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生活禅夏令营法座(净慧法师)

  生活禅夏令营法座

  净慧法师

  课堂开示之一

  今天是生活禅夏令营的第一天,各位冒着酷暑来柏林寺参加生活禅夏令营,这种精神令人十分感动。由于这里的条件简陋,各方面设施不完备,所以生活诸多不便,希望各位谅解!

  这次来参加生活禅夏令营的教友大部分都是接触佛教多年的人,在佛学知识方面,在佛法的修养方面,在修行用功方面,可能都有过一些体会或受用。也有许多人是第一次参加寺院生活的。为了适应大多数人的情况,所以我想还是从浅处跟各位谈一谈生活禅的意义。

  讲到生活禅,我想第一个要排除的误会是:我们说生活禅,并不是不需要打坐和修定,生活禅与打坐修定,甚至念佛、修止观都是密切相关的。没有集中修行或修定的过程,生活禅就无从谈起了。生活禅同佛教一般仪式也是不相矛盾的。一般的仪式,是指上殿、诵经、烧香、拜佛等。如果没有这样一些仪式,这样一些活动,生活禅也是无从谈起的。生活禅的目的和宗旨是强调关怀人生、觉悟人生、奉献人生,所以说生活禅与我们积极的入世精神是密切结合的。因为没有积极入世的精神,我们就不可能发起大悲心,去关怀人生、关怀社会、关怀佛教的前途和命运。生活禅的最终目标是希望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够落实佛法的精神。

  佛教的精神集中起来讲,就是菩萨精神。菩萨精神就是两个字:一个是智,一个是悲。佛教的千经万论,八万四千法门,都是要体现这样的精神。有智慧才能谈得上解脱,才能谈得上超越烦恼,才能谈得上追求出世;有慈悲才能谈得上救世救人,才能谈得上体现佛教的入世精神。所以,生活禅所追求的目标就是希望在生活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领域,都能够把佛法慈悲、智慧的精神贯穿始终。这样,我们就可以使佛法与世法打成一片,就可以出世的精神作入世的事业。

  生活禅,我们用的虽是一个“禅”字,实际上佛法的一切法门都离不开禅。生活禅,包括佛教的一切法门在内。因为一切法门都离不开禅定,都是禅定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修净土,净土以念佛为主,在原始佛教里面念佛是六念法门中的一念。六念法门有: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师、念天。所以,念佛法门实际上是一个很古老的法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根本法门。不过,内容没有发展到现在这样丰富,这样专门。修念佛法门,最后是希望证得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是什么呢

  就是念佛的定。所以说生活禅的禅,不仅仅是我们现在所指的禅宗的禅,也不仅仅是六度中的禅定度,生活禅的禅包括佛教的一切修行法门。

  佛教修持的根本中心就是戒、定、慧三学。生活禅既要体现戒律的精神,也要体现禅定的精神、智慧的精神。如果一个法门不能够如实反映戒定慧三学,那这个法门就有问题;如果一个法门的内涵离开了戒定慧三学,那这个法门更是有问题。生活禅是一个包括佛教戒定慧三学在内的、最严肃的、佛法内涵最圆满的概括。

  生活禅,顾名思义,是不能离开生活来修禅定。今天,我们一般人所过的生活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呢

  一个没有修行的人的心态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呢

  是一种迷失的生活,是一种分裂的心态。佛教的道德生活是以戒为基础。戒有止恶的一面,也有行善的一面。从止恶的一面来讲,在戒律上叫做止持;从行善的一面讲,在戒律上叫作持。就是说止恶行善是佛教道德的基础。也是佛制戒律的根本出发点。没有接触佛教的人,很难真正理解止恶行善的意义。所以从道德生活来说,我们需要生活在禅定中,生活在禅悦中,才能有非常充实的道德生活。从社会生活来说,社会生活主要指人际关系,因为我们每一个人,在他这一期生命还存在的时候,即使住在深山老林里,也会有人际关系,也就是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既然是我们不可避免的事实,我们就必须正视这个社会生活,也就是人际关系。佛教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就是四摄法。四摄即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我们根据佛教讲的四摄法来处理人际关系,就有了一个准则。除了道德生活之外,作为在家佛教徒,也还有家庭生活和感情生活。佛教并不主张人们完全抛弃人世间家庭生活或感情生活。佛教根据不同的戒律层次,规定了不同层次的戒条。作为在家佛教徒,如何处理好家庭生活与感情生活也要根据戒律的原则。在家佛教徒应该以五戒为生活的根本原则,当然还有进一步的受持八关斋戒和菩萨戒。五戒实际上就是在家佛教徒处理好家庭生活与感情生活的基础,也是一切修行的基础。不仅如此,五戒也是维持整个社会道德秩序的基本原则。当然,作为佛教徒最重要的还有我们的修行生活,也就是精神生活、信仰生活。不论是出家的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在家的男女居士,都应把信仰当作一种生活来体验,认真地贯彻到我们的一言一行当中去。社会上有一些人对我们出家人有一种误解,说我们信教是一种职业,如果我们把信教当作一种职业了,那就很难把信仰与生活密切结合起来。还有一些在家佛教徒,把佛教当作一种知识来研究,这也不能把佛法的原则和我们的生活真正联系起来。假如我们不能把佛教落实到生活中,那就会是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用佛教的话说,就是解和行不相应。所以,我们提倡生活禅,就是希望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能够贯彻佛法的精神,贯彻禅的喜悦、禅的安祥、禅的宁静。

