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尋思去:我苦苦研究了二、叁十年《金剛經》,寫出一部《金剛經疏抄》,竟然被老太婆的幾句話給問住了。于是他把他的《金剛經疏抄》付之一炬。
我們生活在世間,衣食住行,名和利,不管你要與不要,都在我們的身邊。佛教徒就應該采取一個無住的心,別人給我,我就接上,不給我,我不去爭,但也不是守株待兔,所謂“但看腳下,莫問前程”。腳下每一步走穩,步步向前,至于要取得什麼樣的人生成就,不去執著它,已經取得的,不去執著它,沒有取得的,也不去盼望它,但是應該做的還要去做。就像《西遊記》的主題曲中所唱的:“借問路在何方
路在腳下。”
無住是一種境界,來去心裏不留下痕迹,那麼無念呢
無念是一種修行功夫,要把自己的心修到一個不起雜念的地步。大家打坐的時候,平時不覺得自己有什麼念頭,一念佛,一到禅堂裏頭打坐,反而覺得這念頭更多了,一會兒想到這裏,一會兒想到那裏,那就不叫無念了,那就叫有念。有念就有煩惱,只有無念才沒有煩惱。這個無念是從主觀上說的,實際上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在接人待物當中,經常看到這種情況:本來清清淨淨的沒有事情,有的人就苦思冥想,想出一個事來;或者本來沒有是非,他非要說出一個是非來。那就不叫無念了。
眼、耳、鼻、舌、身、意,可以說是心的幾個窗口,心通過它們來獲取信息。無住就是針對它們來講的,不要被外物所迷,不要住在境界上面。心一旦住在境界上,人就有了煩惱了,有了貪欲心了,就有念了。大家可以看到,少婦過河的公案,講的就是無住、無念,也就是無相。老禅師雖然做了,但他如同沒有做一樣,過了河他就把她早已放下,心裏空空蕩蕩的;而他的弟子雖然沒有背她,心裏反而起了染汙了。一個做了心裏反而沒有,一個沒做心裏反而填得滿滿的,這就是境界上的差異。一旦對無住、無相和無念有了人生的體驗,我們應該保持自己的自性,不要被染汙。像我們發願、忏悔一樣,已經作的惡,讓它到今天爲止斷掉;沒有作的惡,不令它開啓;已經作的善,讓它繼續增長;沒有作的善,讓它繼續發揚。所以學佛的人並不是消極厭世的,並不是沒有事情可做了,而是他趨向于正道和善道。《六祖壇經》中有一個長達60句的《無相頌》,主要是講一個人開悟以後如何在現世的生活當中保持自己的自性不失,使自己的人生不要受到汙染。如果能夠這樣做的話,那麼一個安甯、安祥、自在、解脫的人生當下就是。
前面我們已經講了“有”的人生觀、“無”的人生觀和順其自然的人生觀,這叁種人生觀對于佛教徒來說都是不足取的,因爲它們都是偏執的。住在“有”上的執著追求是一種勞累沈重的人生,偏執于“空”的是一種消極悲觀的厭世人生,順其自然的人生觀則說明了他沒有認識人的生與死,所以順乎人的五欲——財、色、名、食、睡,並且執著于這個觀點,那也是錯的。因此,佛教有佛教的人生觀、世界觀、宇宙觀、以及名利觀、愛情觀等等,這裏我舉名利、生死和幸福叁個方面談談佛教是如何認識人生的,這也是《六祖壇經》無住、無念、無相在生活實踐中的具體應用。
首先講名利觀。我認爲佛教徒的名利觀應該是立竿見影而不是捕風捉影的。世間的人爲了追逐名利,經常是捕風捉影,希望得到一種虛名和虛利。那麼什麼叫立竿見影呢
還是原來那句老話,我們佛教徒做事情,就是“但看腳下,莫問前程”。我只管去豐富我的學問,充實我的智慧,爲人類爲社會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至于社會上要給我什麼待遇,要給我什麼名利,我不管它。猶如在陽光下立了一個竿子,必然會出現影子,如影隨竿,影子永遠不會左右竿子。只有這樣,你在社會上才能處理好“空”和“有”的關系,才能處理好入世和出世的關系,也能處理好個人、家庭和社會的關系。大家知道,一個人一旦執著于已經取得的成就,就會被這個成就所累。如果貪戀于沒有取得的成就,患得患失,那麼心也是非常累的。因此,佛教徒的名利觀應該是立竿見影,如影隨竿,而不是捕風捉影。
