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戒律的意义和受持八关斋戒的要求

  戒律的意义和受持八关斋戒的要求

  明海大和尚

  (2007年7月24日晚于文殊阁)

  

  各位营员:

  大家晚上好!这次我们活动的安排,明天有男营员一日一夜出家和我们寺院僧众一起上街托钵。短期出家上街托钵这个活动,在夏令营最早是上上届,就是第十三届开始的。在那届夏令营,男营员一日一夜出家上街托钵。同时,有一些女营员在身上不带钱的情况下,上街找回四到五个人的饭回庙里来,分成小组,相当于一种生存挑战,之后大家再分享。所以,那届夏令营这个活动内容丰富,大家感想也很多,特别是上街去找吃的这部分生存挑战的营员,她们经历了感受了很多。后来,我们考虑到社会还是复杂的,不带钱走出寺院去社会上找几个人的饭回来,还是有点儿风险,所以这个内容我们就取消了。就是以男营员短期出家上街托钵,女营员可以上街去供养这些托钵的师父们。有女营员提出来,为什么我们不能短期出家呢?也有这样提的。实际上告诉大家,我在经论里看到,受八关斋戒就是在家人的短期出家。在佛陀时代,没有这种一日一夜、几日几夜的短期出家,但是有八关斋戒,就是不管是男居士还是女居士。所以,八关斋戒就是短期出家。那么,现在在海外还有大陆,这个短期出家活动是怎么来的呢?我也没有仔细地去考证。但是,我知道在东南亚的佛教国家,斯里兰卡、泰国、缅甸,因为男性的公民每个人这一生都要到寺院去出家,但不是每个人一辈子都要做和尚,出家以后可以自由选择。甚至也有为了纪念生活中的一件事,比如说因为自己的父母去世,要报他们的恩,那么到寺院去短期出家。这一生中多次短期出家,就很多了。所以我这么想象,汉传佛教呢,短期出家的法会大概是受这样一个习惯的启发。如果从修行来说,你要体验短期出家,受八关斋戒就可以了,不一定非要把头剃光了、换衣服。那么现在既然有这种活动方式,所以一些居士,包括社会上有一些成功人士,他们来寺院里面体验几天和尚的生活,在戒律里也允许,在佛陀的制度里面也允许,所以也没有什么不可以。但是女居士,刚才我讲了受八关斋戒其实就是短期出家,可能有的女营员说,我也把头发剃光了。为什么我们没有安排把女营员头发剃光了,因为这样是有些考虑的,就是我们佛教的一切活动,一切弘法活动,一定要考虑到社会的接受程度。到目前为止,起码是在中国,女士头发都是偏于长发的,所以,剃光了在短时间内很难恢复到生活中的那种状态。因此,因为到寺院里参加夏令营就把头剃光,会引起社会上有些不理解佛教、不了解佛教,不理解不了解短期出家活动的人的一些误解,对寺院的误解,对我们夏令营的害怕、排斥心理。恐怕有这种误解有这种害怕的你们的家人,你们身边的亲人、朋友,都可能有。出于这样一种考虑,剃头的短期出家就是让男营员来体验。那么,女营员如果你们愿意,这是自愿的,就来体验八关斋戒。事实上,你们体验八关斋戒,跟他们在要求上是一样。

  下面,我想用简短的时间稍微给你们介绍一下戒律在佛教中的地位和意义。海外有一位法师认为,释迦牟尼佛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从某种意义上,他说得很对。释迦牟尼佛的教育是要把众生从凡夫教育成圣贤,从有烦恼有苦恼这样一种生活状态,转化和教育成没有烦恼、清净、安详、吉祥、快乐的生命状态。所以从这样一个根本的出发点,这个出发点在佛教里叫慈悲心,现代的语言叫关怀,人文关怀。释迦牟尼佛所讲的一切,乃至佛教所制定的一切制度戒律,都是从这个根本点出发的,戒律亦复如是。戒律最早的制定,是释迦牟尼佛为僧团制定的。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后,在十二年的时间,僧团里都没有戒律。后来,有出家人犯了错误,释迦牟尼佛于是召集僧团成员,召开民主会议,大家商量说,你们看这样做合适吗?大家认为说不合适,好,以后我们不这样做了。就这样,出家人的戒律才一条一条地制定。所以,每一条戒都是先有出家人犯了相应的过错,然后在僧团里通过一个民主会议,大家认可制定的。很多戒律经过多次会议,反复修改,最后确定。这就是我们比丘戒律的由来。因此,佛教戒律的产生是充满了民主精神,协商民主。不是释迦牟尼佛强加给出家人的,不是!大家在这里再一次体会一下佛教的精神,不是来自于一个超越的主宰的神启示给我们人的一个硬性的要求,它是一个民主精神的要求。

