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的基本理解(樂崇輝)▪P3

  ..續本文上一頁要說是佛學的,世間法的也可以多看看。我們要知道,佛學是讓你不要浪費你的生命,而是要借假歸真,借你假的身體,找到真的東西。我們的“我”是假的,身見是假的,那麼,真的“我”是什麼呢

  法身佛。你也是法身佛,我也是法身佛,大家都到了法身佛,就是真我。湛然常住,不變不異,不生不滅,這是真我的境界。唯有佛學才能解決生死問題。

  釋迦牟尼佛在過去行菩薩道的時候,帝釋天王現羅刹鬼(羅刹是吃人的),對釋迦牟尼佛講:“你知道“諸行無常,是生滅法”,但你不知道這個偈子的下半句,這下半句可以解決煩惱和生死的問題,你願不願意知道啊

  你要願意就要舍身給我吃噢!”“諸行無常是生滅法”,諸行,是指時空、宇宙萬物。任何一個事物都屬于現象論,都有生滅的,是無常的,在無量的變化當中。我們的生命就是無常的,生死就在呼吸之間,野外的孤墳不都是老年人,年輕人也有死亡的,所以提醒大家注意啊。當時釋迦牟尼佛說舍身也願意,因爲上半句話他知道,但找不到答案。孔夫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爲了求法,爲了百千萬億衆生,前面即使是火坑,菩薩也是要跳的,後來帝釋就告訴他:“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爲樂。”“生滅滅已”,“生滅”是名詞,第叁個“滅”是動詞,滅掉前面生滅,就是解決生死問題。“已”究竟,徹底。生滅滅已,這是我們所追求的目標。釋迦牟尼佛爲了生死,甯可舍身來找這個答案。“寂滅爲樂”,寂滅,入定,入究竟定。“爲樂”這個樂是沒有苦因的樂。有苦因的樂,將來還有苦果,沒有苦因的樂,是妙樂、無上妙樂。所以佛的快樂,我們連百千萬分之一也體會不到;各位坐禅的時候,可以得到禅悅,那已經算不錯了,那還是上樂;我們在五欲裏是欲樂,欲樂刹那就沒有了,像閃電一樣“啪”的一下就沒有了。

  我們學佛首先要從待人處事之道做起。我們常說:未結佛緣,先結人緣。人緣結好了,就有佛緣,人做不好,做人都沒有資格,怎麼去成佛呢

  做人的資格就是人格。人格教育是什麼呢

  五戒十善就是人格教育。我們國家的法律都沒有超出五戒十善。你要是守五戒十善,你就不會犯我們國家的法。所以做人處事的原則都要會,在社會上堂堂正正做人,規規矩矩做事,守本份,不違反國家法律,這樣來做,就是在持五戒,行十善,這是非常重要的。

  戒定慧叁學意義。戒學,行爲的規範;定學,精神的統一;慧學,佛性的啓發,也可以講自性的啓發。我想這叁學,可以破除貪癡叁毒煩惱,學了以後,叁毒破得了,五毒破得了,十毒破得了,見思二惑就破得了,妄念就容易去掉。所以我們修學要從戒上修,戒爲根基。大乘菩薩道的行法。我們既然是大乘學人,那麼各位回到學校,回到工作崗位,你有同學、同事悲觀的時候,你如何挽救他

  挽救他你就是菩薩。我們甚至可以經常做一點生命的關懷。我記得北京海澱區有個松堂醫院,他們專門收孤獨老人,給他們以臨終關懷,在這當中,給予死亡教育。各位也可以到那裏去看看,慰問那些老人,這就是菩薩。因爲他們很孤寂,很孤獨,給予關心、愛心,就是菩薩。你們也可以到孤兒院、殘疾人福利院去看看,做一點慰問工作,慢慢地大悲心就起來了。慈悲喜舍是從定中來的,常常到外邊去看看,你就會起慈悲心,這樣你才會體悟到佛法。大乘菩薩道不能離開四攝六度。菩薩就是要度一切有情衆生,覺悟一切有情衆生,所以菩薩就是覺有情的意思。那麼我們衆生算什麼呢

