們大家將這個思維,去用于培養慈悲心,通過剛才所說的“作意”和思維,你的內心就會生起一份慈悲。你看到一些做得很美麗的菩薩像,她的臉上有輕輕的微笑,眼睛會露出一種很誠意的關懷,這就是她慈悲的表現。她在那個時候已經不用再思維衆生的苦了,因爲她整個人已經有一份的慈悲。好像你剛剛墮入愛河,你每一個念頭都想起你的愛人,你所做的每件事情都是爲了她,你一有空就想起她,你讀書也是爲了她,你整個人都充滿著愛。但觀音菩薩就不同,她整個人都充滿慈悲,她的行住坐臥,都散發出她自己內心的慈悲,她的心能夠保持這一份慈悲心不消失。

  修慈悲觀如此,修般若空觀也是如此,修南傳的苦、空、無我也是如此。修般若空觀應該怎樣做?首先你要明白緣起,看到緣起性空的事實,明白緣起性空的道理,繼而不斷去觀察世界緣起性空的事…

《禅修指導二(衍空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