佛教徒應該有什麼樣的生死觀呢
我認爲首先是要看破生死。一切生命現象都在生老病死當中,一切精神現象都在生、住、異、滅當中,一切物質世界都在成、住、壞、空當中。沒有一件事物能夠超越這叁大規律。這也是釋迦牟尼佛偉大的創舉和發現。我們佛教徒要看破生死,首先要承認有生必有死,從生的那一天開始,死亡就伴隨著我們。然後,在生活態度上,以平常心去生,以平常心去死,用很平常的心去對待生活。我們都能領會到,人生榮耀的時候,閃光的時刻是千分之一乃至于萬分之一,而在絕大部分時候我們都是過著平平常常的生活。不管你是當官也好,爲民也好,我想平常的生活才是你真實的生活。如何把握住平常的生活,我認爲是生活中一個永恒的主題,而現世的人往往把榮耀的閃光的生活當成永恒,而不知道那些榮耀閃光的東西總是瞬間即逝的。佛教說:“平常心是道”,我們說:“以平常心去生活”,這個平常心和我們大家說的平常人的平常心還不一樣,這個平常心是在逐步地覺悟,逐步地明心見性,是用佛法熏陶自己以後,知道一切都是苦空無常的,不去患得患失的一個平常心。如果你的心一旦被名利、生死、得失左右了,那麼你這個心就不是平常心了。
生和死可以說是一個亘古的問題,現在所謂終極關懷問題,就是指生死問題。大家都希望解決。那麼我所領會的佛教的精神,就是要看破生死,以平常心去活,以平常心去死,乃至于通過修道的方式去了脫生死。如何以修道的方式去了脫生死呢
活的時候,以一個健康的心理、健康的身體去活;死的時候,沒有挂礙,坦然地去死,像菩薩那樣無爲的去死。前兩天樂居士也講道:“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生活中有些人患得患失,那是非常不值得的。因此我們就應該以佛法的智慧當下安頓自己,過一種解脫的生活。當然,大徹大悟以後的人生是一種非常自在解脫的人生,像觀自在菩薩那樣的一種生活方式,當然非常好。關鍵我們不能夠一步到位,那麼在了解佛教的教義和學習禅法以後,我們要盡可能使自己波浪滔天的心境歸于平靜,那就會不斷地趨向于正道,趨向于禅的境界,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也可以不斷地得到禅的受用。
佛教徒的幸福觀應該是什麼呢
我先講一下苦和樂。苦和樂從哲學上講是一個概念,從人的實際體驗來說是一種感受。比如說願意喝酒的人,他覺得喝酒是快樂的;不願意喝酒的人,當下就感覺苦,這麼難喝爲什麼他覺得是好喝的呢
顯然,苦和樂是一種感受。凡是有樂的後面必然跟著就是苦,苦和樂是互相爲因的。你現在如果吃不飽,穿不暖,一旦吃飽穿暖以後,就覺得是一種幸福,一旦吃飽穿暖偶然得不到了,就覺得是一種苦。佛教要追求的是一種永恒的、究竟的樂。這種樂是沒有對待的,不是互爲因果的苦樂層面上的樂,所謂寂滅爲樂。不患得患失,沒有人我分別,是在破除無明和煩惱以後,最後得到的那種清淨的狀態。我在前面已經講了,猶如明鏡和清潭一樣,是那樣一種樂。由此,若一個人爲獨善其身,應該持這樣一種態度:要樂于獨居,要清寂敬業,要不斷地豐富自己的學識,要注重自己的人生修養。如果社會允許你創造某種事業的時候,那就兼善天下,我們要樂于獻身、付出、奉獻和無求。這樣才應該是佛教徒的幸福觀。
四、中道的人生哲學:
以出世的精神,幹入世的事業)
先講一個故事。一休學道的時候,他的一個師弟在一次掃地的時候,不小心打碎了師父心愛的茶杯。他非常苦惱:回來以後,師父要懲罰我,要挨香板的。他就請問一休,一休就拿個手絹把這個破茶杯包了起來。師父回來以後,一休就給師父頂禮,他說:“師父,我親近您這麼久了,我有個問題想不明白。”師父說:“什麼問題呀
”他說:“世界上有哪一種東西是亘古不變和不壞的呢
”他師父就告訴他說:“世界上沒有一樣東西是亘古不變、不壞的,從你的身體到一切物體都是會壞的”。于是一休就把手絹打開了,說:“師父,今天擦地的時候,不小心把您的杯子給打碎了,您不要心疼呀!”他師父說:“唉!那無關緊要,碎了就碎了吧!”
