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頭禅與默照禅
惠空法師
(1995年7月22日)
爲什麼講這個題目呢
據我個人學佛的經曆,處在這個時代的佛弟子有一種無奈的感慨,即往往不得其門而入。在座各位也許也會有這樣的感慨,我自己也是在這種心情下出家的。那麼人們如何才能把身心安頓在佛法的喜悅當中呢
參話頭是禅宗從宋朝以後一直流傳下來的一個法門。我初學佛法時僅知道有這麼個法門,但一直沒有感受到它的重要性,不知道它的內涵和過程。等我在修行過程中繞了一個大圈,讀了許多經論,了解了禅宗修行的一些理論和定位以後,從而透過教理的層次結構重新定位禅的修行方法和境界。十年前我把《大慧宗杲禅師語錄》(叁十卷)整理出來,雖然我自己並沒有親自實踐,但卻感受到它的珍貴,各位聽完之後也可以體會一下。這些材料取自《大慧禅師語錄》十五至叁十卷,總共有十條,現在我們一條條地講解,這十條綱要有它的次第性,分正心、決定志、公案的意義、如何用功、離心意識、靜鬧功夫、自驗功夫、禅病、呵默照、反觀心源十部分。
第一是正心。所謂正心就是端正我們學佛的動機。學佛不是爲了求名求利,想當住持,想要跟信徒化緣,而是要了脫生死,住持正法,利益衆生。否則失之毫厘,差之千裏。所以首先要正心。因此大慧禅師諄諄教悔道:“士大夫學先王之道,止是正心術而已,心術既正,則邪非自不相幹。邪非既不相幹,則日用應緣處,自然頭頭上明,物物上顯。”
這句話講只要我們動機純正,心術正確,那麼你只要一直走下去,佛法就會在你的生命中流露出來。所以學佛首先要端正目的,否則不是著魔,就是下地獄。真正修行佛法的目的是斷煩惱、開智慧、了生死,假若動機不純,求神求通,那麼十之八九是要著魔的。你心神端正地坐在那裏參禅念佛,邪魔外道看到你的智慧之光,連靠近都不敢,你怎麼能著魔呢
第二講決定志。決定志就是我今生就辦一件事情,辦不好不罷休。假若今天參禅,明天學中醫,後天唱梵呗,朝叁暮四,你幾輩子都開不了悟。所以只要下功夫就會有成績。從前我曾迷惑過,假若參禅今生參不透,那麼豈不是白費功夫了嗎
下輩子再來一趟,誰知下輩子能不能做人
大慧禅師給我們保證了,只要我們今生下功夫,即使現世參不透,來生不會墮惡道,而且智慧很高,很快就能體悟佛法。因此各位不要泄氣,即使今生不能夠開悟的話,來生一樣能夠繼續修行。
“所謂決定志者,決欲此生心地開通,直到諸佛諸祖無障礙、大休歇、大解脫境界。”“要參妙喜禅,須是辦得一生不退始得。”“般若上無虛棄底功夫,”這是指修行禅法方面,修行般若智慧不會有一絲一毫的浪費。“若存心在上面,縱今生未了,亦種得種子深,臨命終時亦不被業識所牽墮諸惡趣,換卻殼漏子轉頭來,亦昧我底不得。”假若我們當世不能成佛的話,就是墮胎轉世,也不會昏昧。趙州禅師曾講過,假若你參禅叁十年不開悟,你的惡業由我承擔。因此要參禅必須一切放下,專心致志地走這條路。
第叁公案的意義。公案在我們修行的路上起什麼作用呢
它又有什麼樣的好處呢
“近世叢林,邪法橫生,瞎衆生眼者不可勝數。若不以古人公案舉覺提撕,便如盲人放卻手中杖子,一步也行不得。”
這裏是說邪魔外道盛行,把大家智慧的眼睛瞎掉了,假若我們能日夜提撕古人公案的話,就好像瞎子有了拐杖。這裏的瞎眼不是指眼睛,而是指我們的心眼。心眼瞎了,也就不知道生命的真正意義。
“疑情未破,但只看個古人入道底話頭,移逐日許多作妄想底心來,話頭上則一切不行矣。”僧問趙州:“狗子還有佛性也無
”州雲:“無!”只這一字,便是斷生死路頭底刀子也。”
就這麼一個“無”字便是我們斬斷生死輪回的刀子,你看這“無”字多麼重要。他說我們只要把“無”提起來,一切妄想就會停止,你看話頭的力量有多大。
“僧問趙州:“狗子還有佛性也無
”州雲:“無!”此一字乃是摧許多惡知惡覺底器杖也。”我們身心裏面有許多不好的知見,“無”字就可以把我們的惡知惡覺消除掉。
“昏沈掉舉,先聖所诃,靜坐時才覺此兩種病現前,但只取狗子無佛性話,兩種病不著用力排遣,當下帖帖地矣。”
昏沈和掉舉是靜坐時容易産生的兩種病,昏沈就是打瞌睡,掉舉就是妄想紛飛。這兩種病是修行路上的兩只攔路虎,除掉它們修行才可以說上路了,修行就有力量了。而參話頭可以幫你解決這個問題,只要你把話頭提起來,就不會有昏沈,也不會有掉舉。
“請只把閑思量底心回在“無”字上,試思量看,忽然向思量不及處,得這一念破,便是了達叁世處也。”
這時你就開悟了。
“日用應緣處,才覺涉差別境時,但只就差別處,舉狗子無佛性話。”
什麼叫“才覺涉差別境”
這就是我們所講的分別,即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對外在境界的分別執著,比如說今天前來聽講的各位,前面是出家師父,這邊是男衆學員,那邊是女衆學員,一有這種分別念頭,馬上舉狗子無佛性話,“無”、“無”……,分別的念頭就會轉到“無”字上面,什麼都看不到了。
