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六祖的“三无”和“二三昧”

  六祖的“三无”和“二三昧”

  明海法师

  (1995年7月22日)

  

  六祖慧能大师住持广东宝林(南华)寺40年,大转*轮。“一花开五叶”,度无量众,弘扬禅宗正旨详尽。其精要可归结为:“三无”和“二三昧”。三无者,即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二三昧者,即一行三昧和一相三昧。分述如下。

  一、无念为宗

  无念,指无为之念,即“真如自性起念”,能作“无功用道”妙用;宗,即行者上接十方诸佛法流,下摄一切众生心念,能转运十方诸佛法流通过己心而加持来机。实证境界至此,禅宗名为“通宗”,堪以“续佛慧命”,“传佛心印”也。禅宗自迦叶初祖至慧能大师,前后33代祖师均为单传,可见通宗祖师之难能可贵,不易遇也。神秀当年为教授师,文化水平很高,威望亦很好。但五祖弘忍大师宁愿传衣法给慧能,而不肯传给神秀,因神秀尚未通宗,没有传佛心印的功能。慧能虽不识字,但五祖知他已经通宗,可以传佛心印,对众说法可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契机契理也。

  六祖云:“无念者于念而无念”。其法理是因行者必须破除分别我执、法执,俱生我执、法执,始能实契“无念为宗”;此时“真如自性起念”属于无我之念,而非凡夫妄念;故曰:“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我们必须分清“无念为宗”之念和凡情意识形态之念,这两者并不相同。前者,“真如是念之体,念是真如之用”,即明体达用。“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自性常自在。故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后者,真如为无明所覆,无论有念、无念都在“有情日夜镇昏迷”的范围之内。六祖为了防止听众误会,故有“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尽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若不识法意,自错犹可,更劝他人,自迷不见,又谤佛经(罪业严重)”的教诲。

  释尊拈花,迦叶微笑。真如总体,分位无穷,性性之间,密放密收,互相传感。故证道歌云:“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来合。”故能默契“真如自性起念”妙旨,即能“传佛心印”。六祖“何期自性本来具足!”即真如总体遍含一切种性。“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即真空之中能出妙有。释尊深入第一句禅定,示现从空出有妙旨,加持会众;并拈花示众,示最上之禅“从空出有”,如莲花之清净不染也。会中人天百万不知所以,唯摩诃迦叶默契妙旨,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咐嘱摩诃迦叶。”此当众宣布迦叶得旨,堪作大众导师也。

  一乘宗旨,亦称正法眼藏,因如来法流之运行,非开真正法眼不能默契其妙也。亦名涅槃妙心,于寂默中自心隐起大用,未尝或息也。(参考冯达庵大阿黎著《心经广义》)

  二、无相为体

  通宗大士,深入三昧,对于万法,能离于相,得清净体,是为无相为体。《金刚经》云:“若有人能泯一切法皆入如如妙旨,于是中无实无虚,能泯之念,亦不可得,则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实证“无相为体”。

  六祖云:“无相者于相而离相”,其法理为:“色心诸法之起,必加以接受,乃发生关系;然积习成蕴,则以想为主,因诸法活动之初,只是一种妙性流行,无相可指。想心已兴,乃凝结为相也。故色心诸法,皆依想而现法相,想若不立,诸法皆失其相。大乘称性起修,虽专观一境而不落想蕴,故仍不失平等法性之齐现。”(参考《心经广义》)是为“无相者于相而离相”的本旨。“根境和合,然后识生。”识相对立,尽离内外识,则诸相化为乌有,一无所得。众生世界,万象森罗,皆为众生识执为累,“同分妄见”所造成之假相。行者修证至转识为智。随时可以“泯识显智”时,对于万法,以智证之,唯性无相,回复真如本体。是为“无相为体”的根本原理。

  六祖云:“吾所说法,不离自性,离体而说,名为相说,自性常迷”。佛祖说法,不离性体,“如来善护念诸菩萨”法流强大;“如来善咐嘱诸菩萨”契机契理。善根行者,专心谛听,“时节因缘”一到,每能当下顿悟!而普通法师说法,或普通根机听法,常无此种法效,其理易明。此亦五祖不肯传衣法给神秀而传给慧能为六祖的原因。“明体”即实证“菩提”。禅密二宗常修“月轮观”以求菩提。《大日经》云:“云何菩提

  谓如实知自心;我观自心,形如月轮。”达摩示慧可云:“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于世求。”证道歌云:“但得本莫愁末,如净琉璃含宝月,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终不竭。”寒山诗云:“吾心如秋月,碧潭光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月轮观原以专注自心,为下手功夫。非真有质碍物当前,如世间月轮之丽乎天也。观之纯熟,轮相斯隐。唯觉自性遍周法界,寂静洁静,光明,身不可得,心不可得,万法不可得,虚空亦不可得。乃至不可得亦不可得。一切烦恼不假对治,自然不起,根本正智不由他悟,自然通达。(参考冯达庵著《学密须知》)证此,即明体达用。

