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際上這種統一它就凸顯了,它是一個個性化的,是一種活的LOGO,是吧。它是特征化的、個性化的,它有這種作用。所以在企業裏面,在企業文化裏面,講管理呀,那麼多企業,你要突出你的形象,這些地方都是,我覺得可以從寺院這裏學到很多東西。
我們漢傳佛教裏有些禮儀,你注意看,它很有意思,它跟我們中國人的哲學,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中國人的,漢人的,這種思想境界有關系。比如說拜佛,我們到西藏拜佛,西藏拜佛是整個的身體全部趴下去,這個是特別徹底。那麼我們漢人也拜,我們也趴下去,但是呢不是全部的,是既非常恭敬,同時也有一個分寸,有一個尺度。實際上是我們漢人文化的一種精神,一種中庸之道,一種文質彬彬。孔子講嘛,文就是要有文化,質是質樸,西藏的這種拜法就比較質樸,比較直接,沒有任何修飾,全部下去。我們這樣也是要表示恭敬,但是帶一點點收斂,就是表達恭敬心帶一點收斂。在這裏面你們都可以體會到這種不同的民族文化在禮儀上所表現出來的差異。
所以今天晚上,我們這一課有這麼多重要的意義,希望你們好好學。下面我們就請維那師,還有我們幾位法師跟你們講寺院生活的一些禮儀。
附錄:《上殿、禮佛、過堂禮儀及注意事項》
道智法師
(2007年7月19日晚于觀音殿前)
剛才大和尚介紹了理論,我再講一些實踐的。寺院裏出家人每天的生活都是由法器引領,隨著法器,就是大家聽到的鍾聲、鼓聲,還有觀音殿前挂的像大魚一樣的梆,還有銅的火典也叫雲板。寺院裏出家人的生活全是由法器引領,所以出家人生活很簡單,光用耳朵聽就可以了,包括上殿、誦經同樣的都是由法器的引領,不需要專門有人去招呼。法器,也叫龍天的耳目,法器一敲起來,天上的龍天護法就會知道我們在做佛事,在誦經。龍天的耳目,大衆的號令,所以全部由法器來引領我們的生活。
每天早上所有的法器響起都是由禅堂開始,柏林寺的禅堂就是觀音殿後面的無門關。怎麼區分一個寺院的宗派,就是到禅堂看那個板,禅堂裏面一口鍾下面挂了一塊板,就是這塊板。外來參訪的師父到這個叢林裏,到禅堂裏一看,看到這塊板就知道這個寺院是什麼宗派。你們沒有機會到禅堂,因爲柏林寺的禅堂不允許在家衆進,包括出家的女衆也不可以進禅堂,只有出家的男衆才可以進禅堂。禅堂裏有鍾板的寺院就是叢林,也就是大寺院、大廟。不管寺院的建築再大,沒有鍾板都算不上叢林,算不上大廟。所以禅堂有鍾板的寺院才稱作大寺院。過去,聽老和尚們講,寺院裏的方丈,傳過出家衆具足戒的方丈才能真正的稱爲方丈。
我們每一天法器的響起是由禅堂開始,早上是四點一刻打板。這裏有法師給大家做示範,大家可以看。法師手裏提的這塊板叫夜巡板,就是寺院每天早上起床聽的打板。每天早上,在院子裏面打四板,在禅堂裏起板,最先開始打板是打叁板,打叁板就是在禅堂裏打叁遍,打四板是繞寺一周,大家聽到打了四板就要起床,起床洗漱,這是最開始聽到的板響。
