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律的意義和受持八關齋戒的要求
明海大和尚
(2007年7月24日晚于文殊閣)
各位營員:
大家晚上好!這次我們活動的安排,明天有男營員一日一夜出家和我們寺院僧衆一起上街托缽。短期出家上街托缽這個活動,在夏令營最早是上上屆,就是第十叁屆開始的。在那屆夏令營,男營員一日一夜出家上街托缽。同時,有一些女營員在身上不帶錢的情況下,上街找回四到五個人的飯回廟裏來,分成小組,相當于一種生存挑戰,之後大家再分享。所以,那屆夏令營這個活動內容豐富,大家感想也很多,特別是上街去找吃的這部分生存挑戰的營員,她們經曆了感受了很多。後來,我們考慮到社會還是複雜的,不帶錢走出寺院去社會上找幾個人的飯回來,還是有點兒風險,所以這個內容我們就取消了。就是以男營員短期出家上街托缽,女營員可以上街去供養這些托缽的師父們。有女營員提出來,爲什麼我們不能短期出家呢?也有這樣提的。實際上告訴大家,我在經論裏看到,受八關齋戒就是在家人的短期出家。在佛陀時代,沒有這種一日一夜、幾日幾夜的短期出家,但是有八關齋戒,就是不管是男居士還是女居士。所以,八關齋戒就是短期出家。那麼,現在在海外還有大陸,這個短期出家活動是怎麼來的呢?我也沒有仔細地去考證。但是,我知道在東南亞的佛教國家,斯裏蘭卡、泰國、緬甸,因爲男性的公民每個人這一生都要到寺院去出家,但不是每個人一輩子都要做和尚,出家以後可以自由選擇。甚至也有爲了紀念生活中的一件事,比如說因爲自己的父母去世,要報他們的恩,那麼到寺院去短期出家。這一生中多次短期出家,就很多了。所以我這麼想象,漢傳佛教呢,短期出家的法會大概是受這樣一個習慣的啓發。如果從修行來說,你要體驗短期出家,受八關齋戒就可以了,不一定非要把頭剃光了、換衣服。那麼現在既然有這種活動方式,所以一些居士,包括社會上有一些成功人士,他們來寺院裏面體驗幾天和尚的生活,在戒律裏也允許,在佛陀的製度裏面也允許,所以也沒有什麼不可以。但是女居士,剛才我講了受八關齋戒其實就是短期出家,可能有的女營員說,我也把頭發剃光了。爲什麼我們沒有安排把女營員頭發剃光了,因爲這樣是有些考慮的,就是我們佛教的一切活動,一切弘法活動,一定要考慮到社會的接受程度。到目前爲止,起碼是在中國,女士頭發都是偏于長發的,所以,剃光了在短時間內很難恢複到生活中的那種狀態。因此,因爲到寺院裏參加夏令營就把頭剃光,會引起社會上有些不理解佛教、不了解佛教,不理解不了解短期出家活動的人的一些誤解,對寺院的誤解,對我們夏令營的害怕、排斥心理。恐怕有這種誤解有這種害怕的你們的家人,你們身邊的親人、朋友,都可能有。出于這樣一種考慮,剃頭的短期出家就是讓男營員來體驗。那麼,女營員如果你們願意,這是自願的,就來體驗八關齋戒。事實上,你們體驗八關齋戒,跟他們在要求上是一樣。
下面,我想用簡短的時間稍微給你們介紹一下戒律在佛教中的地位和意義。海外有一位法師認爲,釋迦牟尼佛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從某種意義上,他說得很對。釋迦牟尼佛的教育是要把衆生從凡夫教育成聖賢,從有煩惱有苦惱這樣一種生活狀態,轉化和教育成沒有煩惱、清淨、安詳、吉祥、快樂的生命狀態。所以從這樣一個根本的出發點,這個出發點在佛教裏叫慈悲心,現代的語言叫關懷,人文關懷。釋迦牟尼佛所講的一切,乃至佛教所製定的一切製度戒律,都是從這個根本點出發的,戒律亦複如是。戒律最早的製定,是釋迦牟尼佛爲僧團製定的。釋迦牟尼佛成道之後,在十二年的時間,僧團裏都沒有戒律。後來,有出家人犯了錯誤,釋迦牟尼佛于是召集僧團成員,召開民主會議,大家商量說,你們看這樣做合適嗎?大家認爲說不合適,好,以後我們不這樣做了。就這樣,出家人的戒律才一條一條地製定。所以,每一條戒都是先有出家人犯了相應的過錯,然後在僧團裏通過一個民主會議,大家認可製定的。很多戒律經過多次會議,反複修改,最後確定。這就是我們比丘戒律的由來。因此,佛教戒律的産生是充滿了民主精神,協商民主。不是釋迦牟尼佛強加給出家人的,不是!大家在這裏再一次體會一下佛教的精神,不是來自于一個超越的主宰的神啓示給我們人的一個硬性的要求,它是一個民主精神的要求。
