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生活禅談起(于曉非)▪P2

  ..續本文上一頁出家的師父都是你們的師父。這個概念要搞清楚。

  再有就明些參禅的、修密的、念佛的高了很多矛盾。實際上佛法八萬四千法門,本身是圓融的,是平等的。佛法之所以有八萬四千法門,是對治我們衆生八萬四千種病,衆生有分別心才有不同的法門。有人問哪個法門高?我覺得法門無有高下,當機則貴。參禅也好、念佛也好,看哪個法門當機。佛法講平等不妨礙差別,講差別不妨礙平等,這是不相矛盾的。今天下午學愚法師講佛教的婦女觀,講得很好,有平等性一面,也有差別性一面,衆生平等,男女應平等。但同時不僅男婦有差別,任何兩人之間都有差別,這種平等性和差別性是不相妨礙的,差別是緣起的差別,佛法的緣起法是把平等性我差別性很好地統一起來的法。運用緣起法,學佛過程中我們會少很多障礙。這是插了一句題外話,回來還講我們的戒 —— 叁皈依。

  從大乘佛教上講,大乘根本的戒是以願爲戒,願之所在法門之所在。我覺得學佛第一件事是發願,是自己願心的確立。因爲現實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依我們的欲望而有,依我們的貪嗔癡而有,依我們的欲望而有的一切是在造業,我們是在隨業受報。而學佛特別是學大乘佛教,我覺得這首先在于你是不是真的發願了,是不是把自己的願心建立起來了。欲望是有我的,願心是無我的。《無量壽經 》、《藥師琉璃光本願功德經》講阿彌陀佛、藥師佛是怎樣成佛的,他們是發了願,依願修行而成佛的。所以願之所在,法門之所在。大乘的戒,願是根本。這次青海夏爾東活佛在五臺山傳授灌頂,來了一千四百多人去學密法。有一些很不錯,是發心學佛的,爲求法而來的。但有些是不是真心就很成問題。舉個簡單的例子,夏爾東活佛在那裏傳授大威德十叁字灌頂,一上來就講菩提心的建立,說諸位這裏爲啥而來,是爲衆生即身成就無上菩提而來,夏爾東活佛明確講了受這個灌頂,修這個密法,首先要發起菩提心來。密教灌頂,灌頂完後要喝一些師父加持過的水,受加持是真實不虛的,是有用處的。師父講了,我這個寶瓶水,寶瓶灌頂,大家每人喝一口,分叁口,爲什麼呢?消我們的貪嗔癡!話音未落,別的喇嘛拿著這個水剛一出來 ,很多人瘋了一樣撲上去搶這個水。我坐在底下就想,如此的貪心!這水怎麼能消你們的貪嗔癡呢?你這樣去求灌頂,怎麼能跟夏爾東這位上師相應呢?喝了這口水,是不是對身體有好處呢?這一點是不否認的,但只爲這口水就撲上去搶,我心裏好難過,這是來學佛嗎?可能喝了這口水感覺很好,但撿了芝麻但丟了西瓜。大太陽下坐在那裏,灌頂時又下大雨,坐在那裏吃那麼大苦似乎只爲跑來搶一口水,把與上師相應的菩提心丟掉了,這哪裏是學佛啊!當然話雙說回來,我們很多念佛的也是爲我。有很多念佛的老太太在家念觀世音菩薩,求菩薩保佑我們全家如何如何,是不是欠聽了這話就回去斥責那些老太婆搞迷信。我曾跟陳兵教師談過佛教徒怎麼劃分?陳教授講我們正信的、真正發願發心學佛的,叫精英佛教,而那些叫民間佛教,這裏沒有偏低的含義。我覺得這樣劃分也好。我們真正樹立起正信,真發心學佛,真正地發心發願,那我們是學佛法的實法;而那些老太婆念佛也許暫時爲了世間的平安,是有所求的,這是權法。菩薩度衆生,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道。我們是凡夫,自然就有欲望,我的欲望就大得很,時刻反省起來,滿腦子的貪嗔癡,如果你說沒有欲望了,沒有貪嗔癡了,那也不需要佛菩薩來度你了。我們確實還有欲望,所以佛菩薩先以欲勾牽,而後入佛道,這是權法。我個人的看法是不以實廢權,但同時也不能以權代實,我們不能滿足于念佛、念菩薩,所以學佛都首先是叁皈依、發願,這是最基本的戒。

  講到定,定是佛法與外道的共法,佛法修禅定,非佛法外道也修禅定。所以釋迦老人家當年修定修到非想非非想處,修完之後,老人家說它不究竟,不徹底,但有人依此而講我們不需要修定了,因爲不了義不究竟。禅定雖然不是佛法的不共法,但是佛法的一切成就都是依禅定而有的。講禅宗南頓北漸,我覺得後世有時喜歡把慧能大師的南傳說地高高的,過于偏低北傳神秀漸法。也許我們現實比較當機的還是要 “ 時實勤拂拭 ” 。今天中午,淨慧法師就講怎麼把小乘佛教的禅法和我們大乘禅法結合起來,吸收小乘禅法中次第修行這些好的方面,以大乘禅法的智慧、境地作爲指導,是不是很好呢?我們如果真發心學佛,就要在禅定上好好地用功夫。

