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祖的“叁無”和“二叁昧”

  六祖的“叁無”和“二叁昧”

  明海法師

  (1995年7月22日)

  

  六祖慧能大師住持廣東寶林(南華)寺40年,大轉*輪。“一花開五葉”,度無量衆,弘揚禅宗正旨詳盡。其精要可歸結爲:“叁無”和“二叁昧”。叁無者,即無念爲宗、無相爲體、無住爲本。二叁昧者,即一行叁昧和一相叁昧。分述如下。

  一、無念爲宗

  無念,指無爲之念,即“真如自性起念”,能作“無功用道”妙用;宗,即行者上接十方諸佛法流,下攝一切衆生心念,能轉運十方諸佛法流通過己心而加持來機。實證境界至此,禅宗名爲“通宗”,堪以“續佛慧命”,“傳佛心印”也。禅宗自迦葉初祖至慧能大師,前後33代祖師均爲單傳,可見通宗祖師之難能可貴,不易遇也。神秀當年爲教授師,文化水平很高,威望亦很好。但五祖弘忍大師甯願傳衣法給慧能,而不肯傳給神秀,因神秀尚未通宗,沒有傳佛心印的功能。慧能雖不識字,但五祖知他已經通宗,可以傳佛心印,對衆說法可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契機契理也。

  六祖雲:“無念者于念而無念”。其法理是因行者必須破除分別我執、法執,俱生我執、法執,始能實契“無念爲宗”;此時“真如自性起念”屬于無我之念,而非凡夫妄念;故曰:“無念者于念而無念”。我們必須分清“無念爲宗”之念和凡情意識形態之念,這兩者並不相同。前者,“真如是念之體,念是真如之用”,即明體達用。“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自性常自在。故經雲:“能善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後者,真如爲無明所覆,無論有念、無念都在“有情日夜鎮昏迷”的範圍之內。六祖爲了防止聽衆誤會,故有“若只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一念盡即死,別處受生,是爲大錯;若不識法意,自錯猶可,更勸他人,自迷不見,又謗佛經(罪業嚴重)”的教誨。

  釋尊拈花,迦葉微笑。真如總體,分位無窮,性性之間,密放密收,互相傳感。故證道歌雲:“一性圓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來合。”故能默契“真如自性起念”妙旨,即能“傳佛心印”。六祖“何期自性本來具足!”即真如總體遍含一切種性。“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即真空之中能出妙有。釋尊深入第一句禅定,示現從空出有妙旨,加持會衆;並拈花示衆,示最上之禅“從空出有”,如蓮花之清淨不染也。會中人天百萬不知所以,唯摩诃迦葉默契妙旨,破顔微笑。世尊雲:“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咐囑摩诃迦葉。”此當衆宣布迦葉得旨,堪作大衆導師也。

  一乘宗旨,亦稱正法眼藏,因如來法流之運行,非開真正法眼不能默契其妙也。亦名涅槃妙心,于寂默中自心隱起大用,未嘗或息也。(參考馮達庵大阿黎著《心經廣義》)

  二、無相爲體

  通宗大士,深入叁昧,對于萬法,能離于相,得清淨體,是爲無相爲體。《金剛經》雲:“若有人能泯一切法皆入如如妙旨,于是中無實無虛,能泯之念,亦不可得,則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即是實證“無相爲體”。

  六祖雲:“無相者于相而離相”,其法理爲:“色心諸法之起,必加以接受,乃發生關系;然積習成蘊,則以想爲主,因諸法活動之初,只是一種妙性流行,無相可指。想心已興,乃凝結爲相也。故色心諸法,皆依想而現法相,想若不立,諸法皆失其相。大乘稱性起修,雖專觀一境而不落想蘊,故仍不失平等法性之齊現。”(參考《心經廣義》)是爲“無相者于相而離相”的本旨。“根境和合,然後識生。”識相對立,盡離內外識,則諸相化爲烏有,一無所得。衆生世界,萬象森羅,皆爲衆生識執爲累,“同分妄見”所造成之假相。行者修證至轉識爲智。隨時可以“泯識顯智”時,對于萬法,以智證之,唯性無相,回複真如本體。是爲“無相爲體”的根本原理。

  六祖雲:“吾所說法,不離自性,離體而說,名爲相說,自性常迷”。佛祖說法,不離性體,“如來善護念諸菩薩”法流強大;“如來善咐囑諸菩薩”契機契理。善根行者,專心谛聽,“時節因緣”一到,每能當下頓悟!而普通法師說法,或普通根機聽法,常無此種法效,其理易明。此亦五祖不肯傳衣法給神秀而傳給慧能爲六祖的原因。“明體”即實證“菩提”。禅密二宗常修“月輪觀”以求菩提。《大日經》雲:“雲何菩提

  謂如實知自心;我觀自心,形如月輪。”達摩示慧可雲:“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于世求。”證道歌雲:“但得本莫愁末,如淨琉璃含寶月,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終不竭。”寒山詩雲:“吾心如秋月,碧潭光皎潔,無物堪比倫,教我如何說!”月輪觀原以專注自心,爲下手功夫。非真有質礙物當前,如世間月輪之麗乎天也。觀之純熟,輪相斯隱。唯覺自性遍周法界,寂靜潔靜,光明,身不可得,心不可得,萬法不可得,虛空亦不可得。乃至不可得亦不可得。一切煩惱不假對治,自然不起,根本正智不由他悟,自然通達。(參考馮達庵著《學密須知》)證此,即明體達用。