  那么,戒律在佛教的修行中处于一种什么地位呢?大家知道,释迦牟尼佛的教育体系里有三个重要的构成:第一个就是戒,第二个叫定,第三个叫慧,就是戒定慧,我们称之为三学,叫戒定慧三学。在戒定慧三学中,智慧是根本,智慧是最重要的,是最后的目标。这最重要和最后的目标要达成,要从那最具体最切近的事情开始做,这就是戒律。那么禅定呢,是中间重要的环节。所以戒律在三学中,是基础,就像房子的地基。因此我们真正要修行,一定要从戒律开始。其实佛教的兴盛与衰落也直接与戒律有关。戒律既是以出家的僧团来说,在家的居士也是一样。整个佛教的教团,戒律既是一个使这个教团和合、和谐的一个管理制度,同时它更是教育、转化、净化我们身心的一个技巧。这个教育和转化我们身心的技巧,在戒律这里就体现得很具体。前天,有个营员问老师,为什么我在寺院里面感觉好像很清净,回到红尘中就被裹挟着,不能自主。这个原因恐怕也是与戒律有关,因为在你红尘生活的氛围中,很多作为修行的基本要求不能保证。具体的要求不能保证,具体的行为方式不能落实,有些规范做不到,所以我们完全随顺了红尘,特别是你生活的那个环境的种种时尚、做法。比如今天大家喝酒,这一桌九个人都喝,就你不喝,你觉得很孤立,身边的人也劝你,喝吧,没事!你就喝了。在这个很具体的事情上你让步,慢慢地其实你也就跟着这个潮流走了。所以,戒律在转化我们身心的过程中,它是从具体的事情上要求的。通常,我们现代人会把戒律理解为一个约束性的、约束我们的、使我们不自由的要求。实际上戒律给了我们自由,戒律保证了我们生命的自由,保证了我们身心的自在,它恰恰不是消极地限制我们。戒律的要求,一方面最早来自于僧团的民主会议,另外一方面,经过了释迦牟尼佛透彻了宇宙人生的那个大智慧。所以,依释迦牟尼佛那个大智慧的观察,这样做有利于你的生活,这样做有利于你的修行,这样做有利于你现在的安乐和未来的安乐,这样做你会欢喜,这样做你不会忧愁。他以他的智慧看到了生命的规律,看到什么因会带来什么后果,什么样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他看到了这一切。就像慈母指导她不懂事的子女一样,你要怎样做,你不要怎样做。因为母亲知道这样做对他不好,这样做对他好。所以,我们依戒律去生活,我们的身心会有安乐和自在。如果违背戒律,不要说戒律,即使是道德和法律,我们违背了,我们会感觉身心会有负担,会不自在。身心有负担或不自在或者有内在的焦虑、负罪感、压力感,那么当然你就很难,打坐你就很难静下来,你不会有禅定。如果我们的心地坦荡光明,因为我们的心有一个能力,昨天济群法师也讲了,有一种记录我们言行的能力。这种记录在佛教心理学叫阿赖耶识,在儒家叫良心、良知、良能,对吧。所以,这些记录在我们心灵的底片上烙上了很多印记,烙上很多印痕。这种印痕如果是负面的话,我们就觉得不自在、觉得不舒服。实际上是我们心灵的空间越来越狭窄。我们依戒律去生活,反过来会觉得越来越自在。因为无悔无忧,所以一个人的生活,一个人的心态就是很自在,依戒律去生活就能有这样一个功效。你会觉得无忧无悔无惧,没有害怕。你既不害怕夜晚,也不害怕白天;你既不害怕陌生人,也不害怕熟悉的人;你既不害怕大自然,也不害怕人群;既不害怕别人也不害怕自己;既不害怕现在未来也不害怕。所以,叫现在安乐未来安乐,现在安稳未来安稳。戒律就是在这种意义上,给我们的身心以自由和自在。打个比喻说,我经常用一个比喻,比如有一个湖,这个湖在冬天结了冰,有的冰很厚,有的冰很薄。有一个人在湖上很自由很自在地在散步,在上面走。因为他知道湖上的冰哪一块厚哪一块薄,他心里有数,应该怎么走,于是他按那路线去走。我们看他那样很自在,我们也过去自由自在地走,扑通一下掉下去了。为什么?因为我们不知道哪块冰厚,哪块冰薄,我们可能正踩在那薄的冰上。你知道了行为的界限你就得到了自由。就像我们开车在路上,我们知道这是快车道,这是慢车道,这是安全带,这是出口,于是,在这样的路上开车你就会很放松,你不会担忧。戒律在这种意义上,给我们自由和自在。

  第二个层面,戒律实际上也是在教授给我们一种生活的艺术,按戒律生活的人是在过一种最有教养的生活。我们那天看《弘一大师》电影,其中有他和印光大师在一起吃饭喝水。我们这里行堂有给你们倒水吗?(有)你们都喝下去了吧?(喝下去了)你们是好样的。当然这不是戒律,注意,这不是来自于戒律的。戒律这个词的意义很严格的,是就是,不是就不是。戒律一定是佛制定的要求,那是戒。那么这个把饭吃完了倒一些水涮一下碗喝掉,这个是中国寺院出家人一个好的习惯。这个习惯就是一个好的习惯,不浪费粮食,珍惜生命资源。你所拥有的东西,你碗里的一粒米,也是你的生命资源,珍惜我们生命拥有的一切资源。其实,这就是佛教修行的一个精神。那么戒律,既有很多粗线条的要求,同时也有很多细微的要求。这些细微的要求恰恰就可以培养我们好的生活习惯,使你的生活不会给别人带来不快乐,不会给别人带来烦恼,也不会给自己带来烦恼。这其实是个生活的艺术。有时候我们的人际关系为什么有问题呀,一定是你有一些细节不注意,经常给别人带来烦恼,给别人…

《戒律的意义和受持八关斋戒的要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