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修指导二(衍空法师)▪P4

  ..续本文上一页实,也看到自己身心缘起性空的事实,然后去接受。啊!原来我的五蕴,真的有这个性空的特质,继而你在不断地反思,不停地去观察,而生起对性空的理解。慈悲和爱,就是一份感觉而已,是我们慈悲和智慧中慈悲的部分。智慧并不是感觉,是一份理解,一份明白,这份理解和明白,是容许我们对世间的事物有不同层次的理解。我们讲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基本上和山没有关系。是你的见,因见的不同你见山是山,见的不同你见山不是山,你再因见的不同你见山还是山。因为见的不同,你就得出不同的结果。因为你现在有般若智慧,对事物有不同的理解,你就要通过这个“作意”,通过思维,通过“寻”,而去培养这份对事物的理解,对什么叫做空性的把握。当你对什么是空性的把握有一份理解后,你的心就像刚才那样保持一份慈悲和爱的感受,你现在已经有了这份智慧,保任着这份对空性的理解。当你能够保任这份对性空的理解不失,你看到色身的时候,你就看到色身的空。当你明白了解这份性空的时候,如果你看到色身,你就会看到色身的性空;你看到你的苦受,你就看到苦受的性空;你看到乐受,你就会看到乐受的性空;你看到色受想行识这五蕴,你就同样看到它们的性空。你之所以能够看到色受想行识这五蕴性空,你首先就要把握、知道什么是性空。你要把握、知道什么是性空,就要通过我们的“作意”和“思”,对什么是缘起,在缘起法的理解之下看到事物性空的特性和特质。最好了解性空的方法,我发觉就是去观声音。譬如我们去敲钟,钟声并不等于钟,也不是敲钟的那根棍子,也不是空气的震动,也不是你耳膜的震动。可是当你用一根木棍去敲那个钟,钟的震动,空气的震动,耳膜的震动,心识的活动,我们就感觉到有一个声音。所以说声音不是钟,不是空气震动,也不是耳膜的震动,你的脑袋里面也都没有震动,但当这么多东西和合的时候,就有声音了。所以说声音是有性空的特质,它是由因缘生的,它是无常的,刹那生立刻灭。生的时候,它的本质是不可得的。所以说声音,从头到尾,也是因缘所生,也没有它自己,所以我们说声音是有它性空的特质。如果你能够观察到声音性空的特质,你就能够去观察五蕴性空的特质。我们的五蕴,也都好像声音一样,是由因缘而生的,也都由因缘而灭。它在生的时候,也都是没有本质,也都是由因缘条件和合而成,也都是无常变迁不定。所以它的存在,虽然比声音是长了一点,但是本质是一样的,是因缘生,根本无一物的。和合的时候,由心去执取,而有一物,实无一物,唯心而有,然后我们就可以断定,五蕴和声,都是性空。当你如是反观地反复思维声音、四大、五蕴的性空后,五蕴即是性空,性空即是五蕴。然后你如是这样去观察,去留意和专注,就可以根据我们刚才所说的“作意”、“思”、“寻”,“寻”就是直接地通过审思、决定去发动;跟着下去就是“伺”,就是“守候侦察”。现在不用想太多了,因为你爱的感觉已经充满你了,或者这份慈悲已经充满了你的身心。这份性空的理解已经明白于心,那在这个时候你就不要再去想,你只要保持,意思就是守候、侦查,重点在于“慧”,“于所观境,拣别抉择”。到这个时候你就不要观想太多了,譬如说你对于你的爱人,你心里面已经保持这份爱了,那你行住坐卧所有的行动都是充满着爱她的表现。当你有慈悲的时候,你的行住坐卧一举一动都是慈悲的表现。当你内心有这份性空的理解,不论你接触到何种事物,你都可以理解它的缘起性空。例如上面那个例子,“寻”就好像最初的敲钟,“思”就是钟声的余韵,你在敲钟的时候,最初要用力去撞击,跟着钟声就在袅绕,那个时候就是“伺”,你不用用力,只要保任就行了。也好像一只小鸟在天上飞行,最初它们拍翅膀,拍了一阵之后它们就可以滑翔了;也好像你去磨生锈的器具,用你的左手拿着,“伺”就是用右手去磨。总而言之这个修行的方法,首先是要通过“作意”,去创造思维的背景,有了这个背景之后你就可以去“思”,就好像我们船上的鼓手,一路去专注你的目标,你“寻”了以后就可以更深入一步,去瞄准你的所缘。“伺”就比如说你去想这个人有多好,有多爱我,或者想想他真的因缘和合性空哦。那“寻”的时候你就已经有了那一份爱意,或者这份慈悲心,或者这个性空的理解。“伺”就是你有了这份理解或者有了这份慈悲心之后,或者这份性空的理解,你就保任着它不失,保持着它一路这样去继续,那你那个时候就能保持这份慈悲心,使这份性空的理解不动,你就有这个慈悲的三昧,或者这个性空的三昧。

