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生活儀軌的意義
明海大和尚
(2007年7月19日晚于觀音殿前)
各位營員: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我們寺院僧俗大衆,對大家的到來表示歡迎。生活禅夏令營已經辦了十四屆,今年是第十五屆。每次開營之前,都要跟大家講一些在寺院生活的儀軌。所謂寺院生活的儀軌,很多方面涉及到身體的姿勢、身體語言,有一些涉及到我們的講話。
我們現在學這些東西有什麼用呢?我覺得你們有機會到寺院來體驗幾天寺院的生活,有一些朋友是想深入地了解佛教這一種信仰,了解佛法,深入地去學習,甚至去體驗;也有一些朋友,可能是想在知識的層面了解一下;有一些是想深入地體驗或者進入。不管是哪一種情況,有這樣一個機會到寺院裏來,了解寺院從外在形式上的東西到內在的方面我們的一些要求,我覺得都很有用。
大概來說,佛教在社會上存在和發展,通常我們認爲是有叁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我們知道佛教是個信仰。這個信仰,以佛教來說,來自于釋迦牟尼佛,他的覺悟,他生命的覺醒和體驗。于是,他幫助我們也能跟他一樣覺悟,所以他就有講法以及告訴我們一些覺悟的方法,這個是信仰層面的。但是,同時佛教在時間和空間這兩個方面要傳播,要借助于很多的手段,借助于很多的形式,當然語言文字本身也是一個手段。更展開地來說,你們在寺院看到的像建築、佛像、還有一些地方的壁畫、還有我們聽到的晨鍾暮鼓,還有我們今天要學的佛教的禮儀,其實這些都是傳播、傳達佛法內涵的工具和手段。這個層面通常我們稱之爲文化,我們稱它叫佛教文化。佛教文化有很多內容已經進入到社會生活中,成爲我們民族文化的一個構成部分。第叁個層面是社會層面,佛教在傳播中要用各種各樣的工具、語言、文字、塑像,包括一些約定俗成的規矩、禮儀,同時佛教也有社會的實體,像寺院、佛教協會或者是佛教的社團等這些社會實體,社會實體在社會中存在,它也有一些形態,有它的一些組織、一些規章製度,還有它跟社會要融洽,要遵守社會國家的法律和各地方本有的習俗。
我們要了解佛教,除了要了解信仰內涵,同時也應該要了解佛教文化的層面。佛教文化層面很重要,佛教有另一個詞叫“相教”。相,就是外在的現象,也就是釋迦牟尼佛講的這些人生的境界、覺悟的境界,它要通過外在的形式、外在的這些現象來傳達出來,同時也通過外在的形式和現象來影響和熏陶我們的心。通常我們講佛教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淨化心靈的。淨化心靈的工作不是憑空地來開展的,還得通過很多手段來達成,通過這些外在的形式、外在的相來達到內心的淨化,所以這其實是一個教育的藝術,是一個熏陶人的心靈的一個技巧。包括佛像在內,都是這樣的。因此在現代的社會有的人會誤解,會覺得佛教的形式太多,可能有一些知識分子出身的人覺得這些外在的形式不重要——重要的在內心嘛,所以有的人說:“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這些說法和想法是有些極端的,有些偏。爲什麼呢?因爲你離開這些外在的形式,你說你的心中有佛祖嗎?這些好像說不上,而且也不好保證。而且我們心中要有呢,首先要從外面開始,從外面這個形式開始有,這樣慢慢心中才有。比如我們在寺院裏面,你們在這裏吃飯,已經參加了過堂,過堂需要有師父去行堂,首先把飯做出來,盛到我們的碗裏,那麼如果說不需要這些外在的東西,他拿一個空盆,走一下,我們看一下就飽了,會嗎?那不可能。所以說需要這些外在的形式,因爲形式跟內容不能分。我講這個的意思是大家到寺院來了解和學習寺院的這些禮儀以及在佛教上的重要性。
同時你們也知道,佛教傳到中國漢地兩千多年,已經和中國文化融合,本土化了。在兩千多年的傳播、發展的曆史上,實際上從印度來的佛教,在中國的文化環境裏它的信仰的內核沒有變,它的外在表現形式上變化多多,有很多的變化。因此,現在我們漢傳佛教寺院裏很多儀軌,其實保留了很多我們中國傳統像儒家文化的一些禮儀的精神和一些做法。禮儀在儒家是很重要的。禮樂,禮是用來改變我們的氣質,是熏陶我們的氣質的。因爲曆史的變遷,有些東西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已經沒有傳承了,這傳統已經中斷了。但是還好,在佛教,包括道教裏面還保留了一些屬于中國傳統文化裏面一些“禮”的精神。據說在宋朝的時候,有個理學家叫程颢,他到禅宗寺院去,看到寺院裏的師父們吃飯的那個情景,師父們吃飯人很多沒有聲音。你們在這裏吃飯有沒有感覺到,是跟你們在學校有些不一樣,好幾百人但是沒有聲音。我好幾次出去辦事,正好吃晚飯的時候回來,從齋堂門口過,裏面亮著燈,一點聲音都聽不到,在外面聽不到,我說:“現在吃飯了嗎?”走到門口往裏一看才知道,好幾百人在裏面吃飯。當時宋朝的這個理學家程颢,看了以後他很感慨。我相信宋朝的寺院做得肯定比我們現在還好。程颢不是佛教徒,他是一個儒家的知識分子,對佛教甚至還有些批評的。他當時看到這個場面有一個感慨,他說:“叁代禮樂,盡在此中。”就是說儒家有個理想,禮樂的製度規章,人們的這種生活方式,是在很早以前,在周公那個時候興起的,在宋朝他覺得這些東西已經都不太興旺了,想不到在佛教的寺院裏面看到了這種情況。
