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出家的师父都是你们的师父。这个概念要搞清楚。
再有就明些参禅的、修密的、念佛的高了很多矛盾。实际上佛法八万四千法门,本身是圆融的,是平等的。佛法之所以有八万四千法门,是对治我们众生八万四千种病,众生有分别心才有不同的法门。有人问哪个法门高?我觉得法门无有高下,当机则贵。参禅也好、念佛也好,看哪个法门当机。佛法讲平等不妨碍差别,讲差别不妨碍平等,这是不相矛盾的。今天下午学愚法师讲佛教的妇女观,讲得很好,有平等性一面,也有差别性一面,众生平等,男女应平等。但同时不仅男妇有差别,任何两人之间都有差别,这种平等性和差别性是不相妨碍的,差别是缘起的差别,佛法的缘起法是把平等性我差别性很好地统一起来的法。运用缘起法,学佛过程中我们会少很多障碍。这是插了一句题外话,回来还讲我们的戒 —— 三皈依。
从大乘佛教上讲,大乘根本的戒是以愿为戒,愿之所在法门之所在。我觉得学佛第一件事是发愿,是自己愿心的确立。因为现实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依我们的欲望而有,依我们的贪嗔痴而有,依我们的欲望而有的一切是在造业,我们是在随业受报。而学佛特别是学大乘佛教,我觉得这首先在于你是不是真的发愿了,是不是把自己的愿心建立起来了。欲望是有我的,愿心是无我的。《无量寿经 》、《药师琉璃光本愿功德经》讲阿弥陀佛、药师佛是怎样成佛的,他们是发了愿,依愿修行而成佛的。所以愿之所在,法门之所在。大乘的戒,愿是根本。这次青海夏尔东活佛在五台山传授灌顶,来了一千四百多人去学密法。有一些很不错,是发心学佛的,为求法而来的。但有些是不是真心就很成问题。举个简单的例子,夏尔东活佛在那里传授大威德十三字灌顶,一上来就讲菩提心的建立,说诸位这里为啥而来,是为众生即身成就无上菩提而来,夏尔东活佛明确讲了受这个灌顶,修这个密法,首先要发起菩提心来。密教灌顶,灌顶完后要喝一些师父加持过的水,受加持是真实不虚的,是有用处的。师父讲了,我这个宝瓶水,宝瓶灌顶,大家每人喝一口,分三口,为什么呢?消我们的贪嗔痴!话音未落,别的喇嘛拿着这个水刚一出来 ,很多人疯了一样扑上去抢这个水。我坐在底下就想,如此的贪心!这水怎么能消你们的贪嗔痴呢?你这样去求灌顶,怎么能跟夏尔东这位上师相应呢?喝了这口水,是不是对身体有好处呢?这一点是不否认的,但只为这口水就扑上去抢,我心里好难过,这是来学佛吗?可能喝了这口水感觉很好,但捡了芝麻但丢了西瓜。大太阳下坐在那里,灌顶时又下大雨,坐在那里吃那么大苦似乎只为跑来抢一口水,把与上师相应的菩提心丢掉了,这哪里是学佛啊!当然话双说回来,我们很多念佛的也是为我。有很多念佛的老太太在家念观世音菩萨,求菩萨保佑我们全家如何如何,是不是欠听了这话就回去斥责那些老太婆搞迷信。我曾跟陈兵教师谈过佛教徒怎么划分?陈教授讲我们正信的、真正发愿发心学佛的,叫精英佛教,而那些叫民间佛教,这里没有偏低的含义。我觉得这样划分也好。我们真正树立起正信,真发心学佛,真正地发心发愿,那我们是学佛法的实法;而那些老太婆念佛也许暂时为了世间的平安,是有所求的,这是权法。菩萨度众生,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道。我们是凡夫,自然就有欲望,我的欲望就大得很,时刻反省起来,满脑子的贪嗔痴,如果你说没有欲望了,没有贪嗔痴了,那也不需要佛菩萨来度你了。我们确实还有欲望,所以佛菩萨先以欲勾牵,而后入佛道,这是权法。我个人的看法是不以实废权,但同时也不能以权代实,我们不能满足于念佛、念菩萨,所以学佛都首先是三皈依、发愿,这是最基本的戒。
讲到定,定是佛法与外道的共法,佛法修禅定,非佛法外道也修禅定。所以释迦老人家当年修定修到非想非非想处,修完之后,老人家说它不究竟,不彻底,但有人依此而讲我们不需要修定了,因为不了义不究竟。禅定虽然不是佛法的不共法,但是佛法的一切成就都是依禅定而有的。讲禅宗南顿北渐,我觉得后世有时喜欢把慧能大师的南传说地高高的,过于偏低北传神秀渐法。也许我们现实比较当机的还是要 “ 时实勤拂拭 ” 。今天中午,净慧法师就讲怎么把小乘佛教的禅法和我们大乘禅法结合起来,吸收小乘禅法中次第修行这些好的方面,以大乘禅法的智慧、境地作为指导,是不是很好呢?我们如果真发心学佛,就要在禅定上好好地用功夫。
