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戒律的意義和受持八關齋戒的要求▪P2

  ..續本文上一頁帶來煩惱的同時也會給自己帶來煩惱。所以,受過戒律訓練的修行人,他是與衆不同的。所以,我們出家人的修行,實際上佛教的修行都是這樣,很重要的是要親近善知識,像我們的老和尚這樣的善知識,像虛雲和尚、印光法師這樣的善知識。學佛既有書本的學習,也有你個人的修煉,更重要的要有人接觸另外一個人的那種很感性的學習,這是佛教裏講的親近善知識。我想以你們各位的環境來說,我建議你們親近的善知識還不應該局限在佛教的圈子裏面,出家師父啊,佛教徒,你們在學校裏,就是那些老師、教授,他們有好的人格,他們有很好的修養,你都應該接觸他,觀察他,觀察他的一些很具體的做法,實際上修行是要從這裏開始的。修行是要從很具體的,他怎麼說話、待人接物,怎麼安排他的生活,怎麼接一個電話,怎麼拒絕人,怎麼答應人,這些你們都要學。所以,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也就理解了佛教跟哲學的差別,佛教是教育,它是要落實到身心受用上,它不光是一個理論。你要練太極拳,你找一本講太極拳的書,上面也有很多把太極拳分解的圖片,你照著圖片去比劃,你很用功地去比劃,很用功,但是最後你打出來不像,你試試看吧,不像。非要有一個人現場給你比劃,即使你沒有書,你打出來也很像。那佛法也是一樣的,就是你有機會親近那些修行人,等于他直接比劃給你看,直接地輸電,直接地把電源接到你身上來。所以,這是關于戒律在佛教裏的地位和意義,這就不多說了。

  下面,我想要跟你們說明一點,在佛教裏面,釋迦牟尼佛製定了戒律,是依佛教徒不同的身份來定的。也就是說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戒,在家人有在家人的戒;出家的男衆有男衆的戒,出家的女衆有女衆的戒;出家的沙彌有沙彌的戒,出家的比丘有比丘的戒。事實上,沙彌之爲沙彌,比丘之爲比丘,是因爲他們受了相應的戒。所以,戒律的要求完全是以你自己的自覺自願,以你自己的發心和你修行的身份來定的,不是一刀切的。我回憶一下我在家學佛開始的時候,就經常出現這種極左的念頭,就是我要用出家的戒律要求我。這個很多學佛的居士都有過。其實,這個不太符合佛陀的精神。你是什麼身份,你按你的身份去做,你可以把它做得好做得細致,但是你沒有必要跨過身份的要求去要求你自己,這就有點過了。我們有些在家的老居士學佛喜歡這樣,那樣就會影響自己正常生活的秩序,給周圍的人造成不方便,給你家庭的人帶來煩惱。那不是佛教的意思,也不是釋迦牟尼佛主張的。

  好了,現在我們講釋迦牟尼佛關于在家佛教徒有哪幾種戒呢?大概來說有叁種。第一種就是通常的在家居士可以受的五戒,可以受的,不一定要受。佛教的一切戒律也好,叁皈依都是自覺自願。你願意可以受五戒,其次,還是八關齋戒,八關齋戒是什麼意思,等一下我再告訴你們。其次有在家的菩薩戒。現在我倒過來用最簡單的話解釋,菩薩戒不論在家出家誰都可以受。菩薩戒的這種要求,實際上是最高的,就是我願意做菩薩,于是我接受菩薩所應該做所不應該做的那種約束,用菩薩的要求要求自己的生活,那麼你就受菩薩戒,這個是最高的。菩薩的要求最複雜,因爲菩薩他不光要自利還要利他,他還要照顧別人。在佛教裏講,五戒是我們做一個滿分的人所應該守的,如果你把五戒守好,你的未來一定可以做一個滿分的人,今生今世來生來世,你會成爲一個滿分的人。這個滿分的人的意思是什麼呢?你們有沒有發現我們都是生活在人的境界,但是人跟人的差別很大,所以說人比人氣死人。有的人很有錢,有的人很窮;有的人很有錢但是家裏面不幸福;有的人家庭很和諧但是很窮;有的人很有錢但是身體很糟糕或者短壽;有的人身體有殘缺;有的人的心智有殘缺;有的人心智很殘缺但是出身于一個很富裕的家庭;有的人心智很健全身體很健康但是出生在一個很窮的家庭;有的人很聰明但是總是不順利;有的人很笨傻但是什麼事都那麼順,都讓他碰上了。所以,人生之種種差異,來自于他一向以來的行爲方式,佛教裏講來自于過去的因。這個因如果我們從修行和改變人生的走向來說,就是要持戒。五戒就是關于我們要成爲一個比較完滿的人,得到一個完滿的人身,所應該守的。你把五戒守好了,你一定會過一個完滿的人生。

