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酒,包括不吸毒。因爲酒精和毒品傷害我們的理智。在我們的理智受到傷害的情況下,我們可能會犯更大的錯誤,殺盜淫妄都可能做。
在這五條戒裏面,不飲酒戒在佛教裏叫遮戒,遮擋的遮,什麼意思呢?飲酒這個行爲本身沒有什麼錯,但是由于它傷害了我們的理智以後,會讓其他的錯誤有條件表現出來,做出來,所以它叫遮。前面的四條戒叫性戒,意思是這四條戒,即使你不受戒,你做了本身也有錯。因此,性戒要嚴重一點,這就是五戒的簡單內容。
關于五戒,我們現在的人會有什麼誤解?
第一個誤解,把戒律等同于宗教的禁忌。說我做了,做了就得受懲罰,那叫禁忌,不對,這不是禁忌。五戒簡單地講,它是五條行爲規範。注意,是行爲規範,只說行爲,包括語言。第二個,有的人認爲戒律讓我們不自由。相反,戒律給我們自由。爲什麼給我們自由呢?所有道路它都有指引方向的,有分車道的指示線,路邊還有欄杆。所以,有戒律的保護,我們在這個規範之內自由行駛。如果你不理解這個規範,想幹什麼幹什麼,恰恰就不自由,因爲你的行爲失去自由。我曾經打過比方,我們像開車在鄉間小路走,鄉間小路規矩多嗎?沒什麼規矩,沒有說“限速”,也沒有說“靠右行”,也沒有說“不許掉頭,單行道”,鄉間小道沒有那麼多規矩。
但是我們在高速公路上走,大家說規矩多嗎?“快車道”“不許掉頭”“這裏是出口”不是出口不能出。但是在哪一條路上走得快呢?肯定是高速公路快喽,你在鄉間小路你走快試試看!所以比喻什麼呢?比喻我們人生的路也是一樣的,有道德規範,有戒律的幫助,我們也要走得更快,不是走得更慢哪!文殊閣那邊有個互動專欄,那個專欄上有句話是我寫的。因爲有一個營員在上面寫的:“怎樣做一個好的俗人。”就是說,我也不想出家,但是想做個好的俗人,這問題問得很好。後來我就在上面寫了一句話,我說:“在持好五戒的基礎上,盡情享受人生吧!”就是說,在五戒的保護下,你就盡情的享受人生。他還是要做俗人嘛!我是按照他的目標來說的。你要唱歌就盡情地唱吧!只要不犯五戒。有人找你的麻煩,你可以理直氣壯。有麻煩降臨到你的身上,你可以不服氣“憑什麼!”假如說你犯了的話,你心就虛了,不怪別人怪你自己,所以五戒給我們自由。
戒律實際上,在佛教裏講,它叫“學處”,它是個訓練方法,這就很微妙。就是戒,它是個行爲訓練、它是一種修行。持戒的人會經常觀照自己的行爲,觀察環境,這種環境下我是不是很容易殺生啊,這個環境會不會讓我說假話呀,會不會讓我也偷東西啊,所以持戒的人呢,他的觀照力會很強,他的定力會增加。在持戒的過程中,興許他也會犯,有小小的違犯,然後他不斷地糾正自己,所以戒律就像一個老師,讓你不斷地修正自己,調整自己。在調整的過程中,你必須不斷地反觀,所以《論語》裏面,曾子講“吾日叁省吾身”,一個人有自省的精神,這就是一種修爲。我們說每天晚上我們要自省,在持戒的人那裏,光晚上自省是不夠的——白天已經把這個事辦了,晚上還自省,那你就只有後悔的份了。而是在很多情境下,都得自省,都得觀照自己。有的人也許說,哎呀,多累呀,你要知道,觀照的能力每個人都有,在剛開始也許有點勉強,一旦把觀照的能力開發出來,你就會自自然然的。你非常自由,但是不會犯規矩。所以這就恰恰如同一個舞劍的人,很鋒利的劍在他手上,唰、唰、唰,讓我們看了這真危險,沒事,在他那裏沒有任何問題。
戒律呢,剛才講,戒律是我們的老師,是我們的訓練班,戒律還是我們的铠甲,铠甲呀,就是上陣打仗,古代打仗要穿铠甲保護自己。其實呢,各位,真的,在人生路上我們經常會面對很多誘惑啊,很多的人群,很多的環境,很多的事情,隨時都有可能讓我們不能把持,然後迷失在那裏。戒律保護了我們,你們現在在學校,還是蠻安全的。當你們走向社會,誰能保證你不會碰到一幫吸毒的人呢?誰能保證你不會碰到一幫喜歡偷東西的人呢?誰能保證你不會碰到一些有非常不良習慣的人呢?我們往往迷失自己總是從小事開始的。當你一向以來都按五戒去生活,那你就會遠離,你就會形成一種自己的感覺,在事情萌動的時候,你的感覺就很不對,你就會遠離他們,也就保護了你啊!其實,這個世界充滿了陷阱,在那燈紅酒綠之中有很多陷阱,在燈紅酒綠之中有很多鬼呀。我們今天講的鬼,你以爲鬼是什麼?鬼是青面獠牙的嗎?鬼就在那賭場上,鬼就在有些娛樂場所裏面,鬼就在很多人的陰謀的謀劃之中。所以戒律會讓我們的生命,增加一份安全,會讓我們形成一種清淨的氛圍,這種氛圍自然就讓我們總是跟清淨的人往來,我們周圍的人都是清淨的人,都是善人,我們就會感應。一旦你學佛,你就會感應學佛的人,很多學佛的人都有這個體會,皈依以後怎麼到處都碰見學佛的人呢?都皈依了。