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大家跟我把这五个字背下来,触、受、爱、取、有。(营员跟念)
游祥州教授:修行,我个人的理解跟体验,就是在触、受、爱、取、有那个地方,随时要起观照。触,就是我们六根对六尘的那个当下,一定要明相应触,如果我们随时随地保持一个念念分明的心,随时我都是很明觉明照的,然后对六尘,你就不会被那个感觉所欺骗,因为你有触接下来就是受嘛!如果你的心不是保持在一个念念分明的状态里面,接下来这个时候感觉从舒服、不舒服,到苦乐的感觉。然后接下来就是爱,就是你的好恶就起来了,然后顺着好恶,你的执着就起来,就取,然后业就形成了,这样了解我的意思吗?
好,我现在告诉你,如果你的修行,一直说,哎呀,我累计这么多业障呀,我要忏悔呀,忏悔是一定要忏悔,为什么?我们烦恼的库存,业障的库存也实在是太多,不清理也不行。所以忏悔就代表我们对“有”的这个部分,我们希望去清理那个不好的库存——仓库里面的storage,然后我说我不要执着了,我不要执着了,这就是对这个“取”,可是你为什么执着?这个地方没有做工夫,这个执着还是断不了,你在向上——“爱”。
所以修行的要领之一,我个人的体会,就是要减少好恶之心,所以我们一开始,同学们会说,我们这个对喝茶讲究的时候,会不会慢慢的就对好茶执着起来了?没错,那个地方你要警觉?那么在“受”上面做工夫,你看看,我们这个“四念处”里面很重要的一条叫“观受是苦”,为什么?快乐的感觉会产生边际效用的递减,有一个中国字非常非常的妙,跟佛法很靠近的,叫什么?叫“腻”,一个东西好吃才腻,不好吃怎么会腻呢?不好吃的东西你会腻吗?一定是好吃的东西,不断的吃不断的吃,到最后的时候感觉腻了,苦了。所以快乐的感觉最后也是苦的,那苦的感觉是苦就不用讲了,那个不苦不乐的感觉,时间一拉长也是苦啊,所以叫“观受是苦”。可是这个都还不是根本的对治的,正本清源之道就是在这个触上面做功夫。从这个触上面做功夫,因此,我们就回到我们今天有关茶禅的一个主题了。就是回到我们刚才讲的《杂阿含经》讲的明相应触的这个论述。
在明相应触那个地方做功夫,那这个明相应触的功夫怎么个做法呢?我们早上给大家看那个,就是今天下午给大家看的那个影片,就是走路,那个触,昨天大和尚带大家走路,如果你走路走得没有感觉,你说行禅装一个样子,你就是走再远也没有用的,走再久也没有用,就是要对那个触要明,脚踩上去要明,要有感觉。
所以我们喝茶也是一样,其实我认为茶禅跟行禅是一件事情,为什么?我喝茶的时候,念念分明地喝茶,我对茶的香气,我对茶的味道,所以你想想看,我们的鼻子闻到茶的香气的时候,尤其是在中国,修茶禅特别容易成就,为什么?中国的茶超过一万种,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产茶像中国茶的品种这么多的。所以你对每一种不同茶的香气的觉醒,鼻子觉,鼻子做佛了;舌头尝到不同茶的味道,觉醒了,舌头做佛了。我待会再引临济禅师怎么样讲这个原理。好,我们先休息。(引磬响)
游祥州教授:我们已经进行两个小时了,你们觉得今天讲理论的东西会不会太闷?
营员:不会。
游祥州教授:真的吗?营员:真的!
游祥州教授:很理论呢!师父希望我来跟大家讲,第一个是希望引起大家的兴趣,第二个让大家对禅茶有一个理念,第三个给大家一个体验。体验的部分你们体验到了吗?我当初接到师父的吩咐,要我来跟大家分享禅茶一日的时候,我自己是定了一个架构,就是说我觉得今天来这个地方,希望能够达到四个目标,第一个目标是四兼顾,理论跟体验跟行茶这部分作连接;第二个就是体验一下,就是能够找到禅茶体,明白禅茶的用。第三个就是身心一如,就是说怎么样从身体的自觉到心灵的自觉。我觉得学佛,就是研究佛法、接近佛法的人,常常是重心而轻身,把身体当成一个工具,我觉得这是一种盲点。我觉得身跟心是不可分的,所以身跟心如果一起来觉,我觉得这是完全的觉。就是我们要达到《圆觉经》所说的那个圆觉,那个大圆觉,我觉得是应该让身心一起做功夫的。实际上,茶,就是在我们身跟心之间,很奇怪,它是一个最直接的连接。有三样东西在修行上最管用,一个是观呼吸,为什么?因为我们在呼吸的时候,呼吸是气,可是这个气跟我们的心又不可分,为什么?你一着急,呼吸就急促了,你心情一放松呼吸就缓慢了,所以我们的心跟气,就在呼吸当中,它们最直接的连接,修行,为什么佛陀教我们一生都要做观呼吸的功夫?就是因为这个呼吸在修行上的能够得力。生下开始呼吸,死的最后一刻停止呼吸。所以呼吸——在呼吸上做功夫,在呼吸上做“觉”的功夫,就可以让功夫打成一片,不间断。
