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活禅夏令營法座(淨慧法師)

  生活禅夏令營法座

  淨慧法師

  課堂開示之一

  今天是生活禅夏令營的第一天,各位冒著酷暑來柏林寺參加生活禅夏令營,這種精神令人十分感動。由于這裏的條件簡陋,各方面設施不完備,所以生活諸多不便,希望各位諒解!

  這次來參加生活禅夏令營的教友大部分都是接觸佛教多年的人,在佛學知識方面,在佛法的修養方面,在修行用功方面,可能都有過一些體會或受用。也有許多人是第一次參加寺院生活的。爲了適應大多數人的情況,所以我想還是從淺處跟各位談一談生活禅的意義。

  講到生活禅,我想第一個要排除的誤會是:我們說生活禅,並不是不需要打坐和修定,生活禅與打坐修定,甚至念佛、修止觀都是密切相關的。沒有集中修行或修定的過程,生活禅就無從談起了。生活禅同佛教一般儀式也是不相矛盾的。一般的儀式,是指上殿、誦經、燒香、拜佛等。如果沒有這樣一些儀式,這樣一些活動,生活禅也是無從談起的。生活禅的目的和宗旨是強調關懷人生、覺悟人生、奉獻人生,所以說生活禅與我們積極的入世精神是密切結合的。因爲沒有積極入世的精神,我們就不可能發起大悲心,去關懷人生、關懷社會、關懷佛教的前途和命運。生活禅的最終目標是希望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夠落實佛法的精神。

  佛教的精神集中起來講,就是菩薩精神。菩薩精神就是兩個字:一個是智,一個是悲。佛教的千經萬論,八萬四千法門,都是要體現這樣的精神。有智慧才能談得上解脫,才能談得上超越煩惱,才能談得上追求出世;有慈悲才能談得上救世救人,才能談得上體現佛教的入世精神。所以,生活禅所追求的目標就是希望在生活的每一個方面,每一個領域,都能夠把佛法慈悲、智慧的精神貫穿始終。這樣,我們就可以使佛法與世法打成一片,就可以出世的精神作入世的事業。

  生活禅,我們用的雖是一個“禅”字,實際上佛法的一切法門都離不開禅。生活禅,包括佛教的一切法門在內。因爲一切法門都離不開禅定,都是禅定不同的表現形式。比如修淨土,淨土以念佛爲主,在原始佛教裏面念佛是六念法門中的一念。六念法門有: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師、念天。所以,念佛法門實際上是一個很古老的法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根本法門。不過,內容沒有發展到現在這樣豐富,這樣專門。修念佛法門,最後是希望證得念佛叁昧,念佛叁昧是什麼呢

  就是念佛的定。所以說生活禅的禅,不僅僅是我們現在所指的禅宗的禅,也不僅僅是六度中的禅定度,生活禅的禅包括佛教的一切修行法門。

  佛教修持的根本中心就是戒、定、慧叁學。生活禅既要體現戒律的精神,也要體現禅定的精神、智慧的精神。如果一個法門不能夠如實反映戒定慧叁學,那這個法門就有問題;如果一個法門的內涵離開了戒定慧叁學,那這個法門更是有問題。生活禅是一個包括佛教戒定慧叁學在內的、最嚴肅的、佛法內涵最圓滿的概括。

  生活禅,顧名思義,是不能離開生活來修禅定。今天,我們一般人所過的生活是一種什麼樣的生活呢

  一個沒有修行的人的心態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態呢

  是一種迷失的生活,是一種分裂的心態。佛教的道德生活是以戒爲基礎。戒有止惡的一面,也有行善的一面。從止惡的一面來講,在戒律上叫做止持;從行善的一面講,在戒律上叫作持。就是說止惡行善是佛教道德的基礎。也是佛製戒律的根本出發點。沒有接觸佛教的人,很難真正理解止惡行善的意義。所以從道德生活來說,我們需要生活在禅定中,生活在禅悅中,才能有非常充實的道德生活。從社會生活來說,社會生活主要指人際關系,因爲我們每一個人,在他這一期生命還存在的時候,即使住在深山老林裏,也會有人際關系,也就是社會生活。社會生活既然是我們不可避免的事實,我們就必須正視這個社會生活,也就是人際關系。佛教處理人際關系的准則,就是四攝法。四攝即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我們根據佛教講的四攝法來處理人際關系,就有了一個准則。除了道德生活之外,作爲在家佛教徒,也還有家庭生活和感情生活。佛教並不主張人們完全抛棄人世間家庭生活或感情生活。佛教根據不同的戒律層次,規定了不同層次的戒條。作爲在家佛教徒,如何處理好家庭生活與感情生活也要根據戒律的原則。在家佛教徒應該以五戒爲生活的根本原則,當然還有進一步的受持八關齋戒和菩薩戒。五戒實際上就是在家佛教徒處理好家庭生活與感情生活的基礎,也是一切修行的基礎。不僅如此,五戒也是維持整個社會道德秩序的基本原則。當然,作爲佛教徒最重要的還有我們的修行生活,也就是精神生活、信仰生活。不論是出家的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在家的男女居士,都應把信仰當作一種生活來體驗,認真地貫徹到我們的一言一行當中去。社會上有一些人對我們出家人有一種誤解,說我們信教是一種職業,如果我們把信教當作一種職業了,那就很難把信仰與生活密切結合起來。還有一些在家佛教徒,把佛教當作一種知識來研究,這也不能把佛法的原則和我們的生活真正聯系起來。假如我們不能把佛教落實到生活中,那就會是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用佛教的話說,就是解和行不相應。所以,我們提倡生活禅,就是希望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能夠貫徹佛法的精神,貫徹禅的喜悅、禅的安祥、禅的甯靜。

