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心,固有我相、他相之见存;形诸外迹更有此身、彼身之分别。一般凡夫不论醒时、睡时,此执未尝暂舍,故日夜恒在我相阴影之中,昏迷不觉。益我者视为亲友,损我者视为仇敌。世界所以多故,全系于此。”故欲彻底无住,关键在于破除七识。七识未破,则烦恼障、所知障仍存,未能无住,更难“道即通流”。达摩西来眼见中国学人,多从文字上用功,满足于意识形态的知见,反成佛性之障碍,故提倡“一乘顿教,寓解于行,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学人以至诚心求法,蒙通宗祖师神力加持,根机猛利、师资道合者“时节因缘”一到:“凡心顿开,灵光忽耀,即通初关;打成一片,迥脱根尘,即过重关;性相交融,运用自在,即透后关。到此时节,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实证法身境界。”(参考冯著《佛教真面目》)
《金刚经》云:“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此即彻底“无住”妙旨。
昔有曲江王氏子,长相威严端正,状如梵僧,气节盖世。初学佛法,从文字相入手,满足于意识形态范围的知见,自以为是,好面责人。后参祖心禅师,大肆雄辩。祖曰:“徒说食耳!能饱你耶
”子乃大窘,面红耳赤;因自知并无实证境界可以受用也。愧悔之余,恳求祖师开示“安乐处”。祖曰:“安乐处正忌上座许多骨董耳。须死尽凡心乃得。”子受教,随祖修证,寓解于行,踏实用功,极力参究,终于祖师的加持指引下“得髓”。后嗣祖位,道号悟新禅师。
我从中学时代开始学佛,从文字相入手,满足于意识形态范围的理解,自以为是,好逞己见。后蒙冯达庵大阿黎批示:“喜演文字相,翻成般若障;即事耀灵光,许入般若藏。”并吩咐伍普聪和我面谈,使我猛省回头,“寓解于行”,踏实用功。这是我学佛的重要经历,也是我学佛的关键转变。
知识分子学佛,多从文字相入手,未尝不好;但不能满足于意识形态的理解。须知佛经仅能起到“因指见月”的作用;故《金刚经》云:“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行者若“执指为月”即《金刚经》云:“非法”;行者若能“因指见月”即《金刚经》云:“非非法。”所以六祖云:“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诸佛妙理,非关文字”,“自性本来具足,自性能生万法”,“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有问:“《金刚经》云:“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以及大势至菩萨开示往生极乐净土要诀:“一、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二、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和六祖云:“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有无矛盾
又上述“应如是住”、“净念相继”等语与“无住为本”有无矛盾
”
答:马鸣菩萨云:“无明熏真如,致众生迷真逐妄,造业轮回,烦恼万千;反之,真如熏无明,致众生破障悟道,即妄会真,灵明自在。”上列《金刚经》和大势至菩萨说的是指“真如熏无明”的妙用,用以“降伏其心”才能“无住生心”。六祖说的是指要“无住生心!不要住相被无明熏真如,以致被烦恼系缚。”所以上列诸说,并无矛盾。深契上列“三无”,便得禅体,所谓般若波罗密多,乃依禅体而起之妙用也。妙用为何
一行三昧和一相三昧是也。
一、一行三昧
“随时随地,应机处理,称性直行,不涉委曲劳虑,是一行三昧”。
六祖接机,随问而答,反应神速,言必中肯,巧叶机宜,即此妙用。
六祖恐人误会“一行三昧”妙旨,故云:“迷人著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动,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有人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会,便执成颠,如此者众,如是相教,故知大错。”
注意:马祖说的“平常心是道”,应从二方面理解:
1、从证果来说,实证“一行三昧”之后,当然可以“平常心是道”。
2、从修因来说,应“以戒为师”,以“无住为本”来修持“平常心是道”。切忌误会、误用“平常心是道”。
二、一相三昧
六祖云:“若于一切处(随时随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损益成坏,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
六祖于太极元年壬子延和七月一日集徒众曰:“吾至八月,欲离世间,你等有疑,早须相问……。”法海等闻,悉皆涕泣,唯有神会神情不动,亦无涕泣。六祖云:“神会小师,却得善不善等,毁誉不动,哀乐不生;余者不得。数年山中,竟修何道
你今悲泣,为忧阿谁
……若吾不知去处,终不预报于你,你等悲泣乃不知吾去处,若知吾去处,不合悲泣。……”由此可知神会实证“一相三昧”也。
六祖于八月初三于国恩寺斋罢,集合徒众,最后一次说法,作偈,咐嘱清楚后,静坐至三更,忽然大叫一声:“吾行矣!”奄然迁化。其时“异香满室,白虹属地,林木变白,禽兽哀鸣。”六祖肉身菩萨的故事,令人感动万分。
《六祖的“三无”和“二三昧”》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