  我刚刚啰啰嗦嗦跟大家说了很多。

  还有十分钟啊,好,那我就把它说完,这个禅修的时间就可能不够了。

  我首先跟大家解释了,当你知道理论以后,你慢慢地就可以去做。你现在去观想,我们要去观想慈悲。培养慈悲是有不同的对象去培养你的慈悲心的。首先我们要慈悲自己,是通过刚才那三句话,生命是有困难和痛苦,亦有幸福和安乐。重点就是愿我自己有智慧和慈悲,去面对和处理好刚才所说的困难和痛苦,为自己和他人带来幸福和安乐。你愿意这样去思维和观察,而生起一份慈悲的心,稳定了,过一段时间,那你再观“愿你”,这个“你”是谁呢?首先你找一个你尊敬的人,不要找一个你讨厌的人,也不要找一个你非常爱的人。因为你找一个你很爱的人,你见到他痛苦和困难,你就会觉得悲惨。可以找一些远一点,但又对他不错的,比如说你的老师,接着你就可以观想“愿你……”。因为你知道你的老师,也都有他的困难和痛苦,也有幸福和安乐。跟着你就希望老师:你也有智慧和慈悲啦,去面对和处理上面所说的,这样为自己和其他人带来幸福和安乐。比如你对你的老师这样观想之后,这样你也希望你的老师有这份智慧和慈悲,你也会生起一份慈悲心,这份慈悲心就是希望你的老师有智慧和慈悲。当你观想你老师而得到这份慈悲心之后呢,你又可以再进一步了,比如说,我见到在座的大家,我也可以很希望能参加夏令营的各位营员,你们一定有你们的困难和痛苦,当然你们也有你的幸福和安乐。我真的很诚意,我希望在座的每一位,真是有你自己的智慧和慈悲,去面对你们自己的困难、幸福,我真的如此希望,为你自己和其他人带来更多幸福和安乐。当我如是作观地去观想你们的样子,看到你们有痛苦,你的脚很痛;或者见到你们幸福的样子,我心里面诚心地祝福,很希望你们有这份智慧和慈悲,去处理你们自己个人的幸福和困难,这样我就能因你们而生起自己的一份慈悲心。然后我们再推广出去,不单单是我们在座的每一位,整个寺庙,整个河北省,整个中国,整个地球,整个宇宙,天上的人,地下的走兽,乃至地狱里面苦难的众生,每一个众生,都有他们自己的困难和痛苦,也都有他们自己的幸福和安乐,我们也都很诚意地去祝愿他们:愿每一个众生,都有他自己足够的智慧和慈悲,去处理他们的困难和幸福,为整个宇宙,带来更多的和谐、智慧和安乐。那当你能够如是地去观想的时候,心里面就会去愿一切众生,去想一切的众生,而生起一份无极限的慈悲心,一份没有分别的慈悲心。因为每一个众生,都有自己的幸福和痛苦,我们对一切众生的慈悲,都是无分别的,因为你知道,一切众生都是因缘生,因缘灭的。在因缘生,因缘灭的世界里面,每一个众生都有不同的因缘果报,每一个人都有快乐和痛苦,我们平等地去祝愿一切众生,继而用我们的心去生起这份慈悲和智慧,而当你们有这份慈悲和智慧,你就可以把你种种的贪嗔痴、烦恼,变为慈悲,觉者的智慧。

  我今天说得太久了,因为我们讲书的人,有个坏习惯,讲下去了就不愿意停下来。希望大家有一个了解,一切的学习,也都是由闻开始,有闻就会有思,思后才会有修。今天有这个机会,就是希望和大家介绍佛教禅修的一些基本功夫,那大家将来去了解禅修的时候,好比有地图,有了地图之后,你就知道东南西北。学佛也是如此。佛门广大,八万四千法门,三藏十二部经典,你没有一个鸟瞰图,你进去后就不知道自己在哪里了。不论学佛、修行、做人,最好心里面也有一份鸟瞰图。有了这份鸟瞰图之后,你就不会迷失方向,你也就可以去选择你所喜欢的,并且知道去什么方向。

  今天问问题的时间都没有了,再次多谢大家!

  

  

《禅修指导二(衍空法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