其實你想想,都在,你沒發現而已。這個是關于戒律的認識,那麼等一下在授五戒的時候,五條戒。我說“能持否”,如果你不願意接受這一條,你就不說話。你願意接受,你就說“能持”,不願意接受,你不表態。很簡單。注意,你不接受,不等于說你可以犯哦。不等于說,師父讓我不接受,我可以去做。不是那個意思。而是說,你接受了那一條,比如說不殺生,當你不殺生的時候,你就不僅僅簡單是一個不殺生的正人君子,你還是一個遵守了釋迦牟尼佛不殺生戒律的佛教徒。所以,你這個不殺生的這種狀態,多了一層意義,如果你不受戒呢,你不殺生,你只是一個世間的一個不殺生的善人,還沒有一個佛教修持上的意義。當然反過來也是啊,如果你受了不殺生的戒,你還去殺生呢,那就多了一層意義了,你違背了你的諾言了。因此呢,受了戒的人,你對自己要求要嚴一點。不過你也不要怕,你也不要認爲說,等我都做到了我就受,都做到了你不需要受了。既然是受,一定是會有犯的,一定會有反反複複地矯正,不斷地矯正,不斷地觀照自己,調整自己的過程。這就是我今天要跟你們介紹的叁皈五戒。
下面就是皈依儀式了,再給幾分鍾提問題。
營員:感謝大和尚智慧幽默的講授,我有一個問題,既然佛陀是生命的大覺悟者,已經成佛,又是大醫王,那爲什麼佛陀只活了八十多年就也去了呢?他爲什麼不會一直活到現在?我們任何人想只要去找佛陀開示,搭一班航班就可以直接去印度找他了,那多好。謝謝大和尚開示。
明海大和尚:哎呀,我也是這麼想的。釋迦牟尼佛到這個世界上來,他要遵循這個世界的規則、規律,所以他受胎來人間。所以受胎之身嘛,如同你我一樣,所以我相信,佛現在要在我們身邊,我們握他的手,也是跟我們的手一樣是熱的,不會奇奇怪怪的。假如是奇怪的話,我們就沒信心了,我們覺得哎呀佛是天生的,看起來跟咱們不一樣,本來就不一樣,我們就沒希望了。他跟我們完全一樣,既然跟我們一樣了,那麼他在這個世界就有衰老啊,最後示現生病啊,最後離開我們啊。但是佛陀爲什麼離開我們,我們說佛陀有很大的智慧,他是不是可以多呆一點時間,哪怕再多呆個一兩千年,起碼呆到現在讓我們大家看到。我相信這種疑問不光是你我有,過去的人也有。所以在《妙法蓮華經》——佛早知道你會有這個疑問,在《妙法蓮華經》裏面,有一品叫《如來壽量品》,這一品經就回答這個問題。說佛陀爲什麼他要示現去世呢?在這個經裏講啊,佛陀告訴我們:其實啊,我的智慧生命是沒有生沒有滅的,一直都在那裏。但是爲什麼要這樣來示現呢?它是對衆生啊,打一個比喻,就像一個父親,一個慈愛的父親,他有很多子女。這些子女有一天都生病了。生病了以後呢,慈愛的父親就做了一種藥給子女吃。說:你們吃吧,吃了你們的病就好了。因爲這個父親太慈愛了,所以這些子女就不想吃,有一頓沒一頓的,他們想:哎呀,反正我這個爸爸在嘛,不在乎,他不在乎。後來呢,這個慈愛的父親就想了個辦法,他就說:你們現在家呆著吧,我出去了。那麼這個慈愛的父親就出門了,出門以後呢,他就不回家了,不回家以後,就托人告訴這些子女,說你的父親出門了,不會再回來了。這些子女一看,哎呀,愛我們的父親不在了,這個藥我們要趕緊吃啊。這比喻什麼呢,比喻衆生,如果佛陀繼續在世界上住世的話,衆生就會想,哎呀,反正有佛在嘛,他又不努力了,他就不會精進地修行學習。所以佛陀呢,他也遵循這個世間的法則,他也示現了無常,他沒有違背這個法則。那麼在我們面前演示了無常的法則,同時讓衆生都知道佛法的珍貴。佛,難遭難遇,對佛生起稀有難遇的心。在《妙法蓮華經
如來壽量品》裏面是這麼講的。當然佛陀去世,這是一件大事,這件事情呢,也與衆生的福報有關。佛陀去世以前,他曾經講過,他說:應該我度的人,我已經都度了,還沒有得度的人,我已經讓他們種下未來的時空中得度的因緣。我所做的一切,都做完了。那麼在佛陀去世前的一個月,阿難尊者是經常跟著他的,佛陀暗示了一下,說:“阿難啊,一個月以後我就要離開這個世界了。”阿難尊者按照道理來講,他應該懇切地代表我們衆生,包括你我在內,說佛啊,您別啊,您不要,您在這個世間多住一段時間吧。但是在佛經裏記載說,在那個時候,當阿難聽到佛陀這句話的時候,有點像我們生活中講的,他鬼迷了心竅,他啥也沒說。佛陀又說了一句:“一個月以後我就要離開這個世界了。”那阿難又什麼都沒說,他其實應該說,哎呀您不要,您……哎,佛就不會這樣了。說佛陀的一切作爲啊,他要應衆生的請求,結果阿難沒有說,鬼迷心竅,就在那一刹那,因爲阿難並沒有證得阿羅漢果。後來佛陀第叁遍又說,阿難還是發蒙。乃至于後來佛陀去世以後,僧團裏有很多人批評阿難,說佛那麼講,你爲什麼不代表我們請他多…
《信仰的力量與叁皈五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