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實,也看到自己身心緣起性空的事實,然後去接受。啊!原來我的五蘊,真的有這個性空的特質,繼而你在不斷地反思,不停地去觀察,而生起對性空的理解。慈悲和愛,就是一份感覺而已,是我們慈悲和智慧中慈悲的部分。智慧並不是感覺,是一份理解,一份明白,這份理解和明白,是容許我們對世間的事物有不同層次的理解。我們講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基本上和山沒有關系。是你的見,因見的不同你見山是山,見的不同你見山不是山,你再因見的不同你見山還是山。因爲見的不同,你就得出不同的結果。因爲你現在有般若智慧,對事物有不同的理解,你就要通過這個“作意”,通過思維,通過“尋”,而去培養這份對事物的理解,對什麼叫做空性的把握。當你對什麼是空性的把握有一份理解後,你的心就像剛才那樣保持一份慈悲和愛的感受,你現在已經有了這份智慧,保任著這份對空性的理解。當你能夠保任這份對性空的理解不失,你看到色身的時候,你就看到色身的空。當你明白了解這份性空的時候,如果你看到色身,你就會看到色身的性空;你看到你的苦受,你就看到苦受的性空;你看到樂受,你就會看到樂受的性空;你看到色受想行識這五蘊,你就同樣看到它們的性空。你之所以能夠看到色受想行識這五蘊性空,你首先就要把握、知道什麼是性空。你要把握、知道什麼是性空,就要通過我們的“作意”和“思”,對什麼是緣起,在緣起法的理解之下看到事物性空的特性和特質。最好了解性空的方法,我發覺就是去觀聲音。譬如我們去敲鍾,鍾聲並不等于鍾,也不是敲鍾的那根棍子,也不是空氣的震動,也不是你耳膜的震動。可是當你用一根木棍去敲那個鍾,鍾的震動,空氣的震動,耳膜的震動,心識的活動,我們就感覺到有一個聲音。所以說聲音不是鍾,不是空氣震動,也不是耳膜的震動,你的腦袋裏面也都沒有震動,但當這麼多東西和合的時候,就有聲音了。所以說聲音是有性空的特質,它是由因緣生的,它是無常的,刹那生立刻滅。生的時候,它的本質是不可得的。所以說聲音,從頭到尾,也是因緣所生,也沒有它自己,所以我們說聲音是有它性空的特質。如果你能夠觀察到聲音性空的特質,你就能夠去觀察五蘊性空的特質。我們的五蘊,也都好像聲音一樣,是由因緣而生的,也都由因緣而滅。它在生的時候,也都是沒有本質,也都是由因緣條件和合而成,也都是無常變遷不定。所以它的存在,雖然比聲音是長了一點,但是本質是一樣的,是因緣生,根本無一物的。和合的時候,由心去執取,而有一物,實無一物,唯心而有,然後我們就可以斷定,五蘊和聲,都是性空。當你如是反觀地反複思維聲音、四大、五蘊的性空後,五蘊即是性空,性空即是五蘊。然後你如是這樣去觀察,去留意和專注,就可以根據我們剛才所說的“作意”、“思”、“尋”,“尋”就是直接地通過審思、決定去發動;跟著下去就是“伺”,就是“守候偵察”。現在不用想太多了,因爲你愛的感覺已經充滿你了,或者這份慈悲已經充滿了你的身心。這份性空的理解已經明白于心,那在這個時候你就不要再去想,你只要保持,意思就是守候、偵查,重點在于“慧”,“于所觀境,揀別抉擇”。到這個時候你就不要觀想太多了,譬如說你對于你的愛人,你心裏面已經保持這份愛了,那你行住坐臥所有的行動都是充滿著愛她的表現。當你有慈悲的時候,你的行住坐臥一舉一動都是慈悲的表現。當你內心有這份性空的理解,不論你接觸到何種事物,你都可以理解它的緣起性空。例如上面那個例子,“尋”就好像最初的敲鍾,“思”就是鍾聲的余韻,你在敲鍾的時候,最初要用力去撞擊,跟著鍾聲就在袅繞,那個時候就是“伺”,你不用用力,只要保任就行了。也好像一只小鳥在天上飛行,最初它們拍翅膀,拍了一陣之後它們就可以滑翔了;也好像你去磨生鏽的器具,用你的左手拿著,“伺”就是用右手去磨。總而言之這個修行的方法,首先是要通過“作意”,去創造思維的背景,有了這個背景之後你就可以去“思”,就好像我們船上的鼓手,一路去專注你的目標,你“尋”了以後就可以更深入一步,去瞄准你的所緣。“伺”就比如說你去想這個人有多好,有多愛我,或者想想他真的因緣和合性空哦。那“尋”的時候你就已經有了那一份愛意,或者這份慈悲心,或者這個性空的理解。“伺”就是你有了這份理解或者有了這份慈悲心之後,或者這份性空的理解,你就保任著它不失,保持著它一路這樣去繼續,那你那個時候就能保持這份慈悲心,使這份性空的理解不動,你就有這個慈悲的叁昧,或者這個性空的叁昧。