  一切电器,均须接通电流,然后可以发挥效用。同理,修习任何法门,均须接通诸佛法流,然后可以速收法效。所以是否跟随明体达用的祖师而修,与自己能否正知正见,速收法效,关系至为密切。如无明师加持、指导,则难于接通诸佛法流,比如徒有电器,未能接通电流,难于发挥效用也。甚或“走火入魔”所以不可“乱来”。

  三、无住为本

  无念为宗和无相为体是证果境界,欲证上述境界,须依“无住为本”来修行。

  六祖云:“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著法,名为自缚。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境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心经广义》云:“心若住法,则成执著。诸法自性,本来皆空,故能平等齐现。若当前法相滞于想像而不能空,便为余法齐现之障,所谓顾此失彼是也。想已成障,便落想蕴。若欲回复平等法性,但力破想蕴便得。”而破想蕴,应从“无住”入手。世人由于住相→无明→短见的事,经常发生,事主如明白佛理,事故起因之时能以“无住”对待之,悲剧就不会发生。

  凡夫由于不信佛教,不信“因果报应,随业轮回”的道理,多有“断灭”之见,常有“青春无几许,行乐宜及时”的想蕴,不明人生价值为何,于是拼命追求“五欲”之乐,对于爱情问题尤为“住相”。今年6月,有一位女学生因求爱不遂,觉得做人没有意义,而自寻短见,以为“一死百了”。其实死而未了!死后更惨,死得可耻!害己害人。不少凡夫对于爱情缺乏道德观念,贪新厌旧,朝三暮四,爱恨无常,以致不少家庭不和,烦恼、分裂,乃至造成家庭悲剧。人们往往因为思路不同而作出不同的反应和抉择,在关键时刻,往往只因一念之差就决定了生死大事。文革期间,有些知识分子抱着“士可杀而不可辱”的心态去对抗红卫兵,以至受到更为严厉的折磨;或因受不了困辱而自杀;个别学佛的人则会想到:我今日之苦,乃前生所作的恶业的报应,应无所住而对待之。《金刚经》说:持诵金刚经的善男子、善女人,本应受人尊重,如今被人轻贱,先世罪业,当得消灭。如此重业轻报,未尝不好!能作如是思想,即能以“无住”而度过难关。昔有沙门,煮草染衣维生。业力所使,染衣处出现一堆牛骨,失牛者寻到,告他盗牛杀牛,法官判他坐牢,本是冤案,但他却甘受冤屈而无怨言,因他自知前生为屠牛夫,本应坠入恶道,今受困辱,算是重业轻报了,所以安心坐牢。这沙门本有神足通,但他不越狱逃遁,因他知道神通不敌业力,逃遁业报会更为严重,迟早终须报应,所以他能以“无住”而度过难关。

  动机不纯练功的人,或盲目练功的人,有时会走火入魔,广州某医药学院有两位学生练功发现幻影,住相入魔,其一走上广州六榕塔练功,跟魔飞呀!跳下重伤。另一走上楼顶练功,随魔飞呀!跳下跌死了。上述两位学生如会《金刚经》所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之指教,即不会住相着魔,幻相出现之时,即能“无住”免祸!

  唯凭意识形态的理解开通,难于彻底“无住”。有些伤心事,自己不想“住相”,但它却会自动浮现出来。例如东坡悼念朝云诗云:“不思量,自难忘;相向无言,唯有泪千行。”因内心怀念苦种炽烈,难于平息。必须“自有解脱之因,又蒙诸佛菩萨慈悲护念”,才能“降伏其心”!而得“无往”。

  《金刚经》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即破执的程度不同,则所证境界的层次也有差别。如: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诸地菩萨,佛,此是显教破执证果的层次。

  冯达庵大阿黎修因之时,先通禅宗,后通密宗,他题的“禅关”诗云:

  不住六尘心始清,更除七识证无生;

  十方透澈见真性,喜在人间度有情。

  此诗与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总持“揭谛真言”的密意相通。

  有问“六祖云:心不住法,道即通流。我是乐天派,天掉下来当被盖;我相信命运;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对于评薪评级,从来不和人争执;我相信善恶到头终有报;宁可人负我,不可我负人;无论别人怎样对待我不好,过后我都不挂在心上。诚如上说,是否属于心不住法

  如果是,何以不见道即通流

  ”答曰:“柔和质直,宽怀大量,不念旧恶,烦恼不生,乐善好施的人,当然夙根很好,然而心光未明之前,烦恼障和所知障尚残存,我执、法执尚未肃清,未能彻底无住,灵明心性尚为无明所覆,尚未达到道即通流的境界。但这种根机,若遇明师,授以三密加持,易收法效,进步很快。”

  众生之所以会随缘造业,随业轮回,生死不休的主要原因,在于七识作梗,法理如下:“众生第七识带起俱生我执,萌诸于…

《六祖的“三无”和“二三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