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从生活禅谈起(于晓非)

  从生活禅谈起

  于晓非

  今天本来是来学心的,到台上来讲,没有什么准备,恐怕没有太多的系统性,我们可以互相交流。

  这次是净慧法师在这儿主持生活禅夏令营。谈到生活禅,我很有感解。现在经常听一些参禅的人讲: “ 开悟了就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那是说不出来。 ” 也常听人讲,佛说法四十九年以后,最后告诉大家说他一个字都没说。确实,佛法就是破众生的执著,尤其禅宗,破字当头。但是如果大家参禅学佛,学到最后,啥也不知道说了,说不出来,这是不是很究竟、很有意义呢?很多教师讲课时都是举禅宗的一个公案,就是师父拿起一个杯子问: “ 这是什么? ” 你要回答: “ 这是茶缸子 ” ,师父就当头一棒。如果你回答: “ 这不是茶缸子 ” ,师父依然要当头一棒。如果你要回答: “ 这即是茶缸子又不是茶缸子 ” ,师父依然要当头一棒。你要是回答: “ 这既不是是茶缸子,也不是不是茶缸子 ” ,那师父依然要当头一棒。那么我们仔细思考起来,对 “ 这是什么? ” 这个问题,用我们的理性、思辨来回答这个问题的话,也只此上面四种回答。要么你回答它是,这是一种肯定;要么你回答它不是,是一种否定;你回答它既是又不是,这是一个矛盾;你回答既不是是,也不是不是,那么这是一个不定。我们的意识、理性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在逻辑上讲只此四种。如果来参禅的话,那么要挨四棒子,也就是说,这四棒子就把我们的遍计所执给打光了,是破。所以佛法也讲,禅宗也讲,离四句绝百非。离哪四句呢?就是离这四句:离有句,离无句,离亦句,离非句。所以说禅宗确实是要破。但是不是只破不立呢?是不是在这四句之外有个什么东西我们可得呢?从大乘了义的华严境界来看,它不仅讲离四句,后面紧接着还有一句话叫 “ 即四句 ” ,当下即是。要破掉我们的遍计所执,但是道并不是在我们这四句之外。有句是道,无句是道,亦句是道,非句依然是道。所以可以总结一句: “ 一切法皆是解脱道 ” ,语言方字依然是解脱道。所以可以总结一句: “ 一切法皆是解脱道 ” ,语言文字依然是解脱道。道在哪儿?并不在生活之外,并不在四句之外有个道,我们生活的一切都是道。净慧法师的这几句话写得非常好: “ 满目青山是禅,茫茫大地是禅,浩浩长江是禅,潺潺溪水是禅,青青翠竹是禅,郁郁黄花是禅。 ” 这些话写得非常精彩,山色无非清净身,溪声尽是广长舌,一真一切真,万法自如如。道在哪里?就在我们当下的现实生活之中。所以参禅不是离开我们的世间,我们的道、我们的禅就在我们的当下。净慧法师提倡生活禅,我很有感解,我谈起一点体会,不知恰当不恰当,请净慧法师指正。

  现在社会上有参禅的热潮,这很好。但大家不要忘记,参禅是在学佛。学佛首先要树立正见。就我个人来讲,为什么会发心要学佛呢?我是学理论物理的,学到最后就搞宇宙学,现代宇宙学的一些模型实际上在理论上有悖论,有些根本问题是说不清的。也读过西方哲学、道家、儒家的东西。为什么后来对佛法有了兴趣,而且愿意学佛呢?我们北京一大批青年知识分子是受四川贾题韬老居士的影响,十年前这个时候在北京经常听贾老居士给我们讲禅宗。通过亲近贾老居士,给我们一种感受,佛法是智慧之学。感到佛法禅宗里面是智慧。佛法与外道的不共之处在于智慧,正是佛法的智慧使我走上了学佛之路。我想我们青年知识分子学佛,首先应树立起我们的正见。

  我们讲宗、教、宗门和教下在佛法里是两个东西,宗门是直下承当的实践,教下是把我们的修行境界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宗门与教下在佛法里我觉得象车子的两个轮子,去了哪个都不行。所以当前很多学佛的人,要树立起正确的见地,特别是知识分子决不能忽视了对教理的学习。开悟是有标准的。达摩祖师在中国传禅是用《椤伽经》作为印证的,所以我们决不能忽视了对教理的学习我对佛经的参学。昨天中午在五台山塔院寺采访寂度老和尚,我请问寂度老和尚:象我这样一个人应当怎样学佛?寂度老和尚告诉我,要下功夫,好好地学华严、法华、楞严几部大经,在读经上用功夫。如果没有经教的指导,那么我们参禅可以说是盲参瞎练。离教盲参,是当前我们参禅道友的一个很严重的问题。禅宗讲不立文字是在立了文字以后,我们才有资格讲不立文字,盛唐时期讲佛教,就跟今天讲科学一样是最时髦的东西,是社会的最高真理。那时不管你是高级知识分子还是普通百姓都要学佛,几部大经凡是知识分子都是要读的。如果现在调查大学里的教授们知不知道有个《维摩诘经》?恐怕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不知道佛教里还有本什么《维摩诘经》。北京搞了个净名书院,好多人都问净名是个啥东西?但是作为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你不晓得维摩诘就不算是知识分子,你《维摩诘经》都未读过,还算是知识分子吗?算不上。盛唐时经教、佛经是人人必读的,因为有人读经教钻在文字里出不来,有文字障时,才讲要不立文字。可我们现在不是这种情况,佛教的经教已经丢得差不多了,本来就不知什么是经教,还怎么谈不立文字呢?不仅参禅是这样,念阿弥陀佛也是一样。阿弥陀佛这个法门是很深的。一句弥陀可以解脱生死,这绝对真实的。但我就不赞成一些弘净土法门的人讲,不要读佛经了,三藏十二部你读不过来啊,你就单念一句弥陀吧。对于一些工作繁忙的人、文化水平不高的人、一些年纪大的人,如果他能真心把自己的一切都依止于弥陀,依止于观音,确实能得解脱,甚至比我们这些知识分子一天到晚参禅可能得到的受用更大一些。但作为我们知识分子,决不能满足于一句弥陀就可以解脱,别的啥也不看了。一句弥陀什么能解脱呢?什么是阿弥陀佛?你不读经是不会知道这些问题的。什么是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要往西方极乐世界呢?这里面道理很深。一部《无量寿经》被称为中本华严。知识分子学佛,我们就不能满足于一句弥陀就完了,一定要在经教上下功夫。这是我讲的第一条,就是要在读经教上下功夫。

