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戒律的意义和受持八关斋戒的要求▪P2

  ..续本文上一页带来烦恼的同时也会给自己带来烦恼。所以,受过戒律训练的修行人,他是与众不同的。所以,我们出家人的修行,实际上佛教的修行都是这样,很重要的是要亲近善知识,像我们的老和尚这样的善知识,像虚云和尚、印光法师这样的善知识。学佛既有书本的学习,也有你个人的修炼,更重要的要有人接触另外一个人的那种很感性的学习,这是佛教里讲的亲近善知识。我想以你们各位的环境来说,我建议你们亲近的善知识还不应该局限在佛教的圈子里面,出家师父啊,佛教徒,你们在学校里,就是那些老师、教授,他们有好的人格,他们有很好的修养,你都应该接触他,观察他,观察他的一些很具体的做法,实际上修行是要从这里开始的。修行是要从很具体的,他怎么说话、待人接物,怎么安排他的生活,怎么接一个电话,怎么拒绝人,怎么答应人,这些你们都要学。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就理解了佛教跟哲学的差别,佛教是教育,它是要落实到身心受用上,它不光是一个理论。你要练太极拳,你找一本讲太极拳的书,上面也有很多把太极拳分解的图片,你照着图片去比划,你很用功地去比划,很用功,但是最后你打出来不像,你试试看吧,不像。非要有一个人现场给你比划,即使你没有书,你打出来也很像。那佛法也是一样的,就是你有机会亲近那些修行人,等于他直接比划给你看,直接地输电,直接地把电源接到你身上来。所以,这是关于戒律在佛教里的地位和意义,这就不多说了。

  下面,我想要跟你们说明一点,在佛教里面,释迦牟尼佛制定了戒律,是依佛教徒不同的身份来定的。也就是说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戒,在家人有在家人的戒;出家的男众有男众的戒,出家的女众有女众的戒;出家的沙弥有沙弥的戒,出家的比丘有比丘的戒。事实上,沙弥之为沙弥,比丘之为比丘,是因为他们受了相应的戒。所以,戒律的要求完全是以你自己的自觉自愿,以你自己的发心和你修行的身份来定的,不是一刀切的。我回忆一下我在家学佛开始的时候,就经常出现这种极左的念头,就是我要用出家的戒律要求我。这个很多学佛的居士都有过。其实,这个不太符合佛陀的精神。你是什么身份,你按你的身份去做,你可以把它做得好做得细致,但是你没有必要跨过身份的要求去要求你自己,这就有点过了。我们有些在家的老居士学佛喜欢这样,那样就会影响自己正常生活的秩序,给周围的人造成不方便,给你家庭的人带来烦恼。那不是佛教的意思,也不是释迦牟尼佛主张的。

  好了,现在我们讲释迦牟尼佛关于在家佛教徒有哪几种戒呢?大概来说有三种。第一种就是通常的在家居士可以受的五戒,可以受的,不一定要受。佛教的一切戒律也好,三皈依都是自觉自愿。你愿意可以受五戒,其次,还是八关斋戒,八关斋戒是什么意思,等一下我再告诉你们。其次有在家的菩萨戒。现在我倒过来用最简单的话解释,菩萨戒不论在家出家谁都可以受。菩萨戒的这种要求,实际上是最高的,就是我愿意做菩萨,于是我接受菩萨所应该做所不应该做的那种约束,用菩萨的要求要求自己的生活,那么你就受菩萨戒,这个是最高的。菩萨的要求最复杂,因为菩萨他不光要自利还要利他,他还要照顾别人。在佛教里讲,五戒是我们做一个满分的人所应该守的,如果你把五戒守好,你的未来一定可以做一个满分的人,今生今世来生来世,你会成为一个满分的人。这个满分的人的意思是什么呢?你们有没有发现我们都是生活在人的境界,但是人跟人的差别很大,所以说人比人气死人。有的人很有钱,有的人很穷;有的人很有钱但是家里面不幸福;有的人家庭很和谐但是很穷;有的人很有钱但是身体很糟糕或者短寿;有的人身体有残缺;有的人的心智有残缺;有的人心智很残缺但是出身于一个很富裕的家庭;有的人心智很健全身体很健康但是出生在一个很穷的家庭;有的人很聪明但是总是不顺利;有的人很笨傻但是什么事都那么顺,都让他碰上了。所以,人生之种种差异,来自于他一向以来的行为方式,佛教里讲来自于过去的因。这个因如果我们从修行和改变人生的走向来说,就是要持戒。五戒就是关于我们要成为一个比较完满的人,得到一个完满的人身,所应该守的。你把五戒守好了,你一定会过一个完满的人生。