佛法究竟为了什么?为了了脱生死。我不知道在座各位是不是真发了这样的心来学佛、参禅,来参加生活禅夏令营。当然从究竟上讲生死是不二的。但从修行的次第上讲,我个人觉得不能了生就很难讲脱死。有的寺庙大雄宝殿晨供的是释迦老人家,他的左右两手一边是药师琉璃光如来,一边是阿弥陀。如果我们把药师法和阿弥陀的法好好地参学,会发现释迦老人家是很有用心的。东方净琉璃世界讲的是东方。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象征春天,是生机勃勃的,所以释迦老人家讲最这两部法,一部生,一部死,是很有用心的。净慧法师慈悲,给我们创造了两次机会,把吴立民老先生请到这里讲了两次《药师经》,我们听吴老讲《药师经》感受很深,因为他不仅讲死后的往生,还讲生的时候应该如何。如果我们放弃了生而讲死,我觉得这样有点偏了。实际上释迦老人家讲过生法,净慧法师提出生活禅,想把佛法与我们的生活紧紧地结合起来,这是非常当机的。中国佛教未来能真正弘扬起来,这是最重要的一个部分。现在大家也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比如你跟人家讲 “ 我学佛了 ” 。人们会有两个感受,有人说你在家里、社会各方面没见你有挫折,你怎么学佛呢?给人的印象好象学佛一定是受了挫折以后再也没办法了,最后到佛门里面苟且偷生来了。再有就是一说我学佛了,念佛了,就会说你年纪轻轻的怎么就为死后的事打算起来了呢?念阿弥陀佛不是为死后往生极乐世界吗?他不晓得佛法里有生机勃勃的东西,有生法。西方有位大家者叫麦克斯韦博,他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很了不起的思想家。他有一部代表作《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探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是怎样建立起来的,他的结论就是新教伦理 —— 基督教的新教伦理是资本主义价值观念诞生的基础。他这部书里比较了各种宗教,比较到佛教时他说佛教这个宗教是只讲死不讲活的,这样一种宗教怎么诞生资本主义精神呢?在他那里就把佛教的生一笔给勾销了。当然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但给人造成这种印象,佛教界自身是有责任的。我们没有很好地把化佛法和生活结合起来,没有很好地把佛法中这种生机勃勃的东西弘扬起来,我觉得这是当前中国佛教的一大弊端。如果要把佛教真正弘扬起来,要讲生法,要讲生活禅,要把我们的禅、我们的佛法紧紧地与我们的生活结合在一起。这不是我们一时产生的灵感,不是净慧法师忽然提出一个故弄玄虚的生活禅。本来生活就是禅,禅就是生活。而倡导生活禅,正是针对当前中国佛教的弊端。我觉得这时候讲生活禅非常好,特别是青年人,我们正是生机勃勃的时候,更该把身心溶入佛法的生的理论中。从最简单的实际上来讲,我们许多学佛的年轻人不学佛时还好,一学佛给人的印象是这个人呆了,变得与别人格格不入了。本来同学关系都很好,因为学佛弄得宿舍同学个个都烦他,佛里佛气。这是因为他把学佛与我们的生活对立起来了。而因为我们学佛,学生活禅,我们的同学关系、同志关系应该更融洽,更能够与大家打成一片。所以我们青年人学佛、讲生、讲生活禅有更重要的一层含义。老年人几十年的人生历程走完了,如果把精力一心投入弥阿陀老人家的怀抱,那么这还是可以的,对于我们青年人来讲,我们更应该在生上用功夫。大家不要误解,阿弥陀佛实讲的也是生死不二。《无量寿经》里讲阿弥陀佛未成佛以前有一世是国王,后来国王不做出了家,取名法藏,就在他的老师那里学习,发了四十八个大愿,表了四十八个无我的决心,他就是依自己所发的这四十八个大愿修行,最后成就了阿弥陀佛。他一世发了四十八个大愿,他的老师是谁呢?是世间自在王佛。注意这里面有一层很深的含义,世间、自在、王,王是顶尖了,最高最高。修阿弥陀佛的法,重在死后的往生,其实阿弥陀的法也在世间,也在讲生的。有一次,我在长沙讲课,讲佛法缘起性空的道理,讲到无我时,一位老居士啪地一拍桌子站起来了, “ 什么,无我!我念了几十年的阿弥陀佛,就想我能去西方极乐世界,最后竟然说是无我,去的不是我,那我不念了,不念了,不念了! ” 弄得我坐在那儿半天说不上话来,如果他从此不念阿弥陀佛了,我这可就造业了。真正往生阿弥陀国,上品上生那是要行菩萨道的,在现实生活中无我为人行菩萨道,不是一天到晚为我,我去阿弥陀国,我去,我去 …… 。城然靠阿弥陀佛的大法,依然可以去,但想上品上生很难啊。所以修念佛法门,也讲生。我补充这几句话是要大家不要误会了,好象年轻人不能念阿弥陀佛,我可不是这个意思,念佛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什么人都可以念的。只是就当代中国佛教的弊端来讲,更应该讲生活,而且我们年轻人学佛在社会弘法的时候,更应该在生上用功夫。我觉得我们来这里住了几天,亲近净慧法师老人家,若真能体会到佛法生的一面,真能够回去以后把禅、把佛法与我们的生活紧紧结合起来,那我们来这一趟就没有白来。
有人问, “ 忏悔呀,念咒呀,念佛呀,能消业障吗?如果能消业障,那就跟因果报应一丝不差相矛盾了? ” 我觉得这倒是一个好问题,佛法讲因果,如果不讲因果那是邪见,是一个很错误的见解。但是大家要注意,种什么因得什么果。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造业。《地藏经》里有一句…
《从生活禅谈起(于晓非)》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