那麼,戒律在佛教的修行中處于一種什麼地位呢?大家知道,釋迦牟尼佛的教育體系裏有叁個重要的構成:第一個就是戒,第二個叫定,第叁個叫慧,就是戒定慧,我們稱之爲叁學,叫戒定慧叁學。在戒定慧叁學中,智慧是根本,智慧是最重要的,是最後的目標。這最重要和最後的目標要達成,要從那最具體最切近的事情開始做,這就是戒律。那麼禅定呢,是中間重要的環節。所以戒律在叁學中,是基礎,就像房子的地基。因此我們真正要修行,一定要從戒律開始。其實佛教的興盛與衰落也直接與戒律有關。戒律既是以出家的僧團來說,在家的居士也是一樣。整個佛教的教團,戒律既是一個使這個教團和合、和諧的一個管理製度,同時它更是教育、轉化、淨化我們身心的一個技巧。這個教育和轉化我們身心的技巧,在戒律這裏就體現得很具體。前天,有個營員問老師,爲什麼我在寺院裏面感覺好像很清淨,回到紅塵中就被裹挾著,不能自主。這個原因恐怕也是與戒律有關,因爲在你紅塵生活的氛圍中,很多作爲修行的基本要求不能保證。具體的要求不能保證,具體的行爲方式不能落實,有些規範做不到,所以我們完全隨順了紅塵,特別是你生活的那個環境的種種時尚、做法。比如今天大家喝酒,這一桌九個人都喝,就你不喝,你覺得很孤立,身邊的人也勸你,喝吧,沒事!你就喝了。在這個很具體的事情上你讓步,慢慢地其實你也就跟著這個潮流走了。所以,戒律在轉化我們身心的過程中,它是從具體的事情上要求的。通常,我們現代人會把戒律理解爲一個約束性的、約束我們的、使我們不自由的要求。實際上戒律給了我們自由,戒律保證了我們生命的自由,保證了我們身心的自在,它恰恰不是消極地限製我們。戒律的要求,一方面最早來自于僧團的民主會議,另外一方面,經過了釋迦牟尼佛透徹了宇宙人生的那個大智慧。所以,依釋迦牟尼佛那個大智慧的觀察,這樣做有利于你的生活,這樣做有利于你的修行,這樣做有利于你現在的安樂和未來的安樂,這樣做你會歡喜,這樣做你不會憂愁。他以他的智慧看到了生命的規律,看到什麼因會帶來什麼後果,什麼樣的行爲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他看到了這一切。就像慈母指導她不懂事的子女一樣,你要怎樣做,你不要怎樣做。因爲母親知道這樣做對他不好,這樣做對他好。所以,我們依戒律去生活,我們的身心會有安樂和自在。如果違背戒律,不要說戒律,即使是道德和法律,我們違背了,我們會感覺身心會有負擔,會不自在。身心有負擔或不自在或者有內在的焦慮、負罪感、壓力感,那麼當然你就很難,打坐你就很難靜下來,你不會有禅定。如果我們的心地坦蕩光明,因爲我們的心有一個能力,昨天濟群法師也講了,有一種記錄我們言行的能力。這種記錄在佛教心理學叫阿賴耶識,在儒家叫良心、良知、良能,對吧。所以,這些記錄在我們心靈的底片上烙上了很多印記,烙上很多印痕。這種印痕如果是負面的話,我們就覺得不自在、覺得不舒服。實際上是我們心靈的空間越來越狹窄。我們依戒律去生活,反過來會覺得越來越自在。因爲無悔無憂,所以一個人的生活,一個人的心態就是很自在,依戒律去生活就能有這樣一個功效。你會覺得無憂無悔無懼,沒有害怕。你既不害怕夜晚,也不害怕白天;你既不害怕陌生人,也不害怕熟悉的人;你既不害怕大自然,也不害怕人群;既不害怕別人也不害怕自己;既不害怕現在未來也不害怕。所以,叫現在安樂未來安樂,現在安穩未來安穩。戒律就是在這種意義上,給我們的身心以自由和自在。打個比喻說,我經常用一個比喻,比如有一個湖,這個湖在冬天結了冰,有的冰很厚,有的冰很薄。有一個人在湖上很自由很自在地在散步,在上面走。因爲他知道湖上的冰哪一塊厚哪一塊薄,他心裏有數,應該怎麼走,于是他按那路線去走。我們看他那樣很自在,我們也過去自由自在地走,撲通一下掉下去了。爲什麼?因爲我們不知道哪塊冰厚,哪塊冰薄,我們可能正踩在那薄的冰上。你知道了行爲的界限你就得到了自由。就像我們開車在路上,我們知道這是快車道,這是慢車道,這是安全帶,這是出口,于是,在這樣的路上開車你就會很放松,你不會擔憂。戒律在這種意義上,給我們自由和自在。
第二個層面,戒律實際上也是在教授給我們一種生活的藝術,按戒律生活的人是在過一種最有教養的生活。我們那天看《弘一大師》電影,其中有他和印光大師在一起吃飯喝水。我們這裏行堂有給你們倒水嗎?(有)你們都喝下去了吧?(喝下去了)你們是好樣的。當然這不是戒律,注意,這不是來自于戒律的。戒律這個詞的意義很嚴格的,是就是,不是就不是。戒律一定是佛製定的要求,那是戒。那麼這個把飯吃完了倒一些水涮一下碗喝掉,這個是中國寺院出家人一個好的習慣。這個習慣就是一個好的習慣,不浪費糧食,珍惜生命資源。你所擁有的東西,你碗裏的一粒米,也是你的生命資源,珍惜我們生命擁有的一切資源。其實,這就是佛教修行的一個精神。那麼戒律,既有很多粗線條的要求,同時也有很多細微的要求。這些細微的要求恰恰就可以培養我們好的生活習慣,使你的生活不會給別人帶來不快樂,不會給別人帶來煩惱,也不會給自己帶來煩惱。這其實是個生活的藝術。有時候我們的人際關系爲什麼有問題呀,一定是你有一些細節不注意,經常給別人帶來煩惱,給別人…
《戒律的意義和受持八關齋戒的要求》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