  迷有情。我們不但不覺悟,而且還來迷惑別人,罪過!罪過!所以我們要學習菩薩的精神,精進勇猛,犧牲自己,成就大衆。

  課堂答問

  問:我們現在讀到的佛經和西方極樂世界的佛經是不是一樣的

  

  答:佛佛道同,每尊佛講的都是一樣的。釋迦牟尼佛講《阿彌陀經》,但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就不講這個經。爲什麼呢

  釋迦牟尼佛講《阿彌陀經》是要贊歎他,讓我們到那兒去修學,到那兒去修學等于是加修學分,修“碩士學位”。阿彌陀佛不講,是因爲你已經在那個境界了。

  問:佛教可以說是人類文化中最偉大最精華的部分,爲什麼現代人不了解它,甚至很多人認爲它是消極的、落後的,並且來反對它

  

  答:法不孤起,仗緣而生。一切都是因緣所生法。人人都有佛性,覺即是佛,迷即是衆生,我們又有幾個能覺的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你今天能學佛,別人不一定能學佛,你的朋友、你的家人也不一定能學佛。難之又難!爲什麼呢

  這就是剛才講的妄念、無明、惑、執著、煩惱、業、病、苦的問題。一念無明好像烏雲一般蓋住了真心,所以很多人不相信佛法,甚至誹謗佛法,這種情況太多了。但我們可以“清者自清,濁者自濁。”

  問:請樂老師講一講無字經和有字經的關系。

  答:有字經也可變成無字經,無字經也可變成有字經。這有字無字要看你怎麼悟。我們講叁種般若,從文字般若到觀照般若,觀照般若到實相般若,到了實相般若,那就是文字的相隱下去了,性出來了。你看經,光是依文解義,叁世佛冤!你解了半天,還是在文字相上轉,還是沒有轉出去,你要去觀照。看久了以後,不觀而觀,不照而照。觀照成就了就可進入實相,這個經你看不到,一片虛空,虛空都粉碎,你自己也沒有了,打成一片,沒有對待。所以沒有無字真經,也就沒有有字的經。一切有字的經,都是有文字,但是這個字是個相,你要是把相破了,性就出來了,你要是執著這個相,性就出不來了。我們念經是行門,不是解門。一邊念,一邊聽,到開悟的時候,經本也沒有了,房子也沒有了,山河大地都空了,性就出來了。我們現在是物欲控製了靈性,我們不能超越它,所以被它轉。因此我們不要去分別什麼有字、無字,而是去悟,都是一本經。那麼當然也有人可能講爲什麼《心經》上說“無苦集滅道”

  “無”就是不執著。“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比如說我念佛,我坐了船到西方極樂世界,還背著船上岸嗎

  多此一舉嘛!多累啊,舍掉吧,給別人吧!這要意會,不可言傳。我講的都是多余的。

  問:既然衆生都有佛性,我們要關照衆生,不能殺生,那麼今天早晨,我看見大和尚讓一個女同學去折花,插在花瓶裏。這是什麼原因呢

  

  答:生物學的分類和佛學的分類不同。自然科學尤其是生物學,把礦物學叫無生命學,把植物學和動物學當作生物學,認爲是有生命的。不錯,我們不能否認花草是有生命的。那麼我們吃素怎麼辦

  麥子、稻米有生命,豆腐有生命,扁豆、青菜等等統統都有生命,大家素也不能吃了,那就餓死了,是不是

  所以一切有方便。佛學的分類不同,佛學把植物和礦物叫做無情衆生,把動物和人類叫做有情衆生,人和畜生又是兩個分類法。德國批判哲學家康德非常贊成這種分類法。有情生命有一種感性的反射,不是完全理性的,它偷生怕死,即便螞蟻,它有它的族群,它是弱勢族群,我們要愛護它,要尊敬它。像殘障、精神病等等也是弱勢團體,我們都要尊敬它。我們現在先談談有情,以後才能再談談無情。當然“有情無情,同圓種智”,那是後話。現在我們連有情都度不了,還談什麼無情