  但是我们也知道,这个话该怎么跟你们讲呢?这个最难理解的就是出家了,出家是最难理解的。说真的,你们昨天提了很多疑问,我很同情你们,而且特别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下。因为中国的文化,中国这块土壤,是一个充满了现世主义,现世的实用主义气息的这样一个土地。我们要是研究佛教史可以看到,两千多年来,从印度来到中国的佛教,一直都在一个困境中。什么困境呢?就是一直要去跟像儒家文化跟世俗的实用主义的思想去做辩解。因为中国人总是不大理解,抛妻离子去做和尚,或者是离开世俗生活不成家也没有后代,这好像是我们这块土地总是很难理解的一件事情。这个事情在印度并不难理解,因为印度人,不要说佛教徒,印度本土原来的文化把人生做了一种勾勒,在这种人生图景的勾勒里面,人生最后要到森林里去修行,他有这样一种人生的愿景,在它的文化里是这样的。那么在东南亚的国家,我们现在知道,在那些国家,男性出家是报父母恩。在汉地出家是大不孝,很多人都这样认为,你看这个观念的差异太大了。在西藏的话,父母都把儿子里相貌最庄严最聪明的送去当喇嘛,那么在汉地不然。所以,很多事情的观念,你也要学会跳出来观察。比如说死,我们汉文化里面的人对这个死是看得特别重。死是一件大事,一说一个人死了,马上脸色就变了。但是在西藏不是的,在西藏说人死了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人死了是完全自然的,因为人人都会死啊。曾经有一信徒,他跟我讲,因为他是学西藏佛教的,他的师父是一个藏地的喇嘛。他有一次和他的师父通电话,单位刚刚死一个人,这在单位是一件大事,所以他在电话里跟他师父说,我们单位那个谁死了,结果,他师父在电话那边哈哈大笑。这个是我们汉人理解不了的,为什么笑啊?他师父说,别人死了跟你有什么关系呢?死人不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嘛。所以,这个观念差异很大。现在我们回来讲出家。出家的这种生活,出家的这种境界,实际上就是我们佛教讲的,它是一个出离之道。出离,是超越六道轮回,我们用西方人的语言,五戒是人就做人,出家、出离之道是要做什么呢?人要做神,我们的语言是人要成佛,人要有超越人的那部分境界,这个就很难理解。所以,有一些人于是放弃世俗的生活,他们去走出家修行的路。释迦牟尼佛非常慈悲,关于什么人可以出家什么人不可以出家,有很多的规定,这个是你们在家人不知道的。所以那天凤凰卫视采访济群法师,我们中间谈到关于什么人不能出家,这在研究过戒律的出家人都是很熟悉的。比如说重病在身的人是不能出家的,比如说性别不明确的人,包括两性人,包括古代的阉人,包括一段时间是女性,另外一段时间变成男性的人,都不可以的,这些就不说了。

  那么,释迦牟尼佛的慈悲在哪里呢?那出离之道难道只有这么窄吗?不是。所以释迦牟尼佛为在家的修行人开辟了一条路。你不能出家,你可能有很多的缠缚,但你仍然可以出离,你的身心仍然可以走那出离的路。那么这种修行之道从哪里入手呢?就从受八关斋戒入手。八关斋戒的本质就是在家人短时间体验出家生活。就是这样一日一夜体验出家生活,或者几日几夜体验出家生活,这就是八关斋戒的本质。所以由此诸位也可以再次领略,释迦牟尼佛教育的风格。这个风格是什么呢?这个风格就是在释迦牟尼佛的教育体系里面,既有对那些修行的资粮很充足、境界很高的修行人的很高的要求,我们用党的话来讲就是:既有先进性,同时也有群众性。也有对我们这些很苦恼的众生。我也没有条件出家,没关系,你体验一天。所以,这是一个绝对的现实主义。不要紧,你只体验一天,你下次有机会,再体验一天。那么,你会说我们的人生有几万个一天,这一天算什么?不然,这一天一夜的体验,可能就会从根本上改变你对于自己的认识,改变你对生命的认识。你这一天一夜所积累的感受,很可能从根本上去颠覆你,颠覆你关于人的认识。就是说,哦,是这样,是这种感觉。所以,八关斋戒的意义很大。我有时候喜欢跟我们的居士开玩笑:我说你们很多人都想当和尚,出家,但是这个梦想实现不了。有的人说希望我下辈子能出家。我就跟他们讲,我说,你想下辈子出家吗?他说是。我说你多受八关斋戒。多受八关斋戒你下辈子肯定能出家。因为出家不容易啊,出家真的不容易,他是需要一些资粮,需要一些本钱。八关斋戒正是积累这种资粮的修行之道。在东南亚的佛教国家,居士们在节假日都会到寺院去受八关斋戒,八关斋戒最严格的是在寺院受,这样就比较好守。

  现在我们看看名字,什么叫八关斋戒呢?关的意思,是关闭生死轮回之门,我这个讲义是给居士们讲的。可能有些术语都比较专业,大家将就着看吧。关闭生死轮回之门,三皈五戒只能保守我们的人身,八关斋戒可以引导我们出离出世。斋的意思是清净,在八关斋戒里面,斋是指过了中午不吃饭,通俗地说。所以你们明天受八关斋戒要掂量掂量,如果是过了中午一直到第二天天亮,就我们现在说吧,现在因为天亮得早,就是到第二天差不多上早殿。你能挺住你就受,你挺不住就可以不受。所以八关斋戒合起来就是八条戒加过午不食,叫八关斋戒。

  我们现在简单解释一下八戒的内容,西游记的猪八戒是这样来的。这八条戒:第一不杀生,第二不偷盗,第三不淫欲,第四不妄语,第五不饮酒,第六不着香花鬘不香油涂身,第七不歌舞伎乐不故往观听,第八不坐卧高广大床,第九不非时食,所有的要求加起来。下面我把这些内容用最快的速度…

《戒律的意义和受持八关斋戒的要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