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祖的“叁無”和“二叁昧”▪P2

  ..續本文上一頁心,固有我相、他相之見存;形諸外迹更有此身、彼身之分別。一般凡夫不論醒時、睡時,此執未嘗暫舍,故日夜恒在我相陰影之中,昏迷不覺。益我者視爲親友,損我者視爲仇敵。世界所以多故,全系于此。”故欲徹底無住,關鍵在于破除七識。七識未破,則煩惱障、所知障仍存,未能無住,更難“道即通流”。達摩西來眼見中國學人,多從文字上用功,滿足于意識形態的知見,反成佛性之障礙,故提倡“一乘頓教,寓解于行,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學人以至誠心求法,蒙通宗祖師神力加持,根機猛利、師資道合者“時節因緣”一到:“凡心頓開,靈光忽耀,即通初關;打成一片,迥脫根塵,即過重關;性相交融,運用自在,即透後關。到此時節,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實證法身境界。”(參考馮著《佛教真面目》)

  《金剛經》雲:“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此即徹底“無住”妙旨。

  昔有曲江王氏子,長相威嚴端正,狀如梵僧,氣節蓋世。初學佛法,從文字相入手,滿足于意識形態範圍的知見,自以爲是,好面責人。後參祖心禅師,大肆雄辯。祖曰:“徒說食耳!能飽你耶

  ”子乃大窘,面紅耳赤;因自知並無實證境界可以受用也。愧悔之余,懇求祖師開示“安樂處”。祖曰:“安樂處正忌上座許多骨董耳。須死盡凡心乃得。”子受教,隨祖修證,寓解于行,踏實用功,極力參究,終于祖師的加持指引下“得髓”。後嗣祖位,道號悟新禅師。

  我從中學時代開始學佛,從文字相入手,滿足于意識形態範圍的理解,自以爲是,好逞己見。後蒙馮達庵大阿黎批示:“喜演文字相,翻成般若障;即事耀靈光,許入般若藏。”並吩咐伍普聰和我面談,使我猛省回頭,“寓解于行”,踏實用功。這是我學佛的重要經曆,也是我學佛的關鍵轉變。

  知識分子學佛,多從文字相入手,未嘗不好;但不能滿足于意識形態的理解。須知佛經僅能起到“因指見月”的作用;故《金剛經》雲:“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行者若“執指爲月”即《金剛經》雲:“非法”;行者若能“因指見月”即《金剛經》雲:“非非法。”所以六祖雲:“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諸佛妙理,非關文字”,“自性本來具足,自性能生萬法”,“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有問:“《金剛經》雲:“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以及大勢至菩薩開示往生極樂淨土要訣:“一、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二、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和六祖雲:“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爲系縛。”有無矛盾

  又上述“應如是住”、“淨念相繼”等語與“無住爲本”有無矛盾

  ”

  答:馬鳴菩薩雲:“無明熏真如,致衆生迷真逐妄,造業輪回,煩惱萬千;反之,真如熏無明,致衆生破障悟道,即妄會真,靈明自在。”上列《金剛經》和大勢至菩薩說的是指“真如熏無明”的妙用,用以“降伏其心”才能“無住生心”。六祖說的是指要“無住生心!不要住相被無明熏真如,以致被煩惱系縛。”所以上列諸說,並無矛盾。深契上列“叁無”,便得禅體,所謂般若波羅密多,乃依禅體而起之妙用也。妙用爲何

  一行叁昧和一相叁昧是也。

  一、一行叁昧

  “隨時隨地,應機處理,稱性直行,不涉委曲勞慮,是一行叁昧”。

  六祖接機,隨問而答,反應神速,言必中肯,巧葉機宜,即此妙用。

  六祖恐人誤會“一行叁昧”妙旨,故雲:“迷人著法相,執一行叁昧,直言常坐不動,妄不起心,即是一行叁昧,作此解者,即同無情,卻是障道因緣。……有人教坐,看心觀靜,不動不起,從此置功,迷人不會,便執成顛,如此者衆,如是相教,故知大錯。”

  注意:馬祖說的“平常心是道”,應從二方面理解:

  1、從證果來說,實證“一行叁昧”之後,當然可以“平常心是道”。

  2、從修因來說,應“以戒爲師”,以“無住爲本”來修持“平常心是道”。切忌誤會、誤用“平常心是道”。

  二、一相叁昧

  六祖雲:“若于一切處(隨時隨處)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舍,不念損益成壞,安閑恬靜,虛融澹泊,此名一相叁昧。”

  六祖于太極元年壬子延和七月一日集徒衆曰:“吾至八月,欲離世間,你等有疑,早須相問……。”法海等聞,悉皆涕泣,唯有神會神情不動,亦無涕泣。六祖雲:“神會小師,卻得善不善等,毀譽不動,哀樂不生;余者不得。數年山中,竟修何道

  你今悲泣,爲憂阿誰

  ……若吾不知去處,終不預報于你,你等悲泣乃不知吾去處,若知吾去處,不合悲泣。……”由此可知神會實證“一相叁昧”也。

  六祖于八月初叁于國恩寺齋罷,集合徒衆,最後一次說法,作偈,咐囑清楚後,靜坐至叁更,忽然大叫一聲:“吾行矣!”奄然遷化。其時“異香滿室,白虹屬地,林木變白,禽獸哀鳴。”六祖肉身菩薩的故事,令人感動萬分。

  

  

《六祖的“叁無”和“二叁昧”》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