我剛剛啰啰嗦嗦跟大家說了很多。
還有十分鍾啊,好,那我就把它說完,這個禅修的時間就可能不夠了。
我首先跟大家解釋了,當你知道理論以後,你慢慢地就可以去做。你現在去觀想,我們要去觀想慈悲。培養慈悲是有不同的對象去培養你的慈悲心的。首先我們要慈悲自己,是通過剛才那叁句話,生命是有困難和痛苦,亦有幸福和安樂。重點就是願我自己有智慧和慈悲,去面對和處理好剛才所說的困難和痛苦,爲自己和他人帶來幸福和安樂。你願意這樣去思維和觀察,而生起一份慈悲的心,穩定了,過一段時間,那你再觀“願你”,這個“你”是誰呢?首先你找一個你尊敬的人,不要找一個你討厭的人,也不要找一個你非常愛的人。因爲你找一個你很愛的人,你見到他痛苦和困難,你就會覺得悲慘。可以找一些遠一點,但又對他不錯的,比如說你的老師,接著你就可以觀想“願你……”。因爲你知道你的老師,也都有他的困難和痛苦,也有幸福和安樂。跟著你就希望老師:你也有智慧和慈悲啦,去面對和處理上面所說的,這樣爲自己和其他人帶來幸福和安樂。比如你對你的老師這樣觀想之後,這樣你也希望你的老師有這份智慧和慈悲,你也會生起一份慈悲心,這份慈悲心就是希望你的老師有智慧和慈悲。當你觀想你老師而得到這份慈悲心之後呢,你又可以再進一步了,比如說,我見到在座的大家,我也可以很希望能參加夏令營的各位營員,你們一定有你們的困難和痛苦,當然你們也有你的幸福和安樂。我真的很誠意,我希望在座的每一位,真是有你自己的智慧和慈悲,去面對你們自己的困難、幸福,我真的如此希望,爲你自己和其他人帶來更多幸福和安樂。當我如是作觀地去觀想你們的樣子,看到你們有痛苦,你的腳很痛;或者見到你們幸福的樣子,我心裏面誠心地祝福,很希望你們有這份智慧和慈悲,去處理你們自己個人的幸福和困難,這樣我就能因你們而生起自己的一份慈悲心。然後我們再推廣出去,不單單是我們在座的每一位,整個寺廟,整個河北省,整個中國,整個地球,整個宇宙,天上的人,地下的走獸,乃至地獄裏面苦難的衆生,每一個衆生,都有他們自己的困難和痛苦,也都有他們自己的幸福和安樂,我們也都很誠意地去祝願他們:願每一個衆生,都有他自己足夠的智慧和慈悲,去處理他們的困難和幸福,爲整個宇宙,帶來更多的和諧、智慧和安樂。那當你能夠如是地去觀想的時候,心裏面就會去願一切衆生,去想一切的衆生,而生起一份無極限的慈悲心,一份沒有分別的慈悲心。因爲每一個衆生,都有自己的幸福和痛苦,我們對一切衆生的慈悲,都是無分別的,因爲你知道,一切衆生都是因緣生,因緣滅的。在因緣生,因緣滅的世界裏面,每一個衆生都有不同的因緣果報,每一個人都有快樂和痛苦,我們平等地去祝願一切衆生,繼而用我們的心去生起這份慈悲和智慧,而當你們有這份慈悲和智慧,你就可以把你種種的貪嗔癡、煩惱,變爲慈悲,覺者的智慧。
我今天說得太久了,因爲我們講書的人,有個壞習慣,講下去了就不願意停下來。希望大家有一個了解,一切的學習,也都是由聞開始,有聞就會有思,思後才會有修。今天有這個機會,就是希望和大家介紹佛教禅修的一些基本功夫,那大家將來去了解禅修的時候,好比有地圖,有了地圖之後,你就知道東南西北。學佛也是如此。佛門廣大,八萬四千法門,叁藏十二部經典,你沒有一個鳥瞰圖,你進去後就不知道自己在哪裏了。不論學佛、修行、做人,最好心裏面也有一份鳥瞰圖。有了這份鳥瞰圖之後,你就不會迷失方向,你也就可以去選擇你所喜歡的,並且知道去什麼方向。
今天問問題的時間都沒有了,再次多謝大家!
《禅修指導二(衍空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