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大家跟我把這五個字背下來,觸、受、愛、取、有。(營員跟念)
遊祥州教授:修行,我個人的理解跟體驗,就是在觸、受、愛、取、有那個地方,隨時要起觀照。觸,就是我們六根對六塵的那個當下,一定要明相應觸,如果我們隨時隨地保持一個念念分明的心,隨時我都是很明覺明照的,然後對六塵,你就不會被那個感覺所欺騙,因爲你有觸接下來就是受嘛!如果你的心不是保持在一個念念分明的狀態裏面,接下來這個時候感覺從舒服、不舒服,到苦樂的感覺。然後接下來就是愛,就是你的好惡就起來了,然後順著好惡,你的執著就起來,就取,然後業就形成了,這樣了解我的意思嗎?
好,我現在告訴你,如果你的修行,一直說,哎呀,我累計這麼多業障呀,我要忏悔呀,忏悔是一定要忏悔,爲什麼?我們煩惱的庫存,業障的庫存也實在是太多,不清理也不行。所以忏悔就代表我們對“有”的這個部分,我們希望去清理那個不好的庫存——倉庫裏面的storage,然後我說我不要執著了,我不要執著了,這就是對這個“取”,可是你爲什麼執著?這個地方沒有做工夫,這個執著還是斷不了,你在向上——“愛”。
所以修行的要領之一,我個人的體會,就是要減少好惡之心,所以我們一開始,同學們會說,我們這個對喝茶講究的時候,會不會慢慢的就對好茶執著起來了?沒錯,那個地方你要警覺?那麼在“受”上面做工夫,你看看,我們這個“四念處”裏面很重要的一條叫“觀受是苦”,爲什麼?快樂的感覺會産生邊際效用的遞減,有一個中國字非常非常的妙,跟佛法很靠近的,叫什麼?叫“膩”,一個東西好吃才膩,不好吃怎麼會膩呢?不好吃的東西你會膩嗎?一定是好吃的東西,不斷的吃不斷的吃,到最後的時候感覺膩了,苦了。所以快樂的感覺最後也是苦的,那苦的感覺是苦就不用講了,那個不苦不樂的感覺,時間一拉長也是苦啊,所以叫“觀受是苦”。可是這個都還不是根本的對治的,正本清源之道就是在這個觸上面做功夫。從這個觸上面做功夫,因此,我們就回到我們今天有關茶禅的一個主題了。就是回到我們剛才講的《雜阿含經》講的明相應觸的這個論述。
在明相應觸那個地方做功夫,那這個明相應觸的功夫怎麼個做法呢?我們早上給大家看那個,就是今天下午給大家看的那個影片,就是走路,那個觸,昨天大和尚帶大家走路,如果你走路走得沒有感覺,你說行禅裝一個樣子,你就是走再遠也沒有用的,走再久也沒有用,就是要對那個觸要明,腳踩上去要明,要有感覺。
所以我們喝茶也是一樣,其實我認爲茶禅跟行禅是一件事情,爲什麼?我喝茶的時候,念念分明地喝茶,我對茶的香氣,我對茶的味道,所以你想想看,我們的鼻子聞到茶的香氣的時候,尤其是在中國,修茶禅特別容易成就,爲什麼?中國的茶超過一萬種,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産茶像中國茶的品種這麼多的。所以你對每一種不同茶的香氣的覺醒,鼻子覺,鼻子做佛了;舌頭嘗到不同茶的味道,覺醒了,舌頭做佛了。我待會再引臨濟禅師怎麼樣講這個原理。好,我們先休息。(引磬響)
遊祥州教授:我們已經進行兩個小時了,你們覺得今天講理論的東西會不會太悶?
營員:不會。
遊祥州教授:真的嗎?營員:真的!
遊祥州教授:很理論呢!師父希望我來跟大家講,第一個是希望引起大家的興趣,第二個讓大家對禅茶有一個理念,第叁個給大家一個體驗。體驗的部分你們體驗到了嗎?我當初接到師父的吩咐,要我來跟大家分享禅茶一日的時候,我自己是定了一個架構,就是說我覺得今天來這個地方,希望能夠達到四個目標,第一個目標是四兼顧,理論跟體驗跟行茶這部分作連接;第二個就是體驗一下,就是能夠找到禅茶體,明白禅茶的用。第叁個就是身心一如,就是說怎麼樣從身體的自覺到心靈的自覺。我覺得學佛,就是研究佛法、接近佛法的人,常常是重心而輕身,把身體當成一個工具,我覺得這是一種盲點。我覺得身跟心是不可分的,所以身跟心如果一起來覺,我覺得這是完全的覺。就是我們要達到《圓覺經》所說的那個圓覺,那個大圓覺,我覺得是應該讓身心一起做功夫的。實際上,茶,就是在我們身跟心之間,很奇怪,它是一個最直接的連接。有叁樣東西在修行上最管用,一個是觀呼吸,爲什麼?因爲我們在呼吸的時候,呼吸是氣,可是這個氣跟我們的心又不可分,爲什麼?你一著急,呼吸就急促了,你心情一放松呼吸就緩慢了,所以我們的心跟氣,就在呼吸當中,它們最直接的連接,修行,爲什麼佛陀教我們一生都要做觀呼吸的功夫?就是因爲這個呼吸在修行上的能夠得力。生下開始呼吸,死的最後一刻停止呼吸。所以呼吸——在呼吸上做功夫,在呼吸上做“覺”的功夫,就可以讓功夫打成一片,不間斷。