寺院裏打板以後,禅堂裏就接板,禅堂裏接鍾板,禅堂裏的鍾板響了以後就套鍾鼓樓的大鍾,寺院裏這些法器都是一環套一環的,沒有間斷的,都是銜接上的,沒有打空板的,早上打了板,禅堂裏再接夜巡板,禅堂裏再接鍾板,套鍾鼓樓的大鍾。早晨是先敲鍾後敲鼓,晨鍾暮鼓,晚上是先敲鼓後敲鍾,這幾天大家可以注意聽一下。剛才講的是早上起床的時候聽這個板響。同樣做晚課的時候,每天做晚課是下午四點半,也就是四點一刻在觀音殿這邊開梆,然後禅堂裏打板,接鍾板,再打夜巡板。晚課聽到打板就是打一板,單獨的就一聲板響,打一板也是繞寺一周,這是一板,隔上幾秒鍾打一板,大家聽到這個板響就集中到普賢閣做晚課。同樣在大殿裏誦經,敲木魚、敲引磬。大殿裏放的木魚,有一種講法,魚睡覺也是睜著眼睛,它一直是不閉眼的,寺院把它做成法器,每天念誦的時候用來敲,就是警策出家衆要像魚一樣精進。我們觀音殿旁邊的那個魚形的梆,有一種說法,就是一位師父生前做很多事,他說死後他會投身成爲魚,每天敲他,也是他忏悔業障的一種方法。我們每天誦經的時候都是由法器的引領,每天上殿都要敲木魚,就是由它來掌板,所有的唱誦都是由法器來掌握的。
下面我給大家講一下禮佛。我們在大殿禮佛,站的時候身體要站直,由于我們穿的衣服都是沒有衣領的,站的時候就要頸靠衣領,身體也要自然地挺直,這樣的話頸椎是直的。腳下是前八後二,腳尖與腳尖之間是八寸,腳跟與腳跟之間是兩寸,身體自然直。在大殿裏,不合掌的時候要操手站,所謂操手站就是左手在下,右手在上,兩個拇指微微相觸,結這個印,放在胸口的位置是比較端正的,這叫操手,也叫結印。平時在大殿裏誦經有合掌的時候,也有操手的時候,合掌的時候十指並攏,掌心不是空的,實心實意的,拇指是碰到胸口而不是離開胸口的,臂肘也不要架起來,這樣看起來很緊張,合掌的時候兩個臂肘是向下自然放松的,而不是搞得很緊張的把胳膊架起來,這樣很累。
接下來講禮佛。先合掌,禮佛叫頭面接足禮,拜下去的時候兩只手翻開,掌心向上。禮佛的時候作一種觀想:我的兩只手好比兩朵蓮花,兩朵清淨沒有汙染的蓮花托著佛的兩足,所以叫頭面接足禮。拜的時候分了好幾個動作,我們拜的時候腰先慢慢地彎下,慢慢弓腰的同時腿彎曲,向下拜,拜的時候先是右手放到蒲團也就是拜墊的中心,然後在慢慢跪下的同時左手放到拜墊的左上角,然後右手放到拜墊的右上角,同時頭碰到拜墊的時候要翻掌,翻掌的時候頭剛好在兩只掌的中間下一點,兩只掌的手指成這樣一個形狀,因爲我們觀想佛剛好是面對我們站,他的腳也同樣是前八後二站的,掌和掌之間是八寸,指尖和指尖是兩寸,掌一定要伸平,十指並攏,拜的時候頭碰到拜墊然後再翻掌。起來的時候是先翻掌,然後再起身,起來的時候還是同樣的,先是右手放在拜墊的中間,左手慢慢地離開拜墊,起身,起身的時候左手還是合掌在當胸。我們拜佛一般是拜一拜起來,然後再拜第二拜,如果是你在拜墊上不起來,一直在拜,相當于一個禮,所以我們是拜一拜起來再拜,再拜,叁拜,連續的叁拜。一般我們在早晚功課之前都先禮佛叁拜。禮佛的時候動作不要太快,稍微緩慢一點。我們起身的時候,是後面臀部這裏先起來,拜下去的時候這兩個膝蓋分開,剛好是在蒲團的兩個下角,這樣拜下去的時候臀部不會高翹,拜佛的時候也要講究威儀。