第二个就是这个茶,为什么?喝茶是味觉呀、是嗅觉呀,茶气往上走,往下走,这个就是身体的“觉”呀。可是这个“觉”,你如果没有那个心,这个“觉”就出不来。比如说你喝茶的时候,心不在焉,你一边喝茶一边在看电视,会有“觉”吗?“觉”不起来嘛!是不是?所以这个茶的奥妙,很多同学在问问题时候发现了:“为什么茶可以跟禅结合?”因为禅就是明心见性嘛,茶就是明心见性的时候做功夫的一个载体,就好像观呼吸一样。所以这个就是我们的老祖宗,先圣先贤,祖师们啊,他们在教学过程,在这种修炼的过程,发现一个是观呼吸,好用着呢;第二个茶,好用着呢。可是大乘佛教用得多,南传佛教到现在,还很少在茶上面顾及,也可能因为他们那边产的茶量太少了,茶的品种也少。所以这很奇妙,中国人得天独厚,就在中国茶的品种最多,而且能够产出好茶,而且我们的老祖宗很早就懂得用这个茶。我以前比较汉文化、汉民族中心主义,一直以为汉人懂茶,现在慢慢慢慢发现,我们汉人以外很多的少数民族,他们很早就在喝茶,很早就在用茶,就懂茶的。所以我觉得这一方面,我们要用很大的心量去扩大。
第三个,行禅,这个行禅是非常奥妙的,就是走路当中,我们的气——身体的气,跟我们的心的活动是联结的。所以师父教大家去行禅,这里面很重要的要点是什么呢?就是最高的行禅的境界,就是你走路不动到你的呼吸的节奏,甚至于你走路的时候,呼吸的节奏,跟你睡好觉的时候——做恶梦不算,睡好觉的时候的呼吸的节奏是一致的。你知道为什么我们人睡了觉以后有精神,为什么?因为你睡好觉的时候,你呼吸的节奏是最轻盈的,最自然的。所以照我们平常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呼吸只到胸部,都没有下到丹田。可是睡觉的时候,我们的肚皮会怎么样?干吗?丹田在呼吸呀!懂吗?最自然的呼吸就是丹田呼吸。丹田丹田,老祖宗有智慧呀,丹——能量也,能量的精华谓之丹;田——生产稻谷的地方也,就是说丹田就是生产我们身体的能量之精华的位置。可是你从解剖学方面来看,这里不过是一个腹腔啊,可是我们老祖宗把它叫“丹田”,把它叫“气海”,明海法师那个“海”。就是它是生产人类身体能量最重要的那个地方啊,叫气海,叫做丹田。所以呼吸,每一口气都下到丹田的人,一定长寿,一定说话有力。所以你看我们看一个人讲话有没有力,看他气是不是从丹田出来。我们一般的呼吸都只到胸部,所以没有力气,这个东西有道理。
我想同学们普遍有一个困惑就是,为什么禅跟茶会结合?我觉得就是这个答案。所以我们在行茶的过程,一定就是要心平气和,很重要。
我前面用《杂阿含经》的十二支缘起法,来跟同学们来谈为什么明相应触是如此的重要,我这里再稍稍做一点小小的补充。
这个我想要请同学们特别注意到的一个东西是什么呢?十二支缘起法我们刚才讲是贯通三世的,就是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但是我认为这十二支缘起法真正要用功的只有一支,就是“触”这一支,为什么?因为它说明相应触,无明相应触。研究十二支缘起法的人都知道,十二支缘起法有流转门,有还灭门,那请问流转与还灭的关键在哪里?诸位,就在这个触里。如果你在在处处,随时随地,都保持明相应触,你在在处处,每一个当下,都是在还灭门,每一个当下都是当下涅槃,现法涅槃,这是《瑜伽师地论》的用词。
如果我们每一个当下都是无明相应触,我们就是每一个当下,每一个念头,我们都在流转门,也就是在轮回——我今天讲的其他话你们都可以忘记,现在讲这句话你们要放在心上。十二支缘起法是佛陀对整个生命一个最深的诠释,所以佛陀常常说:“是缘起法,甚深甚深,难知难解。”可是我们大乘,北传的佛教往往是把十二支缘起法看成是很简单的,其实这十二支缘起法就是讲我们自己身体的状态,我们身心的状态。我刚才讲,“无明、行”这是概括性的,讲到生命的本质,是一个盲目的意志驱动的结果;“识,明色、六入”,这是在娘胎的状态,我们也做不上功夫,寻找轮回的地方,有好因缘,就有好父母;“生、老死”,这是对三世轮回的外相一个叙述。我们这一生要做功夫,就是触、受、爱、取、有,大家跟我再念一遍:“触、受、爱、取、有。”(营员随念)。而这五个字,只有一个字你做上了功夫,你说到“受”这个阶段,用四念处的方法,“观受是苦”,那已经——就好像一条河流是污染的,你在中游去做清理,那上游还继续污染怎么办呀?观受是苦还只是在中游做功夫,只有在明相应触上做功夫,才是在上游正本清源。所以,当你明白了十二支缘起法这个明相应触跟无明相应触这样一个非常关键性的作用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警惕自己,每一个当下,都是流转跟还灭的转力点。我觉得这里是生活禅的基础,为什么?我们生活中日用寻常,行住坐卧,着衣吃饭,语默动静,每一个地方都是做功夫的地方。离开我们的生活,你说到禅堂才能做功夫,到念佛…
《禅茶一日(游祥州)》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