我講這個意思,就是說你們有機會到寺院來,也接觸這些知識,實際上是跟我們的傳統發生了接觸,跟我們這個文化的傳統發生了鏈接。我有時候到社會上去參加一些活動,包括開一些會,比如說政協會等。我有時也在想,其實我們應當建立這樣一套在公共生活的有些場合關于服裝、關于身體語言,按照我們的傳統精神,在新時代建立一套這樣的規範。如果這樣一套規範能建立起來,我覺得對大家都有好處。因爲這不光是好看,你這個身體有時候有的一些姿勢,會影響你的心態。等一下我們的維那師要給你們講一下拜佛以及吃飯的規矩。有一些姿勢會影響我們的心,你看我們一合掌,我們拜佛一合掌,你的心就很專一,對吧?如果見到佛你不合掌,你把兩個手抱在腦袋後面,你們試試看,現在你們試試,你們聽我講話的時候,把兩只手抱在腦後,或者是交叉放在胸前,你們感覺一下。在佛跟前,交叉雙手放在胸前,感覺就不大一樣。或者是我們把兩只手插在我們的兜裏,但是好像你們現在這個衣服沒有兜,插不了,這些姿勢都會影響心情、影響心態。兩手當胸一合掌,自然地這個心態馬上變了。還有我們說,見到佛像我們鞠躬,我們問訊,還有我們身體在地下,會有感受,你的心裏會有感受。
現代的人呢,一般有的人他不接受,憑什麼我對這個石頭或者是木頭刻的像來趴下呢?他不懂得,其實這是一個教育的藝術——熏陶、自我熏陶、熏陶你的心,還有熏陶你的氣質。經常拜佛的人,他的這個身體顯得很調柔,很好使喚,很溫順,就是很優雅,有這麼個味道,他就是沒有野性。一個人出來,他的氣質、身體語言會呈現出來。有的人是粗粗拉拉的,就跟一塊有棱角的石頭一樣,沒有磨垢剖光;有的人呢,特別有的男士,看起來就是很舒服,是經過打磨的,英文裏叫“gentleman”,女士也可以叫“gentlewoman”。就是他們經過了一個文化的熏陶和打磨,是不一樣的。
你們大學畢業以後去找工作,你去應聘,那些面試你們的人都會觀察你這些東西的。你在椅子跟前怎麼就坐?你坐在那什麼姿勢?你見到別人怎麼打招呼……這些東西很難說,它是長時間訓練出來的。這些地方如果你們通過在寺院裏面拜佛,通過跟師父學這些規矩,把你那氣質轉化了,打磨好了,那麼你們的未來會好,對你們會有實際的好處。這就是講我們的身和心相關聯,不能分。因此我們在寺院裏面也是來學這一課。出家人學這些,以我來說是學了很長時間,你們只有七天的時間,也不知道你們能學成什麼氣候。像拜佛,師父教,你們會了。但是,你有一些毛病一些習慣改過來很難。我那時有個毛病,坐著腿會晃、腿會搖,其實是一個下意識的動作,在某種意義上說,是身體不在心的掌控下,心是分裂的,有一部分在這兒,有一部分在別的地方。所以,身體會失去控製,會有這些小動作。那時候師父都會提醒我們,有時候會打我們一下。你們在這裏七天時間,今天晚上集中一個時間,由維那師給你們講解這些規矩,希望你們用心地學。關于吃飯、關于拜佛怎麼做等等。你們學好了,以後到其他寺院裏去,比如說拜佛,一拜人家就知道,這是受過正規訓練的,不是雜牌軍,是正規軍,就不一樣。
這些規矩裏面,你們也要注意,關于我剛才講的熏陶我們的心態的作用,陶冶我們的氣質的作用。還有兩個作用,特別是學管理的人要注意。第一個作用是什麼呢?管理。管理,就是說在一個團隊裏面,一些身體語言比較統一的時候,它自然有一種管理的氛圍、管理的效能。在寺院裏面,有一些要求是與整個團隊集體的活動有關系。打個比方說,我們進佛殿,等一下師父要講,我們在佛殿裏怎麼站,東邊、西邊,包括繞佛怎麼繞,它都是因爲集體活動的時候,就是這樣最合理,它有它的合理性的。還有我們進佛殿,一般我們習慣于先邁靠近門邊的那個腿,你覺得很怪,怎麼這麼要求呢?其實它很科學。你進佛殿,我們的習慣是從門邊走,不在中間照直走,這是一個文化,這是我們中國人的一個文化,是謙虛的意思。因爲寺院的建築是依照傳統的皇宮建築,中間是主賓走的,所以一般表示謙虛是靠邊走的。你進佛殿一般是靠著門邊走,所以要邁靠近門邊的一條腿,你試試,你不邁那條腿邁另一條腿呢,你會覺得很別扭。所以它有一種團隊管理的意義。也是在熏陶身心。第二個作用就是說這些禮儀,這種統一性還有一種廣告效益,有一個宣傳的作用、公關的作用。別人到這一看,這個統一性,實…
《寺院生活儀軌的意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