  我希望各位教友能夠在七天當中,認真聽各位教師的演講,認真地參加這次活動安排的各項內容,認真地體驗一下叢林的生活,不要錯過這一良好的機會。

  禅堂開示之二

  今天是夏令營的第二天。通過這兩天的活動,特別是法師、居士們的講演,大家一定有很多的收獲。在每次演講之後,教師們都很慈悲地讓各位提出問題,並作現場解答。不過,從這兩天叁場的提問來看,我覺得各位在對佛法的認識當中,在學佛的過程當中,還有幾個基本問題沒有把界限搞清楚,所以提問的時候容易走極端。不是偏到理的方面,就是偏到事的方面;不是偏到真谛的方面,就是偏到俗谛的方面。不然就是把兩者混淆了。今天就佛法的幾個一般性問題,粗略地講一講它們的區別。

  佛法有因和果、事和理、真和俗、迷和悟、有自受用和他受用等問題。這些問題的界限如果沒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就很容易産生糊塗觀念。比如因和果的關系,禅宗乃至整個佛教都講,大地衆生當下就是佛。禅宗裏更說,你自己就是佛,可你自己不肯承當,反而來問什麼是佛

  象這些問題,如果沒有一個清晰的了解,就容易産生問題。既然我們當下就是佛,大地衆生當下就是佛,那我們還要修行幹什麼呢

  我們就不要修行了。這裏所說的佛,用天臺宗的術語講,叫做理即佛。從道理上講是佛,因爲人人都有佛性,所以說我們當下就是佛。從因果關系講,這裏因中的佛,我們具備著成佛的可能性。具備著成佛的因素。雖然每個人都有佛性,可以成佛,但不等于就是象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那樣的果上的佛。我們每個人都是佛,這一點每一個人都應該自肯。如果在這個問題上不能自肯,那我們就不必學佛,因爲我們學佛的目的就是爲了成佛。我們對于佛的理解,對于種種功德智慧的理解,都一定要把因果關系弄清楚,不要把因中的事拿到果上來講,也不要把果上的事拿到因中去講,要弄清因果之間的界限。

  有一些問題是就事上來講,有一些問題是就理上來講的。比如禅宗既然說開口即錯,是不立文字,語言不能夠表述真理的本身。真理、法性、實相只有通過實證才能夠領會它,才能感受它,這是就理上來講的,就實相來講的。如果以這種觀念來對待事上的種種方便,種種施設,那就很難講通了。上午不是有人就說:禅宗既然不是語言文字所能表述的,那我們夏令營的講法就可以結束了之類的話嗎。所以,非但夏令營的講法不能結束,乃至我們平常的一切修行、多聞熏習、看經念佛、燒香叩頭這些事情,依然要如法如律地去做。只有把事相上的每件事情都原原本本地落實下去,我們才有可能體認理上的實相,才能夠理事圓融。佛教中有兩句話:“實際理地不染一塵,佛事門中不舍一法。”就事上來講是一法不舍,就理上來講,是一法不立。佛法中還有一句話:多一法不是佛法,少一法也不是佛法。佛法講的就是理事圓融。

  另外還有自受用和他受用的問題。每個人修行的體會,每個人的證量,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這不是口頭上講講就行的,要有實際的受用,實際的證悟,實際的功夫。既然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是不是就不需要說法,不需要把它表現出來,不需要把它開示出來呢

  不是的,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後,他本來也是覺得度衆生是非常難的,他甚至想不說法就入涅槃。但是經過大衆的請求,佛還是說法度衆生了。從這個角度來說,佛的說法度衆生是爲了利益他人,是爲了他受用。自己證悟了,證悟的那個道理,那個實相,只有用種種方便把它顯示出來,表現出來,才能在自受用的基礎上達到他受用的目的。所以,佛是爲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什麼是一大事因緣呢

  就是要令一切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我們在看禅宗祖師語錄時,在看一些大乘經典時,一定要把佛的自受用和利益衆生的他受用,把祖師的自受用和接引當機的他受用區別開來。只有區別開來,才能在學佛的過程中得到受用。我們得了受用,又可以轉化爲他受用。這樣就使佛教的*輪不斷的轉動,這就是*輪常轉。

  在學佛的過程中,一定要把這些相互關系的問題初步地弄明白,才能如實地沒有障礙地進入佛法的大海。按照佛教的修學次第: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根據佛法的道理去修持,去證自受用。

  遊蒼岩山小憩時講

  剛才我們唱了“趙州八十猶行腳,只爲心頭未悄然,及至歸來無一事,始知空費草鞋錢。”趙州老人八十歲行腳,這件事發生在江西雲居山,現在這個地方叫做真如…

《生活禅夏令營法座(淨慧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