第二個就是這個茶,爲什麼?喝茶是味覺呀、是嗅覺呀,茶氣往上走,往下走,這個就是身體的“覺”呀。可是這個“覺”,你如果沒有那個心,這個“覺”就出不來。比如說你喝茶的時候,心不在焉,你一邊喝茶一邊在看電視,會有“覺”嗎?“覺”不起來嘛!是不是?所以這個茶的奧妙,很多同學在問問題時候發現了:“爲什麼茶可以跟禅結合?”因爲禅就是明心見性嘛,茶就是明心見性的時候做功夫的一個載體,就好像觀呼吸一樣。所以這個就是我們的老祖宗,先聖先賢,祖師們啊,他們在教學過程,在這種修煉的過程,發現一個是觀呼吸,好用著呢;第二個茶,好用著呢。可是大乘佛教用得多,南傳佛教到現在,還很少在茶上面顧及,也可能因爲他們那邊産的茶量太少了,茶的品種也少。所以這很奇妙,中國人得天獨厚,就在中國茶的品種最多,而且能夠産出好茶,而且我們的老祖宗很早就懂得用這個茶。我以前比較漢文化、漢民族中心主義,一直以爲漢人懂茶,現在慢慢慢慢發現,我們漢人以外很多的少數民族,他們很早就在喝茶,很早就在用茶,就懂茶的。所以我覺得這一方面,我們要用很大的心量去擴大。
第叁個,行禅,這個行禅是非常奧妙的,就是走路當中,我們的氣——身體的氣,跟我們的心的活動是聯結的。所以師父教大家去行禅,這裏面很重要的要點是什麼呢?就是最高的行禅的境界,就是你走路不動到你的呼吸的節奏,甚至于你走路的時候,呼吸的節奏,跟你睡好覺的時候——做惡夢不算,睡好覺的時候的呼吸的節奏是一致的。你知道爲什麼我們人睡了覺以後有精神,爲什麼?因爲你睡好覺的時候,你呼吸的節奏是最輕盈的,最自然的。所以照我們平常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呼吸只到胸部,都沒有下到丹田。可是睡覺的時候,我們的肚皮會怎麼樣?幹嗎?丹田在呼吸呀!懂嗎?最自然的呼吸就是丹田呼吸。丹田丹田,老祖宗有智慧呀,丹——能量也,能量的精華謂之丹;田——生産稻谷的地方也,就是說丹田就是生産我們身體的能量之精華的位置。可是你從解剖學方面來看,這裏不過是一個腹腔啊,可是我們老祖宗把它叫“丹田”,把它叫“氣海”,明海法師那個“海”。就是它是生産人類身體能量最重要的那個地方啊,叫氣海,叫做丹田。所以呼吸,每一口氣都下到丹田的人,一定長壽,一定說話有力。所以你看我們看一個人講話有沒有力,看他氣是不是從丹田出來。我們一般的呼吸都只到胸部,所以沒有力氣,這個東西有道理。
我想同學們普遍有一個困惑就是,爲什麼禅跟茶會結合?我覺得就是這個答案。所以我們在行茶的過程,一定就是要心平氣和,很重要。
我前面用《雜阿含經》的十二支緣起法,來跟同學們來談爲什麼明相應觸是如此的重要,我這裏再稍稍做一點小小的補充。
這個我想要請同學們特別注意到的一個東西是什麼呢?十二支緣起法我們剛才講是貫通叁世的,就是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但是我認爲這十二支緣起法真正要用功的只有一支,就是“觸”這一支,爲什麼?因爲它說明相應觸,無明相應觸。研究十二支緣起法的人都知道,十二支緣起法有流轉門,有還滅門,那請問流轉與還滅的關鍵在哪裏?諸位,就在這個觸裏。如果你在在處處,隨時隨地,都保持明相應觸,你在在處處,每一個當下,都是在還滅門,每一個當下都是當下涅槃,現法涅槃,這是《瑜伽師地論》的用詞。
如果我們每一個當下都是無明相應觸,我們就是每一個當下,每一個念頭,我們都在流轉門,也就是在輪回——我今天講的其他話你們都可以忘記,現在講這句話你們要放在心上。十二支緣起法是佛陀對整個生命一個最深的诠釋,所以佛陀常常說:“是緣起法,甚深甚深,難知難解。”可是我們大乘,北傳的佛教往往是把十二支緣起法看成是很簡單的,其實這十二支緣起法就是講我們自己身體的狀態,我們身心的狀態。我剛才講,“無明、行”這是概括性的,講到生命的本質,是一個盲目的意志驅動的結果;“識,明色、六入”,這是在娘胎的狀態,我們也做不上功夫,尋找輪回的地方,有好因緣,就有好父母;“生、老死”,這是對叁世輪回的外相一個敘述。我們這一生要做功夫,就是觸、受、愛、取、有,大家跟我再念一遍:“觸、受、愛、取、有。”(營員隨念)。而這五個字,只有一個字你做上了功夫,你說到“受”這個階段,用四念處的方法,“觀受是苦”,那已經——就好像一條河流是汙染的,你在中遊去做清理,那上遊還繼續汙染怎麼辦呀?觀受是苦還只是在中遊做功夫,只有在明相應觸上做功夫,才是在上遊正本清源。所以,當你明白了十二支緣起法這個明相應觸跟無明相應觸這樣一個非常關鍵性的作用的時候,我們就可以警惕自己,每一個當下,都是流轉跟還滅的轉力點。我覺得這裏是生活禅的基礎,爲什麼?我們生活中日用尋常,行住坐臥,著衣吃飯,語默動靜,每一個地方都是做功夫的地方。離開我們的生活,你說到禅堂才能做功夫,到念佛…
《禅茶一日(遊祥州)》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