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酒,包括不吸毒。因为酒精和毒品伤害我们的理智。在我们的理智受到伤害的情况下,我们可能会犯更大的错误,杀盗淫妄都可能做。
在这五条戒里面,不饮酒戒在佛教里叫遮戒,遮挡的遮,什么意思呢?饮酒这个行为本身没有什么错,但是由于它伤害了我们的理智以后,会让其他的错误有条件表现出来,做出来,所以它叫遮。前面的四条戒叫性戒,意思是这四条戒,即使你不受戒,你做了本身也有错。因此,性戒要严重一点,这就是五戒的简单内容。
关于五戒,我们现在的人会有什么误解?
第一个误解,把戒律等同于宗教的禁忌。说我做了,做了就得受惩罚,那叫禁忌,不对,这不是禁忌。五戒简单地讲,它是五条行为规范。注意,是行为规范,只说行为,包括语言。第二个,有的人认为戒律让我们不自由。相反,戒律给我们自由。为什么给我们自由呢?所有道路它都有指引方向的,有分车道的指示线,路边还有栏杆。所以,有戒律的保护,我们在这个规范之内自由行驶。如果你不理解这个规范,想干什么干什么,恰恰就不自由,因为你的行为失去自由。我曾经打过比方,我们像开车在乡间小路走,乡间小路规矩多吗?没什么规矩,没有说“限速”,也没有说“靠右行”,也没有说“不许掉头,单行道”,乡间小道没有那么多规矩。
但是我们在高速公路上走,大家说规矩多吗?“快车道”“不许掉头”“这里是出口”不是出口不能出。但是在哪一条路上走得快呢?肯定是高速公路快喽,你在乡间小路你走快试试看!所以比喻什么呢?比喻我们人生的路也是一样的,有道德规范,有戒律的帮助,我们也要走得更快,不是走得更慢哪!文殊阁那边有个互动专栏,那个专栏上有句话是我写的。因为有一个营员在上面写的:“怎样做一个好的俗人。”就是说,我也不想出家,但是想做个好的俗人,这问题问得很好。后来我就在上面写了一句话,我说:“在持好五戒的基础上,尽情享受人生吧!”就是说,在五戒的保护下,你就尽情的享受人生。他还是要做俗人嘛!我是按照他的目标来说的。你要唱歌就尽情地唱吧!只要不犯五戒。有人找你的麻烦,你可以理直气壮。有麻烦降临到你的身上,你可以不服气“凭什么!”假如说你犯了的话,你心就虚了,不怪别人怪你自己,所以五戒给我们自由。
戒律实际上,在佛教里讲,它叫“学处”,它是个训练方法,这就很微妙。就是戒,它是个行为训练、它是一种修行。持戒的人会经常观照自己的行为,观察环境,这种环境下我是不是很容易杀生啊,这个环境会不会让我说假话呀,会不会让我也偷东西啊,所以持戒的人呢,他的观照力会很强,他的定力会增加。在持戒的过程中,兴许他也会犯,有小小的违犯,然后他不断地纠正自己,所以戒律就像一个老师,让你不断地修正自己,调整自己。在调整的过程中,你必须不断地反观,所以《论语》里面,曾子讲“吾日三省吾身”,一个人有自省的精神,这就是一种修为。我们说每天晚上我们要自省,在持戒的人那里,光晚上自省是不够的——白天已经把这个事办了,晚上还自省,那你就只有后悔的份了。而是在很多情境下,都得自省,都得观照自己。有的人也许说,哎呀,多累呀,你要知道,观照的能力每个人都有,在刚开始也许有点勉强,一旦把观照的能力开发出来,你就会自自然然的。你非常自由,但是不会犯规矩。所以这就恰恰如同一个舞剑的人,很锋利的剑在他手上,唰、唰、唰,让我们看了这真危险,没事,在他那里没有任何问题。
戒律呢,刚才讲,戒律是我们的老师,是我们的训练班,戒律还是我们的铠甲,铠甲呀,就是上阵打仗,古代打仗要穿铠甲保护自己。其实呢,各位,真的,在人生路上我们经常会面对很多诱惑啊,很多的人群,很多的环境,很多的事情,随时都有可能让我们不能把持,然后迷失在那里。戒律保护了我们,你们现在在学校,还是蛮安全的。当你们走向社会,谁能保证你不会碰到一帮吸毒的人呢?谁能保证你不会碰到一帮喜欢偷东西的人呢?谁能保证你不会碰到一些有非常不良习惯的人呢?我们往往迷失自己总是从小事开始的。当你一向以来都按五戒去生活,那你就会远离,你就会形成一种自己的感觉,在事情萌动的时候,你的感觉就很不对,你就会远离他们,也就保护了你啊!其实,这个世界充满了陷阱,在那灯红酒绿之中有很多陷阱,在灯红酒绿之中有很多鬼呀。我们今天讲的鬼,你以为鬼是什么?鬼是青面獠牙的吗?鬼就在那赌场上,鬼就在有些娱乐场所里面,鬼就在很多人的阴谋的谋划之中。所以戒律会让我们的生命,增加一份安全,会让我们形成一种清净的氛围,这种氛围自然就让我们总是跟清净的人往来,我们周围的人都是清净的人,都是善人,我们就会感应。一旦你学佛,你就会感应学佛的人,很多学佛的人都有这个体会,皈依以后怎么到处都碰见学佛的人呢?都皈依了。其实你想想,都在,你没发现而已。