  我希望各位教友能够在七天当中,认真听各位教师的演讲,认真地参加这次活动安排的各项内容,认真地体验一下丛林的生活,不要错过这一良好的机会。

  禅堂开示之二

  今天是夏令营的第二天。通过这两天的活动,特别是法师、居士们的讲演,大家一定有很多的收获。在每次演讲之后,教师们都很慈悲地让各位提出问题,并作现场解答。不过,从这两天三场的提问来看,我觉得各位在对佛法的认识当中,在学佛的过程当中,还有几个基本问题没有把界限搞清楚,所以提问的时候容易走极端。不是偏到理的方面,就是偏到事的方面;不是偏到真谛的方面,就是偏到俗谛的方面。不然就是把两者混淆了。今天就佛法的几个一般性问题,粗略地讲一讲它们的区别。

  佛法有因和果、事和理、真和俗、迷和悟、有自受用和他受用等问题。这些问题的界限如果没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就很容易产生糊涂观念。比如因和果的关系,禅宗乃至整个佛教都讲,大地众生当下就是佛。禅宗里更说,你自己就是佛,可你自己不肯承当,反而来问什么是佛

  象这些问题,如果没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就容易产生问题。既然我们当下就是佛,大地众生当下就是佛,那我们还要修行干什么呢

  我们就不要修行了。这里所说的佛,用天台宗的术语讲,叫做理即佛。从道理上讲是佛,因为人人都有佛性,所以说我们当下就是佛。从因果关系讲,这里因中的佛,我们具备着成佛的可能性。具备着成佛的因素。虽然每个人都有佛性,可以成佛,但不等于就是象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那样的果上的佛。我们每个人都是佛,这一点每一个人都应该自肯。如果在这个问题上不能自肯,那我们就不必学佛,因为我们学佛的目的就是为了成佛。我们对于佛的理解,对于种种功德智慧的理解,都一定要把因果关系弄清楚,不要把因中的事拿到果上来讲,也不要把果上的事拿到因中去讲,要弄清因果之间的界限。

  有一些问题是就事上来讲,有一些问题是就理上来讲的。比如禅宗既然说开口即错,是不立文字,语言不能够表述真理的本身。真理、法性、实相只有通过实证才能够领会它,才能感受它,这是就理上来讲的,就实相来讲的。如果以这种观念来对待事上的种种方便,种种施设,那就很难讲通了。上午不是有人就说:禅宗既然不是语言文字所能表述的,那我们夏令营的讲法就可以结束了之类的话吗。所以,非但夏令营的讲法不能结束,乃至我们平常的一切修行、多闻熏习、看经念佛、烧香叩头这些事情,依然要如法如律地去做。只有把事相上的每件事情都原原本本地落实下去,我们才有可能体认理上的实相,才能够理事圆融。佛教中有两句话:“实际理地不染一尘,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就事上来讲是一法不舍,就理上来讲,是一法不立。佛法中还有一句话:多一法不是佛法,少一法也不是佛法。佛法讲的就是理事圆融。

  另外还有自受用和他受用的问题。每个人修行的体会,每个人的证量,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这不是口头上讲讲就行的,要有实际的受用,实际的证悟,实际的功夫。既然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是不是就不需要说法,不需要把它表现出来,不需要把它开示出来呢

  不是的,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他本来也是觉得度众生是非常难的,他甚至想不说法就入涅槃。但是经过大众的请求,佛还是说法度众生了。从这个角度来说,佛的说法度众生是为了利益他人,是为了他受用。自己证悟了,证悟的那个道理,那个实相,只有用种种方便把它显示出来,表现出来,才能在自受用的基础上达到他受用的目的。所以,佛是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什么是一大事因缘呢

  就是要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我们在看禅宗祖师语录时,在看一些大乘经典时,一定要把佛的自受用和利益众生的他受用,把祖师的自受用和接引当机的他受用区别开来。只有区别开来,才能在学佛的过程中得到受用。我们得了受用,又可以转化为他受用。这样就使佛教的*轮不断的转动,这就是*轮常转。

  在学佛的过程中,一定要把这些相互关系的问题初步地弄明白,才能如实地没有障碍地进入佛法的大海。按照佛教的修学次第: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根据佛法的道理去修持,去证自受用。

  游苍岩山小憩时讲

  刚才我们唱了“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及至归来无一事,始知空费草鞋钱。”赵州老人八十岁行脚,这件事发生在江西云居山,现在这个地方叫做真如…

《生活禅夏令营法座(净慧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