  另外,菩薩戒是規定不得隨意攀折花木,無緣無故折花、踐踏草皮是犯戒。那麼釋迦牟尼佛還拈花微笑呢

  那他摘花怎麼辦

  我們還借花供佛呢。這些都是表法。

  問:我是做心理咨詢工作的,常常接觸到一些神經官能症或精神分裂症患者,我對他們感到非常無奈。請問大德,佛法能不能提供一種更好的幫助他們的方法

  

  答:佛法就是心理學,最高的心理學家就是釋迦牟尼佛。弗洛依德還不如釋迦牟尼佛。你可以研究研究唯識論、百法明門論,可以看看唯識學說的基本東西。願意的話,留個地址,我從臺灣寄一本給你。好不好

  

  問:請問大德,佛法對教育工作有沒有一些指導和幫助

  

  答:釋迦牟尼佛就是一個非常偉大的教育學家。搞教育要有一個良好的溝通,我們人與人之間對話,常常發生誤會,這就是溝通得不好。做教育工作也會出現對方聽不進去,或者産生逆反的現象,那麼我們怎樣跟對方做一個橋,彼此來溝通呢

  我想首先要考慮談話技巧問題,讓對方聽得不但沒有反感,而且有向心力。我們大乘行人要學四攝法——布施、同事、愛語、利行,這是與他人溝通交流的好方法。其中愛語就是柔順語、溫和語、安撫語,讓他聽你說話就願意接近你,那你就成功了。做領導、做老師一定要用這個方法,不要讓別人對你有反感,有反感教育就難辦了。佛教有許多關于教育方面的書,你不妨也留一個地址,我回去找一本寄給你。

  問:爲什麼東南亞幾個佛教國家以及以佛教爲傳統文化的部分中國地區經濟都不怎麼發達,而西方信仰天主教、基督教的一些國家人民更富裕、社會更繁榮呢

  

  答:這是因果問題。國家發達不發達並不是信不信佛的問題,不要扯在一起。不能說信佛就升發財,不信佛就倒黴,這不對,各有因果,不能說信佛的就要比不信佛的經濟發達,那違反因果律。佛也不能違反因果律。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琉璃大王來攻打釋迦族,要滅絕釋迦種。釋迦牟尼佛告訴大家這是定業,大家不信,阿難尊者、迦葉尊者也不信,就施神通用缽把釋迦種都收進去,結果都化成血水。釋迦牟尼佛就講,這是定業不可移,因果不能違反,佛菩薩也不能違反,誰也躲不開這因果律。爲什麼琉璃大王要帶兵來攻打釋迦種呢

  因爲過去世中釋迦種在一個海島上,大家都吃魚,唯有一個不吃魚的小孩,那就是後來的釋迦牟尼佛。琉璃大王就是島中最後的一條大魚,佛當時在大魚腦袋上敲了叁下,所以後來琉璃大王攻打釋迦種的時候,佛頭痛叁天。這就表示佛也好、衆生也好,誰都不能違反因果,這是一個真理。

  問:一切衆生都有佛性,那麼動物也有佛性,爲什麼從來沒聽說,一個動物成佛的呢

  

  答:動物要成佛,要經過人道,因爲一切諸佛都在人間成佛,不在天上、修羅道成佛,也不在叁惡道成佛。一個螞蟻將來也要投胎,在輪回中不知道要經過多少億劫才能到人,因爲它太沒有智慧了。所以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佛說得人身者如掌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所以我們必須要珍惜人生,得人身實在不簡單。

  

  

《佛學的基本理解(樂崇輝)》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