  但是,在经教上下功夫有时也会出现一种现象,就是把学佛搞成了学术研究,搞成当学都作教授,这一条也是不可取的。因为佛法是要解行并重,要把我们的道理溶入我们的生活,溶入我们的行持中。以前宗教这个概念还很高尚的时候,没有人对佛教是宗教还是哲学有异议,但是今天宗教似乎成了一个贬义词。这时有人站出来说,佛教不是宗教的哲学。用意固然是好的,但我们还是应该理直气壮地承认佛法就是宗教,佛法是信仰,佛法是行持,不单单是不种道理、学说,从大乘佛教上讲,如果我们把佛法仅当成一种文化、道理、哲学研究学习的话,最多是相似法,甚至是谤佛。所以佛法很强调解行并重,不仅要参学经教,同时要行持基本的三无漏学,戒、定、慧是修行佛法的根本。释迦老人家讲以戒为师,戒为无上菩提本。这次到五台山很有感触的一件事就是去拜普寿寺,普寿寺是尼众寺院,通愿老法师的弟子在那里主持。通愿法师是我们近代的一位大德比丘尼,主张以华严为宗,以戒律为行,以净土为归。到了那儿果然感受不同,那里有三百位比丘尼,进去一看,每位比丘尼的威仪举止都非常庄严,每个人都严格要求自己。我去的时候,如瑞师正在给比丘尼讲戒律,沙弥尼是不能听的。先是一些沙弥尼接待我们,一会儿比丘下课出来了,一字长队,那种威仪不仅我们佛教徒生起敬佩之情,跟我一起的好几个旅游的人,根本对佛教还没生起信仰,一见他们就合掌赞叹,师父们怎么这么好。所以出家的师父道德感化的力量是从待戒来的。我对他们讲,你们的寺院这么破旧,没钱来修,不化些缘吗?他们说通愿老师曾说:我们不要去化缘,我们就自己一心修持,如果我们修得好,机缘成熟自会有人护持。如果我们的僧团都象普寿寺的师父一样我们佛教就大有希望。不仅出家的师父,在家的居士,都应该在持戒上下功夫。如果哪个寺院愿意接受我,我很愿意到寺院里住上一个月、三个月或半年,受八关斋戒。受过训练和未受过训练我想不一样的。当然我们这次是生活禅夏令营,以后是不是我们可以搞一搞修律的夏令营,让生活更应该严格一些。

  在诸多戒律里,首先是三皈依戒,听说前两天一百多位朋友在这里皈依三宝。太虚大师就讲佛法僧三宝是信仰佛、研究佛学、行持佛法的根本。所以我特别恭喜有这么多位朋友在净慧法师这里皈依三宝。我觉得受三皈依是树立正信正见最基本的东西,是我们最根本的依止。我们依止什么呢?依止佛法僧三宝。有一些搞学术研究的人,把佛当作学问研究,就很不注意信仰的建立。讲到皈依三宝,就说我自性皈依了,我皈依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这是知识分子常犯的一大毛病。佛法是事理圆融的。从理上讲,确实需要自性皈依,自性皈依是理上皈依,固然很重要,但知识分子所犯的毛病是以理夺事,讲自性皈依面忽视了事上的皈依。我常讲老太太们学佛,有很多也是受过皈依的,可是把佛菩萨当作神来崇拜,如果她们有一天晓得了自性皈依,学佛就有好大的实破。知识分子学佛如果哪一天到哪位师父那里皈依了,到大殿里实实在在顶过礼了,我觉得他的学佛就长进好大一步。知识分子学问做多了,往往有一种贡高我慢心,以为自己有学问,见了师父还要顶礼呀?见了泥菩萨为啥要顶礼呀?拜佛是消除我慢心。各位是在净慧法师这里受三皈依,是皈依了佛法僧。僧是一切依佛法而修行的人,范围很大。文殊菩萨、观音菩萨这都是圣僧,在座的师父也是僧,如果我说是皈依某某师父的,严格来说这话是不对的。我记得有一次在北京广济寺,我们带去一些人在净慧法师那里皈依,净慧法师开示时特别讲到一条,你们虽然是在我这里皈依三宝的,但一切…

《从生活禅谈起(于晓非)》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