第四是如何用功。“但向日用應緣處,時時觑捕,我這個能與人決斷是非曲直底,承誰恩力
畢竟從什麼處流出
觑捕來觑捕去,平昔生處路頭自熟,生處既熟則熟處卻生矣。”“只就這“無”字上提撕,提撕來提撕去,生處自熟,熟處自生矣。”
“生處自熟,熟處自生”。“生處”指一個禅定的、覺照的、起疑的、參透的心念。大家能一坐下來就定在一處地參嗎
各位對這樣的功夫很生疏吧
這就是我們的生處。而“熟處”是什麼呢
沒事找朋友聊天、喝茶、跳舞、下棋、遊玩等等,這些我們很熟,學佛就是要把我們的生處變熟,熟處變生,那麼如何地變換呢
這就需要我們用這個話頭參,將世間好惡、享受、名利、六塵緣影等種種心慢慢消融,慢慢生疏。這時你看到好看的會沒有感覺,你也許會奇怪,這麼好看的怎麼會沒感覺
人家跳舞、逛街,你沒興趣。奇怪,你怎麼沒興趣,是木頭人啊
爲什麼呢
因爲你這顆追逐六塵的心生疏了。這就叫生處熟,熟處生。我們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把我們平常熟的地方、把追逐名利聲色的心慢慢轉淡,把覺照、禅定心慢慢地熟練,這是修行的一個轉換,參話頭是轉換的一種方法、方便。我這裏舉一些參話頭的功用,它可以讓我們斷生死,可以讓我們漸漸進入修行的狀態,讓我們消除無邊的煩惱。
“既學此道,十二時中遇物應緣處,不得令惡念相續,或照顧不著,起一惡念,當急著精彩,拽轉頭來。若一向隨他去,相續不斷,非獨障道,亦謂之無智慧人。昔沩山問懶安:“汝十二時中,當何所務
”安雲:“牧牛。”山雲:“汝作麼生牧
”安雲:“一回入草去,蓦鼻拽將回。”山雲:“子真牧牛也。”學道人製惡念,當如懶安之牧牛,則久久自純熟矣。”
這段話是講怎樣修行的,我們在修行過程中自己要去反省、調整自己的心態,掌握自己的心態。首先教我們不要起惡念,不是不起惡念,而是不要讓惡念相續不斷。起了惡念不要緊,重要的是趕快覺察惡念,並把惡念停住。所以叫做“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不怕妄念、惡念起來,就怕我們覺悟遲了,惡念起來,馬上消融掉就可以,所以用牧牛來比喻。牛比喻我們的心,田比喻惡法,牛跑到人家的莊稼裏去,踐踏人家的苗稼了,我們就要趕快把它揪出來,不要讓它踩人家的田。所以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有了惡念,趕快把它拽回來,久而久之就不會起惡念了。
“但于日用應緣處不昧,則日月浸久,自然打成一片。”
我們必須在日用應緣處,在日常生活當中,不要迷昧自己的心念,不要起惡念,不要迷迷糊糊的,那麼日月浸久,我們的心念就會純熟在善法上面。
“才舉起這一字,世間情念自帖帖地矣。”
就是說,你把這個“無”字提起來,“無!”爲什麼狗子無佛性
“無!”什麼意思
“無!”那麼,人們追逐六塵的心自然就靜下來了。
“觸境逢緣,時時以話頭提撕,莫求速效,研窮至理,以悟爲則。然第一不得存心等悟,若存心等悟,則被所等之心障卻道眼,轉急轉遲矣。”
我們修行過程中,不可以說我要開悟、我要開悟。不要管開悟不開悟,只管參話頭好了,要開悟自然就會開悟,不需要你在這兒叫,在這兒想。修行就是只管耕耘,不問收獲。
“舉話時都不用作許多伎倆,但行住坐臥處勿令間斷,喜怒哀樂處莫生分別。”
參話頭時不要有伎倆,不要有許多小動作、小花樣,你就老老實實參好了。參久了,自然知道該怎麼用巧妙,不必太多的花招。沒有什麼訣竅,一句話,老老實實地參。
“但辦取長遠心,與狗子無佛性話厮捱來,厮捱去,心無所之,忽然如睡夢覺,如蓮華開,如披雲見日,到恁麼時,自然成一片矣。”
參久以後,內心就會成片,就是說你這個話頭已經成片了。
“千疑萬疑,只是一疑,話頭上疑破,則千疑萬疑一時破。話頭不破,則且就上面與之厮捱。若棄了話頭,卻去別文字上起疑,經教上起疑,古人公案上起疑,日用塵勞中起疑,皆是邪魔眷屬。”
因此,我們參這個話頭,一參到底,不可以換題目,即不能再變換話頭。不能說,我今天參“狗子無佛性”,參了一兩年,沒味道,又參“念佛是誰
”再參叁五年,又沒味道,再參“萬法歸一,一歸何處
”就像鑿井一樣,鑿了十公尺,沒水,再往下鑿十公尺、二十公尺還沒水,泄氣了,換個地方再鑿,那前面的辛苦就白費了。假若你能锲而不舍,二十公尺沒水再鑿十公尺、二十公尺、叁十公尺,水自然就會出來。因此你選定“狗子無佛性”,就參個“無”,選定“念佛是誰”,就參個“誰”字,隨便哪一個都一樣,沒有優劣之分,喜歡什麼…
《話頭禅與默照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