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学的基本理解(乐崇辉)▪P3

  ..续本文上一页要说是佛学的,世间法的也可以多看看。我们要知道,佛学是让你不要浪费你的生命,而是要借假归真,借你假的身体,找到真的东西。我们的“我”是假的,身见是假的,那么,真的“我”是什么呢

  法身佛。你也是法身佛,我也是法身佛,大家都到了法身佛,就是真我。湛然常住,不变不异,不生不灭,这是真我的境界。唯有佛学才能解决生死问题。

  释迦牟尼佛在过去行菩萨道的时候,帝释天王现罗刹鬼(罗刹是吃人的),对释迦牟尼佛讲:“你知道“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但你不知道这个偈子的下半句,这下半句可以解决烦恼和生死的问题,你愿不愿意知道啊

  你要愿意就要舍身给我吃噢!”“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诸行,是指时空、宇宙万物。任何一个事物都属于现象论,都有生灭的,是无常的,在无量的变化当中。我们的生命就是无常的,生死就在呼吸之间,野外的孤坟不都是老年人,年轻人也有死亡的,所以提醒大家注意啊。当时释迦牟尼佛说舍身也愿意,因为上半句话他知道,但找不到答案。孔夫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为了求法,为了百千万亿众生,前面即使是火坑,菩萨也是要跳的,后来帝释就告诉他:“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生灭灭已”,“生灭”是名词,第三个“灭”是动词,灭掉前面生灭,就是解决生死问题。“已”究竟,彻底。生灭灭已,这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释迦牟尼佛为了生死,宁可舍身来找这个答案。“寂灭为乐”,寂灭,入定,入究竟定。“为乐”这个乐是没有苦因的乐。有苦因的乐,将来还有苦果,没有苦因的乐,是妙乐、无上妙乐。所以佛的快乐,我们连百千万分之一也体会不到;各位坐禅的时候,可以得到禅悦,那已经算不错了,那还是上乐;我们在五欲里是欲乐,欲乐刹那就没有了,像闪电一样“啪”的一下就没有了。

  我们学佛首先要从待人处事之道做起。我们常说:未结佛缘,先结人缘。人缘结好了,就有佛缘,人做不好,做人都没有资格,怎么去成佛呢

  做人的资格就是人格。人格教育是什么呢

  五戒十善就是人格教育。我们国家的法律都没有超出五戒十善。你要是守五戒十善,你就不会犯我们国家的法。所以做人处事的原则都要会,在社会上堂堂正正做人,规规矩矩做事,守本份,不违反国家法律,这样来做,就是在持五戒,行十善,这是非常重要的。

  戒定慧三学意义。戒学,行为的规范;定学,精神的统一;慧学,佛性的启发,也可以讲自性的启发。我想这三学,可以破除贪痴三毒烦恼,学了以后,三毒破得了,五毒破得了,十毒破得了,见思二惑就破得了,妄念就容易去掉。所以我们修学要从戒上修,戒为根基。大乘菩萨道的行法。我们既然是大乘学人,那么各位回到学校,回到工作岗位,你有同学、同事悲观的时候,你如何挽救他

  挽救他你就是菩萨。我们甚至可以经常做一点生命的关怀。我记得北京海淀区有个松堂医院,他们专门收孤独老人,给他们以临终关怀,在这当中,给予死亡教育。各位也可以到那里去看看,慰问那些老人,这就是菩萨。因为他们很孤寂,很孤独,给予关心、爱心,就是菩萨。你们也可以到孤儿院、残疾人福利院去看看,做一点慰问工作,慢慢地大悲心就起来了。慈悲喜舍是从定中来的,常常到外边去看看,你就会起慈悲心,这样你才会体悟到佛法。大乘菩萨道不能离开四摄六度。菩萨就是要度一切有情众生,觉悟一切有情众生,所以菩萨就是觉有情的意思。那么我们众生算什么呢

  迷有情。我们不但不觉悟,而且还来迷惑别人,罪过!罪过!所以我们要学习菩萨的精神,精进勇猛,牺牲自己,成就大众。

  课堂答问

  问:我们现在读到的佛经和西方极乐世界的佛经是不是一样的

  

  答:佛佛道同,每尊佛讲的都是一样的。释迦牟尼佛讲《阿弥陀经》,但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就不讲这个经。为什么呢

  释迦牟尼佛讲《阿弥陀经》是要赞叹他,让我们到那儿去修学,到那儿去修学等于是加修学分,修“硕士学位”。阿弥陀佛不讲,是因为你已经在那个境界了。

  问:佛教可以说是人类文化中最伟大最精华的部分,为什么现代人不了解它,甚至很多人认为它是消极的、落后的,并且来反对它

  

  答:法不孤起,仗缘而生。一切都是因缘所生法。人人都有佛性,觉即是佛,迷即是众生,我们又有几个能觉的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你今天能学佛,别人不一定能学佛,你的朋友、你的家人也不一定能学佛。难之又难!为什么呢

  这就是刚才讲的妄念、无明、惑、执著、烦恼、业、病、苦的问题。一念无明好像乌云一般盖住了真心,所以很多人不相信佛法,甚至诽谤佛法,这种情况太多了。但我们可以“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问:请乐老师讲一讲无字经和有字经的关系。

