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 南閻浮提衆生舉驚心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 ” ,我第次讀到這兒就打一個冷戰。我們都是在造業,隨業受報,是有因果。我覺得佛教講緣起法,講業力,衆生都是隨業力隋入六道,輪轉生死的,而佛法就是讓我們解銳生死,從業力這個循環中解脫出來。它依據的是什麼呢?是願力。業力是有我的,在唯識學上講,第七識末那識那裏有個我在,依我在那裏造作、行爲,就是造業,就是我們以後的受報種子,等這種子成熟現行我們就受報。佛法講因果,但不是突宿命論,如果是宿命論的話,那衆生就不能解脫。我記得 1990 年時到四川昭覺寺去親近本光法師,離開法師時我都走出去了,法師喊我: “ 哎,你回來,你回來。 ” 把我喊回來指著我對我說: “ 你記住,衆生的業力不可思議,佛菩薩的願力不可思議,走吧。 ” 就讓我走了。講了兩不可思議,在物理學上是兩個無窮大。爲什麼兩個不可思議呢?如果我們只看到衆生的業力不可思議,沒看到菩薩的願力不可思議,那我們衆生是沒有辦法解脫的,我們只能在生死輪回中輪轉下去了。如果只看到佛菩薩的願力不可思議,沒有看到衆生的業力不可思議的話,那阿彌陀佛,藥師琉璃如來,觀世音菩薩那麼大的願力,怎麼今天還會有我們這些苦難衆生呢?是兩個不可思議啊,忏悔、持咒、念阿彌陀佛與阿彌陀佛的願力契合,每一個佛菩薩的心咒,都是他的願的凝聚。比如觀世音菩薩的願力就在六字真言裏。我們在持咒念佛的時候,就與佛菩薩的願力相契合。再說如果我念了佛,持了咒,消業的話,那是不是沒有因果了呢?注意,這裏你只看到佛菩薩的願力不可思議的一面,就沒有看到衆生的業力不可思議的一面。如果我們和佛菩薩的願力相契合的話,那麼我們就被佛菩薩的願力攝受,是可以消業的。我們的造業就是身口意叁業,所以念一句阿彌陀佛,或者一句佛菩薩的心咒,都是與佛菩薩的這種清淨的口業相契合,而得到他的願力的攝受,以佛菩薩的願力而消我們的業。注意,佛法講的是兩個東西,兩個不可思議,大家應好好地把這兩個不可思議圓融起來,而不是對立起來。
關于氣功與佛法的問題,這了也值得一提。很多學佛的人都是從學氣功過來的,這個現在有好多好多的看法。我個人的看法呢,氣功在一定意義上確能給我們一些人一時間解決諸如象病苦這樣的痛苦。我想這是我們應當隨喜的。確實有許多人是通過搞氣功來學佛的,當然也要贊歎。然而存在的一個問題是什麼呢?學氣功的很多人後來皈依叁寶了,學佛了,往往把氣功的一些境界、習氣帶到佛法裏來,或者他誤以爲氣功的很多境界就是佛法裏的境界,這叫附法外道,是個很嚴重的問題。這也就使我們佛教界很多大德對氣功好象有些反感,經常痛斥氣功界的一些東西的原因。
有人問學佛以後,氣功還能不能練?那要看學佛的見地到了什麼程度。講生活禅,真正把佛法參透了,我們的現實生活無處不是禅。但是你參不透,那現實生活中是什麼,一切還是什麼。所以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是,你把好的功法作爲自己身心的一種實踐去修行的話,我們並不反對。但要知道這見地,如果正見還沒有建立起來的話,那是很容易墮入身見的。我想借用淨慧法師說的把小乘和大乘禅法結合起來的方法,用佛法的見地來貫穿它、統率它,不僅氣功,對于一切法,我們都應該用佛法的見地、正確的見地去統率它。如果真正能用佛法的見地把一切法統率起來,我想這也是生活禅的見地了。
佛教裏有許多法門,佛教的法門能不能統一呢?我個人的觀點,比如說禅淨雙修,我覺得還是不忙雙修。真正參禅你就一門心思參禅,淨土你就一心一意依止于阿彌陀佛,何必禅淨雙修。而且這個法門講到極處,禅淨不二,這是毫無疑問。但是作爲法門之所以有這個兩個法門,是爲了度衆生的方便。參禅要起疑情,要懷疑。念阿彌陀佛。修 密的首先要信學當頭,一上來就什麼禅淨雙修、禅密雙修,我覺得恐怕還早了一點。我個人的感覺是拿准一個法門一門心思地修行。每個法門都有它自身的特性,我們未搞清楚就盲目把它溶起來,往往得不到真實受用。
學佛是活潑潑的、生機勃勃的,它與現實生活不矛盾。通過學佛,我發現一點,就是每學到一定時候,就會發現佛法與現實生活中很多問題矛盾,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深入了一些又發覺不矛盾,跟生活融合起來了。每當我們在學佛過程中發現這種問題時,就應該在這個地方好好地下功夫,就在這矛盾的一點上參,參透一點就是一點進步。其實本來是沒有矛盾的,這個地方恰恰是我們未搞清的地方,這是我個人的一點體會。
通過多年的學佛,我的思想轉變了很多,越學越覺得佛法是無上的智慧。佛教作爲東方文化中的一顆明珠,佛法應該有佛法的曆史觀,真正的佛法不僅僅是參參禅、念幾句彌陀。我們怎樣參悟佛法的道理,怎樣用佛法的道理來悟解人生、社會,運用到社會現實人生中去?我們知識分子學佛應該在這些方面多作些思考,這本身就是行持。我們要把佛法運用到生活的每一個方面,這樣也才能真正體現生活禅的含義。
今天我就談這些,請多加指正。
《從生活禅談起(于曉非)》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