世界上沒有一樣東西是亘古不變的。大到宇宙,有人會說這個宇宙是真真實實的存在,實際上宇宙也有一個成、住、壞、空的過程,沒有一個主宰的東西,沒有一個真實的東西,小到微量元素都是如此。有人講微量元素是真實的,電子、質子、焦子、中子乃至誇克統統是不真實的。現在誇克下面發現一種暗物質。暗物質是什麼呢
經過分析它等于零,在物質後面的東西,就是暗物質。爲了不壞世間的概念,佛教把這一切萬事萬物的存在安了一個名字,叫假有,這個有是假的。從微觀到宏觀,它本質上是空的,那麼就叫真空,所謂真空假有。
剛才說到茶杯,茶杯雖然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自性,沒有一個主宰的東西,它當下就是空的,但是大家知道,端起茶杯喝水還可以解渴,因此這中間就有一個妙有。真空是從體上講的,是從理上講的;假有是從現象上講的,這種現象確實存在;妙有是從用上講的。因此就形成這樣叁個概念:有、空、中。中就是中道,翻譯成現在的話就是我們承認物質現象的存在,但是又看到它從宏觀到微觀最終究竟是空,這是認識事物的兩個方面。那麼,我們就可以把事物的“有”叫做“事”,把事物的“空”性叫做“理”,把中道叫做“用”。在前面,我們反駁了執著于“有”的人生觀,也反駁了“空”的人生觀,也反駁了放任自流、順其自然的人生觀,那麼這裏就爲大家確立一個中道的人生觀。所謂中道的人生觀,就是世間的學問我也去擁有,世間的生活我也去建立,但是我知道它畢竟是空,所以不去執著,這才能夠達到一種無住、無相、無求、無念的境界。因此只有確立中道的人生觀,才真正是佛教徒的世界觀。我們講的空不是頑空,我們講的有不是一種實實在在執著的有,因此就用四個字概括叫真空妙有。要達到中道觀的人生境界,並且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首先要認識自己。如果有的人看到人生非常苦,非常苦悶悲觀的話,你就應該告訴他,要勇猛精進地學佛,人身難得,應該爲人類和社會積極地貢獻,用“有”的方法喚起他的生命。如果有的人把世間的名利看得十二萬分重要,你就告訴他人生畢竟是空,不要去執著。如果有的人非常流俗,待人處事很圓滑,所謂“見人且說叁分話,未可全抛一片心。”我們就勸他珍重生命。
我們佛教徒應該用中道的人生觀,培養這樣的人生品質:理智、智慧,而不是小聰明;勇猛精進,而不是急進;樂于追求,而不是頑執。這樣做人是溫厚的,溫良厚道的人生才會是圓滿的。通過這樣學習佛教的中道思想,學習《六祖壇經》上講的六個字:無住、無念、無相,不管是否達到這樣的境界,如果我們按照這個要求去做的話,那我們的人生就會是充滿和樂、安祥自在。結論:我們對世間所有學問及生存方式要有深刻的認識,我們可以去研究各種自然科學、心理學、美學、哲學,可以去從事各種事業,但我們要有清醒深刻的認識,不被其所迷惑,不執住于其中。我們對空和無也要有深刻的領悟,但也不住于空中,不消極悲觀。如此“上徹碧空,下徹黃泉”,那我們的人生呢
——“但看腳下,莫問前程”。坦坦蕩蕩,不患得患失,我們擁有的就是安祥、自在、和樂的人生。
用了這麼長時間跟大家談人生,最後我把給大家講的歸結爲叁層十二字:
1、真空妙有
2、事理圓融
3、妙行無住
《《六祖壇經》的人生哲學意義(妙華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