这个是关于戒律的认识,那么等一下在授五戒的时候,五条戒。我说“能持否”,如果你不愿意接受这一条,你就不说话。你愿意接受,你就说“能持”,不愿意接受,你不表态。很简单。注意,你不接受,不等于说你可以犯哦。不等于说,师父让我不接受,我可以去做。不是那个意思。而是说,你接受了那一条,比如说不杀生,当你不杀生的时候,你就不仅仅简单是一个不杀生的正人君子,你还是一个遵守了释迦牟尼佛不杀生戒律的佛教徒。所以,你这个不杀生的这种状态,多了一层意义,如果你不受戒呢,你不杀生,你只是一个世间的一个不杀生的善人,还没有一个佛教修持上的意义。当然反过来也是啊,如果你受了不杀生的戒,你还去杀生呢,那就多了一层意义了,你违背了你的诺言了。因此呢,受了戒的人,你对自己要求要严一点。不过你也不要怕,你也不要认为说,等我都做到了我就受,都做到了你不需要受了。既然是受,一定是会有犯的,一定会有反反复复地矫正,不断地矫正,不断地观照自己,调整自己的过程。这就是我今天要跟你们介绍的三皈五戒。
下面就是皈依仪式了,再给几分钟提问题。
营员:感谢大和尚智慧幽默的讲授,我有一个问题,既然佛陀是生命的大觉悟者,已经成佛,又是大医王,那为什么佛陀只活了八十多年就也去了呢?他为什么不会一直活到现在?我们任何人想只要去找佛陀开示,搭一班航班就可以直接去印度找他了,那多好。谢谢大和尚开示。
明海大和尚:哎呀,我也是这么想的。释迦牟尼佛到这个世界上来,他要遵循这个世界的规则、规律,所以他受胎来人间。所以受胎之身嘛,如同你我一样,所以我相信,佛现在要在我们身边,我们握他的手,也是跟我们的手一样是热的,不会奇奇怪怪的。假如是奇怪的话,我们就没信心了,我们觉得哎呀佛是天生的,看起来跟咱们不一样,本来就不一样,我们就没希望了。他跟我们完全一样,既然跟我们一样了,那么他在这个世界就有衰老啊,最后示现生病啊,最后离开我们啊。但是佛陀为什么离开我们,我们说佛陀有很大的智慧,他是不是可以多呆一点时间,哪怕再多呆个一两千年,起码呆到现在让我们大家看到。我相信这种疑问不光是你我有,过去的人也有。所以在《妙法莲华经》——佛早知道你会有这个疑问,在《妙法莲华经》里面,有一品叫《如来寿量品》,这一品经就回答这个问题。说佛陀为什么他要示现去世呢?在这个经里讲啊,佛陀告诉我们:其实啊,我的智慧生命是没有生没有灭的,一直都在那里。但是为什么要这样来示现呢?它是对众生啊,打一个比喻,就像一个父亲,一个慈爱的父亲,他有很多子女。这些子女有一天都生病了。生病了以后呢,慈爱的父亲就做了一种药给子女吃。说:你们吃吧,吃了你们的病就好了。因为这个父亲太慈爱了,所以这些子女就不想吃,有一顿没一顿的,他们想:哎呀,反正我这个爸爸在嘛,不在乎,他不在乎。后来呢,这个慈爱的父亲就想了个办法,他就说:你们现在家呆着吧,我出去了。那么这个慈爱的父亲就出门了,出门以后呢,他就不回家了,不回家以后,就托人告诉这些子女,说你的父亲出门了,不会再回来了。这些子女一看,哎呀,爱我们的父亲不在了,这个药我们要赶紧吃啊。这比喻什么呢,比喻众生,如果佛陀继续在世界上住世的话,众生就会想,哎呀,反正有佛在嘛,他又不努力了,他就不会精进地修行学习。所以佛陀呢,他也遵循这个世间的法则,他也示现了无常,他没有违背这个法则。那么在我们面前演示了无常的法则,同时让众生都知道佛法的珍贵。佛,难遭难遇,对佛生起稀有难遇的心。在《妙法莲华经
如来寿量品》里面是这么讲的。当然佛陀去世,这是一件大事,这件事情呢,也与众生的福报有关。佛陀去世以前,他曾经讲过,他说:应该我度的人,我已经都度了,还没有得度的人,我已经让他们种下未来的时空中得度的因缘。我所做的一切,都做完了。那么在佛陀去世前的一个月,阿难尊者是经常跟着他的,佛陀暗示了一下,说:“阿难啊,一个月以后我就要离开这个世界了。”阿难尊者按照道理来讲,他应该恳切地代表我们众生,包括你我在内,说佛啊,您别啊,您不要,您在这个世间多住一段时间吧。但是在佛经里记载说,在那个时候,当阿难听到佛陀这句话的时候,有点像我们生活中讲的,他鬼迷了心窍,他啥也没说。佛陀又说了一句:“一个月以后我就要离开这个世界了。”那阿难又什么都没说,他其实应该说,哎呀您不要,您……哎,佛就不会这样了。说佛陀的一切作为啊,他要应众生的请求,结果阿难没有说,鬼迷心窍,就在那一刹那,因为阿难并没有证得阿罗汉果。后来佛陀第三遍又说,阿难还是发蒙。乃至于后来佛陀去世以后,僧团里有很多人批评阿难,说佛那么讲,你为什么不代表我们请他多…
《信仰的力量与三皈五戒》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