  但是我們也知道,這個話該怎麼跟你們講呢?這個最難理解的就是出家了,出家是最難理解的。說真的,你們昨天提了很多疑問,我很同情你們,而且特別在中國文化的背景下。因爲中國的文化,中國這塊土壤,是一個充滿了現世主義,現世的實用主義氣息的這樣一個土地。我們要是研究佛教史可以看到,兩千多年來,從印度來到中國的佛教,一直都在一個困境中。什麼困境呢?就是一直要去跟像儒家文化跟世俗的實用主義的思想去做辯解。因爲中國人總是不大理解,抛妻離子去做和尚,或者是離開世俗生活不成家也沒有後代,這好像是我們這塊土地總是很難理解的一件事情。這個事情在印度並不難理解,因爲印度人,不要說佛教徒,印度本土原來的文化把人生做了一種勾勒,在這種人生圖景的勾勒裏面,人生最後要到森林裏去修行,他有這樣一種人生的願景,在它的文化裏是這樣的。那麼在東南亞的國家,我們現在知道,在那些國家,男性出家是報父母恩。在漢地出家是大不孝,很多人都這樣認爲,你看這個觀念的差異太大了。在西藏的話,父母都把兒子裏相貌最莊嚴最聰明的送去當喇嘛,那麼在漢地不然。所以,很多事情的觀念,你也要學會跳出來觀察。比如說死,我們漢文化裏面的人對這個死是看得特別重。死是一件大事,一說一個人死了,馬上臉色就變了。但是在西藏不是的,在西藏說人死了沒有什麼了不起的,人死了是完全自然的,因爲人人都會死啊。曾經有一信徒,他跟我講,因爲他是學西藏佛教的,他的師父是一個藏地的喇嘛。他有一次和他的師父通電話,單位剛剛死一個人,這在單位是一件大事,所以他在電話裏跟他師父說,我們單位那個誰死了,結果,他師父在電話那邊哈哈大笑。這個是我們漢人理解不了的,爲什麼笑啊?他師父說,別人死了跟你有什麼關系呢?死人不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嘛。所以,這個觀念差異很大。現在我們回來講出家。出家的這種生活,出家的這種境界,實際上就是我們佛教講的,它是一個出離之道。出離,是超越六道輪回,我們用西方人的語言,五戒是人就做人,出家、出離之道是要做什麼呢?人要做神,我們的語言是人要成佛,人要有超越人的那部分境界,這個就很難理解。所以,有一些人于是放棄世俗的生活,他們去走出家修行的路。釋迦牟尼佛非常慈悲,關于什麼人可以出家什麼人不可以出家,有很多的規定,這個是你們在家人不知道的。所以那天鳳凰衛視采訪濟群法師,我們中間談到關于什麼人不能出家,這在研究過戒律的出家人都是很熟悉的。比如說重病在身的人是不能出家的,比如說性別不明確的人,包括兩性人,包括古代的閹人,包括一段時間是女性,另外一段時間變成男性的人,都不可以的,這些就不說了。

  那麼,釋迦牟尼佛的慈悲在哪裏呢?那出離之道難道只有這麼窄嗎?不是。所以釋迦牟尼佛爲在家的修行人開辟了一條路。你不能出家,你可能有很多的纏縛,但你仍然可以出離,你的身心仍然可以走那出離的路。那麼這種修行之道從哪裏入手呢?就從受八關齋戒入手。八關齋戒的本質就是在家人短時間體驗出家生活。就是這樣一日一夜體驗出家生活,或者幾日幾夜體驗出家生活,這就是八關齋戒的本質。所以由此諸位也可以再次領略,釋迦牟尼佛教育的風格。這個風格是什麼呢?這個風格就是在釋迦牟尼佛的教育體系裏面,既有對那些修行的資糧很充足、境界很高的修行人的很高的要求,我們用黨的話來講就是:既有先進性,同時也有群衆性。也有對我們這些很苦惱的衆生。我也沒有條件出家,沒關系,你體驗一天。所以,這是一個絕對的現實主義。不要緊,你只體驗一天,你下次有機會,再體驗一天。那麼,你會說我們的人生有幾萬個一天,這一天算什麼?不然,這一天一夜的體驗,可能就會從根本上改變你對于自己的認識,改變你對生命的認識。你這一天一夜所積累的感受,很可能從根本上去顛覆你,顛覆你關于人的認識。就是說,哦,是這樣,是這種感覺。所以,八關齋戒的意義很大。我有時候喜歡跟我們的居士開玩笑:我說你們很多人都想當和尚,出家,但是這個夢想實現不了。有的人說希望我下輩子能出家。我就跟他們講,我說,你想下輩子出家嗎?他說是。我說你多受八關齋戒。多受八關齋戒你下輩子肯定能出家。因爲出家不容易啊,出家真的不容易,他是需要一些資糧,需要一些本錢。八關齋戒正是積累這種資糧的修行之道。在東南亞的佛教國家,居士們在節假日都會到寺院去受八關齋戒,八關齋戒最嚴格的是在寺院受,這樣就比較好守。

  現在我們看看名字,什麼叫八關齋戒呢?關的意思,是關閉生死輪回之門,我這個講義是給居士們講的。可能有些術語都比較專業,大家將就著看吧。關閉生死輪回之門,叁皈五戒只能保守我們的人身,八關齋戒可以引導我們出離出世。齋的意思是清淨,在八關齋戒裏面,齋是指過了中午不吃飯,通俗地說。所以你們明天受八關齋戒要掂量掂量,如果是過了中午一直到第二天天亮,就我們現在說吧,現在因爲天亮得早,就是到第二天差不多上早殿。你能挺住你就受,你挺不住就可以不受。所以八關齋戒合起來就是八條戒加過午不食,叫八關齋戒。

  我們現在簡單解釋一下八戒的內容,西遊記的豬八戒是這樣來的。這八條戒:第一不殺生,第二不偷盜,第叁不淫欲,第四不妄語,第五不飲酒,第六不著香花鬘不香油塗身,第七不歌舞伎樂不故往觀聽,第八不坐臥高廣大床,第九不非時食,所有的要求加起來。下面我把這些內容用最快的速度…

《戒律的意義和受持八關齋戒的要求》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