我們講鞠躬叫問訊。問訊的時候,先合掌,弓身九十度角,頭也是一樣的,不要把頭勾下去而身體還是高高的,身體是平的,成九十度直角,我們都是年輕人,這樣可以做得到。我們禮佛之前要問訊,禮佛之後還要問訊,問訊的時候站著時合掌,問訊的時候手慢慢地變化,變成放掌操手的姿勢,左手在下右手在上,起身的時候結一個印,叫毗盧印。這個印是右手包著左手,右手的食指稍彎曲,左手的食指搭住右手的食指,後面兩個拇指是並攏的,手心是空的,兩只手抱在一起。我們在問訊起身以後結這個印——毗盧遮那佛這個手印,結這個手印齊眉,與我們的眉間相齊,但不一定要碰到眉,與眉相齊就好,結毗盧遮那佛這個手印,毗盧遮那佛是法身佛,問訊起身以後結這個手印。剛才講了在大殿上都是由法器的引領,法師手裏拿著的這個叫引磬,我們禮佛的時候都要聽這個引磬,在萬佛樓你們可以看見有個很大的磬,那是大磬,現在這個也叫二磬,沒有大磬的時候就會用這個代替大磬來掌握,禮佛的時候就用引磬來招呼。禮拜,我們現在就配上引磬,先問訊,問訊的時候弓身下去是一錘引磬,起身是一錘,合起來是兩錘引磬。禮拜的時候第一拜是叁錘引磬,拜的時候拜下去是叁錘,起身是一錘;第二拜,拜下去是一錘,起身一錘;第叁拜,拜下去是兩錘,起身一錘。好,問訊,起身。
我們在合掌的時候,誦經的時候不需要把眼睛完全閉攏,眼神下垂,眼觀鼻,鼻觀心。上殿的時候不東張西望,要全身心地投入誦經,收攝我們的身心,如果東張西望的話心就不專一。放掌,放掌也叫操手,就是左手在下右手在上,操手放在胸口,不是放在丹田腹部這裏。大家不要嫌麻煩,出家人在受戒的時候,一個月的時間就是做這些事情,每天都是這樣的,因爲我們是在寺院裏生活,所以要按照寺院這個規矩來講給大家聽。
我們剛才講的是上殿禮佛,以後每天都是按照這樣來做,誦經之前先禮佛叁拜,慢慢地大家就會熟悉這些動作。在殿堂裏不允許講話,因爲殿堂是清淨的地方,佛住的地方,更不允許在大殿涕唾,扔髒物,這都不允許。不是在這裏嚇唬各位,大殿裏涕唾都會墮地獄,所以大家要慎重,在大殿裏一定要注意。出家人每天都綁腿,穿的衣服都嚴嚴謹謹的,就怕有一點髒物弄在殿上,所以大家在大殿一定要保持殿堂的清淨整潔。進殿的時候剛才大和尚也講了,我們是男衆女衆分東西兩單,男衆在東,女衆在西。站西進門的時候就要邁左腿進殿,如果站東就要邁右腿進殿,進殿以後不問訊,從大殿的下邊繞道到你要站的那個位置,然後再轉身向上問訊。在大殿裏不能直接地從東邊到西邊,直接地穿來穿去,這叫穿堂直過,穿堂直過在叢林裏是犯規矩的,不允許的,不能穿堂直過。穿堂直過只有僧值師父可以,因爲僧值師父在叢林裏負責管紀律的,他可以在大殿上穿堂直過。再一個就是香燈師父,因爲他是爲了添油啊燒香啊,他可以在殿堂裏直接走過,但是也不是無緣無故的直接地穿堂走來走去。所以大家注意不要在大殿裏直接穿來穿去,整個規矩在所有漢傳的寺院裏面都是一樣的,對于叢林的規矩大同小異,有些寺院因當地的環境不一樣製定的規矩不同,但是基本的規矩都是一樣。在大殿直接從中間上中間下的,方丈和尚可以。寺院…
《寺院生活儀軌的意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