  佛法究竟爲了什麼?爲了了脫生死。我不知道在座各位是不是真發了這樣的心來學佛、參禅,來參加生活禅夏令營。當然從究竟上講生死是不二的。但從修行的次第上講,我個人覺得不能了生就很難講脫死。有的寺廟大雄寶殿晨供的是釋迦老人家,他的左右兩手一邊是藥師琉璃光如來,一邊是阿彌陀。如果我們把藥師法和阿彌陀的法好好地參學,會發現釋迦老人家是很有用心的。東方淨琉璃世界講的是東方。東方是太陽升起的地方,象征春天,是生機勃勃的,所以釋迦老人家講最這兩部法,一部生,一部死,是很有用心的。淨慧法師慈悲,給我們創造了兩次機會,把吳立民老先生請到這裏講了兩次《藥師經》,我們聽吳老講《藥師經》感受很深,因爲他不僅講死後的往生,還講生的時候應該如何。如果我們放棄了生而講死,我覺得這樣有點偏了。實際上釋迦老人家講過生法,淨慧法師提出生活禅,想把佛法與我們的生活緊緊地結合起來,這是非常當機的。中國佛教未來能真正弘揚起來,這是最重要的一個部分。現在大家也許常遇到這樣的問題,比如你跟人家講 “ 我學佛了 ” 。人們會有兩個感受,有人說你在家裏、社會各方面沒見你有挫折,你怎麼學佛呢?給人的印象好象學佛一定是受了挫折以後再也沒辦法了,最後到佛門裏面苟且偷生來了。再有就是一說我學佛了,念佛了,就會說你年紀輕輕的怎麼就爲死後的事打算起來了呢?念阿彌陀佛不是爲死後往生極樂世界嗎?他不曉得佛法裏有生機勃勃的東西,有生法。西方有位大家者叫麥克斯韋博,他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很了不起的思想家。他有一部代表作《新教倫理和資本主義精神》,探討西方資本主義社會是怎樣建立起來的,他的結論就是新教倫理 —— 基督教的新教倫理是資本主義價值觀念誕生的基礎。他這部書裏比較了各種宗教,比較到佛教時他說佛教這個宗教是只講死不講活的,這樣一種宗教怎麼誕生資本主義精神呢?在他那裏就把佛教的生一筆給勾銷了。當然這種看法是錯誤的。但給人造成這種印象,佛教界自身是有責任的。我們沒有很好地把化佛法和生活結合起來,沒有很好地把佛法中這種生機勃勃的東西弘揚起來,我覺得這是當前中國佛教的一大弊端。如果要把佛教真正弘揚起來,要講生法,要講生活禅,要把我們的禅、我們的佛法緊緊地與我們的生活結合在一起。這不是我們一時産生的靈感,不是淨慧法師忽然提出一個故弄玄虛的生活禅。本來生活就是禅,禅就是生活。而倡導生活禅,正是針對當前中國佛教的弊端。我覺得這時候講生活禅非常好,特別是青年人,我們正是生機勃勃的時候,更該把身心溶入佛法的生的理論中。從最簡單的實際上來講,我們許多學佛的年輕人不學佛時還好,一學佛給人的印象是這個人呆了,變得與別人格格不入了。本來同學關系都很好,因爲學佛弄得宿舍同學個個都煩他,佛裏佛氣。這是因爲他把學佛與我們的生活對立起來了。而因爲我們學佛,學生活禅,我們的同學關系、同志關系應該更融洽,更能夠與大家打成一片。所以我們青年人學佛、講生、講生活禅有更重要的一層含義。老年人幾十年的人生曆程走完了,如果把精力一心投入彌阿陀老人家的懷抱,那麼這還是可以的,對于我們青年人來講,我們更應該在生上用功夫。大家不要誤解,阿彌陀佛實講的也是生死不二。《無量壽經》裏講阿彌陀佛未成佛以前有一世是國王,後來國王不做出了家,取名法藏,就在他的老師那裏學習,發了四十八個大願,表了四十八個無我的決心,他就是依自己所發的這四十八個大願修行,最後成就了阿彌陀佛。他一世發了四十八個大願,他的老師是誰呢?是世間自在王佛。注意這裏面有一層很深的含義,世間、自在、王,王是頂尖了,最高最高。修阿彌陀佛的法,重在死後的往生,其實阿彌陀的法也在世間,也在講生的。有一次,我在長沙講課,講佛法緣起性空的道理,講到無我時,一位老居士啪地一拍桌子站起來了, “ 什麼,無我!我念了幾十年的阿彌陀佛,就想我能去西方極樂世界,最後竟然說是無我,去的不是我,那我不念了,不念了,不念了! ” 弄得我坐在那兒半天說不上話來,如果他從此不念阿彌陀佛了,我這可就造業了。真正往生阿彌陀國,上品上生那是要行菩薩道的,在現實生活中無我爲人行菩薩道,不是一天到晚爲我,我去阿彌陀國,我去,我去 …… 。城然靠阿彌陀佛的大法,依然可以去,但想上品上生很難啊。所以修念佛法門,也講生。我補充這幾句話是要大家不要誤會了,好象年輕人不能念阿彌陀佛,我可不是這個意思,念佛法門叁根普被,利鈍全收,什麼人都可以念的。只是就當代中國佛教的弊端來講,更應該講生活,而且我們年輕人學佛在社會弘法的時候,更應該在生上用功夫。我覺得我們來這裏住了幾天,親近淨慧法師老人家,若真能體會到佛法生的一面,真能夠回去以後把禅、把佛法與我們的生活緊緊結合起來,那我們來這一趟就沒有白來。

  有人問, “ 忏悔呀,念咒呀,念佛呀,能消業障嗎?如果能消業障,那就跟因果報應一絲不差相矛盾了? ” 我覺得這倒是一個好問題,佛法講因果,如果不講因果那是邪見,是一個很錯誤的見解。但是大家要注意,種什麼因得什麼果。而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在造業。《地藏經》裏有一句…

《從生活禅談起(于曉非)》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