  一切電器,均須接通電流,然後可以發揮效用。同理,修習任何法門,均須接通諸佛法流,然後可以速收法效。所以是否跟隨明體達用的祖師而修,與自己能否正知正見,速收法效,關系至爲密切。如無明師加持、指導,則難于接通諸佛法流,比如徒有電器,未能接通電流,難于發揮效用也。甚或“走火入魔”所以不可“亂來”。

  叁、無住爲本

  無念爲宗和無相爲體是證果境界,欲證上述境界,須依“無住爲本”來修行。

  六祖雲:“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著法,名爲自縛。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爲系縛;于諸境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爲本。”《心經廣義》雲:“心若住法,則成執著。諸法自性,本來皆空,故能平等齊現。若當前法相滯于想像而不能空,便爲余法齊現之障,所謂顧此失彼是也。想已成障,便落想蘊。若欲回複平等法性,但力破想蘊便得。”而破想蘊,應從“無住”入手。世人由于住相→無明→短見的事,經常發生,事主如明白佛理,事故起因之時能以“無住”對待之,悲劇就不會發生。

  凡夫由于不信佛教,不信“因果報應,隨業輪回”的道理,多有“斷滅”之見,常有“青春無幾許,行樂宜及時”的想蘊,不明人生價值爲何,于是拼命追求“五欲”之樂,對于愛情問題尤爲“住相”。今年6月,有一位女學生因求愛不遂,覺得做人沒有意義,而自尋短見,以爲“一死百了”。其實死而未了!死後更慘,死得可恥!害己害人。不少凡夫對于愛情缺乏道德觀念,貪新厭舊,朝叁暮四,愛恨無常,以致不少家庭不和,煩惱、分裂,乃至造成家庭悲劇。人們往往因爲思路不同而作出不同的反應和抉擇,在關鍵時刻,往往只因一念之差就決定了生死大事。文革期間,有些知識分子抱著“士可殺而不可辱”的心態去對抗紅衛兵,以至受到更爲嚴厲的折磨;或因受不了困辱而自殺;個別學佛的人則會想到:我今日之苦,乃前生所作的惡業的報應,應無所住而對待之。《金剛經》說:持誦金剛經的善男子、善女人,本應受人尊重,如今被人輕賤,先世罪業,當得消滅。如此重業輕報,未嘗不好!能作如是思想,即能以“無住”而度過難關。昔有沙門,煮草染衣維生。業力所使,染衣處出現一堆牛骨,失牛者尋到,告他盜牛殺牛,法官判他坐牢,本是冤案,但他卻甘受冤屈而無怨言,因他自知前生爲屠牛夫,本應墜入惡道,今受困辱,算是重業輕報了,所以安心坐牢。這沙門本有神足通,但他不越獄逃遁,因他知道神通不敵業力,逃遁業報會更爲嚴重,遲早終須報應,所以他能以“無住”而度過難關。

  動機不純練功的人,或盲目練功的人,有時會走火入魔,廣州某醫藥學院有兩位學生練功發現幻影,住相入魔,其一走上廣州六榕塔練功,跟魔飛呀!跳下重傷。另一走上樓頂練功,隨魔飛呀!跳下跌死了。上述兩位學生如會《金剛經》所雲:“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之指教,即不會住相著魔,幻相出現之時,即能“無住”免禍!

  唯憑意識形態的理解開通,難于徹底“無住”。有些傷心事,自己不想“住相”,但它卻會自動浮現出來。例如東坡悼念朝雲詩雲:“不思量,自難忘;相向無言,唯有淚千行。”因內心懷念苦種熾烈,難于平息。必須“自有解脫之因,又蒙諸佛菩薩慈悲護念”,才能“降伏其心”!而得“無往”。

  《金剛經》雲:“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即破執的程度不同,則所證境界的層次也有差別。如: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諸地菩薩,佛,此是顯教破執證果的層次。

  馮達庵大阿黎修因之時,先通禅宗,後通密宗,他題的“禅關”詩雲:

  不住六塵心始清,更除七識證無生;

  十方透澈見真性,喜在人間度有情。

  此詩與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總持“揭谛真言”的密意相通。

  有問“六祖雲:心不住法,道即通流。我是樂天派,天掉下來當被蓋;我相信命運;命裏有時終須有,命裏無時莫強求;對于評薪評級,從來不和人爭執;我相信善惡到頭終有報;甯可人負我,不可我負人;無論別人怎樣對待我不好,過後我都不挂在心上。誠如上說,是否屬于心不住法

  如果是,何以不見道即通流

  ”答曰:“柔和質直,寬懷大量,不念舊惡,煩惱不生,樂善好施的人,當然夙根很好,然而心光未明之前,煩惱障和所知障尚殘存,我執、法執尚未肅清,未能徹底無住,靈明心性尚爲無明所覆,尚未達到道即通流的境界。但這種根機,若遇明師,授以叁密加持,易收法效,進步很快。”

  衆生之所以會隨緣造業,隨業輪回,生死不休的主要原因,在于七識作梗,法理如下:“衆生第七識帶起俱生我執,萌諸于…

《六祖的“叁無”和“二叁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