  答:有字经也可变成无字经,无字经也可变成有字经。这有字无字要看你怎么悟。我们讲三种般若,从文字般若到观照般若,观照般若到实相般若,到了实相般若,那就是文字的相隐下去了,性出来了。你看经,光是依文解义,三世佛冤!你解了半天,还是在文字相上转,还是没有转出去,你要去观照。看久了以后,不观而观,不照而照。观照成就了就可进入实相,这个经你看不到,一片虚空,虚空都粉碎,你自己也没有了,打成一片,没有对待。所以没有无字真经,也就没有有字的经。一切有字的经,都是有文字,但是这个字是个相,你要是把相破了,性就出来了,你要是执著这个相,性就出不来了。我们念经是行门,不是解门。一边念,一边听,到开悟的时候,经本也没有了,房子也没有了,山河大地都空了,性就出来了。我们现在是物欲控制了灵性,我们不能超越它,所以被它转。因此我们不要去分别什么有字、无字,而是去悟,都是一本经。那么当然也有人可能讲为什么《心经》上说“无苦集灭道”

  “无”就是不执著。“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比如说我念佛,我坐了船到西方极乐世界,还背着船上岸吗

  多此一举嘛!多累啊,舍掉吧,给别人吧!这要意会,不可言传。我讲的都是多余的。

  问:既然众生都有佛性,我们要关照众生,不能杀生,那么今天早晨,我看见大和尚让一个女同学去折花,插在花瓶里。这是什么原因呢

  

  答:生物学的分类和佛学的分类不同。自然科学尤其是生物学,把矿物学叫无生命学,把植物学和动物学当作生物学,认为是有生命的。不错,我们不能否认花草是有生命的。那么我们吃素怎么办

  麦子、稻米有生命,豆腐有生命,扁豆、青菜等等统统都有生命,大家素也不能吃了,那就饿死了,是不是

  所以一切有方便。佛学的分类不同,佛学把植物和矿物叫做无情众生,把动物和人类叫做有情众生,人和畜生又是两个分类法。德国批判哲学家康德非常赞成这种分类法。有情生命有一种感性的反射,不是完全理性的,它偷生怕死,即便蚂蚁,它有它的族群,它是弱势族群,我们要爱护它,要尊敬它。像残障、精神病等等也是弱势团体,我们都要尊敬它。我们现在先谈谈有情,以后才能再谈谈无情。当然“有情无情,同圆种智”,那是后话。现在我们连有情都度不了,还谈什么无情

  另外,菩萨戒是规定不得随意攀折花木,无缘无故折花、践踏草皮是犯戒。那么释迦牟尼佛还拈花微笑呢

  那他摘花怎么办

  我们还借花供佛呢。这些都是表法。

  问:我是做心理咨询工作的,常常接触到一些神经官能症或精神分裂症患者,我对他们感到非常无奈。请问大德,佛法能不能提供一种更好的帮助他们的方法

  

  答:佛法就是心理学,最高的心理学家就是释迦牟尼佛。弗洛依德还不如释迦牟尼佛。你可以研究研究唯识论、百法明门论,可以看看唯识学说的基本东西。愿意的话,留个地址,我从台湾寄一本给你。好不好

  

  问:请问大德,佛法对教育工作有没有一些指导和帮助

  

  答:释迦牟尼佛就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教育学家。搞教育要有一个良好的沟通,我们人与人之间对话,常常发生误会,这就是沟通得不好。做教育工作也会出现对方听不进去,或者产生逆反的现象,那么我们怎样跟对方做一个桥,彼此来沟通呢

  我想首先要考虑谈话技巧问题,让对方听得不但没有反感,而且有向心力。我们大乘行人要学四摄法——布施、同事、爱语、利行,这是与他人沟通交流的好方法。其中爱语就是柔顺语、温和语、安抚语,让他听你说话就愿意接近你,那你就成功了。做领导、做老师一定要用这个方法,不要让别人对你有反感,有反感教育就难办了。佛教有许多关于教育方面的书,你不妨也留一个地址,我回去找一本寄给你。

  问:为什么东南亚几个佛教国家以及以佛教为传统文化的部分中国地区经济都不怎么发达,而西方信仰天主教、基督教的一些国家人民更富裕、社会更繁荣呢

  

  答:这是因果问题。国家发达不发达并不是信不信佛的问题,不要扯在一起。不能说信佛就升发财,不信佛就倒霉,这不对,各有因果,不能说信佛的就要比不信佛的经济发达,那违反因果律。佛也不能违反因果律。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琉璃大王来攻打释迦族,要灭绝释迦种。释迦牟尼佛告诉大家这是定业,大家不信,阿难尊者、迦叶尊者也不信,就施神通用钵把释迦种都收进去,结果都化成血水。释迦牟尼佛就讲,这是定业不可移,因果不能违反,佛菩萨也不能违反,谁也躲不开这因果律。为什么琉璃大王要带兵来攻打释迦种呢

  因为过去世中释迦种在一个海岛上,大家都吃鱼,唯有一个不吃鱼的小孩,那就是后来的释迦牟尼佛。琉璃大王就是岛中最后的一条大鱼,佛当时在大鱼脑袋上敲了三下,所以后来琉璃大王攻打释迦种的时候,佛头痛三天。这就表示佛也好、众生也好,谁都不能违反因果,这是一个真理。

  问: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那么动物也有佛性,为什么从来没听说,一个动物成佛的呢

  

  答:动物要成佛,要经过人道,因为一切诸佛都在人间成佛,不在天上、修罗道成佛,也不在三恶道成佛。一个蚂蚁将来也要投胎,在轮回中不知道要经过多少亿劫才能到人,因为它太没有智慧了。所以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佛说得人身者如掌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所以我们必须要珍惜人生,得人身实在不简单。

  

  

《佛学的基本理解(乐崇辉)》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